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洛阳市 > 偃师区旅游

偃师区文物古迹介绍

洛阳玉帝阁
  玉帝阁位于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凤凰山南麓),曾是北宋行宫会圣宫的一部分,俗称“红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康熙四十二年重修。玉帝阁屋面为歇山顶屋顶。坐北向南,底部长宽均约7.5米,成空心四面体,下宽上窄,分两层呈宝塔状,砖木结构。屋面筒瓦覆顶,下层正面做出装饰性屋檐及六组砖雕五踩斗拱,南边正中有一拱形门。阁内部有木制楼梯通往上层,上层墙壁四周均彩绘有明代人物肖像画,神态饱满,颜色鲜明,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有脱落,南边正中也开一门,门框上部两侧雕龙形饰,门上方有一青石质明代石匾,上 书楷体“玉帝阁”三字。阁内顶部檩、梁结构复杂,四角斜梁上皆彩绘,梁下有一高约3米的木制屏风帘支撑,帘之正中一木制匾额,上 书“天心金关”四字,系大清康熙年间创修。室内四面壁画彩绘有道教人物肖像画,面部神态饱满,颜色鲜明,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服饰华丽,色泽鲜艳、清晰可见,此阁建筑古朴素雅,巍峨壮观……[详细]
女皇御书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东30公里偃师市府店镇南缑山之巅。这里是传说中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地方。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于二月初四日由东都洛阳出发赴嵩山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一时兴至,便撰写了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晋升仙的故事,描绘缥缈瑰丽的仙境,以赞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写的武周社会,是武周承天之命,开创基业,江山稳固,人口众多,政令统一,幅员辽阔,边防巩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景象。升仙太子碑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笔划丝丝露白,为唐代少见的飞白体题额。碑文中有武周时期新造的字。碑文的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均由当时名家所书,故该碑被历代书法爱好者誉为珍品。升仙太子庙已杳然无存,该碑却保存了有关它的地望以及建筑的宝贵资料。地址:洛阳市偃师市缑山之巅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0.5小时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详细]
中原客家纪念碑
  客家首次南迁出发圣地纪念碑是在全球客家联合总会、河南省客家联谊会的倡导下,经设计人员收集史料、实地考察,依据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起客家先人南迁史实设计而成。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圣地纪念碑纪念碑整体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气,坐落在有17步台阶的两层方坛之上,寓意着客家从首次南迁至今已走过1700年的历程。碑体和基座净高11.1米,台阶高2.55米,以中国古代礼器之一的玉琮和家的象征“门”为主要元素,结合晋代的龙纹、连理牡丹、祥云瑞兽等图案设计而成,以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据史料记载,客家是汉族的重要支系,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自西晋末年开始经历5次大规模南迁。形成客家民系后,许多客家人又漂洋过海,播迁海外。目前主要分布于全国9个省份及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详细]
太学遗址
  太学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整个太学遗址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仅东部面积就达3万多平方米,在遗址内部,也发现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东汉太学始创于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也就是古代的国立大学。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班彪、桓谭等人都曾在太学任教。太学的学生必须经过中央选拔或者地方保送,张衡、王充都是从太学毕业的。太学遗址分东西两部分,仅东部面积就达3万多平方米,在遗址内部,也发现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太学布局大致为南北长而东西短的长方形,四面有墙。遗址内部夯土房基排列整齐,井井有条,略可窥见当日之规模。地址:洛阳市偃师市佃庄镇太学村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0-20分钟……[详细]
吕不韦墓
  吕不韦墓位于偃师西首阳山镇大冢头村东,偃师第一高中校园内。吕不韦生于濮(今河南濮阳),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年轻时经商,家累千金。后投机政治,吕不韦把政治赌注押到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庶子身上,成就了秦庄襄王的帝业。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吕不韦被封为丞相。秦在洛阳建立三川郡后,吕不韦又因功被加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已经亲政的嬴政诛灭嫪,吕不韦受到牵连,贬回洛阳。吕不韦虽然失势,但是各国宾客、使者仍络绎不绝地到洛阳谒见。秦王嬴政恐吕不韦发生变故,决定将他迁往蜀地。吕不韦在秦王嬴政的威逼下,饮鸩自尽,葬在洛阳北邙。吕不韦的墓冢高大,1981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高龙中岳庙
