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楼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楼篇

国家钟楼
  国家钟楼座落在澳洲首都特区堪培拉的伯利•格里芬湖畔半岛,是英国政府送给澳洲联邦的礼物,庆祝堪培拉成为澳洲首都50周年,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1970年正式启用。国家钟楼高50米,是由西澳大利亚州的建筑师设计的,一般的钟楼必须有23个大钟,而堪培拉的国家钟楼却有55个青铜大钟,是目前世界上最多钟的钟楼之一。国家钟楼会定时奏出悦耳的钟声,使人在很远处就能听见去优美的钟声。到了晚上,钟楼上灯光齐放,显得更加美丽无比,使其成为堪培拉的知名地标。国家钟楼对本国居民和国外游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每年庆祝节日的最佳地点,在澳洲国庆日和其他国家传统节日中,全国上下都会聚聚于此来欢度节日。国家钟…[详细]
狮山中学玉玺楼
  狮山中学(今名上土市中学)创建于民国14年(1925),是霍山县最早创办的一所正规中学,原名霍山县立西镇初级中学,位于上土市狮山南麓,故习惯称之为狮山中学。学校背倚巍峨耸秀的狮山,东临源远流长的漫水河,水秀山青,环境幽美,是个理想的教育园地。老校舍建于民国11年(1922),楼房系砖木结构,共38间,造型古朴宏伟,转楼拥抱主楼,池台亭榭相映,堪称山区的大建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复校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现占地面积约百亩,分教学区与-区,两区间隔着千余平方米的体育广场,有“一、二、九”路相连接。道路两旁的风景树,行列有序,荫翳蔽日,给人以静谧之感。出校门是霍山边陲…[详细]
城隍阁
  城隍阁位于吴山天风景区,连地下共七层的仿古楼阁式建筑高41.6米,炫煌富丽,融合元、明殿宇建筑风格,大处着眼,细处勾勒,兼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城隍阁为七层仿古建筑,整体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的建筑风格,它高41.6米,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城隍阁主顶顶端为葫芦状宝瓶造型;四个副顶顶端设凤凰造型,整座楼阁仿佛一群展翅翱翔的凤凰,又如仙山琼阁倚天耸立,令人神往。它的洞门用蘑菇石砌造而成,底部呈块石状垒筑的坚实基坐,象征着古老的杭州城墙所蕴涵的悠久历史。二楼“城隍阁”这块匾额是由中国知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所书写的,两旁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据说是明代徐渭所书写的。…[详细]
花鼓楼
  岩寨花鼓楼是城步至今保留的唯一侗族鼓楼,建于清代嘉庆23年(公元1818年)。楼虽不高大,但玲珑精巧。楼基为1丈4尺见方,楼下层空高7尺,楼上层空高1丈2尺,六个粗实的杉木柱子分两排构成四方形楼身;基础为砖石结构,楼身为木质结构;楼板为耐腐耐磨的果栗木板所搭,楼顶为坚硬厚实的青瓦所盖,楼脊两端砌了对称的角翘。鼓楼中的四面,置有高1尺4寸、宽8寸的固定板凳。板凳后面是匀称结实的鼓形栏杆;板凳和鼓形栏杆构成了舒适的木靠椅,供人闲坐。鼓形栏杆下部的外面,每向都嵌了一块满幅的“万”字格,格子有方有圆,摆布均匀。鼓楼正中的主匾下面,精细雕刻了“双龙抢宝”图。龙尾下面是一对腾空欲跃的大鳌鱼。龙尾、鳌鱼与匾…[详细]
张舜臣碑楼
  张舜臣碑楼位于章丘区宁家埠街道马彭村东南。文物构成为碑楼一座。保护范围:以碑楼中心为起点,四周各至2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同保护范围。张舜臣碑楼为砖石结构(室内无木构架),坐北朝南,共三层,总高8.3米,室内为穹顶。面阔一间,进深一间,面阔2.35m,进深2.35m。底层外墙长宽各4.55米,二层外墙长宽各4.07米,三层外墙长宽各3.35米,建筑面积21.62平方米。屋面形式为灰瓦十字歇山顶,正脊雕刻西番莲和莨苕缠枝纹样。墙体为青砖砌筑,砌筑形式为十字缝,白灰砂浆勾缝。碑楼一层四面辟门,门洞之上做有石券,类型为平水券。二层四面辟窗,窗上做有砖券,砖券类型为半圆券。室内地面为条砖十字缝。南、北立面…[详细]
