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城区旅游

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凤山祖庙旅游区
  凤山祖庙旅游区位于汕尾市区东南面,是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的主要景点。凤山虽不高,但以形似一凤凰展翅而得名。汕尾人祖籍多为福建,明末清初在风山下建“凤山祖庙”,凤山祖庙也就成了汕尾人民、旅居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寻根问祖的圣地。同时凤山祖庙作为汕尾港历史沿革的佐证,反映了当地古、近代的渔业、农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以及文化艺术、传统习俗和民间信仰,是汕尾港的发祥地。公园那风山顶峰有一座高达16.83米的全国最高的天后圣母石像,是由468块来自妈祖家乡的优质花岗岩石雕刻而成,著名文学家冰心女士为石像题写了“天后圣母”四字。凤仪台妈祖石像高达16.83米,由468块来自妈祖家乡的优质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是中国目前最大型的妈祖艺术石雕像。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为石像题写了“天后圣母”四个大字。凤山妈祖石像的落成,犹如在红海湾畔缀上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成为粤东明珠——汕尾市的新标志。登临凤仪台,妈祖石像以晴空祥……[详细]
得道庵
  得道庵位于捷胜镇郊区“海岸第一山”的山腰,面积600平方米,距离镇中心0.5公里,景区隔壁为道教场所云山观。得道庵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叫“云山寺”。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僧遇缘禅师扩建这座庵寺时,易名为“得道庵”,大门匾额“得道庵”三字,长1.8米,宽0.66米。有“地拓三弓,却萃西山之秀,天开八景,洵增南国之光”之雅颂。得道庵历来名闻遐迩,“胜地灵岩”即是指得道庵。得道庵背山面海,山势高耸,怪石嵯峨,山色秀丽,庵内有虹桥捷步、曲径通幽、莲池印月、胜地灵岩、碧涧流泉、古壁苍松、石船泛陆、仙井盘空等八景。历来题写的诗词不少,可以感受到“有听涛声奏梵乐,远观海天共一色”的美好意境。得道庵的和尚常以茶待客,相传饮了这里的山泉所泡之茶,可益寿延年。……[详细]
安美妈祖庙
  汕尾安美妈祖庙是汕尾地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迹。始建于清顺治九年五月。当时,汕尾仍是一个地旷人稀的小渔村,居民多以捕捞为业。在风云幻变、海浪滔天的时候只有妈祖这一伟大的护航女神,才能给渔民以精神的慰藉,鼓起他们战胜灾难、渡过难关的勇气。当时汕尾的渔民大多数是从福建迁徙而来,对妈祖有极其虔诚的信赖,故在汕尾西区择取吉址,专程到福建莆田湄洲割火分灵,迎请妈祖到汕尾敬拜。随着历史的进展,渔业,盐业、商业逐日兴旺,汕尾从—个小渔村发展为—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港口,成为粤东地区著名的渔业基地。由于妈祖的声威昭著,故前来宫庙上香的信众逐年增多,安美妈祖庙成为汕尾地区及邻近港口渔民、船民、商旅进香的必到之庙。光绪三年九月,及民国十九年九月,先后对庙宇进行了二次改建和扩建,使之成为汕尾地区规模宏伟、香火鼎胜的庙宇。妈祖现象和妈祖文化成了当时汕尾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每年妈祖圣诞日祭拜妈祖的活也成了汕尾的一……[详细]
捷胜所城遗址
  捷胜所城遗址在今捷胜镇政府所在地。明洪武廿七年(1395),千户候良始建捷胜所城。万历十二年(1584)重建。该址原名捷浪埔。元末时,曾在此地发生一场战争,全歼洋匪,当地人民为欢庆胜利,明初建的所城取名为捷胜所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四方形,面积162300平方米,设垛口440个分东、西、南、北门,建四座敌楼。城墙大部分用灰沙夯筑,靠近四门地段用大方砖砌筑。城内原设所署、镇抚司、史目厅等建筑。明清时代均属碣石卫派兵驻守。该城位于-畔,西临浩瀚南海,南侧1浬有龟龄岛,是粤东军事海防重镇之一。1927年11月拆毁大部分城墙,现残存东北侧一角。它对研究海丰的历史及军事海防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详细]
