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涵江区旅游

涵江区红色旅游景点

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
  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大洋村洋边自然村。闽中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的一部分,是中共闽中地委直接领导下的一支正规武装队伍。闽中支队司令部于1949年2月在莆田大洋渡口小学成立,司令员兼政委黄国璋,副司令员陈亨源,副政委林汝楠。从此,大洋成为闽中地区党的领导和军事指挥中心。闽中支队司令部成立后,针对所属各县游击队没有正式的建制序列、部队番号也较混乱的情况,决定一边开展斗争,一边进行集训、整编。至6月底,整编基本完成,各县区游击武装统一改编为游击大队,大队之下设中队,并任命了各县区武装领导人,至此,闽中支队司令部下辖的部队总兵力约6000人-,编外武装力量约2万人,斗争区域北起闽清、福州,南至同安、厦门近20个市县。通过整编,完善了闽中人民游击武装的建制,提高了各游击队的战斗力。在中共闽中地委和闽中支队司令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地党组织……[详细]
红军第207团旧址
  红军第207团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澳东村桥头自然村。红军第207团旧址由澳柄宫(驻地)、澳柄桥(哨卡)、陈列馆(新建)组成,占地4000平方米。澳柄宫位于澳东村澳柄桥北端,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是奉祀建澳柄桥“祖师”的宫庙,清代重建,20世纪80年代重修。坐北朝南,单进合院式,土木结构,悬山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两侧为宫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左宫房面阔二间,右宫房面阔三间。左山墙存有红军标语:“活捉匪首蒋介石”。澳柄宫当时是莆田城区通往广业(白沙、庄边、新县、大洋4个乡镇辖区总称)山区的必经之路。澳柄宫作为中共领导莆田革命据点,1926年莆田山区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莆田第一支工农游击队均在此成立。1930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到莆田巡视,决定派军事干部黄琬到莆田主持军事工作,加强武装斗争的领导。黄琬到莆后,把各地分散的游击武……[详细]
凤际中共闽中特委旧址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1936年7月下旬,常太游击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的疯狂“清剿”,为了摆脱困境,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游击队暂时撤出,转移到常太北面广业区的白沙、庄边一带老基点村隐蔽,但因这些地方距离常太较近,非久居之地,刘突军等决定到莆田北面和永泰交界的地方去开辟一块新区。宁里地处莆田和永泰交界处,是国民党--从不光顾之地。1936年9月,方子明按照中共闽中特委指示,在这里开辟新的地下据点,并把活动区域从宁里逐渐扩展到永泰的凉伞山、寨下、旗插安等村。10月底,闽中游击队从山溪转移到宁里、旗插安隐蔽休整。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把这里建成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于是派出工作组,深入各村做群众工作,组织农会,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使游击队在这里牢牢扎下了根。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等5位领导人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3月,成立中共闽中工委,以接替特委领导。6月中旬,黄……[详细]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
  莆田时事研究会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新宫里14号。抗战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达成合作抗日协议,抗日舆论逐渐开放。1937年12月,中共闽中工委动员爱国知识分子出面在莆田涵江霞徐新宫成立时事研究会。该会以“集体研究时事问题及探讨救亡理论与实践为宗旨”,由学员自筹经费出版《时论》旬刊。同年12月15日,莆田第一份抗日救亡报刊《时论》正式出版,发行人蔡拱北(即蔡博文),该刊为16开版,每期6页计12版,按时出版到第5期后改为不定期发行。选稿“除本会特稿、座谈会记录及研究大纲外,以选载国内外刊物的优秀而足代表众意的公正理论的原则”,多采用《抵抗》、《救中国》、《抗敌导报》、《国民》、《中国农村》、《战时生活》等刊宣传抗日救亡的优秀文章。因《时论》针砭时弊,抨击片面抗战,力主全面抗战,维护统一战线,受到莆田当局的种种阻挠,只发行至第9期就被国民党当局以没有办理登记手续、稿件没有送审为借口……[详细]
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
  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塘后小组。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提出“造成泉属、莆田的赤色区域”的斗争任务,对莆田地区的革命斗争寄予厚望。6月,福建省委派军事干部黄琬到莆田开展工作,创建红军队伍。同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邓子恢到莆田,在澳柄建立中共莆属特委,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由于澳柄乡地处交通要道,当地-势力基础雄厚,使斗争屡次受挫。中共莆属特委决定把土地革命试点和红军据点由澳柄乡转移到外坑乡。中共莆属特委成立时,适逢惠安暴-动-失败,中共泉州特行委被敌破坏,省委决定把原拟调惠安的闽西红军团长张威和参谋长汤军等一批军事干部派往莆田,培养红军军事指挥干部,并把惠安县划归中共莆属特委领导。为此,邓子恢决定把红军第207团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2支队,同时成立红军教导队,第2支队支队长张威,政委王于洁,教导队队长汤军,政治部主任陈天章。红军第2支队成立后,在……[详细]
