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汝城窑址
  汝城窑在湖南汝城境内,瓷器烧制于宋、元时期。 窑址在距汝城约18公里的暖水乡沤江西北岸、下蒋村的三角园、任前头和上蒋村方圆角一带。烧瓷时间大约从北宋早期到元代中期。品种以青釉瓷为主,釉色偏黑介于青、褐之间。特点;胎质细腻,白中带灰。器形有碗、坛、罐、壶、钵等。胎质细腻,白中带灰。釉色介于青、褐之间。多数采用支圈叠烧,少量支珠垫烧,碗心残留三至五个支烧痕。碗为圆口,有的外饰莲瓣纹。大部分碗里印“元泉”、“太”、“吉”、“全”、“金玉”、“佛”、“文”、“斋”、“宋”、“大”、“大吉”、“曹”、“龙京”、“城殿”、“牛”字,并多见支烧痕迹,部分器型同龙泉瓷极相似。有的类似八思巴文,有的字不规范,难…[详细]
桂东土陶古窑址~老碗厂
  桂东土陶古窑址~老碗厂地址:桂东县普乐乡时代:清…[详细]
鲁家山遗址
  鲁家山遗址系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位于澧县涔南乡文家村十组一高出四周约1——1.5米的台地上,西南距澧县县城约9公里。西北约0.8公里处为鸡叫城遗址,西南200米处郭家油榨遗址。遗址分布范围呈椭圆形,全为棉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东、南、北三面被宽约10米的鲁家山堰环绕,西部有一宽约25米豁口与外相连。灰白色文化层,厚约1米,土质松软,距地表深约0.5米,并采集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等石家河时期的陶片。该遗址保存完整,晚期人类破坏较少,遗址对了解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期序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探索早期人类原始社会文明及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详细]
朝圣古道
  该古道原名“北山朝圣古道”,在唐朝中晚期时就已开始使用。古道在众多山脊上连绵着,蔚为壮观。宋代景定年间即有刻石。清代同治年间,曾国藩兄弟曾出巨资修缮,所以称为“曾国藩古道”。千百年来,这条古道,在众多香客们心中,更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朝圣天路”。据了解,登顶南岳衡山主峰祝融峰曾有四条古道,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都已经遭到破坏。“曾国藩古道”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道。历史上,从湖南湘乡及湘潭方向来的香客,从南岳后山的龙凤乡红旗小学开始,经报信岭、五岳殿、甘露亭,在山脊上连绵七公里,直达会仙桥,蔚为壮观。曾国藩这位道光年间运筹帷幄,带领湘军所向披靡的湘籍将领,出生于娄底市双峰县,他的故居离…[详细]
酃县故城遗址
  1952年省文物工作普查队在酃湖之旁(今和平乡湖东村境内),发现酃湖县故城址。城址东面为老茶亭,南为胡家台,西靠排渍站,北频耒水,面积20万平方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衡阳为酃县,属长沙国,县治设于此。《水经注》称:“耒水北过酃县,县有酃湖……湖边尚有酃县故治”。经发掘东西土墙残垣尚存。城址内有陶片,汉代铜瓦板瓦,陶器有盆、壶、罐、钵,另有铁剑、铜渣等。1956年,此处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5月,此处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谷山砚”采石场遗址
  “谷山砚”采石场遗址位于望城县黄金镇金山桥社区谷山西北一处山坳里,由四处大小、深度不一的采石场,以及石料堆积场组成。四处采石场平面呈东西向分布,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主采石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坑深20米,整体形制略呈梨型。四周山体均为陡峭的绝壁,青色岩层上布满了条状细密的凿痕,遗址南向区域为开采石料形成的深潭,北向区域为废弃的石料堆积,遗址中心区开凿有狭窄的甬道与外界沟通;主采石场两侧另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采石场3个,西南向采石洞深15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大部分区域为碎石回填;东向采石洞深5米,占地面积约5平方米;北向采石洞地势较高,坑深5米,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长沙“谷山…[详细]
沅水古纤道遗址
  “沅水古纤道遗址”位于沅陵县五强溪镇夸父山村的沅水河北岸,长约2公里,宽0.6到1米。由河岸小道、石板路、崖壁石凿道和一座单孔小石拱桥组成,始建于明朝时期,后来经过多次复修,才得以保留到现在。“沅水古纤道遗址”因其历史久远,形成独特,文化底蕴深厚,2011年5月,在省政府公布的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作为民国时期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随着这一公告的颁布,填补了我县水上交通文化遗产的空白。纤道,是古代逆水行船时纤夫们背纤常年累月行走的小道。有的是在悬涯绝壁上开凿而成,极为惊险,它是河运上急滩险流中的安全保障通道,更是古代船工和纤夫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据了解,以往的纤道大多数是官方出资修建,与现在…[详细]
