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黎平县旅游

黎平县文物古迹介绍

1、翘街古城 AAA
翘街古城
  翘街,又称东门街,尚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是黎平县长征历史文化街。著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和毛泽东旧居、中央红军教导师、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李德博古凯丰住址、红军群众大会旧址等红色遗址均座落在翘街明清古建筑群中。此街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近一公里,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如翘起的木扁担,因此称为“翘街”。街面为石条和卵石铺墁,小街小巷众多,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古色古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黎平县德凤镇二郎坡及东门街,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扁担,俗称翘街。这里保存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一座座四合院,一排排封火墙,鳞林栉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城内72口古井星罗其间,给古城以灵气。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德凤镇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凤镇类型:古迹特色街区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详细]
黎平古城墙
  落日似火,残阳如血……当夕阳在山的时候,我又一次登上黎平古城的南门古城墙,背靠巍峨苍翠的南泉山,看红红的太阳从山头跌落下去,悲壮地跌落下去,古城高低错落的房屋静穆地沐浴在晚霞的余晖里,风翻开一页页线装的历史,撩拨我的记忆,顷刻,一片片红云化成浮雕,战马的嘶鸣声,刀剑的撞击声响成一片……城墙是保护城池的墙,保护城内人民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来的侵占和掠夺,但天下哪一座城墙的一砖一石不浸透人民的鲜血和泪水?哪一座城墙不蘸着一段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辛酸和痛楚?城墙是有门的,城墙的门是供人们进出的,既然,城里的人出得去,城外的人也进得来,尤其是为战争而修建的城墙,攻城的人迟早要攻进城去,黎平的古城墙自然不例外。黎平的古城墙是唯一见证黎平600年历史的文物古迹,而今,黎平的古城墙只剩下东门和南门两阙城墙,那一阙也不过10米长,7米宽罢了。黎平城已不是往日那个小小的城池,早已超出城墙之外,东边蔓延到万福山,……[详细]
德凤古城
  在侗乡大山腹地,云贵高原向湖南、广西丘陵地带过渡段,有一座古老的山城,那就是被民间和部分民族文化研究专家,社会人类学学者称之为侗都的黎平古城。黎平县城又叫德凤古城镇,是黎平县德凤镇党委、政府所在地,也是黎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说德凤古城镇古老,也却实是很有些历史,据地质专家考证,黎平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代为苗族部落聚居区,称为五垴寨,先秦时代,隶属于黔中郡。后来,侗族及其它少数民族陆续迁入。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福禄永从长官司,属诚州,诚南宋理宗宝亦右年间(1253年-1258年),设潭溪、八舟等军民长官司,境内始有建置。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设上黎平军民长官司,黎平从此得名,德凤镇一名,系1939年将城区五会、双凤、南泉、成德四镇合为一镇,取承德的德字,双凤的凤,名德凤镇。旧时的德凤古镇,象一座庞大的城堡,高大雄伟的石头城墙严严实实地环抱着这座美丽的园林……[详细]
述洞独柱鼓楼
  独柱鼓楼,俗称“现星楼”、“杉树鼓楼”,在距黎平县城39公里的述洞下寨,外观与其它鼓楼一致,为七层檐四角攒尖顶,密檐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3.3平方米,高15.6米。相传建村之初就建有独柱鼓楼。现在的独柱鼓楼建于1921年,它是黎平县境内仅有的一座独柱鼓楼,保存完好。该楼共5层,高约12米,呈四檐阁。除第一层为了伸展和装修立有撑柱以外,整个鼓楼只由一根直径50厘米左右的中柱支撑。中柱直立于鼓楼中央,直伸顶端。从外观看,由下至上逐层缩小,形成上下檐层叠形状,与多柱鼓楼无异;从楼内观看,以中柱为中心,大小不一的枋片斜穿*套,纵横交错于中柱,使其联成一体,形似伞状。楼内地基中间设有火塘,周围摆四根长凳。贵州黎平,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县,侗族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鼓楼是侗寨团结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齐心的体现。因此,有侗族的地方即有侗寨即有鼓楼,或以房族修建,或几个姓氏合建,黎平共有鼓楼30……[详细]
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
