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陵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陵篇

大唐十八陵
  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禅位于李渊,隋亡。李渊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年号武德。建国之初,李渊、李世民父子,吸取隋朝--的教训,改除隋朝弊政,网罗人材,吸收普通地主中的人物参政,完善封建国家体制,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颁布新的均田令等等,使国家重新统一,社会渐趋稳定,典章制度初具规模。后经高宗、武则天、玄宗的继续治理,国势日强,疆域辽阔,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颠峰。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全国有郡321个,县1538个,人口从隋末的1000多万,上升到5288万之多。全盛时期长达130多年。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详细]
乌鲁木齐革命烈士陵园
  乌鲁木齐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市区南郊风景区燕儿窝,故又称“燕儿窝烈士陵园”。它东依燕儿崖,西临乌鲁木齐河。陵园面积约700多亩。这里古树森森,鲜花竞艳,环境幽雅。乌鲁木齐革命烈士陵园内祭坛并排树立着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吴茂林等烈士的基碑,园内还安放着其他烈士的骨灰,这座陵园已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前后,成千上万的群众来此祭扫,凭吊革命先烈并游赏阳春美景。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自治区廉政教育基地”、“乌鲁木齐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大力弘扬革命先烈的共产主义精神、爱国…[详细]
宝鸡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重要场所之一。宝鸡为炎帝故里,据说炎帝生于宝鸡天台山的蒙峪沟。宝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座落在宝鸡市南郊七公里处的常羊山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同胞多次来宝鸡姜水流域寻根祭组。当地在炎帝的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重修神龙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园,为炎黄子孙拜祖谒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场所。炎帝陵分为陵前区、祭祀区、墓冢区3部分。这里雄伟、神圣、肃穆、古雅、幽静,成为炎黄子孙的谒陵拜祖的圣地。每年农历7月7日及清明节的炎帝祭日,海内外各界民众聚于炎帝陵及炎帝祠进…[详细]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位于新县城南白毛尖,是新中国批建的第一批县级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占地22公顷。1989年8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整个陵园由大门、烈士浮雕墙、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堂、革命斗争史陈列室、吴焕先半身塑像、烈士纪念亭、烈士墓地八大部分组成。大门为“八一”型现代建筑风格,庄严典雅,轩昂壮丽。门上镶嵌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十一个耀眼夺目的金色大字。烈士浮雕墙:用花岗岩雕塑而成,生动反映了鄂豫皖苏区三支主力红军诞生、…[详细]
钱王陵
  位于太庙山南麓,是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鏐的陵墓,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介绍钱王陵规模宏大,坟墓左右有龙虎两山合抱。陵区内筑有牌坊、钱王祠、州池、凌烟阁、安国楼等景点。登上安国楼,青山绿水秀丽美景尽收眼底。钱王第三十三代孙原国务院总理-为牌坊题词“钱武肃王陵”;第三十四代孙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四度前往钱王陵,为“钱王祠”题额。一大批中央领导和广大海内外钱氏后裔都曾前来观光游览。钱镠(公元852—932),字具美,浙江临安人。唐末创立吴越国,北起苏州、浙江全境、南至福州,史称“一剑霜寒十四州”。在五代十国混战割据的局势下,吴越富庶甲于东南,钱王是有一定历史功绩的。特别是他…[详细]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纪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地区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纪念性建筑群,是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坐落在风景秀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商贸物流之都、滨水生态之城——山东省临沂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由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于1949年4月开始建设,初名“临沂革命烈士陵园”,1986年10月,经民政部门批准改为今名,并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以来先后被中宣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国动委等部委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详细]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
