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太原市旅游

太原市文物古迹介绍

1、晋祠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武王次子、晋国开国侯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这里殿宇、亭台、楼阁、小桥、古树互相映衬,山环水绕,文物荟萃,古木参天,是一处风景十分优美的古建园林,被誉为山西的“小江南”,驰名中外。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圣母殿、侍女像、鱼沼飞梁、难老泉等。侍女像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殿内,除圣母居中端坐外,旁有42尊侍女像。她们有的洒扫,有的梳妆,有的奉饮食,有的侍起居,还有音乐歌舞,文印翰墨等,各有所司。尽管她们职务不同,但都长期禁锢在宫廷之中,其哀怨、愠怒、厌倦和抑压之情,在她们的面部都有着细腻生动的刻划。在我国古代泥艺术中是比较罕见的作品。奉圣寺全称十方奉圣禅……[详细]
2、蒙山大佛 AAAA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山大佛
  比乐山大佛早162年的大佛------蒙山位于开化沟内,主峰海拔1325米,是晋阳佛教圣地和避暑胜地,古开化寺、甘泉寺、北汉皇帝刘知远避暑宫等曾有辉煌的历史。东魏孝静帝曾敕佛教净土宗始祖昙鸾住大岩寺(开化旧名)。公元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凿寺后大岩为大佛,历五帝24年始成。蒙山大佛依山镌刻,结跏跌足而坐,双手施禅定印,佛体厚胛肥肩,佛超山峦,高遏云天,气势非凡。据史称,佛高二百尺(约66米)略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早于乐山大佛162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目前,虽佛身清晰,但蒙山大佛头像已毁,佛身残破,蒙山大佛正在蒙难!大佛对面存有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建造的连理塔。地址:太原市晋源区罗城寺底村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2-4小时电话:0351-6159898开放时间:8:00-17:3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细]
太原文庙
  文庙(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太原市迎泽区文庙巷3号太原府城之文庙,原在城西县前街(即令府西街西段)一带,规模虽壮观,但远不及今文庙。清光绪七年(1881年),汾河决堤,文庙毁于大水。水退之后,山西巡抚张之洞,遂在原崇山寺的废墟(今文庙址)之上,大兴土木,新建文庙,文庙巷之名称亦得于此时。新建的文庙,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殿、门、庑、祠,组成三进院落,利用前崇善寺末毁的零星建筑,较之原庙更为恢宏、庄重、婉雅、俊逸。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原文庙的功用,由奉祀孔圣人逐渐发生了演变,到1920年,文庙改辟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新中国诞生后,于1951年,将一大批劫后余生的文物,收藏于此,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山西省博物馆”。如今已是一个收藏和保管有陶器、青铜器、雕塑、书画等9万余件文物、陈列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经专家初步鉴定:馆藏的诸多文物中,一级文物四百余件,二级文物六……[详细]
太原双塔寺(永祚寺)
  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初名“永明寺”,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五台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续建,易名“永祚寺”。清初又续建了山门,完善了禅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规模的寺院。但在战乱岁月,古寺饱经沧桑,到民国末期,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曾多次维修。新建碑廊,仿建前院,广植牡丹,使古刹面貌一新。永祚寺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进院落。自北面山门而入,第一进院是20世纪80年代仿明代形制扩建而成,两厢为配殿,辟为展室,称陈列院。第二进院为“祗园胜景”,称牡丹院,遍植各色牡丹,具有北方园林的韵味;向东伸展建成的展室,陈列着从市内搜集来的碑刻、造像等。第三进院为“永祚禅林”,称礼佛院,有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大雄宝殿五间为结构精巧的两檐楼阁式,全用青砖磨砌……[详细]
太原白云寺
  白云寺俗称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区东南8公里的红土沟。它在我市诸多十方院中,以规模宏大、布局别致、环境幽雅而著称,列为十方院第一。它是全太原市有名的景点之一。此寺利用土沟高低地势凿修磴道,拾级而上是山门殿,殿额高悬“白云寺”三个贴金大字,左右门的门楣上 书“真境”和“光寐”。寺前置石狮一对,给人一种幽深肃穆之感。殿内四角塑四大天王,大肚弥勒佛端坐殿中央,弥勒佛背后是韦驮。韦驮身穿铠甲,手执金刚杵。韦驮的塑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另一种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韦驮手执金刚杵的姿势很有讲究,据佛门规定,凡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的寺院,是接待寺。反之韦驮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院,即为不是接待寺,游方僧尼一望便知。此寺的韦驮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显然是接待寺,所谓接待寺,是招待十方游方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简称“十方院”。由于此寺位于城南,又称“南十方院”。与城北……[详细]
