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鲤城区旅游

鲤城区景点介绍

  泉郡接官亭,俗称观音大士亭,坐落于泉郡临漳门外黄甲街,亭古名盛,有“闽南--”之美誉,历来香火鼎盛。据郡志载,宋庆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甘棠、棠阴、龟山三桥,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明万历辛丑夏,洪水泛溢入亭,水退不见菩萨佛像,里人称菩萨己驾波归南海普陀山。同年江水漂来旃檀巨木,滞亭边不去,拾入亭中,异香盈亭,夜灿毫光。里人异之,遂聘名师巧匠,依唐阎立本所绘之观音……[详细]
  泉州传统民居建筑富含闽南文化内涵。林廉平民居建于民国期间,三落五开间格式,硬山式屋顶,中轴线起依次为:大门、天井、双厢房、大厅、天井、后双厢房、后落,“出砖入石”和海蛎壳墙体,规模宏大,富有地方特色。……[详细]
  1912年由菲律宾华侨宋文圃购买改建,1915年完工,为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洋楼大厝。临街大厝为三开间双护厝,有大小房间40间,厝外有石埕百余平方米,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整座大厝雕梁画栋,内外随处可见有瓷雕、木雕、砖雕等,即便大多破损也依然可见其精美之至。古大厝后是私家花园,双层洋楼古老又美丽,四周有围廊,典型的骑楼造型,外观为西式洋楼,内部结构为中式古厝,与前面的古大厝形成鲜明的对比。古……[详细]
  位于古城泉州南部的青龙巷,由旅菲华侨李妙森建于1927年,为一座带单护厝、两层内院式中西合璧式带风楼洋楼的近现代优秀建筑。其西式建筑的柱子配上闽南建筑的外墙,传统的砖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砖,挺拔开阔的罗马柱回廊,色泽鲜艳的象头神瓷画,红砖白石、雕饰精美的墙面……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座建筑别具特色。而故居最特别的是,那些进口外墙上瓷砖浮雕画的印度教“象头人身”图……[详细]
  大厝由三座五进三开间格局几乎完全相同的大庭院组成,各院落之间以防火墙相隔,侧面墙设门,与各院落相连通;大庭院两侧均建有护厝两排,组成一栋规模宏大、且富有层次和建筑结构特色的大型宅院。大厝系清乾隆年间泉州名医吴亦飞所创建,其经营中成药“范志万应神粬”因清朝左宗棠征服回疆被应用显功效,于是购服者大增,竟成巨富,遂营建此大厝。其大厝宏大的规格,建筑的风格特色,是研究清代闽南石宅群的重要实物资料。……[详细]
  宋元时代泉州与海外商贸的繁荣街市此地因舶商云集,宝货如山,街区成为互市,故名“聚宝街”。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紧邻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和李贽故居,古护城河道环绕,街道长400米,尽落凤凰树和浓厚南方特色与异国风格古建筑及教堂。宋元时期,剌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引来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汇集在聚宝街上与华人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这条街既成了中外商人云集交易的场所,也……[详细]
  中心市区北门街“六井孔”因园区内有千年六孔古井故名。现由一个荒废的旧厂区改造成以南音琵琶造型为建筑轮廓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有闽南音乐文化中心、展览馆和商务休闲中心,保留老城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及民间服饰等资源,并以泉州南音、梨园戏、打城戏等传统音乐为特色,竭力打造一个闽南语歌曲原声创作基地,将历史的沧桑韵味和现代的时尚风格巧妙融合。园区标志性景观南音琵琶……[详细]
  小山丛竹位于鲤城区,为泉州历史文化重要的遗迹,原有开闽学士欧阳詹不二祠,宋代为朱熹来泉讲经处,弘一法师亦曾在此讲经,并圆寂于此处的“晚晴室”。现存有朱熹题匾“小山丛竹”宋代石坊一座及弘一法师“晚晴室”。公共汽车:1路、2路、13路、16路、17路、18路……[详细]
  泉州府城隍庙,祀韩琦为城隍神,座落于泉州市区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今新村小学),俗称“大城隍”,以别于晋江县城隍庙(俗称“小城隍”)。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初名明烈王庙,原址在明代泉州卫西侧(今泉州六中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改称城隍庙,洪武四年(1371)重建。明永乐、正统、正德年间相继修葺。嘉靖二十三年(1544),城隍庙迁建于资寿寺废址(即今所)。清乾隆年间(1736……[详细]
  宝海庵位于鲤城区厂口街后山,泉州大桥北侧,坐东朝西。该庵原称宝林院,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明崇祯年间被洪水冲倒,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鼓山僧莲西重建,改名为宝海庵。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黄觐光偕乡耆重修,光绪十年(1884年)乡老陈祥元等募新之。庵在清末以后长期失修,并被占用,濒临倒塌。1981年在贞女林现尊姑主持下,得到旅星广净、广安二位法师及各界人士的支持捐助,……[详细]
  释迦寺位于鲤城区东鲁巷南段东侧。1998年3月公布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寺旧址为元朝蒲寿庚书房之一隅。元、明易代,别创为一小庵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学士李廷机之女许婚未嫁而婿夭亡,矢志出家,李廷机遂修以居之,并扩建佛堂、斋堂等,释迦寺方初具规模。薪传自清源山弥陀岩临济宗。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弥陀岩中兴祖通化祖师遣徒重拓,辟为弘法道场,接度在家僧众,故其……[详细]
  梅石书院位于市区东北梅石街泉州一中校舍内。东西长37米,南北长83米,三进深,中为讲堂,后殿祀罗一峰,两旁建屋48间。西侧有石裂为五瓣,形似梅花,称梅花石。明代翰林院编修罗一峰(罗伦)被贬到泉州,于此建草堂讲学。明嘉靖八年(1529年),御史聂豹等人在梅花石附近建一峰书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改称梅石书院。现书院改建为泉州一中校舍,梅花石尚存。……[详细]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据道光《晋江县志》记: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有关方志记载:南薰门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详细]
  崇福寺应庚塔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崇福寺大门右侧,大雄宝殿东侧,北宋熙宁元年建造。应庚塔建造之初,略有倾斜,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称“应庚”。应庚塔为石质实心,为花岗岩八角形七层仿木构楼阁式建筑,每面雕刻佛像,高10.9米,占地面积5平方米。应庚塔以及塔身中发现的大量古钱币、铜镜、玻璃器、金银、舍利盒、舍利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宋元时期,泉州佛教……[详细]
  安礼逊图书楼时代:1927年座落地点:泉州市鲤城区开元街道培元中学简介:建筑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24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高24.8米。第一至第四层为西式建筑风格,第五层为中式楼阁风格,门窗仿英国伦敦教堂的建筑风格。安礼逊(1876~1959),英国贵族。l903年,受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遣,到泉州创办培元中学。1927年,校友为纪念安礼逊对培元中学的贡献,捐款建造“安礼逊图书楼”。1995……[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