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洛阳市 > 偃师区旅游

偃师区十大旅游景点

推荐1
偃师商城博物馆
  商城博物馆位于偃师市区西部,西距洛阳约35公里,是以研究、陈列、宣传夏商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馆。1985年筹建,1987年4月正式建成开放。该馆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展览部分包括3个展厅。正中大殿为第一展室,面积260平方米,主要展出“二里头文化”、“尸乡沟商城遗址”,出土文物包括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模型、商城4号宫殿模型以及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共238件。第二展室展出偃师县文物工作者历年来配合基建出土的历代文物珍品,包括仰韶文化的彩陶器、汉晋文化遗物、唐三彩等250件。第三展室为临时性陈列,曾举办过《历代文物珍品展览》、《唐三彩专题展览》、《百年风云——大型图片展》、《庖厨明器及动物造型专题展览》、《“墨云轩”古今字画收藏展》、《庆“五优”书画博览会》等。该馆还与兄弟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中国古钱币展览》、《佛教艺术展览》、《海洋珍品展览》、《古都偃师与历史名人表》等展览。同时配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发掘清理了数以千计的墓葬,主要有高龙乡辛村东汉壁画墓、南蔡庄乡东汉肥致墓、东汉姚孝经墓、城关乡北窑村的4座唐墓等。2000年4月26日,偃师商城博物馆“夏商王都文明……[详细]
推荐2
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有玄奘故里、唐僧寺、和唐僧墓。(一)玄奘故里著名的唐代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出生在距洛阳市东南约40公里的地方,属今偃师市缑氏镇东北1公里凤凰台的陈河村。该村处在白马寺和少林寺两大佛教名寺之间,由207国道等道路相通,交通方便,是一处极理想的有价值的旅游圣地。玄奘故里主要包括故居、陈家花园、西原墓地三大部分。坐落在村中部的仿唐建筑故居,坐北朝南,是个南北长方形的前后两进院落。沿三条石阶登上高4.5米的青砖平台上,进汉白玉鸟头门,东西各有一花坛,仿隋唐风格的大门上匾额书“玄奘故居”4个大字。前院东厢房曾为玄奘兄嫂住室,西厢房现为玄奘业绩陈列室。厅堂为前院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出檐深远。此堂原为玄奘祖父陈康的客厅,玄奘父亲陈慧以文诗会友之处,现辟为玄奘及其弟子纪念堂。中塑玄奘晚年译经像,左为高足弟子窥基、圆测,右为高足弟子彦悰、道昭。堂前左右,保存着石磨、石碾、石臼等生活用具。有古井一口,井旁一古槐树、皂角树相抱生长。相传玄奘自幼饮此井水,智慧早开,终成伟人。后院建有厢房、后堂等。东厢房是玄奘母亲宋氏居室,即玄奘出生处。后堂是玄奘父母起居室……[详细]
推荐3
唐恭陵(太子弘墓及石刻)
  唐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称“太子冢”、“孝敬皇帝陵”。走进占地500亩的陵区,沿着宽50米的神道前行,1对高高的望柱,1对威风的天马,3对严立的翁仲及石狮等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东排第一、第二翁仲之间,立有唐高宗亲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神道直通呈覆斗型,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47米,残高22米。陵的四周原有神墙围护,神墙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如今神门、角楼等已不存,惟有土阙犹在。恭陵石刻雕琢精美,弥足珍贵,时代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时代的陵墓雕刻。建此陵功费巨亿,奴役百姓无数,致使发生两次役夫逃亡事件。从恭陵向东北50米,有李弘之妃哀皇后寝陵“娘娘冢”,呈锥型,底边各长40~50米,残高13米。唐恭陵是洛阳唐代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1985年国家拨专款对石刻做了扶正整修,使整个陵地面貌有所改观。……[详细]
推荐4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偃师县寇店乡石窟村南沙河东岸万安山的断壁上,坐东朝西,依山面水。窟深6.5米,宽4.8米,高12米。窟内后壁正中,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佛,高约3米。 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大门——大谷关口以东断崖之上、今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南壁上部有一大龛,高1.42米,宽0.95米,内刻1佛2菩萨。主佛结跏趺坐高台上,两菩萨侍立左右,两侧刻护法雄狮1对。其左有1小龛,刻1佛2菩萨,佛座两侧有狮2尊。佛座正中有1力士手托薰炉,左右为供养人。此龛之上有5个小龛,龛内各有佛1尊;龛门两侧各刻2个小龛,上小龛为2尊小坐佛,下小龛为2尊小立佛。 南壁二层中间,有1佛龛高1.94米,宽1.6米。内刻主佛,高1.25米,结跏趺坐,莲花背光,周有莲花童子;主佛两侧分立二弟子其下有护法雄狮1对。该龛右侧有2层小佛龛,高0.6米,宽0.5米,内刻2佛2菩萨,佛座左右有护法雄狮1对;中间有薰炉1个、供养人2个。 南壁……[详细]