程灿烈士故居
  程灿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白沙居委会坪埔自然村。程灿(1914.8—1949.3),又名程新,莆田白沙镇人,1930年底在白沙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接触中共地下工作者,思想上倾向进步。1933年参加广业区农会活动,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10月被调到常太集中训练后编入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任支队部通讯员,参加闽中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和平谈判后达成一致抗日协议,1937年10月中旬,闽中游击队接受国民党军点编后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不久移驻泉州承天寺。1938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泉州事件”,暗杀大队长刘突军,派兵包围承天寺,强行收缴独立大队武器。程灿与同志们一起,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坚决斗争。在新四军军部的干预下,国民党顽固派不得不退还被缴武器并派车送独立大队到福州洪山桥集中。同年5月,程灿随队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任军部特务营第二……[详细]
涵江联络站旧址
  涵江联络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萝苜田23号。莆田文史专家陈长城是原涵江商会会长陈杰人的长孙,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闽中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地下革命活动。1948年秋,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城市工作显得更加重要,闽中地委决定在陈长城家建立涵江地下联络站,由陈长城负责人,其他成员有郑兆树、杨俊,还吸收了若干进步青年共同配合工作。涵江联络站建立后为闽中和莆田的解放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接待、掩护革命同志和革命同志家属,保护他们的安全。二是接送进步青年到大洋根据地参加革命,为闽中党组织和游击队输送得力干部。三是侦查敌情,收集情报,配合党的武装斗争。期间陈长城经常派员到城厢等地打听消息,了解国民党军政的动态等,及时向闽中支队司令部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四是筹集经费、军械、物资,为游击队提供后勤保障。主要是通过商人向涵江工商界募捐,也向社会士绅筹款,用以购买药品、电池、雨伞、牙刷、万里鞋等日用品和布匹等……[详细]
抄砸陈湖泉豆饼行遗址
  抄砸陈湖泉豆饼行遗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南宫口路122-136号。1929年9月12日,英商泰利公司“驾鳌号”轮船从厦门开抵涵江三江口港,船上发生了英商买办王九司指使水手殴打厦大回乡学生林景仪事件。林的一位同行潜回厦门报告莆田旅厦同乡会。在同乡会任职的中共地下党员陈国桢立即召集同乡开会,一面向泰利交涉,一面电告莆田大夏派的张如琦等人,叫他们前往扣留驾鳌轮船。时值省委巡礼员吴亚鲁在莆巡视工作,认为这是一次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反帝斗争的好机会。经过发动,同月17日,300多名学生、工人、农民在张如琦、郭寿銮等率领下直奔三江口,登上驾鳌轮,但却不见英商买办。原来该买办已闻讯请求驻涵海军部队派兵保护。群众抓不到英商买办,即拥到三江口海关,索取驾鳌轮的出港关牌,并检查了驻军的车辆。队伍开回涵江时,捣毁了设在宫下街的特种消费税局。接着又拥到宫口街抄砸了一贯勾结英商的陈湖泉豆饼行。事后,为扩大反帝爱国统……[详细]
文墨斋书店交通站遗址
  文墨斋书店交通站遗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前街社区原远东巷8-9号。1929年,为了建立党的地下交通站,中共莆田地下党干部黄祖储、戴梦全找吴玉森商量,由吴玉森和戴梦全之弟戴梦元出面,共同集资,于同年农历二月间在涵江衙前街开设文墨斋书店。戴梦元、吴玉森在店里负责经营,收吴玉森的内弟叶文春为学徒。经营业务除了文具纸张外,还销售包括马列主义著作、左翼文艺在内的各种书刊,并负责秘密收转党团的来信和联络工作。销售的革命书刊有《国家与革命》、《两个策略》、《革命与考次基》、《日出》、《拓荒者》等百多种。这些革命书刊是由在沪的陈国柱同志洽购后,转到设在城厢龙门下的城关联络站人生商店,再批发给文墨斋书店。文墨斋书店还收转革命所需的-支、弹药和药品等。1930年10月初,邓子恢同志来莆,领导建立外坑乡苏维埃政权,其间来过文墨斋书店。是时凡地下党所领导的游击队和苏区所需要的文具、书刊、纸张和一部分军需品,都……[详细]
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
  省三小学交通站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过山自然村。省三小学(现沁后小学)创办于1910年。1929年,莆田地下党在该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同年秋,蔡拱北接任校长后,在该校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负责接待护送往来的革命同志、传送情报等任务,是山区与平原之间的重要联络点。1930年底,外坑苏区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福建省委巡视员兼特委书记邓子恢等同志在外坑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马备带领下往白沙东度老区转移到王纪修家,再由王纪修派8名红军战士护送到梧塘沁后省三小学交通站。同年12月29日,邓子恢在该校召开中共莆属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撤销红军第二支队,张威等4位军事干部仍回闽西苏区。莆田工作由王于洁、蒋声、郭寿銮负责。为了保证省委巡视员的安全,王于洁等力劝邓子恢暂离莆田,由地下交通员护送,经江口去福州,转赴闽东巡视工作。此后闽中党组织领导人王于洁、王纪修、蔡文焕、黄国璋、苏华等都曾来校开展革命工作。解放前……[详细]
陈天章烈士故居
