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看樑大屋
  看樑大屋位于平江县南江镇汤铺村,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原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现存2800平方米。粱、柱、坊、隔墙均为砖木结构,山墙青砖磨制,分上、中、下三栋,十横堂,十二大巷,住房126间,为邹舜士先生所建,正门两旁拴马石柱六对成双,骑鼓石、石鼓、石狮、石锁双双对应,正堂、中堂、小厅木门俱齐;桐油、糯米、石灰三合土地面光洁如镜,庭院巷道四通八达,人物故事构图精巧,具有典型的湘北民居特色和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详细]
平江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平江县三市镇白尔村,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筑面积955平方米,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由前厅、后寝、东、西厢房、书院组成正方形四合大院。两院呈双天井布局,并在两侧设东、西厢房,厢房两侧各安放一扇八角门,连接左右书院。总体布局合理,内部空间合理,通风采光性能十分优良。余氏宗祠为三市地区最大的、最为完整的祠堂建筑,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下,是作为封建国家统治基础的历史见证。该祠的存在,不仅是进行通常的祭祀睦族活动,同时也起到了培植文教、劝课农桑,保一方平安的特殊作用。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详细]
张岳龄故居
  张岳龄故居位于湖南省平江县瓮江镇英集村,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藏经楼、慎思堂、听雨楼、澹园等单体建筑组成。其间回廊连接,由东向西横向排列。整个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至今保存完整。张岳龄故居为平江地区典型的清末地主庄园式建筑,是研究清代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下,地主阶级作为封建国家统治基础的历史见证。…[详细]
岑川李氏宗祠
  岑川李氏宗祠位于平江县岑川镇包湾村,又名陇西堂,位于湖南平江县岑川镇包湾村。李氏宗祠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其谱载明成化五年(1469年)就已存在,至清道光年间已历经八次维修。今祠当为清代道光十九年重修。共占地120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田”字形,为三进两院单层砖木结构建筑组群。其中三进由门厅、享堂和寝殿组成,并在门厅屋面出高大的“凸”字形牌枋楼;两院呈双天井院布置,并在两侧各设东、西厢房。总体布局合理,内部空间宽敞,通风采光性能十分优良。李氏宗祠为岑川地区最大的、最为完整的祠堂建筑,它是研究当地农业社会中,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下,是如何作为封建国家统治基础的历史见证。抗日战争期间,李氏族…[详细]
保全方氏宗祠
  方氏宗祠位于平江县木金乡保全村店头大塅,距平江县城70公里,是一处清代家庙建筑,始建于清康熙30年(1693),座北朝南,四进三厅,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由门楼、门厅、正厅及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东西长,南北宽。第一进门楼,两侧为“入弟”、“出孝”,第二进门、厅左右两侧立石狮、石门、石鼓、石窗、石柱气宇轩昂,门上 书-“方氏宗祠”;第三进为报本堂(亭子),原为三层重檐,纯木结构,1998年方姓族人将亭子改为水泥钢筋三层亭子。第四进为寝堂。宗祠为砖木结构,寝堂的东西相房均为硬山式,小墙为屏风墙,梁架属抬梁式结构,梁柱雕刻精美,驼峰雕刻,各种龙凤花草、人物故事等栩栩如生。2006年,岳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详细]