  1934年12月14日,红军长征经黎平,18日党中央召开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会址为一座明清时期建筑,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黎平县城内旧城区原胡荣顺号店铺内。现正门横匾的“黎平会议会址”几个字为原国务院副总理-同志题写。会址为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从大门进入后,依次为第一进、天井、第二进和后院。第一进现为到此参观过的名人题字及照片展览厅、第二进左为“红军文物陈列室”和“-住室”,右有“黎平会议陈列室”、“-住室”和“历史图片陈列室”。“黎平会议会址”于1984年12月18日(会议召开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每年约有中外参观者万余人。曾到此参观过的有现0总书记、国家主席-,著名军旅作家、《地球红飘带》《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美国著名战地记者、《纽约时报》前副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详细]
黎平纪堂鼓楼
  纪堂鼓楼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纪堂寨上,共3座。十分雄伟壮观。纪堂分上寨下寨,各有一座鼓楼,由十二根大杉树原木支撑而起。塔身分八角,而顶层却变化为四角攒尖顶花重檐。鼓楼周围的地面和民居的走道上都以卵石镶嵌成象征喜庆吉祥的图案。纪堂鼓楼建筑年代久远,曾多次修葺。1966年遭到破坏,1978年当地侗族人民自愿献工献料重新修复。塘明鼓楼由12根大杉木立于柱础之上,高约22米,突兀寨中。该楼以逐层内收的梁枋和全爪柱支撑层层挑出层檐,形如宝塔,内无层板,空至宝顶。鼓楼基面约160平方米,中央用青石板镶成一个火塘,周围有简易木凳。楼前有一歌坪,坪边建有一个小巧玲珑的侗戏台,与鼓楼相对。该楼底层呈方形,上为八角形,共有9重檐,为四角攒尖顶。铁制宝顶下有如意斗装饰。檐面铺小青瓦。屋脊白色,翼角高翘而起,装有套兽,塑有狮、虎、凤、猴、兔、蛇、虫、鸟等动物雕塑装饰。楼内亦雕梁画栋。楼上一二层檐之间有“二龙戏珠……[详细]
中潮文庙
  中潮文庙位于黎平县中潮镇中潮村小学校园内,海拔463.2米。地处山地,四周有参天古树(为较名贵的白桥,香樟等树木),东面与东华山及东华山寺遥相呼应,西面是用青石板铺墁而成的活动场地,面积134.34平方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中潮文庙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冬,坐西南朝东北,至今已有133年的历史。文庙也称孔子庙,由当时当地众方绅出资兴建,主要是作为教育场所用。文庙建在中潮村文阁脑山巅(即现在的中潮小学校园内),占地面积228.23平方米,该地势是中潮村的制高点,视野开阔,史传为中潮的风水宝地,与附近的东华山寺文笔塔遥相呼应,曾供奉有孔子塑像,塑像后毁于文革期间。现仅存正屋三间,披厦一间,墙体砖缝部分开裂,瓦口部分脱落,檐啄少部分损坏,存留部分漆色可见,石墩雕刻尚保存完好,建筑年代清晰可见。自建以来就是私塾、小学、初中高中的办学地点,现在是中潮小学校园内的一道景观,兼做教室……[详细]
南泉山寺
  南泉山寺在黎平县城南1.5公里南泉山中。《黎平府志》载:“南泉叠嶂丛林,明建三寺于山,游人络绎不绝,为最名胜。南泉山行道,皆以鹅卵石铺就,纵横曲折,从山脚逶迤而上。山腰行道旁有一平地,竖碑一方,上刻”南泉福地“,顺道直至大佛殿,殿前侧面有一八角亭,亭外有四方水池三眼,一供饮用,二备盥洗。泉水清澈,四季长流。南泉山寺,“明初经始,旋毁于兵。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黎靖参将李思忠倡捐重建。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南泉山寺是具有明清两代风格的建筑群,既有明代的端庄持重,也不失清代的玲珑秀丽。寺有三殿,依山取势建于山腰,建筑层层向上。第一层为大佛殿;第二层为灵宫殿;第三层为宝顶庵正殿。大佛殿含有夕佳阁;灵宫殿含有天香阁;另有翠微亭,已毁。南泉亭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府袁开第创建,十七年(1891年)知府俞渭,知县赵一鹤筹款重修。大佛殿山门为砖砌,呈八字形。门上有行书匾额“雅若祗园”……[详细]
起凤山寺
  起凤山寺位于黎平县孟彦镇芒岭村,地处山谷区,海拔550.2米,起风山上古树葱茏,遮天蔽日。有合抱的古松、杉、柏和梓木,尤其以桂花树居多。每年八月,山上一片飘香。林中奇花异草,数不胜数。孟彦河从山前流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应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当地主产水稻、油菜、红薯。一座风雨桥横跨孟彦河,与芒岭村寨仅相距0.5公里。山上每年都会举办山歌会,人们在这里载歌载舞,参与者多达万人,孟彦至地理公路从山前经过,交通十分便利。 起凤山寺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有关羽殿、观音殿、厨房、厢房,均为木质结构,另立青石质石碑三尊,总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关羽殿为一典型的侗族鼓楼式建筑,上挂一匾,手书“起凤山”三个大字,殿内供奉关羽的雕塑。大殿为观音殿,供奉观音大士。天井内土垒花台,培育四季花木,飘香四溢。逢年过节,来此拜祭的香客络绎不绝。文革时期遭受破坏,80年代重建。该寺庙对研……[详细]
东华山寺