杨坦园墓
  杨恩寿墓位于雨花区石马铺后山上,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91),占地面积10平方米。该墓为花岗岩结构,分别由墓冢、墓围、墓碑、前坪等部分组成,造形古朴庄重。主碑竖书“诗人杨坦园墓”,左右次碑分别刊刻了子孙题写的墓志铭记及其遗诗一首。杨恩寿(1835-1891),字鹤俦,名坦园,号蓬海、朋海,别署蓬道人,湖南长沙人,清代晚期著名诗人、戏曲家及戏曲理论家。他17岁始应童试,21岁中秀才,25岁得优贡。经过6次乡试,37岁中举。曾任湖北盐运使,湖北候补知县,以候补知府充湖北护贡使。参加会试失败后,从此放弃科举,以作幕宾和著述度过余生。杨恩寿与湖南著名士人郭嵩焘、王先谦、王闿运及湘军著名人物曾国荃、李元…[详细]
何绍基墓
  何绍基墓是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南郊雨花乡石人村石竹坳东山坡。墓坐西朝东,花岗石砌墓围,直径5.6米,土冢高0.8米,径4米。冢首竖祁阳石墓碑三通,主碑高2米,宽0.6米,阴刻楷书何公子贞大人墓。两侧耳碑高1.7米,宽0.5米,阴刻碑文内容为其生平简介。1958年兴修农田水利时墓围被毁。何绍基(1788~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暖叟,湖南道县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国史馆、武英殿总纂,精于经史、说文,工书法,自成一家。…[详细]
梅岭官兵合葬墓
  梅岭官兵合葬墓时代清代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编号430103—0029公布地址长沙市天心区新开铺街道类别古墓葬公布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1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1年0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2011]21号)文件《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保护范围:以墓外缘为起点,四向各至3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详细]
谭继洵墓
  谭继洵墓位于浏阳市集里乡筱水村。墓坐东北朝西南,占地约60平方米,花岗石墓围,三合土墓冢,高0.9米,底径3.8米。冢首立祁阳石墓碑五通,中间主碑高1.9米,宽0.7米,阴刻楷书碑文“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兼署湖广总督湖北巡抚谭敬甫君诰封一品夫人谭母徐太夫人之墓”“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岁仲冬月”,两侧附碑阴刻龙纹。1991年,谭继洵墓被列为浏阳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张百熙墓
  张百熙(1847-1907年),清末长沙县沙坪人(现属长沙市开福区),少年时曾在长沙城南书院求学,1874年中进士,在京为官多年,历任工、刑、吏、礼、户、邮传等部尚书,及政务大臣、管学大臣等职。张百熙思想开明,主张施行新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因而被誉为我国的“大学之父”。当年,张百熙为了办好京师大学堂,十分重视招揽人才,他将当时海内外一些著名学者招进了京师大学堂,如翻译家严复、古文家张筱浦、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孙治让、蔡元培等。他当时选定“桐城派”著名领袖吴汝纶为大学堂总教习,而吴始以年事已高为…[详细]
李朝斌墓
  李朝斌墓时代清代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编号430122—0007公布地址望城县星城镇马家河社区类别古墓葬公布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1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11年01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2011]21号)文件《关于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保护范围:以墓外缘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50米处。…[详细]
谭钟麟墓
  谭钟麟墓位于岳麓区坪塘镇白泉村荷叶塘的一处由东冲山与狮子山南北对峙而形成的约150米的山峡中,海拔77~95米,墓坐东朝西,西南距白泉村委1公里,东北距湘江3公里,西侧有白泉港水从南向北流入湘江。谭钟麟墓坐东朝西,墓封土堆直径5米,系用糯米混碎瓷浇筑,麻石砌边。祁阳石碑三通,麻石框边,主碑高约1.5米,宽约0.5米,上刻“茶陵谭文勤公墓”。两旁耳碑高约1米,宽约0.4米,右刻“清光绪三十二年仲春月款旦”。左刻谭钟麟子姓名。墓前两边立有石马、石狮、石翁仲、石羊、石兔、华表柱各一对。墓北200米处有一占地36m2的神道碑亭,亭为石构,呈六方形,高约6米,由六根大石柱承托水泥屋顶,中间又以30根石柱…[详细]