聂市老街建筑群
  聂市老街建筑群位于临湘市聂市镇沿河居委会,自鄢家桥至王爷庙湖坪,长约两公里,东径113°49′北纬29°57′,其得名,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从宋代起,聂市便开始在中国的历史上崭露头角,聂市老街南端张家门的张尚祖、张尚阳兄弟声名显赫。老街始建时间无考,在明代中期始见诸文字,且已成为全县七“市”之一。晚清、民国年间,聂市有“小汉口”之称,常住人口5000多人,大小店铺200余家,十多家商号印票子,有的除在临湘一县通行外,还通行于湘潭、益阳、长沙、武汉等地。今日,街道的形制仍然清晰可辩,还有十几家商号、住宅、4条小巷、5个码头保存完整。各商号、住宅,皆系双砖封火墙,墙体以条石奠基砌脚,一色青砖青瓦,地…[详细]
文星塔-状元塔
  文星塔位于湘阴文星镇八甲,状元塔位于湘阴县文星镇中心以北三公里湘江东岸的河床上。文星塔又名八甲塔,始建于宋元时期,后坍塌。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知县李昺谓:“湘阴自古为文献之帮,且地处洞庭之滨,谓玉池神鼎雄峙于东,湘水沅水合流于西。”为增添地方名胜状观山水而募捐重建。塔用三道光麻石平铺垒砌,七级八方,通高31.50米,塔基高0.84米,边长4.8米,占地约98平方米。因塔造型精美,塔址选在风景秀丽的东湖之畔,颇为壮观。塔成之后,游人不绝,登临眺望,远近风光胜迹尽收眼底,文人骚客即兴吟哦,流传诗词很多。状元塔又名乌龙塔,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知县李昺为壮名胜,应民谚“乌龙出角…[详细]
枫林桥
  兰溪在益阳城东8公里处,枫林桥就横跨在镇西的兰溪河上。枫林桥始建于明代,当时是木桥,清嘉庆二年(1797年)改修为花岗石单拱石桥。传说枫林桥是由住在桥东枫树林中的老石匠,带领几十名徒弟义务捐资兴建。老石匠助人为乐、造福乡里的精神感动得神仙也下凡一起与他们修建枫林桥。桥修好了,爱唱山歌的兰溪人民,商定在端午这天竣工剪彩,并在桥东桥西两头搭歌台,以比赛山歌来感谢乐善好施的石匠师徒们。那位鹤发童颜的老石匠自告奋勇当司仪,在万子鞭响过之后,老石匠郑重宣布:“枫林桥开通、赛山歌开始”后,就脚踏祥云,飘然而去。桥畔的山歌,响彻在兰溪上空,传遍百里湖乡。从此,枫林桥上赛山歌,便成了兰溪人过端阳的传统节目。一…[详细]
奎星塔
  泉交河镇属益阳市赫山区较大一个乡镇,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由原泉交河镇、泞湖乡、烂泥湖乡合并组成。据史料记载,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始建于唐,初为洞庭丰水期湖边柴米小集。明朝中叶,称泉交市,清代发展为益阳县最大的鱼米集市,有“千猪百羊万担米,扬帆汉口一早起”的“小扬州”之称。这里人文荟萃,文化积淀十分深厚,是清代名臣胡林翼的故里,也是革命先烈香三娘的家乡。奎星塔位于泉交河镇下节街,始建于清(1828年),为湘军领袖胡林翼之父胡达源创建。西距泉交河150米,南距泉交河大桥300米,东为安山村河堤,北为烂泥湖新河。奎星塔为青砖结构,坐南朝北,楼阁式八方七级,通高26.9米,底径4…[详细]
贺氏宗祠
  贺家祠堂(贺氏宗祠)位于湖南省安化县洞市老街,是安化洞市及周边贺姓人家于清光绪年间集资构建的家族宗祠,占地约600平方米。据贺氏族谱记载,贺氏宗祠始建于是清乾隆三年(1739年),距今约两百八十年历史。起初只修缮里侧一栋,原称诚公祠,道光年间扩建为现有规模,更名为贺氏宗祠。贺氏宗祠是安化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之一。该建筑端庄轩敞,典雅大方,与山环水抱的,围墙灰砖青瓦,墙沿白底彩绘,侧墙由两两对应的品字形高高码头墙组成,高低错落有序,稳重端庄。整座建筑从造型和颜色、绘画设计,匠心独具,浑然一体,与古梅山洞市自然环境十分和谐,是古梅山安化境内保存最完整而又独具文物和美学价值的徽派建筑。作为中国悠…[详细]