太原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太原市南屯村内,创建于北齐时期的龙华寺,历经1500余年的历史,是一座千年古刹,曾是晋阳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北朝弥勒信仰在太原地区传播的重要道场。龙华寺在历史上几度更名,屡废屡兴,据《永乐大典》所收永乐《太原志.寺观》“太原县”条下记载:“龙华寺,在县北南屯村,古砖塔在焉,有宋碑文已剥落,今废”。明嘉靖、清道光等历史文献内对龙华寺均有记载。现今的龙华寺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400平方米。坐北朝南,规模宏敞,飞檐流丹,金碧辉煌,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弥勒殿(山门),左右钟鼓缕;第一进院为寺中主殿大雄宝殿,殿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周为汉白玉雕栏月台;第二进院正中为弥勒殿,殿阔五间,进深四间,庑殿顶,周匝汉白玉雕栏月台;东西两侧偏殿分别为文昌殿、台骀庙、伽蓝殿、苗裔堂、真武殿、药师殿等等,另外在西跨院建有方丈、僧寮、客堂;东跨院为游园、牌坊、假山等。 新建成……[详细]
清徐寿宁寺
  清徐集义乡大常寿宁寺始建于唐朝,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到此拜访当年有功之臣苗广义,据寺内碑文考证:宋太祖时已成古刹,且载闫、赵二僧犒王师而显神通,事嗣后补建于明成化年重建于嘉庆二年,道光年间休整成现规模。民间传说,当年寺中又一和尚,人称之为田善友,农忙时村里尽是请他帮忙,同一天里好心人请求帮忙,间谷的、锄高粱、锄玉米的,不管多少他都有求必应,但第二天就全部都做完了,消息象风一样传开,传到赵二世匡义耳中,难道真有如此神人,于是便前往拜访,田善友早知此人来访,故意不见,却升到寺庙半空中伺机听数,赵二世骑马入寺,从前院寻到后院,见大殿门开着,原以为他在大殿诵经,便催马上殿,马前蹄踏入往里看时却空无一人,于是言道:“乃空望佛也”田善友在空中说道:“谢主隆恩”到现在殿门口石上仍有深深的马蹄印,田善友讨封后便前往绵山受香烟,此后每逢旱年,村里人都要前往绵山请佛降雨,每请必灵。由此看来,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详细]
崇善寺
  崇善寺(第一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太原市迎泽区狄梁公街原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更名崇善寺。崇善寺创建于隋唐之际,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障的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高皇后,在该寺原址上大行扩建,洪武二十四年修建落成。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部分建筑被火烧毁,现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座落在高台基上,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瓦顶为黄绿色琉璃剪边。上层檐下斗栱单翘重昂七踩,下檐斗栱重昂五踩。殿内柱子仍袭唐宋旧制。殿内设有天花板,全部采用沥粉彩绘。周围檐柱侧脚明显。殿内佛坛上供有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及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塑像,通高均在8米以上。与大悲殿同属明洪武年间遗物。寺内保存有宋、元、明版藏经,大都有确切纪年。殿内还保存着两套明代壁画摹本,是明初宗教绘画的典型实例。地址:太原市迎泽区狄梁公街崇善寺9号类型:古迹寺庙游玩时间:建议1……[详细]
太原碑林公园
  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两岸稻花香,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汾河东岸飘逸出浓郁的涵墨芳香--一座专门收藏和展示明清书法墨迹精品的综合性旅游景点碑林公园。碑林公园的建设,是太原市委市政府1990年、1995年为太原市民办的实事中的项目,总投资676万元,它是我省文化建设迈上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碑林公园位于汾河东岸,劲松路西,北起康乐街,南至双塔西街,迎泽大街山西国际大厦往南800米处汾河公园旁。公园占地13728m2、建筑面积4577.01m2、碑廊489.6延长米、草坪5800m2、水面1100m2,园内植物总数2134株,各类花卉400株,品种88种,绿地率和植物完好率达到52.7%和98%。它是一座初具规模新型的专业性强的文化公园。碑林公园以收藏、展示、鉴赏和社会教育及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集文化休闲于一体。在我国众多的碑林胜地园林景点中-独领、别具一格,博得“三晋一绝无价宝”、“传统……[详细]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处的天龙山腰。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高达一千七百米。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北齐皇帝商欢的避暑宫。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山魏年间(公元534——550年),隋、唐统治者也继续在天龙山开凿大批石窟。天龙山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这些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二十七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间山径相通。天龙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进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构[漫山阁],阁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弥勒大佛,坐像高约八米,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层,观音立像高达十一米,形态生动,姿态优美,身披璎珞,罗纱透体,体态丰满,薄软的罗纱……[详细]