  东华山寺位于黎平县中潮镇中潮村东华山上,东经109°13′37″;北纬26°08′30″海拔501.5米,地处丘陵地带,西南是开阔平坦的中潮大田坝和洪州河。周边古树参天,翠竹葱茏,土地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黎平至洪州公路从坡脚穿过,在东侧和南侧分别有两条水泥路直通寺庙;东边200米处为中潮红军烈士墓,距中潮镇0.5公里。中潮村主要产业为农业,是全县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林区,主产水稻。 东华山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东南朝西北,寺内有正殿,正殿前为天井,天井两侧是厢房,总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是中潮及周边居民焚香拜佛之地,1958年大炼钢铁时,将寺庙拆除,其材料被用于建造高炉,仅存寺庙遗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村民捐款重新修复,现存天井1个、正殿1座、2栋厢房,东华山寺的保存对研究黎平佛教文化具有一定价值。……[详细]
古城翘街
  古城翘街翘街位于黎平县城内,又称东门街。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东起城垣东门,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长一公里余,此街两头高,中间低,形状如翘起的扁担,为此称为“翘街”。翘街两旁明清建筑林立,一排排风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彩绘精美,古香古色,清朝至民国时期,翘街成为黎平的商业贸易中心,被誉为“清明上河图”。翘街的大街小巷数不胜数,著名的有马家巷、姚家巷、张家巷、双井街、左所坡等,这些巷道,卵石墁街,石梯连接,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进入黎平,进驻翘街,司令部住胡荣顺商号,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区域内除了保存两湖会馆外,还有黎平会议会址、翘街牌坊、红军文化广场、中央红军教导师住址、红军干部休养连住址、毛泽东住址等红色遗址。地址: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德凤镇开放时间:全天开放用时参考2-3小……[详细]
秦溪白塔
  秦溪白塔秦溪白塔,也称秦溪凌云塔,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西35公里,坐落在敖市镇西南4公里的秦溪村。塔的四周用土砖、青砖环砌成封闭式的四合大院。青砖砌筑的塔体耸立在四合院正中。大院左侧,秦溪流水潺潺;右侧,无限延伸的林区公路直穿秦溪村。左侧小门边的围墙上,有红军长征留下的标语:“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十分醒目耀眼。秦溪白塔高约30米,面墙高7米。方墙内镶嵌一方长3米、宽1.2米的青石横匾,行书“秦山保障”4字。塔的第一层往上镶嵌着一方竖匾,行书“凌云塔”3字。门楣有联一副:锁水口,祯凌塔巍峨,从此一乡蔚起文人登凤阁妆沙脚,有云宫耸秀,至今诸佛经扶士子步龙楼秦溪白塔是黎平县境内现存的唯一一组塔式建筑。1984年4月,黎平县人民政府将秦溪白塔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遵义龙坑场牌坊
  位于遵义市播州区郊龙坑镇的石牌坊,建立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至今120余年。在旧社会,立牌坊纯粹是为封建统治者--。不过,牌坊上面的石刻艺术却非常精彩。龙坑牌坊,它完全是由白砂岩砌成的。抬头仰望,完全可以想像当年的建造规模。牌坊为4柱3门5楼的结构,面南背北。让人称奇的是牌坊完全采用了仿木工技法的效果,并且仿得非常逼真,初看会认为是座木牌坊。其实不然,因为牌坊中包括了木建筑常用的梁、坊、门、楼、脊等构件。更令人称奇的是石头雕花大量的模仿了木雕上常用的镂空雕效果。从雕刻的技法上看,其熟练的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等技法。从雕刻的内容上看,牌坊雕刻包含了植物、动物、山水、神兽、图案、书法等等。充分展示了丰富、完整、和谐的艺术美。……[详细]
盎寨古庙
  盎寨古庙位于黎平县高屯镇盎寨村村东口,海拔405.4米。地处山地,古庙门前是美丽的田园风光,有浓郁馨香的泥土气息。古庙后面一条小河穿寨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两边群山连绵起伏。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当地主产水稻、油菜。庙前200米有一条县级公路穿过,往北至锦屏县,往南至黎平县。 盎寨古庙始建于清末民初,坐西朝东,古庙为三开间两进深木质结构,面积70.62平方米。古庙除正面外的三面都有土墙围着,庙门前正中央有7级标准石阶,最里面正中央还有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香炉。古庙至今有百余年的历史,距此方圆50里的人们都来此烧香拜佛,由此而远近闻名,由于年久失修及人们常到此地烧香拜佛而受损坏。盎寨古庙对研究宗教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详细]
何腾蛟墓、祠
  何腾蛟墓,面临福禄江,背靠人行道,靠近城垣脚下。其墓坐东向西稍偏北。四周用条方形石块砌筑,高约1.2米,直径约5米。解放前,墓后有守墓人住宅,墓前有祭祠。面临福禄江处有长约80米的石栏杆一道,并建有阁楼一座。墓周围均用石墙封围。从康熙十五年(1676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的200多年间,何腾蛟墓历经多次维修,墓丘及享堂、精舍保存完好。20世纪50年代,逐步拆除原有建筑,但墓丘尚存。“文革-”中坟被破坏。1980年文物部门在墓地掘出墓碑、墓志和墓表等珍贵文物。在何腾蛟墓地西佛崖壁上,尚存“浩气常存”摩崖,系“陆军上校湘西周日痒”刻于1927年。鉴于何腾蛟墓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82年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