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延安市旅游

延安市文物古迹介绍

陕甘宁边区民族学院旧址
  陕甘宁边区民族学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桥沟镇文化沟村。194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原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址上成立陕甘宁边区民族学院。该校是在陕北公学少数民族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院长由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兼任,副院长高克林,教育长--。学员来自蒙、回、藏、苗、满、彝、汉7个民族,共300余人。学院设教育、研究、总务3个处,研究处下设蒙、回、藏三室。学员编制按文化程度编为4个班,学制为每期两年。开设的课程有马列主义、民族问题、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民族史、中国地理、自然及数学等。1942年2月,学院对学制作了调整,设初、中、高三级,每级均为两年。初级课程主要学习本民族语及一般常识;中级课程为汉语、本民族的历史地理及中国问题;高级课程为民族问题、世界史地、世界政治经济。此外还设有研究部,为少数民族培养专门人才。民族学院从1941年创办到1948年春结束,招收培养民族干部300余人。新中国……[详细]
蟠龙战役遗址
  蟠龙战役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蟠龙镇境内。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3月19日,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城,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开始转战陕北。国民党军为保证部队补给,在蟠龙镇建立了补给基地。当时的西北野战兵团面临着物资极度紧缺的局面。为了解决自身的补给困难,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西北野战兵团决定攻打敌人的物资补给基地蟠龙。当时,蟠龙为敌军主要粮食、弹药补给基地,筑有坚固的防御阵地。5月2日,解放军向蟠龙守敌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占领敌-阵地。3日凌晨,发起总攻。5月4日,攻占蟠龙,全歼守敌整编第1师167旅,及地方民团6700余人,俘敌旅长李昆岗,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和粮食。蟠龙战役遗址东距蟠龙川河800米,南侧断崖下为蟠龙镇,西侧断崖下为擂鼓川河,北侧断崖下为蟠龙川河,地势险要,范围包括5个村庄,4个山头。该战役遗址现大多为耕地,当时的碉堡等防御工事现已荡然无存。时代:19……[详细]
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地旧址
  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地旧址位于道镇象鼻子湾村北的洛河岸上。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在甘泉下寺湾解决了陕北错误肃反问题后,11月6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经乔庄到达象鼻子湾村,与徐海东、刘志丹、程子华领导的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徐海东向毛泽东汇报了陕北革命形势及劳山战役、榆林桥战役情况。当天下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象鼻子湾举行了盛大的会师大会,在纷飞的大雪中,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他说:“从江西瑞金算起,我们走了一年多时间。我们每人开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来未有过的真正的长征。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在总结长征时他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长征是宣……[详细]
甘泉香林寺
  香林寺又名弘门寺,位于甘泉县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湾镇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据《延安府志》记载,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因满山翠柏飘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势奇峻,古柏森然。俯瞰山下,洛水环绕,沃野千倾,千年敷政古城屹立对岸,周围美景尽收眼底。现唐代寺院已毁,山间遗留废墟多处,瓦砾、残石随处可见。现存寺院为明成化年和清道光年重修,环山而建的有真武祖师殿、玉皇庙、九天玄女殿、观音阁、龙王庙等。寺院西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处,窟窟相通,洞洞串联,设计奇巧,十分壮观。金轮圣王祠的摩崖题刻记载了一些元、明时期的自然灾害,是研究洛河上游地区古代气候的珍贵资料。传说古时香林寺西侧山崖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铁钟,每逢初一、十五日,寺内僧人便将其敲响,钟声可传遍整个洛河川。2007年县文物旅游局对香林寺进行维修保护时,在寺内西侧出土了一块巨铁钟残块,印证了香林晨钟名不虚传。2007年下寺湾……[详细]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位于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1966年10月正式建馆,2006年3月与文物管理所合并。