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旅游

钦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三宣堂(刘永福故居)
  三宣堂是刘永福以其在越南抗法屡立战功,被越南王封为三宣提督而命名的,位于钦州城南板桂街,主建筑为晚清风格厢房,内有圣贤豪杰、文臣武将、彩凤仙鹤等一百多幅图画,四周有高墙炮楼,正屋前有广场照壁,与四周花草树木交相映衬,美观典雅。刘永福故居名“三宣堂”,位于钦州市板桂街10号(古称下南关)。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钦州市现存最宏伟、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占地面积22,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大小楼房119间。除主座外,有头门、二门、仓库、书房、伙房、佣人房、马房等一批附属建筑以及戏台、花园、菜圃、鱼塘、晒场等设施。头门临江向东,有醒目的“三宣堂”大字匾额。刘永福当年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主管越南宣光、兴化、山西三省军事。“三宣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这段光荣历史。门两边的对联是:“枝栖古越,派衍彭城”。进头门,经过30多米的龙眼飘香过道,便是一座两层楼房的……[详细]
冯子材故居
  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的故居位于钦州城北,坐北向南。建于1875年,坐落于三座山丘之上,周围有墙垣,院内有碑林,字迹清秀,笔势劲遒,整个居所古意盎然,沧桑古朴,别具一格。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在钦州市钦州镇白水塘村,是冯子材退居时住所。冯宫保第总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包括三个状如伏虎的小山丘,当地群众称为“卧虎地”。四周环以高墙,围墙内有主建筑三进,每进分为三大间,每大间又分为3小间,共9间,27小间,构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排九”建筑模式。建造时用料讲究,室内梁、柱、门窗、匾联多为珍贵的格木制成。浮雕工精,壁画色艳,造型端庄,朴实严谨。故居总占地面积15.22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共3排9座27间,均为抬梁式砖木结构。建筑注重牢固实用,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质高艺精。还有宗庙、塔、宇、马厩、鱼塘、水井、花园、果园等附属建筑,外筑围……[详细]
威德寺
  威德寺是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一座佛教寺庙,坐落于三娘湾旅游风景区的乌雷岭上。纵观历史,有着一千四百多年悠久历史的钦州,原是佛庙较多的地区,有着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钦州的大寺镇就是因为寺庙集中而得名的,其佛教信众根基深厚。据钦州县志记载,建国前钦州城内仍有“崇宁寺、北府寺、女庵寺”等佛教活动场所,后因种种缘由已不复存在,解放后,钦州市的佛教信众只能在旧居民住宅改造的念佛堂中进行佛事活动,存在着诸多不便和经常性纠纷。几经搬迁的念佛堂最后位于市区二马路新盛街66号,由于仍处于居民住宅中心,每逢佛教活动,拥挤的人群和喧闹的声音影响到周边群众的正常生活。加之原地域局限,念佛堂不能扩大建设,佛教信众迁建活动场所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市政府批准“同意迁建钦州佛教活动场所”的申请,撤消念佛堂,将钦州市市区佛教活动场所念佛堂迁往三娘湾旅游景区内的乌雷岭上建威德寺。然而,迁建活动场……[详细]
竹山古建筑群
  竹山古建筑群竹山古建筑群位于钦州市北部的那蒙镇内,是一组砖木结构、双面坡形层面的封闭式庭院建筑。古建筑群原有15座,现存10座,大都占地宽阔、规模宏伟。如茂林堂,它包括司马第、中军第、大夫第和武馆等主建筑和花园、水榭、炮楼、地下室等附属建筑,面积达4050平方米。在居住、卫生、礼乐、防卫等方面都有统一的安排。辈份高的住在进深的居中处;客厅只会男客,另有专会女客的叫花厅;廊房的饭厅为佣人所用。明显表现了封建等级和礼制观念。古建筑群外表朴实,内部装饰却相当讲究。从内墙、封檐、雀替、门扇、窗格、山面、屏风顶、底梁、屋架顶及挑尖梁、梁罩等,均可看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的赞府第,只是在挑尖梁作象鼻形及浅平雕略施单色,屏风顶是简单的几何排列,窗格显得线条重复;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的茂林堂,装饰艺术开始用封檐,作缠枝花状,木刻浮雕是……[详细]
太平天国女杰苏三娘故居遗址
  太平天国女杰苏三娘故居遗址天朝女杰苏三娘的故乡--苏村,位于灵山县石塘镇西面,现存明清建筑15个群落,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分属苏、丁、刘、陈、杨、卢、张士物业,这些建筑中以刘氏祖居规模最大,由大夫第、司马第、鹾尹第、二尹第、司训第、贡员楼和刘氏宗祠7个自成体系二翘檐相接的群落组成,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属岭南风格建筑。苏村距镇政府2公里,辖一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3578人,耕地面积2143亩,其中水田面积1870亩。在这块仅有2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传奇故事。相传,该村于460多年前,苏氏家族先在此地落脚定居,故名曰苏村。此乃天朝女杰苏三娘的故乡。苏三娘原姓杨,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打飞镖百发百中,与苏三相识后便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偶尔跟随苏三外出打仗,她善征勇战,智慧非凡,威风凛凛。她的丈夫苏三乃灵山天地会首领之一,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农民起义队伍,专……[详细]