  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孝感市大悟县城关镇澴河东岸江岗山西麓。鄂豫边区,虎踞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风起云涌,仅大悟县内就爆发了汪洋店、夏店、芳家畈农民暴-动和宣化店起义,随后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先后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边区人民先后配合红25军和红28军,又坚持了5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边区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第5师和鄂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移驻大悟山,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5师健儿战胜了敌伪顽的夹击、包围和经济-,取得了反磨擦、反“扫荡…[详细]
湖西公园(湖西革命烈士陵园)
  湖西革命烈士陵园原名为湖西区抗战烈士陵园,始建于1945年,是原湖西地委、专署、军分区为集中安葬和悼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湖西大地上的革命烈士修建而成。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犯单县,陵园遭受严重破坏。1952年,湖西地委予以重修,并更名为湖西革命烈士陵园。1984年,在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等老干部和山东省民政厅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重建了纪念塔、西大门,新建了南大门,并对全园予以整修。1986年春,全国各地的湖西老干部、苏鲁豫皖四省六市二十多个县的代表、单县驻城机关、工厂、学校的干部、工人、学生等数千人举行了新塔落成典礼。原湖西地委书记、铁道部长陈璞如,原湖西青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原湖西地委…[详细]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位于宝鸡市北原上的陵原村,是唐末秦王李茂贞及夫人刘氏的合葬陵,占地约200亩。唐末,秦王李茂贞派凤翔宫内工部尚书属下将作监统管陵园的营造,亲自监工,经大半年的筹备,于907年秋正式开工,因战事不断,建建停停,延至920年夏日完成,924年,李茂贞死后葬此。大唐秦王陵由山门、神道、献殿、祀殿、两座地宫组成。在150米长的神道上,陈列着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形式雕刻的唐代石雕15组34尊。在两座分别长为120米、80米的地宫中,有高8米、宽4米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保存完整的、全国唯一的砖雕飞檐古建端楼,做工精细,人物造型逼真。有用青砖砌墙并券的八边形穹窿顶;墓道两侧有栩栩如生的18幅乐伎…[详细]
曲阜少昊陵
  少昊陵是我国古代五帝之一少昊的墓葬,座落在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北,是我国著名的古帝陵之一。据记载,黄帝之子少昊建都穷桑,后徙曲阜,在位84年,寿百岁而终,葬于鲁故城东门之外的寿丘。陵阔28.5米,高8.73米,顶立12米,状如金字塔,是北宋时用石块叠砌的。陵占地25亩,桧柏森森,芳草如茵,并建有围墙、享殿、宫门、石坊等。少昊陵与寿丘为邻,是我国著名古陵之一,是黄帝之子、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墓葬处。随着后世对少昊祭典的升级,少昊陵几经扩建、重修。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大修,叠石固之;宋政和元年(1111年)用一万块石块修砌。占地8公顷,现存古建筑17间,明清石碑20块,古树3991棵。陵…[详细]
汉光武帝陵
  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铁榭村。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汉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县白鹤镇。汉光武帝陵古谓原陵,俗称汉陵,又称原陵、汉陵。为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园,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直达陵前,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光武帝陵为国内少有的陵墓园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寝相比,独汉光武帝陵具四绝…[详细]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
  大别山烈士纪念园位于六安市中心九墩塘畔,原名“皖西烈士陵园”,始建于1953年,是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民政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由市政府投资5500万元对园区进行了全面整修,占地面积85亩,四面环水,由4座桥梁与闹市连接。步入纪念园,犹如走进生态园,雪松傲立,翠柏长青,鲜花盛开,四季如春。烈士塔、许继慎将军塑像、主体雕塑、纪念石刻等纪念设施掩映其中,浩气凛然,雄伟壮观。悼念广场和护花墙宽敞、连贯,错落有致。整个园区既是瞻仰先烈、启迪后人的传统教育基地,又是思想和艺术相结合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学习、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纪念园东北区…[详细]
郧阳革命烈士陵园
  郧阳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十堰市郧县城关镇杨家岭1号兴郧路社区杨家山。郧县地处鄂西北,地跨汉水南北,地势显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郧阳相继有4万多人参军参战,2000多人壮烈牺牲。郧阳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0年,由原中共郧县县委、郧阳专员公署、郧阳军分区为悼念解放郧阳而牺牲的烈士所建造的。原址坐落于郧县老城沧浪山(又名虎山)。1951年7月1日落成,占地25亩,建筑面积10亩,东西长400米,南北宽125米。主体建筑有三层砖木结构的六角形主亭,层层竖有镌刻褒扬烈士之文和烈士英名的大理石石碑。南北辅亭各一,对称竖立刻有烈士英名的石碑,主亭正前方有仿古精雕牌坊,牌坊书“郧…[详细]
蚩尤陵旅游区