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4月为纪念民族英雄刘志丹,将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是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期间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先后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发布和实施了诸多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策、决定,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大会师,宣告为期两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在此期间曾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两篇光辉著作;开办了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干部力量等,保安也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安革命旧址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馆址所在地保安革命旧址。始建于北宋年间,初为屯兵之用,共……[详细]
陕甘宁边区农具厂旧址
  陕甘宁边区农具厂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镇温家沟村。陕甘宁边区农具厂成立于1939年2月,7月正式投产,吴崇陵任厂长。农具厂建厂初期,以铸造犁铧等农具为主。从1940年3月起,改为以制造农业机械为主。在大生产运动中,该厂的翻砂股股长赵占魁是边区特等劳动模范,边区大规模地开展了“赵占魁运动”,促进了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1943年初,该厂改建为留守兵团兵工厂。先后生产了10万多颗木柄手-,保证了前方的需要。1946年10月,陕甘宁边区农具厂迁往子长县十里铺,改名为工艺实习三厂,并分出工艺实习四厂。1947年3月后,工艺实习三厂和实习四厂改为战时编制,转战陕北。当年7月,在山西临县恢复建厂,改名为晋绥兵工十厂。该厂为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的军工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7月,该厂迁入西安,后改建为西安农业机械厂。时代:1939—1946年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办事处温家沟村保护范围:东至旧址……[详细]
化子坪黑泉驿石窟
  化子坪黑泉驿石窟位于化子坪镇黑泉驿村,距县城40公里,依崖开凿,单室独存,窟石宽8米,深9.7米,高4.5米。窟内残存8尊较完整造像。窟室内有两根连接窟顶的石柱,其上浮雕小坐佛,束髻(有的头残缺),面部线条简单。右边石柱上方开龛,龛内雕有观音菩萨1尊,头戴高花冠,宝缯飘外。冠中有一小化佛,观音袒胸露肘,有腕钊,胸饰璎珞,披络腋,披帛从右肩飘向后方再绕右膝,下著裙。娥眉微竖,鼻梁隆起,朱唇锁闭,有毫光。左手拄方形台座,右手置膝头,手牵巾。右脚弯落在台座上,左脚轻踏莲花。侧身坐在长方形的台座上,显示出神态温柔而飘逸的样子。窟室右壁上方残存6尊造像,其中5尊坐佛,l尊观音造像。佛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螺髻,有着羊肠通肩式袈裟,有着敷搭式袈裟,周围有彩绘祥云;观音造像,头戴高花冠,冠中有一小化佛。脸部残缺,披帛绕后颈前垂,身着羊肠通肩袈裟,左手柱方形台座,右手置膝头,半结跏依坐,俨然一个贵妇人形象……[详细]
甘泉白鹿寺
  白鹿寺又名白鹿禅院、众宝寺,位于甘泉县高哨乡寺沟村东的白鹿塬上,距县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北临洛河。清嘉庆本《延安府志》记载:“白鹿寺,唐大历年建,后晋天福年间重修。殿宇宏伟,丛林极盛。历代宋、元、明皆有增修。寺内有白牡丹、银杏,相传唐时遗种,移植即枯”。白鹿寺院占地2.4万平方米,原有正殿6间、厢房18间,千百年以来,这里香火不断,直到“文革”时,寺内各类建筑、雕像才被毁坏,成为现在的废墟和瓦砾。上世纪80代初,在寺院内的一座枯井中,曾发现了许多珍贵石刻,均由县博物馆收藏。寺内现存三世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造像和石狮、石塔、石鼓、石碑等遗物。造像衣着简单,通肩袈裟,多似毡服,有党项族造像风格,是研究西夏佛教造像艺术的珍贵文物。寺院东侧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古银杏树,树龄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银杏树高23米,树围6.25米,五人不能合抱。虽……[详细]
香林寺晨钟
  香林寺又名弘门寺,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湾镇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据《延安府志》记载,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因满山翠柏飘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势奇峻,古柏森然。俯瞰山下,洛水环绕,沃野千倾,千年敷政古城屹立对岸,周围美景尽收眼底。现唐代寺院已毁,山间遗留废墟多处,瓦砾、残石随处可见。现存寺院为明成化年和清道光年重修,环山而建的有真武祖师殿、玉皇庙、九天玄女殿、观音阁、龙王庙等。寺院西侧的悬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处,窟窟相通,洞洞串联,设计奇巧,十分壮观。金轮圣王祠的摩崖题刻记载了一些元、明时期的自然灾害,是研究洛河上游地区古代气候的珍贵资料。传说古时香林寺西侧山崖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铁钟,每逢初一、十五日,寺内僧人便将其敲响,钟声可传遍整个洛河川。2007年县文物旅游局对香林寺进行维修保护时,在寺内西侧出土了一块巨铁钟残块,印证了香林晨钟名不虚传。2007年下寺湾民众……[详细]
70、石堡寨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堡寨
  塬向东南斜伸出一把利刃,刀头朝天,刃上挑着一块骨头。这块硬骨头就是石堡寨。独独天生一方巨大的岩石。一面陡坡,三面绝壁,山脊孤石俨如堡垒。鬼斧神工。依山就势,岩体缺口砌以石块,筑高连成雉堞。看起来较为整齐的寨垣,如骨头粘带的一层肌肉和筋腱,便是山寨的韧劲和弹性。固若金汤。这这块骨头当地人叫做石堡(音补)。南北狭长,唯一的寨门位于南端,上窄下宽,门洞居中南开,如同一个倒写的凹字。寨院榛芜,石窑委圮,圪针丛生。北端最突出的是两座碉台,大的一座是寨内制高点,小的据守西北寨角,俯扼进寨的唯一山径。石堡山东面陡临黄河大峡谷,古寨高悬,长河如带,船影无踪,恍惚时光停滞。“凤游何处古台空,长江缥缈无际。石头城上试倚。吴襟楚带如系。”空旷的寂寞袭裹着万里河山,只是时空置换到了黄河。西边是云岩河,细弯的河流像一条松了的绑脚麻绳。隔云岩河相望便是另一个有名的山寨牛心寨。清乾隆十八年《宜川县志》载:“石堡山,在县……[详细]