大朗书院
  大朗书院越州文化千秋耀,浦水珠光万古流。客家文化与当地文化交相融合,成为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诞生在六万大山的南麓古越州厚重而灿烂的客家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追溯古越遗风、寻觅客家文化便成为我梦中的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了浦北的客家文化村,客家人的历史、客家名人、客家民俗风情、客家生活起居、客家用品以及聚集了客家人文精华的戏曲等,让游人集中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精彩。可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经历了风雨沧桑,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浦北大朗书院。这是一道古朴的人文景观,既没有古代四大书院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又找不到院落布局中那种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给人一种庄严幽深的感觉。这座六万大山中百年书院也无法与主体建筑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陈氏书院相比。后者纵横规整,严谨对称,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装饰华丽。在建筑构件上,大朗书院既没有过多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雕、陶……[详细]
大芦村古建筑群
  大芦村是“中国荔枝之乡的荔枝村”、“水果之乡的水果村”。村里村外,从山坡、田垌到农家的庭院,满目果树葱笼,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即使进入村中,也绝对不会想象得出那是一个有4200多人口的大村场据传,那里原本是芦荻丛生和荒芜之地,十五世纪中期始有人烟,经过先民们的辛勤开发,几度兴衰,到十七世纪初已建设成为有十五个姓氏人家和睦相夕:的富庶之乡,为了使后辈不忘当日的创业艰辛,故而给村子取名大芦村。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那里的民居无不根据地形傍山构建,山环路转,一个个鸡犬之声相闻,守望相助的居民点,还都各有裴人深省的名称,诸如樟木屋、杉木园、丹竹园、沙梨园、荔枝园、茶园、陈卓园、榕树塘、水井塘、牛路塘……等等。沿着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村民们为方便客商前去采运水果修筑的水坭村道渐进荔林深处,在一个水面2000多平方米,碧波潋滟的人造湖前,坦途左右分开,隔岸所见,青砖绿瓦屋脊层叠,鳞次栉……[详细]
龙武庄园
  龙武庄园位于灵山县灵城镇新大村,县城西部10公里处,邕浦二级路和209国道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龙武庄园原名新大塘,由新大塘村人劳廼猷、劳廼祥、劳廼孚、劳廼心等四人合资,于1900年开始建造,历时21年,于1921年竣工,总占地面积6769.68平方米,建筑面积7588.06平方米,是民国时期灵山四大塘之一。庄园坐北向南,整体布局为“回”字形,墙体均以水磨青砖构建,极为坚固;园内由两个四合院串联,共有110间房屋,杭梁、斗拱、檐柱均有工艺精美的雕刻装饰;“角堡重廊内二座”,角楼高达6层,外设枪眼凸鼓。龙武庄园由水磨青砖建成,远看古朴雄浑,近观屋内构建独特、曲折回环、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体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近年来,为了充分挖掘龙武庄园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灵山县闻名的荔枝文化,灵山县不断加大对龙武庄园的保护开发力度,力争把龙……[详细]
越州故城
  越州古城遗址越州古城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浦北县泉水乡坡子坪的仰天窝。据《南齐书》记载,为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建立,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城周长2028米。北城墙依山建筑,地势高耸,显得险要,南城墙比较平缓。残墙最高处达14米,其余平均高3米,城基最宽处达16米,一般宽八九米,四周每百步筑1个“马面”。古城分内外城,外城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城内有城(俗称“官厅地”),城外有沟。内城亦称子城(指“官厅地”),依山坡筑于城内西北区,地势较高,可腑视全城,并有墙与外城相隔,其北面又有壕沟险阻,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控制全局的地方。据史载,越州初置时辖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临漳等郡。南齐时(479年~502年),辖区增至20个郡,辖地东到茂名,南达雷州半岛,西接钦州,北至容县一带,是当时的一级政区。自置到废,先经历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详细]