安化刘家大院
  刘家大院位于梅城镇鹿角村二组,曾家坟山山脚的一处台地上,距公路高约十米;坐北朝南,南距乡村公路约20米,鹿角溪自西向东沿公路南侧流过,与凤形山隔溪相望,东西两侧均为刘姓村民房屋,北紧靠曾家坟山。总占地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现存楼房4栋,组成完整的四合院,共有房间45间。刘家大院系悬山,内檐出廊,小青瓦双层木结构楼房,四合院,主体结构有正屋、左右两偏院。正院有正屋、左右横屋、大天井、门楼、倒座;左右横屋从明间通偏院;大院前为广场,广场右侧有消防池;山下有石块路通向大院。倒座的前墙壁为土筑墙,兼做围墙用,余为木结构,中间为门楼,大门门楣上有壁画;门楼与倒座之间有风火墙相隔,上有壁画、泥塑等;倒座…[详细]
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
  原安化第一茶厂早期建筑群(含裕通永茶行、苏联援建厂房)始建于1902年,因其特定的功能定位和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特别是建筑技术和艺术价值。其中建于1902年的木结构茶仓,现已成为全国茶叶加工行业仅存规模最大、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的百年茶仓,所采用的通风、防潮等技术措施在今天仍然是可供借鉴的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该文通过分析该茶厂早期建筑群中典型建筑的价值,重点总结了茶厂早期建筑群在建筑技术和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安化茶厂早期建筑群修缮工程从2015年7月开工,2016年1月竣工,对靠背式茶叶仓库、单开门茶叶仓库南栋、单开门茶叶仓库北栋、锯齿形车间、西大门进行全面维修维护,维修面积共53…[详细]
安化风雨桥群
  安化风雨桥群(含永锡桥、思贤桥、马渡桥、十义桥、燕子桥、仙牛石桥、复古桥等)安化风雨桥是一个庞大的风雨桥建筑群,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风雨桥大小29座,分布在安化县境内17个乡镇。其中永锡桥、思贤桥、马渡桥、十义桥、燕子桥、仙牛石桥、复古桥保存较好,地域特征明显。安化地处湘中偏北,位于资江中游,雪峰山北麓,境内山峰林立,溪谷纵横。安化风雨桥是安化先民在县城境内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设的便民交通设施,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风躲雨,故名风雨桥。安化风雨桥均由青石桥墩、木质桥身和小青瓦桥顶三部分组成。桥身为长廊式通道,鹊木拾梁,全部采用卯榫结构,不用一颗铁钉,桥面用木板铺成,两旁有固定的双边木登供行人休息,桥身…[详细]
萧氏公祠
  萧氏荣庵公祠,位于桃江县大栗港镇黄栗洑村洞门湾组,现为黄栗洑小学所在地。该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公元1903年),座东南,朝西北,依山傍水,整个公祠占地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前厅已拆除,二进享堂和三进寝殿及两边厢房保存完整,歇山顶,木结构,全用槠、杉木及其它耐腐木料建成。屋基高1米,台阶以蛮石垒起,阶饰青石板。地为三七灰土,划纹地面。四周为青砖围墙,砖长26公分,宽16公分,厚7公分,绵砌,下用峦石垒砌,三七灰土砌墙,高4米。二进亨堂脊高7.2米,琉璃脊,只剩吻兽,原有宝顶,琉璃勾头滴水,柱础全部木雕树础,形制各异,有海棠盨弥座形、方形、莲瓣形柱础,柱为整木…[详细]
跃龙塔
