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汉中市 > 城固旅游

城固文物古迹介绍

张骞纪念馆(张骞墓)
  张骞纪念馆位于距县城3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国家AA级旅游景区,是依托汉博望侯张骞之墓而建的人文景观。馆内林木荫翳,花草繁茂,随处可憩可游,有张骞遗冢、汉代石虎、双面石碑、仿汉阙楼、仿古大殿等景观。张骞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座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呈覆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2007年被列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张骞,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墓地在县城西2.3公里处饶家营村,现为张骞纪念馆,属陕西省人民0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骞墓座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百姓缅怀张骞,赋予石虎以神话色彩:传说他们是张骞泛搓时所得天宫织女的一对……[详细]
杨填堰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城北7.5公里处的宝山镇丁家村。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杨填堰相传为西汉时萧何、曹参、张良首开,以发展农业供给汉军粮草。三国时,诸葛亮北伐,萧何、曹参开,以汉中为大本营,教兵习武,劝士农桑,“踵迹增筑”杨填堰,扩大生产,保障军队供给,南宋时,西北抗金名将杨从仪高龄退役城固县水北村时,号召当地人民群众大力修渠,民赖其利,人民亲切地称此堰为杨填堰,因此在南宋前人们称此堰为张良渠。据《汉中府志》载:“杨填堰,在城固县北十五里,截湑水河中流,垒石为堰。相传亦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所创。至宋,知洋州开国侯杨从仪大力修浚,民赖其利”;清《城固县志》载:“杨填堰,北十五里,出湑水河。宋开国侯杨从仪于河内填成此堰,故名”。杨填堰东经城固的丁家村、留村、宝山至洋县马畅,折而向南,流至谢村,汇入汉江。这条堰的灌区,城固少、洋县多,从来用水,有“城三洋七”之例。堰虽……[详细]
城固城隍庙
  城固城隍庙,位于城固县博望镇解放街中段。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固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后遭兵毁,重建于隆庆六年(1572年),清、民国时期都进行过多次维修。城固城隍庙原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解放后城隍庙的部分建筑分别被城固师范学校、东方红村、解放街居委会占用。现存的文物有:大殿、重修城隍庙碑、砚台等。大殿:土木梁架结构,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属九脊歇山式,屋面饰琉璃筒瓦,加勾头滴水,鸱吻已毁。台基较高,前后有廊,8根明柱均外露。脊上塑飞禽走兽,威严壮观。其通长14.4米,宽12.4米,高9.2米。重修城隍庙记碑:质地为汉白玉,圆头方身,通高250厘米,宽85厘米,厚40厘米,系大明隆庆岁次壬申中秋,举人歴官奉直大夫邑人廉汝为撰。砚台:整体为长方形,质地为汉白玉,在砚台的正中是“石桐施舍”,其左侧阴刻:“城隍老爷聖前施舍抄于,主持收……[详细]
杨从仪墓
  杨从仪墓宋杨从仪(1092~1169),字子和,陕西凤翔人,生于北宋元佑七年,中年,金人侵宋。徵、钦二帝被掳,国难深重。他毅然应募参军,投到西北战场抗金将领吴介、吴璘兄弟部下。战斗中,他勇猛顽强、屡立战功,逐步由士兵升为和州防御使,赐爵安康郡开国侯。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75岁高龄的杨从仪退休。因故乡沦陷,不能回家,便居住在城固县水北村(今丁家村),78岁病逝就地安葬。杨从仪墓座北向南,封土呈圆形,底部直径8米,上部直径5.4米,高4.5米。墓前有碑二通,其中一通,为“宋故和州防御史提举台州崇道观安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食实封一百户杨公墓志铭”:其高228厘米,宽108厘米,厚20厘米,41行,行120字,共4千多字。为南宋乾道五年(1169)立,详细记叙了杨从仪的生平事迹,是研究南宋抗金斗争的珍贵实物资料;另一通碑为“宋安康郡开国候杨从仪墓”碑高180厘米,宽80厘米,厚16……[详细]
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
  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位于陕西省城固县西南约11公里处的董家营镇古路坝村,2003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地侵华战争。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在李书田、李蒸等教授的带领下,于同年9月迁校西安,成立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不久,又迁至汉中,成立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8月由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四所工学院组成的西北联大工学院利用教堂的部分房子办学。古路坝天主教堂始建于1888年,由荷兰人设计,采用中西结合建筑艺术建造,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工艺精湛,有哥特式的教堂、修女院、拉丁学院、老人院、育婴院等共计505间房子。1946年西北工学院迁址西安,校址空闲。解放后这些房子一部分归天主教堂使用,一部分归“古路坝小学”使用。“文革”中部分房子被拆,现只留下原天主教堂主教公馆……[详细]
