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营口市 > 鲅鱼圈区旅游

鲅鱼圈区文物古迹介绍

望儿山塔
  望儿山塔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望儿山村的望儿山顶,是一座藏式砖塔。使用青砖砌造,底基直径4米。全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上、塔顶和沙杆六部分组成,高约11米。塔基八角形,直径4米,高0.35至0.5米,高低不整由岩石凹凸不平所造成,使用素面青砖砌筑。塔座下部亦八角形,高2米,由座盘、束腰、上眉及莲花组成。塔身建在莲花座上,枣核形,接近上部有一亚腰,正南面下鼓腹部位设一券顶式小佛龛。龛内原供有神像一尊。塔上为八柱形,上部出檐,极似古冠。塔顶由正倒而置的双铁釜构成。沙杆为一铁矛状装饰,立在塔顶的铁釜内正中。建塔所用青砖长为33厘米、宽17厘米、厚7厘米。白灰抹口厚约一厘米。综合塔的形制及所用建筑材料分析,此塔应为辽金时期所建的藏式塔。据《盖平县志》卷一,礼册,七十四页古迹,名胜篇记载:“望儿山高,山颠有塔,根有石桥”。又据本卷七十一页古桥篇载“仙人桥在城南五十里望儿山后山麓,为沙砾结成一道石岗。有……[详细]
熊岳古城
  熊岳古城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社区,古城现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城址轮廓尚可辨,局部城墙遗迹仍存。此城为正南正北走向,南北略长,东西稍窄,设南北两座城门,北城门名“绥德”,南城门名“迎熏”。城门外原均有翁圈。城墙为大条石基础,上砌筑青砖,为内外青砖中间夯土的标准明代砌法。城墙宽约8.5米,残存最高处约2.5米。白灰口抹缝,灰口厚约2厘米。青砖的规格为长40厘米、宽19厘米、厚10厘米。城南北长566米、东西宽440米,分布面积约249040平方米。北城门于2001年重新维修,现在保存较好,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城门在文革时期被毁,仅能见残石条遗迹。城整体虽呈方形,但城的四角略成弧形内收。西城墙北端残存城墙长约8米,残高约2米,被当地居民砌于房墙内;东城墙残存约有100米,可见青砖构筑的墙体,最高残存约2.5米,部分墙体被当地居民利用成为房屋的山墙;南北城墙均已不存。有的民房直接修建……[详细]
墩台山烽火台
  墩台山烽火台位于鲅鱼圈区海星街道办事处海星社区,坐落在鲅鱼圈区墩台山上,山脚下是繁忙的营口新港,西望渤海。该台为四方体,上窄下宽,高12.85米,底边长14米,上边长11.4米。由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台基、青砖台身、垛口和瞭望铺房组成,每面各有两个形制一样的水流。实心台以沙石土夯筑,当年用绳梯上下,是明代修筑的烽火台遗址。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体损坏。2000年鲅鱼圈区政府集资修缮,恢复了原貌。我市烽火台达174座。烽火台作为一种军事设施使用了很长时间,早在我国的商周时期就已经应用到战争中,近代随着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而逐渐退出了战争序列。烽火台多建在独立的高山上,四周视野开阔,利于传递军事情报。有圆形、方形、梯形和圆锥形等不同形态。建筑材料是因地制宜、各不相同,有石筑、砖筑、砖石筑和夯土等几种。烽火台多数因山势而建于高埠之上,距离不等,有三十里置一墩,有十里五里置一墩,还有二、三里一烽。台上筑有……[详细]
龙母庙钟亭
  龙母庙钟亭位于鲅鱼圈区芦屯镇小望海村的东庙山上,西3公里为渤海湾,钟亭在距山峰50米的向阳平坦山坡地上。 龙母庙钟亭为正方形四柱歇山式花岗石建筑,方向北偏西35度,四角由四根间距213厘米的方形石柱支撑梁架和歇山式亭盖。石柱高348米,柱脚下为石基,石柱上半截琢为八角形,额上承交叉石梁,梁上承石板盖,前后坡各由三块石板组成,横向搭盖,盖石板雕琢瓦筒、瓦当、滴水装饰。转角下有惊雀铃挂环。藻井为斗四工字形,四面交叉石梁中间承口字形,上承方形瓜柱,上承二道梁,二道梁上承脊檩。正面向西北的阑额上雕刻“锡武思文”四字,石柱上有楹联“晴响能惊云外客,晨钟时觉梦中人”。亭的脊檩上有古钟挂环,但钟已不存。 钟亭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个部件,全部利用石架的组合,经过精确的设计和石匠的艺术加工,达到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外形朴素、美观大方,既无繁琐的堆砌,又无华丽的雕饰。保持了中国古典的民族建筑风格,又不乏……[详细]
烙铁山城址
  烙铁山城址位于鲅鱼圈区红旗镇红旗堡村海拔317米的烙铁山山顶,何家沟村和隆华村以此山为界。 此山顶有人工砌筑的石砌城墙,沿山顶四周而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位于山顶的城址面积约2400平方米。山城墙体有的直接利用自然山体,有的墙体为人工砌筑,现存墙体宽约1.2米,残高约0.3~0.8米,残存城墙约70余米。城门开在城的东南角,门宽约1.1米,人工痕迹明显。当时为了安全考虑,又在城的南面加筑一道城墙。城的东、北两面较陡,西、南两面较缓。 城内遗物丰富,采集的标本有褐色、红褐色、灰褐色夹砂陶器口沿、器底、器足、器耳、器腹部等残片,为当时人类所使用,具有青铜时代的明显特点。烙铁山城址不仅历史价值较高,还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为进一步研究营口地区的青铜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实物资料。 2012年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2012]173号)公布烙铁山城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20……[详细]
