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天长市旅游

天长市景点介绍

  庙桥位于天长市大通镇双柳村龙庙村民组龙华寺西南200米小河上,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为滁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滁政秘[2017]122号。保护范围:距桥四周1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距桥四周范围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天长古城墙遗址(东门段)位于天长市天长镇内环路,时代为明嘉靖,类别为古遗址,面积为250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2011]第99号。保护范围:整个古城墙(东门段)东西1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整个古城墙(东门段)东西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东胜禅寺位于汊涧镇马路村大坝村民组新205国道西250米处,时代为元末明初,类别为寺庙,面积为40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2011]第99号。保护范围:整个寺院外10米均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整个寺院外20米均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姚孝贞墓位于新街镇兴业社区姚庄村民组,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墓葬,面积为3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2011]第99号。保护范围:距墓葬四周1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距墓葬四周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瓦屋墩遗址位于天长市郑集镇老山村瓦屋村民,时代为商周,类别为古遗址,面积为30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2011]第99号。保护范围:距遗址四周1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距遗址四周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三角圩汉墓群位于天长镇城南社区祝涧村谭庄组,时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面积为500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1997]第36号。保护范围:整个三角圩区域内是墓葬的主要分布区,均加以保护。建设控制地带:整个三角圩区域内是墓葬的主要分布区,均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天长望夫台位于汊涧镇和平村袁庄村民组,时代为商周,类别为古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1986]第144号。保护范围:距遗址四周1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距遗址四周4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釜山青狮墩位于汊涧镇釜山社区中心村墩塘组,时代为商周,类别为古遗址,面积为120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1986]第144号。保护范围:距遗址四周1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距遗址四周4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汊涧马家墩位于汊涧镇高山村马墩组,时代为新石器,类别为古遗址,面积为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1986]第144号。保护范围:距遗址四周1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距离墓葬四周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600。……[详细]
  秦栏朱孝子墓位于秦栏镇万元街,时代为宋,类别为古墓葬,面积为2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1986]第144号。保护范围:距离墓葬四周1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距离墓葬四周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沃公墓位于天长市沃公祠内,时代为明,类别为古墓葬,面积为2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1980]号。保护范围:整个沃公祠院内。建设控制地带:整个沃公祠院外10米均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胭脂山位于天长市公园街1号老图书馆院内,时代为宋,类别为古遗址,面积为5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1980]号。保护范围:距老图书馆院10米,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距老图书馆院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耿家尖墓葬群位于杨村镇湖滨社区高邮湖内耿家尖,时代为汉唐宋,类别为古墓葬,面积为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1980]号。保护范围:距耿家尖靶场四周10米,为保护范围距耿家尖靶场四周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4000。……[详细]
  北岗村汉墓群位于天长市铜城镇安乐社区北岗村,时代为汉,类别为古墓葬,面积为100000平方米。为天长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天政[1980]号。保护范围:以仇家墩为中心,东有沈庄、朱庄、蔡庄,南有兰庄、瓦屋,这些生产队是墓葬的主要分布区,均加以保护。建设控制地带:以仇家墩为中心,东有沈庄、朱庄、蔡庄,南有兰庄、瓦屋,这些生产队是墓葬的主要分布区,均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抗大八分校旧址天长市铜城镇龙岗社区1942年5月,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八分校成立(简称抗大八分校),校长为新四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张云逸,二师副师长罗炳辉任副校长,冯文华任教育长。下设政治部、军事训练处、文化教育处、供给处等。历时4年多,于1945年8月结束,共招收学员四期,先后培养了近3000名抗日军政干部,为二师和淮南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旧址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有教室旧址、校务部旧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