清晖佳气楼
  清晖佳气楼位于余姚镇武胜门路82号内,为明礼部侍郎倪宗正故居。取名于陶渊明“山气日夕佳”和谢康乐“山水含清晖”诗句。倪宗正,字本端,号小野。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武选员外郎,后调至广东南雄任知府。颇有政绩,死后赠学士,谥文忠。一生工诗善书,王阳明曾赞其诗文逼近陶渊明和杜甫。倪宗正留下的著作有《谢文正公年谱》、《易说丰实集》、《小野集》、《观海集》、《太仓集》、《突兀集》等多种。清晖佳气楼坐北朝南,硬山重檐,通面阔9米,分三间,通进深10.22米,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用九檩、五柱。该楼用材较小,结构尚完整,部分构件损坏腐朽较多。尚存的“清晖佳气楼”木匾,传为王阳明先生所书赠。…[详细]
盖州钟鼓楼
  盖州钟鼓楼营口盖州钟鼓楼位于营口市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前进社区,位于盖州市中心偏南,建于明洪武五年至九年(1372一1376年),198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二楼已毁,中部为观音阁,阁后为大慈殿、宝殿左右各有配殿。盖州钟鼓楼平面呈长方形,长37米,宽14米,由楼座与座上殿宇组成。钟鼓楼上,东西为钟鼓亭,中间为观音阁,阁后为大雄宝殿,左右各有一配殿。楼座正中为券顶门洞,是城内南北方向上的交通要道。毗连的西北角,有山门一座,东向,门两侧各有一石雕狮子,此石狮比例准确,刀法流畅,堪称石雕艺术品中的佳作。山门是上下楼的必经之路,由此拾级而上即进入钟鼓楼。楼上青砖铺地,四周围以女儿墙,并设有…[详细]
杞县钟鼓楼
  称鼓楼,坐落于县府前街路北。初建于元代,称齐政楼,明嘉靖二十年(1541)改建,称抚辰楼。楼高10余米,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占地面积294平方米。蓝砖砌筑台基,中留拱券,宽4米,高3.1米,为出入县府大门。台基上为两层楼房,砖木结构,硬山式三开间,底楼楼门居中向南,回廊四向延伸,廊下环立漆红明柱16根,以鼓形雕石为柱础,顶楼呈宫殿形,四面起坡,五脊分立,檐角展翅,上下楼八角翅飞,各悬一钟形铃铛。楼小于台基,四周各留隙地丈余,供游人环行憩息,台周筑透花女墙为护栏,高1米许。昔日顶楼门楣上方曾悬木匾1块,-“抚辰楼”。建国后县政府对该楼多次修葺,195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详细]
漳州二宜楼
  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它是我国圆士楼古民居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国之瑰宝”之美誉,它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闻名遐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宜楼”楼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二宜楼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圆士楼,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圆楼直径73.4米,底层墙厚2.53米,通高16米,全楼分十二单元,共192开间。其结构功能分工清楚,圆楼分内外二环,外环四层方楼为居室、祖厅,内环平房为炊室、餐厅;各单元内有天井、梯道,自成体系,四楼墙厚80公分,以一米宽墙体作隐通廊,沟通12单元,具有隐私独立性,又有凝聚联系性。土楼的防御功能齐全,大门和两个小…[详细]
横岭鼓楼
  横岭鼓楼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横岭村,横岭鼓楼是鼓楼与寨门建筑工艺巧妙“联姻”的一个典型例证。 横岭是依山环水的侗寨,明天顺间(1457—1464)始建寨,因位于横向的山岭延伸处而得名。寨内现存鼓楼四座、寨门两座、廊桥一座、庙宇两座、戏楼一座、家祠两幢、萨坛两个等。寨内鼓楼均为清代中、晚期的建筑。 横岭鼓楼群由小寨鼓楼、大寨中鼓楼、河坎鼓楼和河边鼓楼组成,其中以河边鼓楼最为壮观,主要由南岳宫、圣母庙、款场坪、鼓楼及一号、二号寨门组成。南岳宫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圣母庙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款场坪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鼓楼则始建于清咸丰五年…[详细]
