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旅游

运城市文物古迹介绍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
  临猗县王寮村猗顿陵猗顿并不是河东地方人,他是“鲁之穷士”。起初,他穷到“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程度,没奈何,就向当地的大富翁陶朱公范蠡问发财致富之道。陶朱公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五牸”是什么?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牲畜。猗顿听了陶朱公的话,就离开老家,来到河东,在水草茂盛的峨嵋岭下,畜牧“五牸”,大量繁殖。不到十年的工夫,他的牛羊多得无法计数。他由一个“鲁之穷士”,变成了百万富翁,名传天下,富比王公,俨然和陶朱公齐名了。因为他发迹于猗氏,所以人们称他猗顿;他的真名字反倒失传了。猗顿来到河东以后,就在猗氏县城南二十里的王寮村安家落户,一直到死。王寮村有猗顿宅,不过如今年深月久,遗址已无从考究。他死后,尸骨就埋在王寮村的西边,并没有搬回老家去安葬。临猗古称郇阳,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于运城专员公署。195……[详细]
42、高禖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禖庙
  高禖庙位于河津市区西南5公里处的阳村乡连伯村西沙梁上。她地概壮巍,视野辽阔,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河津市重要的旅游景点。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代高禖庙的前身皋庙就创建于此。高禖庙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西傍黄河,南临汾水,北依吕梁山,东望白虎岗。建筑格局方正均衡,颖敞合理,体现了道教文化崇高自然和谐的审美意识。河津高禖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省屈指可数的一座以“高禖”冠名,以根祖文化为内涵的古建筑群。高禖不是人名,它是古代乞求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一咱最高形式的祭祀活动。商代时,河津有耿、冀两上小国,商祖乙迁都耿地后,高禖庙就成了当时的皇家高禖祭场,耿地遭受洪水灾害后,商都又迁至河南,从此高禖庙即成为民间高禖祭场。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高禖庙形成现在儒、道、佛三教圆融于一庙的格局。但儒、道、佛三教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即引导人们积德从善,和睦相处,这就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详细]
解州古镇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孕育了众多名人,修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和闻名遐迩的蜀汉名将关羽都出生在这里。被誉为“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祀奉关羽的祠庙,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上乘之作,“前殿后寝”的宫廷式建制,为全国“关庙”所仅有。古镇的建筑主要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古镇街道和通道绿化工程,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了其形象。一个有发展活力、文化品位的中国关公文化旅游胜地——解州镇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详细]
马村墓室
  马村墓室在稷山县城西4公里,南有汾河水,北有吕梁山。村西有唐代古刹——青龙寺,寺内保存有元代壁画,早为国内外学者所仰慕。近年寺西300米处,考古开掘出14座宋金时期的砖室,雕花墓。马村墓室全部为砖质仿木结构,按宋金时期民宅院落形式建筑。北为堂屋,东西为厢房。全部装饰隔扇,四周回廊环绕,院栏花纹雕刻各异,有鱼鳞彩瓦、脊饰螭吻狻猊。这里的房屋建筑分单檐、重檐,做工细腻,斗栱结构也精巧。雄伟的楼台殿阁的下部,为雕花须弥座,雕有花纹、走兽、人面。生、旦、净、丑和鼓、板、笛、感篥等人物、乐器一应俱全,人物神态活泼。在稷山县城西4公里,南有汾河水,北有吕梁山。村西有唐代古刹——青龙寺,寺内保存有元代壁画,早为国内外学者所仰慕。近年寺西300米处,考古开掘出14座宋金时期的砖室,雕花墓。马村墓室全部为砖质仿木结构,按宋金时期民宅院落形式建筑。北为堂屋,东西为厢房。全部装饰隔扇,四周回廊环绕,院栏花纹雕刻……[详细]
临晋文庙大成殿
  临晋文庙大成殿(第五批省保)时代:清地址: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西街据民国癸亥年(1923)重修的《临晋县志》记载,临晋文庙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280~1294),明、清两代予以重修。殿内梁架上保存有“大清咸丰元年岁次辛亥乙未辛卯日……同阖邑士捐修伏愿告竣之之役人蔚起敬谨誌”题记,记载了文庙大成殿的建造时间。大成殿坐北向南,殿前设长13.5米、宽9米的大月台,月台周边以石栏围护,望柱与石栏板上皆有花草瑞兽浮雕图案。月台中部设甬道,上铺浮雕双龙青石。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黄、绿、蓝琉璃筒板瓦覆顶,琉璃脊饰。楼阁式脊刹,层层矗立,其两侧为琉璃象、狮驮宝塔。檐下四周置柱头科和平身科,平身科1攒,形制相同,均为三踩单昂,明间出45度斜昂。殿内明间后檐墙有壁画,仅保存局部。博风板及两山花采用琉璃构件进行装饰,山尖正中为一琉璃双层圆形框,东侧山花内为琉璃双鹤、翠竹;西侧山尖为双鹿、绿树。殿……[详细]
山王墓地