  陈天章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外坑村芹山小组。陈天章(1906—1930.12),别名柯芹,出生于新县镇外坑村一个农村牧师家庭。青年时期在莆田哲理中学求学时走上革命道路,1926年2月加入共青团,为莆田首批共青团员,同年6月转为中-员,历任中共莆田支部、莆田特区委组织委员。1927年1月被选派到福建党政干部训练所学习。同年12月任中共莆田县委组织委员兼管-工作。1928年初负责创建地方革命武装,陈天章深入群众基础较好的澳柄、东度、夹漈等村,发动支部筹-、吸收游击队员,于同年3月在澳柄建立了莆田第一支革命武装,并担任游击队队长,率领游击队转战于莆田山区和平原重镇,打击国民党地方-势力,开展除恶反霸斗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1930年8月莆田县的各支游击队合并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第207团,任政治委员,同年11月任中共莆属特委委员,在特委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建……[详细]
宁里红军学校旧址
  宁里红军学校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抗日战争初期,中共闽中工委(闽南特委)机关仍设在宁里,直到1941年9月迁到长乐南阳村。闽中党组织领导游击队在宁里开荒种地,建窑烧炭的同时,于1938年至1940年秋举办红军学校,轮训莆田、仙游、福清、长乐、永泰、泉州等县、区干部,巩固和发展基层组织。1938年8月,闽中工委在宁里红军学校举办10多人的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人员来自莆田、仙游、福清、长乐等地,其中妇女占大部分。1939年2月20日,莆田中心县委在宁里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培训支书及一部分区委,为期两星期。学习的课程有统一战线、党的工作、军事常识等,蔡文焕、张伯庭、杨杞松负责组织学习。50多名学员以草棚为课堂,住山洞、睡草垫,生活虽很艰苦,但学习的热情却很高涨。1940年2月起,闽南特委在宁里举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干训班”和“军训班”,采用“轮流征调干部入学”的办法训练干部……[详细]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遗址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遗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山溪村留坑自然村。1936年7月下旬,为了摆脱国民党对常太根据地的“围剿”,闽中工农游击队带领根据地部分群众撤出莆仙边游击根据地,转移到庄边的赤石一带山区隐蔽,不久,转移到山溪,进驻山溪宫休整。游击队一面进行整训,严明红军游击队纪律,以提高游击队员的政治素质,同时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捐税、反抽丁斗争,扩大政治影响;一面搞好--工作,游击队派人与山溪附近的岐山、上院、黄龙等地的大刀会组织进行谈判,晓以民族大义,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最终达成协议,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国民党-派。与此同时,说服引导山溪村民消除宗派矛盾,组建一支抗敌保乡的赤卫队,积极配合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同年10月,国民党永泰县政府得知山溪有游击队活动,便派保安队跨境进剿山溪,被游击队击退后,立即向“绥靖区”报告求援。10月下旬,莆田、仙游、永泰三县驻军分三路“围剿”山溪。由于敌我力量悬……[详细]
苏华故居
  苏华故居位于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官林村头份自然村。苏华(1908-2008.4),原名黄德馥,涵江区萩芦镇人。在教会学校学习,中学毕业后当小学教员。1926年后,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大革命运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莆田县委秘书、县委委员,负责妇运工作。1933年冬,调福州中心市委工作。1934年4月,市委被破坏后返莆田工作,任县委妇委书记。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先在莆田沿海地区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后到常太及莆(田)永(泰)边游击区做群众工作及后勤工作。1937年2月,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被捕牺牲后,被选为新建的中共闽中工委委员,着力协助工委书记刘突军做政治思想工作。1938年6月,福建省委决定把闽中工委分为莆田、福清、泉州三个中心县委,被任命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书记。任职期间,大力发动城乡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1941年冬,……[详细]
中共莆属特委旧址
  中共莆属特委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霞瑶村霞瑶自然村。1930年11月,中共莆属特委机关从白沙澳柄乡转移到新县外坑乡,驻霞瑶村。在特委书记邓子恢的领导下,红军游击队在霞瑶、外坑开展土地革命,积极发展革命积极分子,壮大队伍,同年12月成立外坑乡苏维埃政府。外坑苏区形成后,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周围群众纷纷要求红军到他们村斗霸。为此,特委决定由乡赤卫队留守外坑、霞瑶,保卫红色政权,红军主力向外出击,扩大苏区。从12月中旬,红二支队先后到白云、泗洋、梅洋、水办、南坛、金芝等地打土豪、分浮财,得到各地贫苦农民的热烈拥护。外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红军游击队活动范围的扩大,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极大震动,特别是国民党海军陆战队连续两次进犯苏区被击退后,于12月27日由驻军旅部纠集正规军和地方武装近千人,分三路包围了在芦尾村斗霸的红军游击队。游击队进退维谷,被迫应战,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当芦尾村被敌围攻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