五门堰
  五门堰,位于城固县城北15公里桔园镇东偶,居湑水河西岸,因渠首并列五洞进水,故称五门堰。“五门堰创于西汉居摄二年(公元七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仍发挥效益。1984年成立五门堰文物管理所,1992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门堰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拦河坝长374米,坝高1.2米,坝顶平台宽2.5米,坝坡宽15米。渠首五洞下500米处,设有进水龙门2孔,退水龙门4孔,可控制水量,设计科学合理,颇有四川都江堰建筑之风。干渠长8.9公里,引水量2.5立方米/秒,现灌溉农田7300余亩。五门堰初创十分简陋。据《五门堰碑记》载:汉至北宋,由于斗山石咀所阻,水未到下坝,仅灌上游农田数百亩。到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县令薛可光(河东人),扩建五门堰,于斗山石咀,“搭木槽渡引,水始下流”,扩灌“三千……[详细]
萧何墓
  萧何墓位于城固县城东北一公里的博望镇谢家井办事处杜家漕村。萧何(?—前193年),沛人(今江苏省丰县),公元前206年随刘邦驻汉中,汉王朝建立后被拜为相国,封酂侯,谥文终侯,葬于咸阳五陵塬。传说萧何当年随刘邦来汉,在城固练兵、兴修水利,惠泽当地群众,后人为了祭奠他,修建萧何墓和萧何祠祭拜。城固萧何墓为衣冠墓,墓座西向东,墓冢呈椭圆形,长15米,宽10米,高5米。墓前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上刻隶书“汉丞相酂侯萧公墓”,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碑高1.87米,宽0.9米,厚0.15米。右侧一通上刻楷书:“汉相国萧公讳何神墓”,系乾隆十一年(1746)城固知县藏应桐重立,碑高1米,宽0.7米,厚0.22米。左侧一通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石碑,上刻楷书:“创修酂侯陵园碑记”,碑高0.7米,宽1.2米,厚0.12米,保存完好。2008年萧何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详细]
朝阳洞石窟寺
  朝阳洞石窟寺位于城固县盘龙乡团结村西北8.5公里的一个沙石质陡崖上,座南朝北,单窟,始凿于嘉庆十二年(1807)。石窟面阔15米,高8米,进深20米。石窟内建寺庙一座,面阔三间通宽11.4米,正殿面阔4.4米,高4米,上面架木板为顶;两边的偏殿各面阔3.5米。共有神像30尊。正殿有神像12尊,正中为一佛二菩萨,原头部均被盗走,现在村民在上面重新安方新佛头,通高为2.2米,宽1米,莲台高0.26米,底座高0.80米,厚0.40米。其余造像均高0.5-1米。造像均施彩绘。正殿两边墙壁上绘有十八罗汉壁画,壁画有剥落现象。西偏殿后墙是土墙;东偏殿以巨石为后墙上有云状浮雕,彩绘。有清代至民国碑石6通,圆首方碑,都记载创修、重修朝阳洞等事宜。正殿前有石狮子2个,彩绘,高0.90米身长0.77米。石窟东侧有化签炉1座,高2.2米,宽0.7米。201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洞阳宫
  洞阳宫位于城固县城西北约40公里的老庄镇红花村。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洞阳宫始建时间,据《水经注》载:“汉水又左会文水,文水即门水也,出胡城(位于今城固县城西约十公里的柳林镇古城村)北山石穴中。长老云:杜阳有仙人宫,石穴宫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水为门水”。清《城固县志》载:“门水即今文川河,杜阳仙人宫即洞阳宫”。据此记载,可见洞阳宫始建时间是在1500多年的魏以前,可以说这是陕南有史可稽最早的道观。明朝初年,著名的云游道士张三丰,游至洞阳宫后,被这里的山光水色、庙宇殿堂、钟鼓之韵所陶醉,于是在这里修行多年。从此后,使洞阳宫声名大振。张三丰住洞阳宫,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重建洞阳宫,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再次培修。清乾隆年间陈本秀修复洞阳宫,并修火城一圈,乾隆五十五年立碑一通,碑文:“宫名洞阳,松杉苍苍”。宣统三年(1911),道徒刘宗德在此……[详细]
江湾遗址
  江湾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城固县城西三公里的博望镇三里桥办事处江湾村。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江湾遗址是1976年农民耕种时发现。1979年——1981年,城固县文化馆文物组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共同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发现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约150米,文化层厚约0.5米,并征集石器10件,其中石斧6件,石锛5件,圆块形石器一件及夹沙陶片等。这批石器器形较小,磨制精致,最小的长约8厘米,最长的不过13厘米。石斧剖面呈扁圆形,其中一件是利用棒形的天然河卵石制成,刃部经过磨制,其他部分仍保留河卵石的原始胎面。石锛皆小型,磨光、斜刃。陶片从口沿辨认呈灰色或灰黑色,外部口沿有一周宽3——4厘米的红色宽带,其下部与器内颜色相同,类似于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红顶碗。后岗类型是仰韶文化在豫北、冀南的一个文化类型,过去在陕西境内未曾发现。……[详细]
