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旅游

运城市文物古迹介绍

隋代花园绛州大堂
  绛州大堂,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的新绛中学园内,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所以又名“帅正堂”。“薛仁贵从军”等故事也源于此。张士贵(公元585—657年),字武安,河南卢氏人。善骑射,臂力过人。隋朝末年隋炀帝横政暴敛,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张士贵凭着自己的一身好武艺,也揭竿而起,攻城拔寨,远近闻名。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当李渊、李世民父子从太原南下,军至绛州府招募将士时,张士贵受李渊的招纳,投其麾下。李渊授帅封金印给张士贵,拜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遂在此挂起帅旗,效力于李氏征战,此后,张士贵参与了北拒刘武周,东讨战功,后官至正三品左领军大将军,受封虢国公,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六月率,诏陪于唐太宗的昭陵。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绛州龙门(河津市)人,少贫寒,在今河津市仍……[详细]
普救寺塔
  普救寺塔普救寺塔(第一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永济市区西北12公里的蒲州镇西厢村北隅位于永济市普救寺内。本为舍利塔,唐话本《莺莺传》与著名的《西厢记》故事素材均源于此。创自隋唐,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宋元时期均有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蒲州知州张佳胤介导重建。是普救寺大规模复原前寺内仅存的建筑。塔位于寺内西侧后部,平面方形,十三层,高约50米,是一座仿唐风格的楼阁式砖塔。塔身逐层叠涩出檐,手法平直,末形成明显的内凹反曲线。一至六层层距较大,收刹和缓,唐风犹存。七层以上层距骤然缩小,收分急促,与下部形成完全异趣的两种风格。塔内中空,击石回声响亮如蛙鸣。1986--1988年,对普救寺建筑进行了复原。2019年10月7日,普救寺塔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闻喜文庙
  闻喜文庙位于闻喜县县城内东北角。重建于宋咸平四年,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倾坏。明弘治四年(1491)重建。占地面积38亩,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有极星门、朝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学宫、廊房等二百余间。门前五龙影壁,用五彩琉璃烧制而成,形态生动,光泽纯朴。大成殿瑰丽庄重,结构规整,琉璃脊饰光泽夺目。庙内石刻甚多,有宋司马光撰书宣圣庙碑、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电话:0359-7028752地址:闻喜县城党政街……[详细]
古文化遗址群
  位于芮城县境内。这里古文化遗址众多,是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至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古文化遗址之一。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发掘,仅在长达13.5公里的犀河遗址区内,就已掘出石器地点11处,出土的数十种古生物化石中,绝属动物占53%,绝种动物为100%。出土文物既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各种较为完整的石器组合,又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各种陶器组合。遗址有房基、窑穴、灰坑、墓葬等。区域内地质断代明确,地层清晰,剖面完整。从1000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至现代地层划分十分清楚。文化内涵包括从180万年前的烧骨灰层与蓝田猿人时代同期的遗址,到仰韶时期庙底沟一、二期文化类型、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等各个时代,极为丰富。……[详细]
芮城县古文化遗址群
  芮城县古文化遗址群位于芮城县境内。这里古文化遗址众多,是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至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古文化遗址之一。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发掘,仅在长达13.5公里的犀河遗址区内,就已掘出石器地点11处,出土的数十种古生物化石中,绝属动物占53%,绝种动物为 100%。出土文物既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各种较为完整的石器组合,又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各种陶器组合。遗址有房基、窑穴、灰坑、墓葬等。区域内地质断代明确,地层清晰,剖面完整。从1000多万年前的早更新世至现代地层划分十分清楚。文化内涵包括从 180万年前的烧骨灰层与蓝田猿人时代同期的遗址,到仰韶时期庙底沟一、二期文化类型、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等各个时代,极为丰富。……[详细]