  跃龙塔位于桃江县城关镇凤凰山县政府院内,资水南岸,凤凰山北麓江边,距资江50米,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934年)由各里绅耆公建。全塔系花岗石结构,为八方七级楼阁式,底层直径6米,通高25.81米,外设飞檐,平角上翘,底层正西向开门,以上六层为东、西、南、北向对开四门,塔内无梯登顶,每层有口相通,底层门两侧有石狮一对,门额上 书“跃龙塔”三字,塔基高1米,饰有云气浮雕,塔身宽度逐层收敛,高度均匀递减,第一层高四米,二层高三米七、三层高三米四、四层高三米三、五层高三米二二,六层高二米九五、七层高二米六七、顶高一米五七,顶下部为锥形体,上部为球形宝顶。刻有:“大清乾隆时桃花江市人公置塔基,道光十四年甲…[详细]
沅江魁星楼
  魁星楼(以原有泥塑“魁星点斗”神像得名,俗称“八角亭”)位于沅江市城区沿河路东北角,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魁星楼系攒尖顶楼阁式土木建筑结构。楼通高15米,为三层三檐六方,建造美观。既具有南方古建筑的清秀风格,也具有北方古建筑的庄重气质,其楼基为花岗岩砌就高1.85米,六方,每边长5.4米,面积为76.14平方米。魁星楼外观三层言檐面都为琉璃筒瓦覆盖,二层和下层为黄色,中间为绿色,每层飞檐翼角高翘,角首均置琉璃饰品,底下层为龙,中层为凤,上层为鱼,造型生动美观,三层檐面的十八条屋脊,都置琉璃花格砖,花格上饰忍花冬草纹,楼阁尖顶为三个球状琉璃宝葫芦,远远望去,金光闪烁,十分壮观。魁…[详细]
欧阳氏故宅
  欧阳氏故宅位于衡阳市珠晖区粤汉街道向荣里社区湘江东路119号,始建于清代晚期,是曾国藩的岳父欧阳凝祉的故宅。站在门前,可以看到,欧阳氏故宅是一座青灰色的古宅。清道光十八年,即公元1838年,曾国藩当了官以后,为他的岳父欧阳凝祉谋得了莲湖书院山长,即主讲兼总管一职,并找了这栋宅子,让岳父全家迁到这里居住。曾国藩在衡阳训练组建湘军水师时,也时常来这里小住。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详细]
黄庭观
  黄庭观位于中国湖南省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白龙潭东侧,距南岳镇1公里。始建于唐初开德元年(公元816年),五代时名魏阁,后宋徽宗赐名“黄庭观”至今,是南岳古镇景区的一座羽流道观。黄庭观依山临壑,叠石而成。它两进三厢,亭横于前,观宇纵连于后,仍保存古式建筑的面貌。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所单位之一。据《南岳志》记载:黄庭观是唐初开德元年(公元八一六年)所建。五代时,楚王马希声重修后,名叫魏阁。阁内有魏夫人的石雕像一尊。据《南岳志》记述:宋景祐年间,仁宗赐观名为“紫虚元君之阁”,是依照唐朝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大书法家颜真卿游南岳时所书《晋紫虚元君领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仙坛碑铭》的头衔而命名的。宋微宗崇尚道…[详细]
宝盖古建筑群
  宝盖,据载,宋末年间,衡阳知府廖汉依途经此地,见山水宜人,环境优雅,便筑舍定居,时值兵革之变,建七层高楼,后称保家楼,因资源丰富,又传为宝盖楼,宝盖因此而得名。现宝盖镇系原宝盖乡与樟树脚乡合并而成,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4.68万人,总面积176.5平方公里。位于衡阳市区东南约45公里处,东界安仁县,西接冠市镇,南毗耒阳市,北邻衡东县,距京珠高速公路13公里,距江口鸟洲12公里,故有“一鸡叫四县”之说。在宝盖楼内游览,你会发现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没有上锁,你可以到任何人的家里去,每一个见到你的居民,都会给你一个友善的笑脸,这足可证明宝盖人的善良与朴实。在这里,也同我在其他乡镇看到的一样,…[详细]
杨山庙
  杨山庙位于吴集老街。传说上古时期,炎帝带领杨山侯、灵山侯、洪山侯治理洣水,因操劳过度,四人先后病逝,葬于风光秀丽的洣水河畔,洣水也因此被称为“圣水河”。杨山侯葬在今天的衡东县吴集镇,后人感念他的恩德建杨山庙来祭祀他,尊为太古灵侯,香火旺盛,现在的庙堂修复于清道光年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