  位于汾河南岸二级台地。清光绪版县志记载山王村为古耿城,即晋大夫赵夙为晋献公灭耿之地。耿属西周侯国,或云姬姓,或云赢姓。山王村东南有一块台地,东西、南北皆百余米,村民切崖建房,遂发现是一处西周墓群。某村民院0土青铜器后,河津市博物馆接举报并与公安干警配合追缴回三件器物,包括一件鼎,一件盘,一个壶盖。这组青铜器佚器较多,从现有几件器物的器形、纹饰看,当为西周中晚期器物组合,而铜鼎铭文明确有共王字样,可风与器形、纹饰是一致的,应为周共王时器物。西周中晚期,河津市汾河沿岸能与周王发生往来的邦国只有耿国符合所在的地望。这个耿国直至公元前661年方被晋献公所灭,这是确切无疑的,在此之前再无大的邦国存在。如果把这组青铜器认定为耿国遗物,从时代上、地望上看都是可信的。铜盘与壶盖铭文一致,都称“中大师作孟姬……”某器,可见这组铜器是某邦主或某侯为夫人所作的器物,而这位夫人姓姬,是周室女子,那么某邦主、某侯不……[详细]
临猗开化寺
  临猗开化寺开化寺位于运城东北17公里处,开化寺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北宋年间重建。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开化寺也是最有价值的建筑。大殿始建于宋代,进深和面阔都是三间,殿内的彩绘和壁画非常有名,开化寺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壁画。西边墙壁上的壁画分为三组,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西方净土世界如来佛的故事、华色比丘尼的故事等,这组壁画构图严谨、画面工整、人物神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里峰峦叠翠,群山起伏,松柏茂密,路转峰回,泉溪相映,真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寺创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唐庄宗年间,取名清凉若(“若”是佛教用语),宋代改称开化寺,为山西著名古刹。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大雄宝殿一座,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寺一进二院,布局严谨得体。寺前耸立二层楼阁式山门一座,大雄殿居院内中心,东西配殿对峙,后为演法堂,左右各跨翼楼,东翼楼下泉水涓涓,清新悦耳。现存大雄殿为宋代遗构,殿宇壮观……[详细]
泛舟禅师塔
  泛舟禅师塔,位于运城市西北方向报国寺的遗址上,创建于唐贞元九年(793年),另一说,是唐长庆二年(822年)。它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阁式的全国名塔之一,也是唐代单层圆形砖塔的典型实例、孤例,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其设计之独特、建造之精巧、存世之久远,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成就方面的真实体现。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这座国宝级的古建筑的塔身出现裂缝,塔檐破损,经盐湖区区委、区政府申请,国家文物局拨来100万元进行维修,笔者便在维修之际,探访这一千年古塔。曲环要考察泛舟禅师塔,必须先了解中唐时期的平叛重臣曲环。曲环,安邑人,生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因为父亲曲彬长期在唐西部边陲做官,曲环从小喜读兵书,长于骑射。安史之乱爆发后,曲环在河南一带抵抗叛军,因为战功赫赫,唐德宗初年,威名大震,被任命为陈(州)许(州)节度使,实际辖管13县。节度使在唐朝中期是一个了不得的官职,军权、政权、财权集一身。贞元……[详细]
49、猗顿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猗顿墓
  猗顿墓猗顿墓(第三批省保)时代:春秋地址:临猗县牛杜镇王寮村西猗顿,春秋鲁国人,奔走天涯,寻求致富,后驻郇瑕之地。生前以畜牧育桑,兼营盐化,成为与范蠡齐名的富翁。死后葬于王寮村。猗顿墓在山西省临猗县牛杜乡王寮村的村西头,陵园规模不大,但古朴肃穆。这就是古代巨商——猗顿的陵园。自古以来,富比王侯者,何止百千人,但猗顿这位布衣商人,却受到后人辈辈世世永远的纪念。这值得人深思。何时由一尊孤独的古墓逐步形成如今陵园的规模?这既无史书记载,也无专文传世,难以考稽;此处只有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所立的一座石碑。碑题名《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碑文称猗顿生前“其富甲天下”,“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在距此不远(约40公里)的东北方向上也有一碑,是清代咸丰年间的,是村民为一老妇立的德行碑,文有这么几句:“人有与千金而不悦者,亦……[详细]
李老庄玉帝庙
  李老庄玉帝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运城市稷山县西社镇李老庄村李老庄玉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记载:赵国大将李牧曾在此驻兵防守。公元前233年,李牧率军攻秦大胜,因有功被封武安王,后人为纪念李牧将军,特建李牧庙奉祀。此庙坐北朝南,东西宽25米,南北长46米,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现仅存正殿、献殿。其中正殿门枕石上有“元泰定二年”题记,为正殿的年代鉴定提供了真实可靠依据,献殿为清代建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屋四椽栿用二柱”,单檐悬山顶,筒瓦屋面,灰陶脊饰。后檐墙绘有清代屏风式壁画,画面底部被毁。庙内原塑李牧像不存,仅存塑像的背光彩画。献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四檩卷棚式构架,硬山顶,灰陶筒瓦屋面,灰陶脊饰;两山墙分别绘制青龙、白虎各1尊,画面不完整,有残缺。庙内保存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重修玉帝庙并献殿重修碑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重……[详细]