刘永福、冯子材旧居建筑群
  刘永福(1837~1917)、冯子材(1818~1903),清末抗法名将,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刘永福旧居位于钦州市板桂街10号,原名三宣堂。因刘永福援越抗法,曾受越王封为三宣副提督而得名。旧居建于1891年,占地面积2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砖木结构,院落式布局,共有大小楼房119间,有门楼、照壁、主座、廊房、谷仓、书房及暗道等建筑;还有戏台、花园、菜园、鱼塘、晒场等设施。冯子材旧居位于钦州市沙埠镇白水塘区内,与刘永福旧居直线距离1千多米。原名宫保府,因清廷授予太子少保加封尚书衔而得名。旧居建于1875年,总占地面积15.22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共3排9座27间,均为抬梁式砖木结构。旧居范围包括三山一水一田,有六角亭、三婆初、珍赏楼、书房、虎鞭塔、菜园等。刘永福、冯子材旧居均系典型的清代南方府第建筑群,具有简朴典雅的艺术……[详细]
冯子材墓
  冯子材墓冯子材墓位于钦州城东沙埠镇泥桥村东北的小山丘上,距钦州城13公里,周围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坐北向南,占地约1200平方米,庙式屋檐墓顶用长2米、宽半米的花岗岩刻成。檐下碑前有1对雕刻精致的盘龙石柱,墓前有3个长5米、宽6米的拜台,左右分列有文士、武将、狮、虎、马的石雕像各1对。它们比例匀称,造型生动,制作也精巧。墓前横列狮头石柱8根,4根长4根短,刻有对联云:“万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万世馨香。”在墓后约500米的公路旁,有一碑亭,亭内有象征官阶等级的巨碑1块,碑文为“大清诰授荣禄大夫建成将军太子少保衔贵州提督世袭轻车都尉加一云骑车尉冯勇毅公神道”。墓碑上额为“功在-”,两旁对联为“遗爱岂独桑梓,勋名不让刘冯”。墓碑前有供案、台阶和地毯形拜台,气势雄伟。……[详细]
灵山人遗址
  灵山人遗址在灵山县三海乡梓崇村马鞍山。山为喀斯特孤峰,形似马鞍。山下有东胜岩、葡地岩和尽头岩三洞。1960年,广东师院、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顾玉珉、顾阎等在东胜岩发现1块颞骨的鼓室部、两颗牙齿和一段左侧股骨上段;在葡地岩发现1块顶骨和3块额骨。东胜岩还出土熊的化石和钙化蜗牛;葡地岩出土中国犀牛、野猪、鹿和牛化石。专家研究鉴定为更新世末期的人骨化石。命名为“灵山人”化石出土地点。此外,还在石背山洪窟洞古人类遗址,出土1块顶骨、1块髋骨、1枚上臼齿、2枚板齿,代表老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在石塘乡钟秀山滑岩洞遗址,发现10块头骨、70枚牙齿、l块髋骨、l件穿孔石珠和一些网纹、绳纹陶片,研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人骨。……[详细]
13、天涯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涯亭
  在钦州市钦南区中山公园内。传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知州陶弼始建。因“钦地南临大洋,西接交趾(今越南),去京师万里,故以天涯名,与合浦之称为海角者一也”。天涯亭初建于城东平南古渡头,明洪武五年(1372年)同知郭携迁城内东门口重建。1935年迁建今址,故又称“宋迹三迁”。亭为平面六角形,边长2.5米,高5米。石柱木构梁架,攒尖顶,琉璃瓦盖。亭南北面檐口悬挂“宋迹三迁”和“天涯亭”木匾天涯亭于青山绿水之中,湖水融融,青山滴翠,盛夏登临,爽气袭人,午不知暑。亭北面3米处,有1962年田汉题诗运河滚滚入湖来,没字危亭草满阶。词客分明怀故土,钦州何必是天涯石刻一通。……[详细]
牛圩坡革命烈士墓(小董起义烈士墓)
  牛圩坡烈士墓,位于钦州市钦南区文峰街道文昌社区居委会五马路。牛圩坡烈士墓又称小董起义烈士墓。该烈士墓是为纪念钦县人民解放1945年正月初八参加小董起义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13位革命烈士而建。1945年的小董武装起义在钦州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钦州革命史上是一次重要战争,小董起义有力打击了-武装力量,为钦州的解放起着关键的作用。牛圩坡烈士墓建于解放初期,1999年4月2日被定为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进行了全面提升大改造。……[详细]
官垌烈士纪念碑
  官垌烈士纪念碑在官垌圩东面石梯江畔的小山上。建于1964年,1972年重修一次,1986年再次进行修整并重新撰写了碑文。纪念碑用钢筋凝土筑就,坐北向南,高6米,宽1.5米,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文,纪念碑下长眠着梁振宗等24名烈士。在纪念碑后约30米处,筑有纪念亭一座。纪念亭是由六根园柱组成的正六边形无围护结构,亭内有一水泥石米台。从纪念碑到纪念亭之间的小山岗两旁,树木参天,八角飘香,山脚下,石梯江逶迤而过,环境优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