白鹿古寺
  白鹿寺又名白鹿禅院、众宝寺,位于高哨乡寺沟村东的白鹿塬上,距县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北临洛河。清嘉庆本《延安府志》记载:“白鹿寺,唐大历年建,后晋天福年间重修。殿宇宏伟,丛林极盛。历代宋、元、明皆有增修。寺内有白牡丹、银杏,相传唐时遗种,移植即枯”。白鹿寺院占地2.4万平方米,原有正殿6间、厢房18间,千百年以来,这里香火不断,直到“文革”时,寺内各类建筑、雕像才被毁坏,成为现在的废墟和瓦砾。上世纪80代初,在寺院内的一座枯井中,曾发现了许多珍贵石刻,均由县博物馆收藏。寺内现存三世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造像和石狮、石塔、石鼓、石碑等遗物。造像衣着简单,通肩袈裟,多似毡服,有党项族造像风格,是研究西夏佛教造像艺术的珍贵文物。寺院东侧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古银杏树,树龄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银杏树高23米,树围6.25米,五人不能合抱。虽已逾千……[详细]
龙王辿遗址
  龙王辿遗址位于宜川县壶口乡龙王辿村北,即壶口景区蔡家窑服务区内。2006年-2007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21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遗址出土了2万多件距今2-1.5万年以前的石制品及动物骨骼,并发现20多处用火遗迹,为探究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探究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等提供了科学证据。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铲是近年来我国旧石器时-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收获,长12.7厘米,宽9.2厘米,厚0.8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该项目荣获国家田野考古奖3等奖。龙王辿遗址位于壶口上游1公里处,是重要的黄河古渡口,也是上流船只必须停靠的古码头。船从这里上岸,通过“旱地行船”,绕过壶口瀑布,方能进入下游继续航行。黄河航运的发达,促使了东、西龙王辿集镇的繁华。据史料记载,远在明代起,东、西龙王辿就形成了繁华的商业集镇,最多时一天能……[详细]
谢子长故居及墓地
  谢子长故居及墓地时代:民国地点:子长县李家岔镇枣树坪村A区:故居前及其院落两侧延伸10米,墓冢周边外延9米。B区:A区周边各外延20米。谢子长陵园,位于陕西子长县城东北祁家湾。始建于1942年,1947年国民党军占据瓦窑堡后被毁。1952年重修,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定名为子长烈士纪念馆。坐北向南,占地1.2万平方米。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谢子长,名德元,字子长,子长(旧称安定)县李家岔镇枣树坪人,为西北红军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最早创始人之一。生于1897年1月,1922年在山西阎锡山开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县民团,任团总。翌年赴京津,于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返归陕北后,开展-和农运工作,群众称其为“谢青天”。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共直接领导的第三次起义,打响了陕北和西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详细]
青化砭战役遗址
  青化砭战役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境内。遗址在青化砭以北200米的老爷庙山至以南惠家砭山之间的川道,蟠龙河及205省道平行穿过。南北7500米,东西2000米。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向延安发动进攻。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寻机消灭敌人,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和部队主动撤离延安。3月25日,胡宗南一部进入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设下的伏击圈,仅一个多小时全歼敌军2900余人,活捉其旅长。青化砭战役是党中央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个大捷,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斗志。时代:1947年地点: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老爷庙咀至以南惠家砭村、惠家山之间的川道保护范围:以石绵羊沟为中心,东至珍珠峁,西至黑圪瘩山,南至烈士陵园(小蒜沟),中间川道及两侧山梁。建设控制地带:A区以北延至青化砭,以南延至白坪。2008年,青化砭战役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陵紫峨寺
  紫峨寺位于黄陵县腰坪乡潮塔村西北五华里,紫峨寺与轩辕黄帝陵遥相呼应,为黄陵县正在开发建设的景点。紫峨寺是佛教圣地,创建于北魏时期,兴盛于唐宋,毁灭于清末,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朝阳洞,以及悬空寺。唐宋年间佛教兴盛,大雄宝殿也按照皇家寺院的标准进行过多次修葺。大雄宝殿最大的特-一就是其地理位置绝佳,坐落于中国的本初子午线上。据古北问记载大雄宝殿。殿阁辉飞,规模宏大。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这三进寺院以及附属建筑,是一座具有与相当规模的寺院。1981年文物普查发现该处存石窟七个,分布在长约250米的石崖壁,最大窟60平方米,其余窟20—30平方米不等。各窟造像组合均为一佛二弟子,共有石雕佛造像16尊,均残。石窟开凿于金贞佑四年(1216)、明永乐二十年(1422)、成化四年(1468)、正德十年(1515)均有重修,并有明宣德泥塑像“五世佛”三尊,高1.7米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