  蚩尤陵是以祭祀人文始祖蚩尤为核心的景区,位于阳谷县十五里园镇,是中华各族人民朝拜人文始祖蚩尤的圣地。蚩尤陵占地面积为206亩,分为祭祀区、陵寝区及文化展览区三部分。祭祀区主要景点有陵门、蚩尤神像雕塑、祭祀广场、祭祀台、蚩尤宝殿等。陵寝区主要有枫林区、蚩尤碑亭、蚩尤墓葬和望楼等。展览区主要有东夷文化展览馆、农耕文化展馆等。蚩尤冢,在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东首。基部约50米见方,上部为半球形隆起。1974、1994、2006年分别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冢的高度为7.6米,其中地上部分高4.1米,地下部分高3.5米。最下层2.1米为大汶口文化(兼有少量仰韶文化),中间4米为龙山文化,最上层1.5米为汉…[详细]
英灵山胶东革命烈士陵园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占地760亩,坐落在被称为胶东屋脊的栖霞县牙山前怀的英灵山上,陵园内有各种纪念建筑物311处,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群众建成最早、纪念抗战烈士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抗战烈士陵园。英灵山前麓烈士纪念堂内,珍藏着一百三十多件革命文物,并以专刊形式简介了胶东抗日战争历程及十余位胶东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迹。自纪念堂后拾级而上,历经八百三十五级台阶直达英灵山顶峰,便是呈六角形的高耸入云的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陵园内收录20850名烈士英名,安息着包括胶东抗战时期党政军领导人理琪、林江、于克恭、王文及战斗英雄任常伦,0-英雄王克山等著名抗日英雄。客服电话:0535-5494525、0535-549…[详细]
大汉上林苑(杜陵)文化生态景区
  大汉上林苑(杜陵)文化生态景区(国家AAA级)位于西安市曲江新区雁翔路南端“万亩都市森林”核心区域,景区包含了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杜陵,汉代即为风景胜地、皇家禁地“上林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上林苑始建于秦,扩建于汉武帝,“纵横300里,聚土为山,十里九坡,种奇树,养百兽,可容千骑万乘”,是世界人类史上,最早、最大的皇家私人园林、植物园、动物园、奇珍异宝博物馆。历史轮回,千年沧桑,皇家禁苑嬗变百姓乐园,景区沿袭两千年文脉,融汇大长安风貌于一地,创新众多新概念、体验式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形成了集都市森林观光、人文胜迹游览、健康运动休闲、天然生态采摘、亲子素质拓展等多元休闲体验于一身的综合性景…[详细]
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
  阆中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3年,有2万多名阆中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曾在阆中开展了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强渡嘉陵江大型战役。在册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共8000余人,先烈们用忠诚、鲜血和生命谱就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珍惜和纪念。1996年,阆中市委市府在位于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的黄花山一带修建了红军烈士纪念馆,主要用于纪念褒扬红军烈士、陈列红军烈士文物、传播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5.12地震使其展馆和大部分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无法发挥其主要功能。我们积极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对红军烈士纪念馆…[详细]
灌云县烈士陵园
  灌云县烈士陵园建于1958年,占地30余亩,是西山公园的一部分。陵园坐落于大伊山西麓,南、北、西三面为山峰环抱,东面则鸟瞰县城。依山势建成两个坡段,用花墙隔为两院。前面正中耸立着气势恢宏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原国家内务部长、中国革命“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的亲笔题词:“与日月同光”。碑前草坪如茵,是人们悼念先烈的-场地。碑侧的高大龙柏四季常青,犹如忠实守灵的卫兵。前院两侧建有陈列厅。北厅存放着37位烈士的业迹和遗物,南厅存放着悼念烈士的挽联、帧幅等。后院为烈士墓地,先后安葬14穴、20位先烈,其中有老红军王荣江、县大队副郝光胜、伊山区委副书记任树云、民主人士吴辟初等知名烈士,还有玉蟾山战斗无名英…[详细]
叶城烈士陵园
  二十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印边境有争议的南线、东线和西线,印方不断升级边境冲突,坚持侵略扩张政策,蓄意制造边界紧张局势,大肆蚕食侵占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1962年10月20日被迫进行自卫反击。这次中印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发生的第一个反侵略战争。叶城是当时西线战场的后勤保障基地,西线指挥部设在219国道的康西瓦,在前线部队的英勇善战和后勤军民的团结支援下,西线战斗于当年11月就取得了胜利。为了永久纪念1962年10月在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委和新疆军区决定,于1965年10月由叶城县和南疆军区协-建叶…[详细]
颛顼帝喾陵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俗称“二帝陵”,民间称“高王庙”,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陵地占地面积350余亩,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1167年)划归滑县,1940年划归新置的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史载二帝葬于“鲋山之阳”,即指此处。封土冢南北长约65米,东西宽约54米,顶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残存有高1米左右的砖砌陵墙,南面陵墙上分别镶嵌有“颛顼陵”和“帝喾陵”石碑各一通。院中元代石碑记载,砖砌围墙系元代天历二年重修时所筑。在二帝陵庙之前的高台地上,还残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重修的陵庙拜殿和左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