  导游:大殿有三间宽,为单檐歇山式,四面飞檐都用斗拱,室内梁柱也用斗拱,殿内梁柱上均有彩绘图案,用色华丽大方。殿顶山脊上满是精美的砖雕图案,有鱼跃龙门、祥龙腾云等。四角戗脊上原有韩信、庞涓、子都、罗成塑像,“文革”时被毁。大殿前有两座殿堂,殿后有寝宫数间,均由青砖青瓦建成。位于偃师县高龙村以东半公里处,与登封中岳庙相对应而称为“下中岳庙”,又因村名而俗称为“高龙大庙”。这座庙保存完好,内有大量精美的雕刻、彩绘。地址:洛阳市偃师市高龙村以东半公里处类型:历史建筑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9:00-18:0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细]
27、辟雍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辟雍碑
  辟雍碑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义再莅之德隆熙之颂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东大郊村北。1931年出土于东大郊村北东汉建武五年(29年)所建的西晋太学遗址中,后立于村内。碑首、碑身以整石凿。碑名篆书,正文隶书,刻于晋咸宁四年(278年),记述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哀亲临太学辟雍视察的事迹。碑阴刻述,有太常散骑等行政学官和博士、助教等教职员四百余人,晋隶碑文,字体灵活,风格独特。1996年国务院公布辟雍碑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皇陵南兆域
  皇陵南兆域位于偃师市高龙镇、大口乡、顾县镇和伊滨区庞村镇、寇店镇、李村镇。概况:东汉王朝共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有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5座帝陵坐落在汉魏故城西北的邙山上, 东汉 河南省另外6座帝陵坐落在汉魏故城东南的万安山麓,这就是东汉帝陵的邙山和洛南两大陵区。洛南东汉帝陵区葬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6位皇帝。如今这些陵区内墓冢林立,基本保存着皇陵气势恢宏、肃穆威严的原貌。……[详细]
偃师杜甫墓
  杜甫墓位于洛阳城东23公里的偃师市首阳山下杜楼村北。墓碑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立,上刻“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之墓”,为河南府尹张松孙手书。墓以青砖包边,八角形,为1956年重修时所砌。墓北原有杜甫祖父杜审言墓,今已无存。再向北,有杜甫的先祖、晋当阳侯杜预墓,尚存墓碑。……[详细]
颜真卿墓
  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书法艺术家颜真卿墓位于偃师市山化乡汤泉村的村口,村民称之为“颜鲁公坟”。颜真卿墓北倚邙山,南坐洛水,墓长宽均为16米,墓前有明清石碑各1通。明碑为县令吕纯如撰写的“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该碑高1.75米,宽0.60米,厚0.15米。清碑高1.45米,宽0.6米,厚0.17米。正面正中刻“福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为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太守张松孙和邑令汤毓倬所立。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山化乡政府对颜真卿墓进行了整修,并建立了颜真卿纪念馆。国务委员陈俊生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著名作家吉学沛题写了“一代宗师”的条幅。……[详细]
尸乡沟商城遗址
  尸乡沟商城遗址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1983年春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多次发掘。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永宁寺塔基
  永宁寺塔基位于河南洛阳市区以东约15公里,汉魏洛阳故城南端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大量的泥塑佛像和供养人造像,制作精细,形象生动,比同时期的石窟造像更加细腻逼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景点位置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西14 公里……[详细]
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故城,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五公里,位于洛龙区、孟津县、偃师市交界处,南临洛水,北靠邙山,地处伊洛平原中心。洛阳自东向西依次密集排列着5座古都城:商都、夏都、汉魏故城、隋唐城、周王城。而其中的汉魏故城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城,相继有6个朝代40多位帝王以汉魏故城为王都,时长累计近600年,所以它又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古城。汉魏故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北魏末年在战乱中化为废墟,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定都,其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为国都,历4代共330多年,加上之前的东周,都城史有540多年。由于东周城被确定较晚,主要是东汉、北魏两代,习惯上仍称其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汉魏故……[详细]
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碑
  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碑类别:石刻时代:元地址:偃师市府店镇府店村公布时间:2008/6/1公布批次:第五批……[详细]
东寺庄周总理视察纪念地
  东寺庄周总理视察纪念地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代:1958年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城关镇东寺庄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