熊岳城北门
  熊岳城北门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社区,坐落在熊岳河北岸,河由东向西流入渤海。东3.5公里是望儿山,西7.5公里是渤海辽东湾。熊岳城北门是明代熊岳城的残存,对研究考证明时的建筑、城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门当时称“绥德门”,城墙现残存东西长39.24米、宽12.19米、高8.53米。城基高0.55米,用石条垒砌,其上为青砖砌成的城墙面,白灰勾缝,墙心由黄沙土筑成。该门为券顶式,高5.3米,长12.19米,宽4.3米。门外设瓮城。《辽史.地理志》载:“熊岳县,西至海一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是辽始建之卢州”。《奉天通志》卷八十七,建置一,城堡载:“熊岳城,《盛京通志》:县城(盖州城)西南六十里,即熊岳县故地。周围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门,初置城守章京。雍正五年,移盛京副都统一员镇守,兼辖复州、宁海、岫岩、凤凰城等处。乾隆四十三年重修”,“仍名熊岳”。通过史料记载,明确了熊岳城明代属盖州卫,有城堡……[详细]
光华四合院
  光华四合院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社区东围里黄家大院,共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3间,前门房五间,砖木结构,木质门窗,均为硬山式,正房前出檐,有檐柱4根,前门房有门洞和门基石4块,此建筑应为清代修建,占地面积约906平方米,结构完整,保存较好,代表了本地区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具有历史价值。 2012年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2012]173号)公布光华四合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2013]185号)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以光华四合院外墙基外东5米、西5米、南5米、北5米以内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南10米、东10米、北10米、西10米以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道德会旧址
  道德会旧址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光华社区,现为私人所有。为两层建筑,墙体由明石砌筑,木质门窗和楼梯,有檐柱8根,二层上有外廊,一层有3个门,占地面积约273平方米。此建筑曾做过将军楼、警察署、小学校等使用,建筑造型独特,为在本地区所独有,具有历史价值。 2012年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2012]173号)公布道德会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2013]185号)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以道德会旧址外墙基外东5米、西5米、南5米、北5米以内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南30米、东30米、北30米、西30米以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于园子遗址
  于园子遗址位于鲅鱼圈区熊岳镇于园子村东岗上。该遗址南一里是熊岳河,西七里为辽东湾,东九里是熊岳镇,北部为大片耕地。黄土质岗下埋藏战国遗址,原高出四周农田数米,现基本平整,遗址面积达五万平方米。1958年翻地时曾于此处发现战国时代的货币。1970年秋,村民王廷明曾在遗址西北角距地表0.4米深处,挖出战国刀币四十斤,出土时为方形摆放,规整有序。地表见有少量战国时期的红褐色夹砂粗绳纹陶片,另有灰烬遗迹。1983年村民在居住区内挖土打坯时,发现贝丘墓一座,出土外折唇直颈鼓腹弧底白陶瓮一件,下半部有拍打的绳纹,具备战国时期器物特征。在遗址西、北两侧边缘处,曾发现花纹砖室墓,所见陶器碎片均为灰色。1973年村民在遗址南部取土时,意外发现一青铜质熨斗。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发[1984]108号文件)公布于园子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发[1990]38号文件)公布的文物保护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