栖岩寺塔林
  栖岩寺塔群时代:唐至明地址:永济市韩阳镇上栖岩寺清乾隆年间《蒲州府志》记载,栖岩寺初名“灵居寺”,北周建德年间(572—577年),隋仁寿年间(601—604年)改名“栖岩寺”。隋文帝曾将国外所贡玛瑙盏施寺为供。隋唐时栖岩寺在河中诸寺中最负盛名,分上、中、下三寺,中、下寺已废。现存上寺宏伟的塔群建筑。现存有唐天宝建圆形实心禅师塔一座,五代后唐同光建石塔一座,宋建密檐式六角五层高17米舍利塔一座,元建平面六角双层塔两座,明、清禅师塔17座,除宋塔高居西峰外,其余各塔深居东草坪,形成各代集聚的禅师塔群。另存有隋、宋、金、元、明、清等各代碑刻10余通。2019年10月7日,栖岩寺塔林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景点位置山西省永济市西南方向……[详细]
南阳村寿圣寺塔
  寿圣寺塔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南阳村学校内。平面呈八边形,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形制判断为宋代建筑。塔通体十一级,楼阁式砖塔。塔身八角形,高约30米,一层边长2.8米,直径6.6米、高5米。一层的塔檐砖雕仿木结构斗拱,二层以上皆出叠涩砖檐。除九和十一层,其他各层正南面均有砖券拱门。各层高度由下至上逐渐收缩,塔刹已毁。塔旁遗有金代铁钟1口,蒲牢形纽、圆肩,金大定十二年铸,高2.35米,直径1.65米,厚0.05米,四周铸有铭文,为原圣寿寺遗物。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南阳寿圣寺塔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08、清濂洞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濂洞
  清濂洞自然风景保护区位于新绛县泽掌镇乔沟头村第9居民组(黄土坡)北3千米处的姑射山东南面半山腰。坐西向东,东西长约88米,南北宽约50米,分布面积4400余平方米。创建于唐。天然石洞,不规则半圆形,近前沿崖壁处,洞内设主、次神坛,主神坛为仰覆莲花座,长7.4米,宽6.14米,高1.32米。其西北有洞厅,厅内南、北、西三面次神坛均有诸神牌位。主神坛背后洞厅内原有塑像已毁。神坛对面有石窑1座,共7孔。洞内现留有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会圣龛记碑”,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清濂洞碑记”,残存金大定壁画2平方米。据碑文记载,该处为文中子读书处。199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马村砖雕墓
  马村砖雕墓位于山西省稷山县城西4公里的马村西部,墓群年代当为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马村砖雕墓总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马村砖雕墓以砖雕的形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布局样式,一般多为前厅后堂、左右配置厢房的四合院结构,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为宋金时期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该墓地出土的戏曲乐舞砖雕,再现了当时的戏楼结构和戏剧表演的舞台形式,是迄今所发现的最为重要的戏剧史实物资料之一。同时,该墓地发现的二十四孝立体雕塑,造型生动,体态优美,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马村砖雕墓的砖雕精美丰富,对研究宋金时期的建筑、戏剧、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都有重要价值。……[详细]
东下冯遗址
  东下冯遗址(第五批国保)时代:新石器至商地址:夏县县城北约15公里的东下冯村遗址位于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从197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联合进行了发掘,历时5年。遗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遗迹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以陶器为主,陶质有夹砂灰陶、夹砂褐陶、泥质灰陶、泥质褐陶及其他杂色陶。纹饰以绳纹为主,此外有弦纹、附加堆纹、素面陶、篮纹等。主要器型有:鬲、鼎、深腹罐、小口尊、大口尊、单耳罐、深腹盆、器盖、折肩罐、甑、敛口瓮、蛋形三足瓮、杯等。东下冯遗址一至四期在年代上与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基本上一致,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或东下冯类型文化。东下冯遗址正处在文献记载的“夏墟”范围,其大致年代又在夏纪年内,对于探索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东下冯……[详细]