沙角尾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捷胜镇捷胜城东南三公里处临海山坡上。东面背山,西面临海。因西北面紧靠沙角尾村,而取名沙角尾遗址。1936年英籍芬戴礼神甫和意大利籍麦兆汉神甫发现。遗址地表采集的多为磨光石器,器物主要有长身石斧、石锛和少量的有肩石锛,还有呈柳叶形的石箭镞。陶器主要是一种矮圈足陶罐,饰曲折纹,腹部饰一周附加堆纹,有的罐口沿带流。器表饰绳纹、斜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等。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为研究海丰沿海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详细]
坎下城城墙
  坎下城(ᑒ下城),位于汕尾城区内,北邻后径村。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原高5.6米,残高3米,为双层夹墙,灰沙夯筑,周长1157米,设垛口391个,分建东、西、南、北四门,配防炮78位。明崇祯九年,工科都给事、乡贤叶高标奏建城坎下。十年(1637年)城成。坎下寨始建之时,一面倚山,三面环水。北门是山,今之变电站小山。东、西、南门临海。西门(今西门妈祖庙处)是水门,只有船只可以出入,一如《水浒》梁山水寨,码头在城内。水寨有水师,水师有水舶,可通捷胜、碣石。时至今日,西门仍留有一个“西门池”,面积虽不大,乃是历史的有力见证。坎下城位于市区香洲街道城内路北端,是全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池之一。该城建于崇祯九年(1636年),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内面积7.2万平方米,周长1157米,城墙原高5.6米(现存3米),为双层夹墙,灰沙夯筑,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垛口391个,抗敌楼两座,海防炮78……[详细]
明城遗址
  位于城区中心后径村西南侧。明朝末年,为抵御倭寇、海盗,在汕尾城内建筑“坎下城”。民国初期,广东都督在城内设兵工厂。该城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残高3米,为双层夹墙,灰砂夯筑,转长为1157米,设垛口391个。分东、西、南、北四门,保存较好。现内有一座城隍庙和少量碑刻。该景区以展示汕尾城区戎边文化、城市演变、海防军事及民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式城市博物馆,并融入旅游的概念,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文物与旅游相结合的城市文化功能区。……[详细]
宝楼山青铜时代遗址
  宝楼山青铜时代遗址在东涌镇宝楼村龙岗埔。1938年,意大利籍的麦兆汉神甫在宝楼山遗址采集到铸造青铜斧、青铜铃、青铜发簪的石范和夔纹陶及少量绳纹陶片等文化遗存。1984年文物普查中,在该地未能找到青铜器及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却发现了一件磨光石锛。该遗址附近的羊牯岭山,出产锡矿和钢矿,铸造青铜器的石范模的出现,证实了宝楼山先民采矿的历史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详细]
东坑南新石器晚期遗址
  东坑南新石器晚期遗址在捷胜镇东坑村。东临东坑湖,西2公里是东坑盐町,南距东坑海1公里,北距东坑村2公里,面积约3.5万平方米。因位于东坑村南侧而得名。约于1938年麦兆汉神甫发现。地表散布遗物相当丰富,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是弧凹形刮削器、梯形石锛、石镞、石矛、-等。陶器有夹砂黑陶和夹砂红陶二种。主要器类是敞口罐,还有一种矮圈足夹砂陶碗,器表饰绳纹。泥质陶有浅红色和灰色二种,一种为带流把壶,还有一种直口陶罐和烧制火候较高的陶钵,器表均饰方格纹或双线方格纹。有的已烧制成近瓷的硬陶。该遗址出土器物经碳十四化验,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