西王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1960年发掘的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有生产工具及猪、狗等动物骨骼,可能此处的古人类已能饲养、驯化动物。还发现彩绘的陶器,纹样多由植物花纹和网纹组成。曲腹碗、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是这个遗址的代表性生活用具。有124件陶质环形装饰品,分圆形、六角形、九角形三类形状,陶环上刻有花纹、辫纹、乳丁纹,这说明古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意识正在加强,也有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芮城县西王村是山西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这里不仅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考古学者将后者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代表。山西省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涑水、汾水以及吕梁山一线,其中垣曲县古城镇东关遗址也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此期,地面木构建筑出现,房屋建造技术大大改进,房内面积增大,分间布局兴起。生产工具中的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钻孔技术普遍推广,骨……[详细]
绛州文庙
  文庙,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占地面积一万零六百七拾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其明伦堂、尊经阁、树龄数百年的柏树等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由于被粮食局当成仓库,大成殿等建筑才得以保留下来。泮池,水深丈余,池边筑有石栏,夹砌石坊,坊上刻有鲤鱼跃龙门图案,进水口为原雕龙头。棂星门,原为木砌,清代知州李文洁易木为石,左右为坊。大成殿,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殿前献台、望柱石栏板。在2002年的抢修中,又发现献台前龙坡,雕刻精美,原有院子基础也已浮出。2002年,文庙这处古建筑保护单位抢修工程被列为新绛县的重点工程,由宣传部长赵顺太具体负责实施,经过四个月的紧张筹备施工,恢复……[详细]
寺头关帝庙
  寺头关帝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运城市平陆县曹川镇寺头村北高岭寺头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记和梁架题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五十八年(1719)、雍正八年(1730)、乾隆元年(1741)和乾隆三十三年(1768)均有重修。该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东西宽40米,南北长70米,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南至北建有山门、献殿、正殿殿和春秋楼;一进院山门两侧建有钟鼓楼及厢房,二进院正殿两侧建有耳房各一座、院内建东西厢房。其中,正殿为元代建筑,献殿为明代建筑,除山门西侧厢房为新建外,其余皆为清代建筑。春秋楼位于中轴线最北侧,二层建筑,一层面阔、进深各三间,四周围廊式;二层面阔、进深各一间;灰陶筒瓦屋面,灰陶脊饰;二层为十字歇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梁架结构为“五架椽屋四椽栿对前剳牵,通檐用三柱”,单檐悬山顶,板瓦屋面,灰陶脊饰。前檐……[详细]
东庄遗址
  时代:新石器东庄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南部的黄河岸边,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1958年,考古发现有圆型半地穴式的房址、储藏食物的窖穴、鱼形花纹陶器及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是研究仰韶文化重要的遗址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学者在5万平方米的仰韶时期的村落里获得:圆型半地穴式的房址、储藏食物的窖穴、烧制陶器的陶窖;外表绘有精美的黑色三角形图案和鱼形花纹的陶器;还有石斧、石锛、石刀、陶刀、弹丸、纺线轮、敲砸器、陶锉等生产工具,以及石头和动物骨骼制成的箭头;及骨笄、牙饰、陶环等装饰品。同时发掘出5座墓葬,其中有双人同性合葬墓、多人二次合葬墓、还有用陶瓮盖石块作为葬具的小孩瓮棺墓。发现说明,此期山西古人类已进入农业、狩猎、纺织为一体的生活,也有了装饰自己的爱美观念。墓葬还说明,此时的人类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存在于氏族之内的经济单位是若……[详细]
关帝祖祠
  关羽的家庙,又称关帝祖祠,位于运城市西南20余公里的常平乡常平村内。南靠中条,北临盐池,庙内泥塑尚存,建筑群体保护较好,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游览之地。关羽,字云长,其故里是三国时河东解梁常平里。传说,当年他杀死了名叫吕熊的大地主大恶霸以后,便逃走在外。恶霸和官府互相勾结捉拿关羽,并要对关羽的家人诛灭九族,斩草除根。当时常平里姓关的多逃到现在的古村一带去避难,而云长的父母亲却因年迈,行走不便投井自尽了。后人为纪念他的父母亲,便在这口井上建了一座塔。关羽去世以后,乡人为仰慕其德,又在其地建祠奉祀。到了金代,遂建成了有一定的建筑群体的庙宇,取名“关圣家庙”。据史书记载,创建于隋,金代始成庙宇。后关羽历代追封,庙堂亦随之重修或扩建,自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来,对关圣家庙整修或增建达16次之多。故现存建筑多系清代遗构。全庙总面积为6万多平方米,规模宏敞,布局严谨,系砖木结构,琉璃瓦建筑。庙内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