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
  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位于江岸区一元路2号,建于?~1908年。市文物保护单位。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三镇,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此后国民政府从广州北迁武汉,国际名人、国民政府总顾问鲍罗廷来到汉口,住进一元路口一幢三层楼西式房子,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后来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鲍公馆。公馆三层,另有一假层,看似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欧式建筑风格,正面三四层突出,有六根廊柱,十分气派高雅。墙上装饰典雅,假层窗户为半圆形,一、二、三楼窗户大多为长方形,少数为门洞形,屋顶有两座塔楼。美最时洋行是德商银行,当时位于德租界,门前台阶多达16级,房屋空间很高。当年一楼是美国新闻人威廉和雷纳·普罗梅主编的《国民论…[详细]
相马楼
  相马楼坐落在日本东北部山形县酒田市中心,原是江户时代(1603-1867年)酒田市代表性高级饭庄,1996年被列为国家登记文化财产建造物。现在经过修复后的相马楼已成为一个边欣赏酒田舞娘的舞蹈边用餐的演舞场和练习场,游客可一边观赏与京都•大阪交易过程中孕育而生的料亭文化“酒田舞娘”舞蹈的同时,一边品尝精致的可口菜肴。相马楼是一座拥有红色外墙的小楼,处处散发着典雅的气氛,也见证着江户时代酒田市的辉煌。小楼共有两层,1楼的20帖榻榻米大小的房间是用于喝抹茶吃点心的“茶房休息处”,2楼的大房间是边欣赏舞娘的舞蹈边用餐的演舞场,以前的厨房变成了相马楼酒田舞娘的练习场。此外,相马楼里还展出每年…[详细]
大同鼓楼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是山西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鼓楼。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蟾云就月”。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详细]
旧羊屯戏楼
  旧羊屯戏楼,又称龙王庙戏楼,位于村中一片开阔地带,坐南朝北。戏楼建筑屋顶为三幢联卷棚顶前坡改歇山式。面宽13.7米,进深8.5米。台基为四层石条砌筑,高1.2米。建筑面积116平米。六架木梁,用中柱前后拍梁式。屋顶从前瓜柱处收山,改为歇山前坡顶。前瓜柱之架梁下出顺扒梁,扒梁后尾立花觚形交金墩,上承采步金歇山大木。采步前端交于金檩后尾,结点用垂柱。抹角梁石承重,老角梁后尾直接插在重柱上,马角梁头装有龙首套兽。前四明柱,金柱采用减柱造法,后金柱采用移柱造法,扩大了台上空间。檐柱下用彭形石柱础,檐柱上施双下卯五踩斗拱,斗拱石坐斗,而在雀替平行处向外插一条龙。龙头上起斗拱,斗拱卯嘴做成异型龙头状。耍头…[详细]
岭南第一楼
  岭南第一楼因楼上悬挂一口明代青铜钟,又名禁钟楼,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五仙观大殿之后。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建。后毁。万历年重建,现存上层的木构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遗构。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把它与镇海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钟楼坐北朝南,通高17米,首层用红砂岩石砌筑台座,仍为明代遗存。宽13.9米、深11.9米、高6.8米,中开一宽3.8米、深5.7米的拱券形门洞,前后贯通。二层为木构建筑,四面敞开,重檐歇山顶,正脊饰鳌鱼宝珠。面阔三间11.8米、进深三间39.73米,13架梁用4柱,梁柱用材粗大,风格古拙简朴。正檩底部书“时大清乾隆岁次戊申季冬吉旦”、…[详细]