莲花遗址
  莲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城固县城东1.5公里的博望镇莲花办事处廉家庄村与莲花池村一带。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一九七三年底县文物部门在全县普查文物时发现,经县文物工作者调查,该遗址高出周围地面0.1——1米,其东西长约900米,南北长约600米。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地、县文物部门联合进行了试掘,共开探方2个,面积41平方米,出土的有石斧、石锄、石凿、石球、陶纺轮、蚌壳、鱼骨、兽骨及大量夹沙泥质红陶片和少量泥质灰黑陶片。从陶片上能辨认出器形的有:钵、盆、壶、瓮、缸、尖底瓶等。遗址发现两个圆锅状灰坑。从出土的大量草拌泥红烧土块中发现有类似芦苇编的篱笆和木桩痕迹。据此断定,莲花遗址当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但遗物中的石锄和外红内黑的陶片,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是不多见的。……[详细]
城固钟楼
  城固钟楼位于城固县博望镇钟楼街,原城固县城东、西、南、北大街的交汇中心。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固钟楼通高20米,为砖木结构,由台座与楼构成,内有陡梯可通顶层。台座为砖砌,其平面为方形,边长7.5米,高6米,下有“十”字券洞,可穿行。楼为三滴重檐亭阁式建筑。楼为木结构,平面方形。底层每面三间四柱,通面阔气5.5米;二层平面亦为方形,每面仅一间,四周绕回廊,通面阔4.2米;三层平面为六边形,每边长1.45米。屋顶为六角,攒尖盔顶,宝顶为铁铸宝珠。各层均施腰檐,老角梁下原有风铃。一、二层外檐斗共作五踩双翘,单拱计心造,当心间平身科出斜共做如意斗拱。三层外檐科拱作三踩单翘。外檐斗拱布置疏朗,升拱做法正规。底部无幽,出翘卷杀弧度较长。平板枋和栏额断面窄扁。据清代《城固县志》记载:城固钟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因兵祸焚毁,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1956年在……[详细]
古胡城遗址
  古胡城遗址位于城固县城西约十一公里的柳林镇古城村东北隅原上。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原名“古胡城”或曰“胡城”。《舆地纪胜》、《陕西通志》、《汉中府志》、清《城固县志》俱载:古胡城在城固县西三十里,张骞使西域与胡妻,堂邑父俱还汉中,筑城而居。据《水经注》载:“义熙十五年古城铜钟十二枚……”。铜钟,即古代的“编钟”,意指张骞当年据此用作练习胡乐的遗物。《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载薛君伯安云:“胡城可以发掘,或能寻得古碑碣”。古城系土筑成,原有城门。一九七零年修筑阳安铁路时在此取土,城墙大部分被毁,现只留下东北角一小部分,其长约80米,宽约12米,高约5米。当时在古城取土和近年农民在城墙附近种田时,还出土过汉代的砖瓦陶片及汉代的墓葬,从而证明古城的修筑时间较早。……[详细]
14、纪信墓
纪信墓
  纪信墓位于城固县柳林村4组,镇政府院后约60米处。纪信(?-公元前204年)秦末人,楚汉战争中为汉将。荥阳突围时,佯装汉王出降,使刘邦逃生,遂被项羽烧死。刘邦称王后,封纪信为城隍,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在此修建纪信墓和城隍庙。柳林城隍庙当年规模宏大,在汉中地区颇有影响,解放后,城隍庙被毁。现存墓葬一座,封土为圆丘形,周长24.6米,高2.1米,封土前有一碑刻,为1995年12月城固县柳林镇政府立,正面书“汉纪将军墓”,背面介绍纪信之生平。墓冢南约5米处建一祠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歇山顶,抬粱式五架粱;面阔12米,柱中距3.7米,进深6.3米,廊宽0.8米;门额正中撰隶书“纪信祠”,祠堂内有纪信彩塑。纪信墓与纪信祠已成了当地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详细]
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
  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古路坝天主教堂):位于县城南12公里处的董家营乡古路坝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当时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荷兰人设计,我国优秀工匠施工修建。整个建筑群设计独特,构思巧妙,用料考究,建造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现存有主教公馆和修女院,全部保存完好。抗日战争爆发后,西方传教士纷纷回国,国内大批高等院校迁入汉中,因古路坝天主教堂空闲,原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成国立西北联大工学院,共设8个学系,院址设古路坝天主教堂,办学达八年之久,培养本科生130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两院院士的有25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琅琅的读书声替代了往日的诵经声,这里成了唤醒民众、启迪智慧、追求真理、寻求幸福的所在。古路坝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并称为抗战时期全国著名的中国文化“三大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