龙山石窟
  龙山石窟地处太原西南,山中有北齐以来的许多石刻造像。原有北齐天保七年所建童子寺,金代被毁。现在部分小佛浮雕和一座燃灯石塔,塔高五点三米,塔基为六边形,上置浑圆灯座和六角形灯室,外有浮雕装饰,为我国现在最古老的石灯塔。在原石门寺遗址,也有石窟,其中刻有三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顶上莲花和壁上飞天具有唐代风格。附近还有“昊天观”,虽已残破,但道教石窟保存完好。石窟共有八个洞窟,即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玄真龛、三0师龛、七真龛及另外两处辩道龛。这些石窟内,共有石雕像四十多尊,至今尚保存完好。这些石雕风格朴实、庄重,衣饰雕饰简洁,与佛教石窟的雕塑风格有明显的差别。部分龛内,石窟顶部雕有莲花、龙凤等图案。天龙山石窟景观始于南北朝时期。东魏时期,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修建寺庙,拉开了天龙山佛教史的历史序幕。石窟寺分布于东西峰间的悬崖峭壁之上,共计有25窟,500余尊造像。其初凿于东魏,……[详细]
古交千佛寺
  千佛寺是古交市有名的古刹。它座落于古交市区南端,两川相夹,背山临水,左有钟楼壮其威,右有井泉毓其利,面对寨亭,庙貌庄严古朴,距今约有千年历史。因共有石雕像千余尊,故名千佛寺。据寺中遗留石雕小佛和历代续修碑记推测该寺创自唐代,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曾多次增补修缮。当时有大雄宝殿三楹;罗汉殿于左,十五殿于右,天王殿山门于前,各三楹,中设佛事饰以金碧旁修钟鼓二楼及乐台。扩建关帝、伽蓝、龙王、马王殿和禅房院内之讲堂、禅室、斋厅、厨传次第毕具。焚修有所,-有堂,朝钟暮鼓,声应岩谷,岿然一大招提也。千佛寺除腹地寺院外,据说西靠土山,上有七级浮屠,谷名寺塔梁,东临大川河,面对水泉寨玉皇庙,北有木结构寺楼一座,上有木雕罗汉殿与三官庙,下有五道与灯山,南临石崖,上建山神小庙,庙前崖畔有古柏一株,映入井泉之中,井沿俯视,可鉴须眉,并见树影随波耀彩,引人入胜。可惜,千佛寺几经兴废,饱经989年风霜,现在,外景俱失,主……[详细]
晋阳古城遗址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晋国世卿赵简之的家臣董安于选择了西依龙山、东临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晋阳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为战国时越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享有“龙城之誉”。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晋阳古城在从建到毁的1500多年当中,一直是我国北方军事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民族交融的大舞台。特别是隋唐五代时期,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城内规模宏大,军防体系健全,商业文化发达,俨然与长安、洛阳、开封等地并列为国内著名的大都市。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晋阳古城虽已在中国的版图上不复存在,但1500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在中化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详细]
崇善寺大悲殿
  崇善寺大悲殿时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大悲殿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9号,原为隋炀帝行宫,唐初称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宗善寺,后来又叫新寺,明代时,更名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第三子朱棡为纪念其母,在原寺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崇善寺被火焚毁,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大悲殿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明初官式木构建筑。大悲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通高近20米。前檐明、次间设四抹方格隔扇门,梢、尽间设隔扇窗。后檐明间设板门,可前后通行。檐柱侧脚明显。斗栱布局疏朗,上檐斗栱七踩单翘重昂,下檐斗栱五踩重昂,除下檐尽间无平身科外,其他逐间两攒。殿内柱网布列规整,仍袭旧制。殿内设井口天花,施沥粉彩画,上部梁架全部用草栿做法。大殿现存建筑主体结构及隔扇、板门等均为明初原物。大悲殿内供奉三大士像,中间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左右为文殊、普贤……[详细]
15、傅公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公祠
  傅公祠由楼阁、祠堂、园林三部分组成,规制宏大,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祠堂有祭厅五楹,前有祭台以及西厢房、石刻东壁、门楼等庭院式建筑。可惜的是,如今的傅公祠只保留了很小的一部分。幽静的庭院之中,正北方是一间大殿,西边是几间平房。大殿想必就是当年供奉傅山的地方了,近些年来一直作为活动室。如今,由于地基下陷而成了一幢危房,庞杂的铁架在支撑着大殿的横梁。建立傅山去世二十五年之后,太原地方官员在阳曲县学乡贤祠和太原三立祠以傅山入祀。光绪年间,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在太原设立四征君祠,以傅山、吴雯、阎若璩和范镐鼎四人入祭。到了民国六年,地方政府又在东缉虎营新建“傅公祠”,阎锡山题写了“尘表孤踪”的牌匾,山西大学学者江叔海撰写了楹联:“论三晋人豪,迹异心同,风亮日永;作百年师表,顽廉懦立,霜满龛红。”可惜的时,这处太原城内的风景名胜后来却被占为办公场所,到了抗日战争初期,这里又被改建成为高级招待所,周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