平和土楼
  土楼是一种高大雄伟、别具一格的民间古建筑。据查,全县建筑年代在民国元年以前的目前仍保存完好的土楼有476座。较著名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芦溪镇绳武楼、丰作厥宁楼、大溪庄上大楼(全国最大的方型生土楼)、霞寨榜眼府、五寨乡思永楼等。(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位于芦溪镇蕉路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生土楼,占地面积1506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五代皇帝始得竣工。绳武楼最富特色的在于楼内雕梁画栋、富丽精工的建筑工艺,石雕、木雕、泥雕样式各异,造型美观,品位不凡,堪称“清代中晚期闽南民间艺术宝库”。(二)庄上大土楼位于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建于清代顺治至康熙年…[详细]
飞云楼
  万荣县东岳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万荣县城,中轴线上有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阎王殿等古建筑,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飞云楼是东岳庙的主建筑,面阔进深各五间,平面呈方形,纯木结构,明三暗五层,高23.19米,十字歇山顶,底层木柱林立,中央四根高15.45米的通天柱直达顶层,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状,三层四层出檐,全楼共有斗拱345组,形态变化多端。飞云楼系纯木建筑,结构灵巧,造型精美,堪称我国楼阁式建筑的精品。景点位置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城区城西大街8号…[详细]
茗香楼
  “数重烟雾建峦境”,峙山双峰峙立争秀,城墙雉堞箭楼巍巍。拾级山道,过“慧泉”,穿越关楼洞门,但见山岙茂林修竹,映带左右,茗香楼就在眼前了。古雅别致的茗香楼,乃一飞檐翘角歇山顶楼宇。在绿树翠竹簇拥下,坐西朝东,背山面水,构连南侧小轩、厢庑而立。茗香楼借山为衬,与清池似分似连,前呼后应,周围山水花木便成了它景致的一部分。 茗香楼前,曲桥清池,雕栏重重。池畔绿树成阴,池中游鱼翩翩,耐人盘桓。南侧的采秀山房半在水中,半露岸上,是文人墨客展笺挥毫、交流技艺的好场所。楼北有游廊一条,顶架紫藤盘桓扭绕,廊内保存有古井一口,据考是北宋时寺僧所凿,现经修复,井水清澈甘洌,四季不竭。游廊尽头有一叠翠亭,四周松竹茶…[详细]
大平坡水楼
    大平坡水楼是博白县主要名胜古迹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水楼位于县城东南四公里的城厢大良村,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水楼四周有五米宽的护河,分四层。底层大半浸于水中,由外到内依次为拱门、环廊、内室;圆拱门半露水面,倒影水中,环环相扣,水楼便如虚浮水中,微波荡漾,隐隐浮动。二、三层格局与一楼相似,各设五室,是水楼主体部分;四周有长廊相环通,廊外南北各设11个拱门,东西各有五个。第四层乃装饰性门楼,立于楼顶中端,有台帽徽,设三室。南北还各有吊桥(现改水泥铺设)与第二层相通。水楼南北长27.62米,东西宽15.77米,通高17.58米;底层水池南北长36.5米,东西宽29.64米,水深2.5…[详细]
陇西威远楼
  陇西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整个基座均由古砖砌成,三层木楼四面均为飞檐,似箭凌空,如燕展翅;歇山式层顶,若虎伏岗,雄伟壮观。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新筑古渭塞于城东一里,东北坊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