推荐5
偃师九龙庙
  九龙庙位于县城东山化乡石家庄村南约500米处,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老百姓为纪念治水能手黄守材而修建的。九龙庙坐北向南,占地3400平方米。现保存下来的建筑,从南而北有钟鼓楼、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据当地群众回忆,原九龙庙还有山门和戏楼,庙内正殿前有旗杆高耸,殿内有斋堂、客堂和寝堂等杂务房,惜均不存。钟楼、鼓楼分别矗立于庙宇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呈四角形、双层,砖木结构,歇山飞檐,青瓦覆盖,六脊六吻兽,内部四梁三檩。钟楼下层门楣题有“钟楼洪声”四字,鼓楼有额题“鼓楼夜鸣”四字。钟楼创修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月。过了钟鼓楼,便是东西对称的偏殿,硬山叠涩,五脊六吻兽,青瓦覆盖。殿前部均为4根方形石柱,石柱上皆镌对联。偏殿内部各有木柱4根,大梁、二梁、小横梁各4根,檩条24根。梁檩均有彩绘。东偏殿为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创建;西偏殿为同治十二年三月创建。正殿创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坐落于庙院中心平台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基本呈正方形。砖木结构,歇山飞檐,青瓦覆盖,九脊六吻兽,花迹图案清晰,周围斗拱交错,四角铁马叮当,大殿内部为四柱六梁,均彩绘,四角斜梁上,饰垂花式寿桃,梁柱……[详细]
推荐6
寨湾遗址
  寨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大口乡曹寨村寨湾村(自然村),分布于该村东北和东南两片,总面积约12.8万平方米。 遗址北段东临沙沟河(现为沙沟),南临铁村农田,西临村级公路,遗址内基本为农田,地势平缓,遗址平面略呈长条型,东北西南长约500米,总面积约5.3万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夹砂褐陶,纹饰有绳纹、蓝纹、方格纹、线纹,器形有罐、盆、鬲等。 遗址南段西侧为一泄洪沟,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势较为平缓。在断崖上发现有多出灰坑,形状不一,有袋状、长方形等。灰坑内包含物丰富,有陶片和少量的烧土颗粒。在地表散落大量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及夹砂灰陶等,纹饰多样,有粗、细绳纹、蓝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线纹等。可辨的器形有刻槽盆、罐、豆等,另采集有残石镰一件。 从采集的陶片可以看出,该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一处保存较好的古文化遗址,对研究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寨湾遗址北段南临铁村农田,西临村级公路,遗址的西南部为村庄占压,其余为农田,保存较好,遗物丰……[详细]
推荐7
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在偃师境内的诸多古碑中,有一座号称“中州第一碑”的巨碑。那就是坐落在山化镇凤凰山上玉皇阁之北的会圣宫碑。此碑是我国现存少数巨碑之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圣宫碑坐落在寺沟村南的凤凰山上,北依邙山,南面洛河,建于北宋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历经近千年风霜,会圣宫已经不存在,但大碑仍昂然竖立在原地。远远的,我们就被古碑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巨大的碑首正面浮雕为流云和两条对称的盘龙,偏下为圭形碑额,刻着几行清晰可辨的大字:“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但碑首东侧已经明显前倾。碑身正面刻着几十行楷书碑文,四周线刻龙形流云花边,然而超过半数的字刻已经剥落,露出许多裂纹,左下角一大块碑身也已缺失。碑身两侧为浮雕云鹤纹图案,碑身下的石龟近一人高,昂首向天。碑通高9.2米。碑帽高2.9米、宽2.2米、厚0.72米,两侧浮雕舞龙4条,龙尾盘向顶端,龙首伸向四偶,正面刻有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胜宫铭”(宋时这里为永安县管辖);碑高4.9米,宽2.19米,吼0.55米,四周饰以线刻龙形和流云图案,两侧浮雕云鹤。正面楷书,文36行,行48字,计3000余言。高大的囍屓底座,叫人伸手莫及,足……[详细]
推荐8
高崖遗址