刘三吾墓
  刘三吾墓位于腰潞镇石陂村竹陂组大塘坪。这座古墓坐北朝南,北面有一道高约4米的青砖牌坊,因为这个原因,当地人把这里叫做“牌坊前”。刘三吾墓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成之后,刘氏家族在不同时期对它进行了修复,现在大家看到的是2001年清明节期间修复而成的。来到刘三吾墓场,首先请大家注意这道青砖牌坊,它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呈半环抱状态,如同一道展开的屏风。“屏风”顶端仿庑殿顶结构,“庑殿顶”下面是逐渐收缩而成的两重仿斗拱式砖檐,砖檐而下是清水墙面。牌坊正中的清水墙面上镶嵌了一副人物浮雕画。可惜,风雨侵蚀使我们现在无法看清楚这些浮雕人物。好在浮雕下面的“开国元勋”题额和神道…[详细]
胡安国、胡宏父子墓
  胡安国父子墓位于湖南省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村隐山南麓仙娥山北坡一个叫仙鹅孵蛋的小山坡上。胡安国父子墓掩盖在草丛中。墓碑联曰:“秉春秋大笔;葬天下隐山。”左碑文“闽江生出到湖南,学问渊源不等闲。秉笔大书千载史,春秋留给后人看。”右碑文:“放学三相恋地形,碧泉驻迹讲诗文。潭州开派枝枝秀,留得声名到此今。”中碑刻:“始祖胡公安国老大人之墓、母刘氏夫人、二世祖五峰公附墓、?涌田八大房子孙同立、公元一九八一年辛酉岁仲秋月重建”。据清乾隆刊《湘潭县志·冢墓》载:胡文定在“绍兴八年(1138)四月十三没于正寝,葬于潭州湘潭县龙穴山。”文定去世之后,高宗诏赐银300两、帛300匹,令湖南监司应负葬事,赐田十顷,…[详细]
笔架山古墓群
  笔架山古墓群位于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分别由十字山古墓群、张家湾古墓群和中谷塘古墓群组成。十字山古墓群位于笔架山村的十字山上,海拔66米。北边山咀下有围山渠和简易公路,墓地距北向凤凰湖农场湖堤约500米,西山坡距村民汤光龙家的住房约40米,东南边为连绵山丘。该墓群部分尚存封土堆,县市文物部分曾实掘发现,墓室结构一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部分墓葬带有斜坡式墓道,封土及填土为洗砂土,出土的陶器以鼎、敦、壶、豆等组合为主。张家湾古墓群位于笔架山乡松树堤村张家湾的太白岭上,海拔38米。北距潭家桥支渠和电排站约200米,东南边至村民汤笛清家住房约50米,西南边为稻田。该墓群部分尚存封土堆,系土坑竖穴和砖室墓…[详细]
株溪墓群
  株溪墓群位于安化县东坪镇至江南镇资水段北岸一带,沿资水走势呈东西走向分布,所占面积约0.5平方公里。至今为止,已发现11座,有的为双人墓室,有的为单人墓室,全部为元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墓葬。1985年5月,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式启动,1986年4月,第一座墓在东坪镇株溪村被初次发现。1988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派出专家组深入现场开展考古斟查,由全国业内颇具影响的权威专家龚绍组担任组长,安化县首任文物所所长姚笑天配合。由于墓葬规制特殊,墓室早被-一空。棺椁、尸体均已全部腐烂,墓碑在文革时期被村民移作他用,没有实物能证明墓主真实身份。整个墓室为单人墓,造型为穹窿顶长方形,坐北朝南,长…[详细]
腰子仑春秋墓群
  腰子仑春秋墓群位于桃江资水南岸,自1986年发现至今,一直保护较好,除墓群区有十几户村民居住外,没有新增房也没有新修公路、水利等大型动土活动。墓群区原种植的茶叶树在上世纪90年代全部被毁,现为村民的墓地。腰子仑春秋墓群主体部分,除三次发掘对其整体状况有所破坏外,其余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墓群西侧除早年修建桃灰公路,加之少量村民住宅对墓群造成了一定得破坏外,至今基本保存原样。历年来共发掘墓葬120座。根据墓坑形制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狭长方形窄坑墓。2、带头龛的窄坑墓3、带腰坑的狭长形窄坑墓。4、带二层台的长方形宽坑墓。5、长方形宽坑墓。出土器物四百余件,以铜器和陶器为主。铜器主要有铜剑、铜矛、铜…[详细]
何孟春墓
  何孟春共有疑冢多处,明墓是村头村仙岗岭处的衣冠冢。据《万历郴州志》载,他的坟墓由朝廷专门派了一名墓丁看守,直至明朝-为止。他的墓葬处,原有三十米高的大牌坊拱卫墓地,有墓庐、墓道、华表、碑石、石人,石狮、石像等。可惜历经岁月沧桑,石人、石狮、石像,在清代即已破坏。解放后只存墓石、华表,其字刻多出自明朝书法家之手,艺术价值很高,是一些珍贵的文物。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继续遭到破坏。20世纪八十年代因山林划归私人代管,因为互争山界,墓葬被全部毁坏,不仅原有的华表、碑记、石墓尽行打碎或搬走,即其坟堆亦被挖刨,夷为平地,一个具有重要历史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存,被湮没在杂草丛中日晒雨淋,只流下荒草凄凄,满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