上亳城址
  上亳城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战国-汉地址:运城市垣曲县王茅镇上亳村村东50米上亳城址为战国至汉的一处城址。城址面积120万平方米,分东西二城,现存北墙、南墙、东墙,中墙为二城合用。北墙长1530米,南墙880米,东墙890米,中墙600米。是一处战国早期—汉代的一座古城址。西城墙西段有部分残留,残长26米,残高1.5米。城基宽近15米,夯土层厚0.04米-0.15米。夯窝直径为0.07米,内含杂物有夹砂灰陶绳纹、泥质灰陶陶片、麻点绳纹瓦片,红烧土、铜镞等。该城址遗物丰富,分布范围较大,文化层堆积厚,时代为战国早期至汉代,在同类城址中保存较为完整,价值更为突出。……[详细]
禹王城遗址
  禹王城遗址(第三批国保)时代:东周至汉地址:夏县西北7.5公里中条山麓古城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垣。大城平面近似梯形,周长约15.5公里,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北墙、西墙和南墙的西段保存较好,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墙最高达8米。东墙大部分仅存断续残基。在西墙北段之外有宽约30米的护城壕痕迹。出土春秋战国遗物有鬲、盆、罐、浅盘豆、盖豆、甑、筒瓦和板瓦等,还有汉代的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等。据初步研究,大城可能为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长,可能为原安邑的宫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详细]
苏阳稷王庙
  苏阳稷王庙(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清地址: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苏阳村苏阳稷王庙坐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宽32.6米,南北长50米,占地面积1630平方米。原平面布局保存不完整,现仅存正殿及东西配殿。正殿又叫后稷殿,东西配殿分别设为武圣殿、慈恩宫。后稷殿为元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梁架为“三椽栿对后搭牵,用三柱”,次间梁架为“平梁对前后剳牵,前后用四柱”。当心间辟门,前言铺作共7朵,柱头、补间各一,形制均为五铺作双下昂,出卷云耍头。庙内有千年古槐1株,开出花朵呈五种颜色,人称“五色槐”,枝叶繁茂,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详细]
芮城清凉寺
  清凉寺清凉寺(第五批国保)时代:元地址:芮城县东北25公里西陌镇坡头村西清凉寺是一座元代名刹,坐落在美丽的甘枣山下寺里村,著名的恭水潺潺而来,从寺后一分为二,环绕寺周到山门前又二水合一。走下山门,茂林修竹,绿阴蔽天,鸟语呢喃;放眼望去,寺周围院落参差窑洞错落;再往远看,甘枣山奇峰峭立轻岚缭绕,梯田层叠果林如带,整个寺庙与山村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远离闹市尘嚣,保持着古朴而恬静、幽雅而适意的田园风光最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倘若此处的空气能拿出去卖美元,怕也价格不菲呢。清凉寺除了保存有元、明、清各代价值颇高的数十幢石碑外,现存的大雄宝殿也历经岁月沧桑,仍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殿宇设计气势磅礴,造型巍峨壮观,斗拱古朴壮美,梁架粗狂豪放。为扩大殿内实用面积而使用“减柱造”手法,大爬梁自前檐斗拱后尾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减轻了横梁净跨负荷,是元代建筑结构上的重大创举,为研究元代建筑的形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详细]
上冯圣母庙
  圣母庙圣母庙(第三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夏县埝掌镇上冯村上冯圣母庙位于夏县县城北向15千米的埝掌镇上冯村委会院内,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庙宇坐北朝南,现存有圣母殿、配殿、香亭各一座。圣母殿为元代建筑,香亭为明代建筑,配殿为清代所建。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当心间立柱采用八楞柱,柱头有卷刹,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当心间有补间斗栱一朵,并出45°斜昂,稍间无补间斗栱,前檐柱头斗栱后尾设斜栱挑承垂莲柱,四架椽屋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四椽栿与平梁之间设驼峰支撑,平梁上设脊瓜柱和双叉手,屋顶用椽为六楞椽,殿内四椽栿后部设立柱支撑。后墙保留有神龛泥塑痕迹,殿内两山面保留有悬塑空中楼阁,前檐栱眼壁正面画龙纹图,背面画人物山水图。香亭即献殿,由前檐歇山顶抱厦一间与后部的面阔三间、进深五椽的单檐歇山顶主亭两部分构成,为明代建筑。该亭斗栱按功能、位置分为:主亭檐部斗栱、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