  高崖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高崖镇高崖村的东、西两端,伊河南岸的一、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105.5万平方米。遗址东段地势南高北低较为平缓,遗址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80米,总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地表广种小麦,文化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地表遗物较多。该遗址东北部的断崖上,有深厚的文化堆积,地层厚约3~4米,含有灰褐色土、烧土颗粒、草木灰等及大量遗物。采集标本主要有泥质灰陶、磨光黑陶、夹砂灰陶等,纹饰有方格纹、绳纹、内壁饰麻点纹,可辨器形有深腹盆、罐等。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遗址西段南距320省道约700米,207国道从其东侧穿过。遗址平面近似三角形,东西最长达1700米,南北宽约1000米,面积约79.5万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质褐陶和夹砂红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绳纹及素面,器形有豆、高领罐、盆等,并在断崖处发现有灰坑遗迹。该遗址2003年8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西段东侧局部被高崖村民宅、207国道占压,其余部分现为耕地;遗址东段东北侧有一座废弃的砖瓦窑,一定程度上损坏了遗址的完整性。由于常年遭受自然风雨剥蚀、水土流失、大……[详细]
推荐9
灰嘴遗址
  灰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南缑氏镇灰嘴村东,距市区约20公里左右。南依嵩山余脉青罗山,东靠自东南向西北蜿蜒流过的浏涧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古代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该遗址目前分东西两部,两者之间被巨大的冲沟分开。东址长西宽各约3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址长宽各约200米,面积近4万平方米。文化层自上而下依次叠压为商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仰韶文化层。三层总厚度约5米。如此三层叠压的情况,在黄河以南属首次发现,对研究三者承袭关系有重要价值。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曾发掘东址,并对西址进行了调查。2002年10月~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一队为研究“早期国家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石器及石料的来源问题”,在西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勘探,初步肯定其是个比较单纯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在东址的中部偏北发掘5×5米探方8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由于近几十年的耕作和取土,遗址地面较1959年发掘时低约1米左右。发现二里头、龙山时期的灰坑、水井、墓葬、房屋等各类遗迹百余个。历次调查、发掘的资料证实,灰嘴遗址的地层包括商代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层和仰……[详细]
10、轘辕关
推荐10
轘辕关
  轘辕关位于偃师城东南30公里府店乡境内的轘辕山上,西有鄂岭口,北有古道,是偃师市现存的唯一古关。轘辕山,形势险要,东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紧接巩义、登封两市;西有鸡鸣山、香炉峰,是万安山与嵩山衔接处的壑口。《元和志》载:“轘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轘辕。”轘辕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为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颖、襄之捷径。轘辕关是军事要地,古今经历过多次战争。偃师市轘辕关轘辕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敬王六年(前514),郑人伐滑。允姓之戎,迁于滑内,东及轘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出奔楚,过国,出诸轘辕。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刘邦兵攻陈留,又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乡之北。攻洛阳不利,出轘辕关至阳城。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刘聪使其子刘桀等攻占洛阳,桀出轘辕,至梁、陈、汝颖间。永嘉五年(311)石勒称霸北方,引兵出轘辕,屯兵许昌。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元颢入洛,败于河桥,轻骑南走,自轘辕南出,至临颍为人所杀。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密破宇文化及,王世充欲乘其弊而攻之,简精卒2万余人,营洛水为桥。李密在偃师,因新……[详细]


全部偃师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