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慈溪市旅游

慈溪市文物古迹介绍

伏龙山摩崖石刻
  伏龙山在杭州湾南缘,慈溪市龙山镇境内。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伏龙山一名箬山,其山跨东海西海之门,宛若龙头龙尾之形,又若龙赴海之状,因名伏龙山,内有刺史门、石坛、乳井,有千丈岩、海眼井、自满仓、玉莲岩。其麓即龙山镇,上有伏龙禅院。”早在唐宋之际,伏龙山已是东南形胜,备受青睐,王安石、苏东坡、黄震、戚继光、李叔同等大批历代达官显贵、名人雅士,在此登高望海,歌赋题咏,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2003年12月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位于伏龙山北侧半山腰。从仙人桥西行数十米,崖壁间“渐入”二字首先映入眼帘,望文思义,已渐入悬崖险境,或意曰“佛门胜境”。第二则凌空绝壁之处横刻的“莫退”二字,好像是在告诫观摩者,要克服艰险,不要退缩,此语颇具佛教哲理。第三则位于悬崖之上,高达8米,直刻“无量寿佛”四字,刻壁面东,更显露初阳浴佛、佛寿无疆的气势。第四则横刻“涌旵”,“旵”是古字,按字……[详细]
桑家大厅
  桑家大厅位于慈溪市匡堰镇樟东村,南至上林湖越窑遗址约2公里,古代属上林乡。从北宋庆历七年谢景初首筑大古塘起,这一带已由滩涂变成沃壤。南宋庆元六年岑氏先祖六二公从慈溪车厩(今属余姚)携其子孙到此卜宅定居,世代相延遂成望族。樟树村因村中原有一棵数人合抱大樟树而闻名乡邑,以巨樟命名的还有樟树庙、樟树凉亭,至今耄耋咸集,古风犹存。岑氏家族重农桑、读经诗、做学问,历代以来人才辈出。有南宋太学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岑全,族人敬称“秘书公”;元延祐进士岑良卿,任绍兴路同知,累官至奎章阁学士,尤令乡人称道;曾为州郡守叶恒创筑大塘石堤作出卓著贡献的栲栳山人岑安卿,学识渊博,被诸儒私谥贞元先生;还有修会稽、余姚二志的岑原道,著《锦囊清事集》的明洪武翰林院典籍岑宗鹗,著《雪崖集十八卷》的岑琬,著《延禄斋诗集十二集》的岑振祖等等。樟树村既是岑家聚居之地,缘何建有桑家大厅?经调查得知:桑家大厅是明朝岑氏先祖商友公故宅,古……[详细]
毛泽东批示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国进入了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慈溪县岐山乡五洞闸村的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1952年组织了集体所有制形式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入社农民14户,耕地149.91亩,社员土地除少量自留地外,全部入社,耕畜、大中型农具折价归社,产品进行统一生产分配,实行“按劳取酬”。高级社的成立,使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短短四年,皮棉亩产由农民单干时的29公斤提高到60公斤,合作社集体资金积累达到6万多元,社员增加到180户,耕地面积由建社初期的149亩扩大到1300亩,显示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当时的中共华东局农委书记刘瑞龙和浙江省委、宁波地委领导对五洞闸高级社这个典型十分重视,先后来社进行检查指导。是年,五洞闸合作社获农业部“棉花丰收奖”,社主任罗祥根获“全国农业增产模范”称号,并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1955年10月,省委农工部把五洞……[详细]
吴耕民旧居
  吴耕民旧居坐落在慈溪市周巷镇二塘村,为坐北朝南的三开间六架平屋,每间面宽3.8米,进深8米,檩、椽用材比较粗大。除东次间早年被拆外,其余保存尚好。2003年12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吴耕民(1896-1991),原名润苍,周巷镇二塘村人。1910年春,吴考入蔡元培任总理、徐锡麟任经学、鲁迅执教的绍兴府中学堂。1915年9月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此校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是当时我国唯一的一所农业高等院校),实现了学农夙愿,并改名为耕民。1917年吴耕民抵日本选学园艺,回国后在母校任农场实习和园艺教员,开始了他的园艺教育生涯。1921年春转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副教授,9月南京高师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在吴的倡导下,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园艺系。1927年,他受聘筹建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并任主任。1929年至1937年间,吴耕民又先后主持了山东大学、西北农林专科……[详细]
慈溪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
  慈溪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筹建于1990年,至1991年4月与1993年夏分别竣工,1995年清明节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坐落在慈溪市浒山街道峙山公园西侧脉云山北坡,建筑面积858平方米。北楼大门额镌刻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慈溪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名,底层为瞻仰大厅,正中置陈列前言,东西两侧内墙用浮雕,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实和英雄人物形象。二楼设三个展厅,主题陈列分辛亥革命、党的创立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五个时期。还陈列有介绍革命先驱马宗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和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师长费德昭等49位先烈生平事迹的图文资料,以及郑侠虎、戚乾炳、蒋子瑛等42位革命烈士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生涯,并陈列了记录498位慈溪籍和客籍烈士的《革命烈士英名录》。此外还有影视厅,备有《国魂》、《血染的丰碑》等声像教具。 革命烈……[详细]
卫山烽火台
  卫山位于慈溪市观海卫城北一里许,县志称浪港山,又名西陇山。山本濒海,船在此避风浪,遂以浪港得名。宋元之际设寨驻军,此地已被视为要塞。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在此筑城置卫。浪港山蜿蜒翔舞,连亘数里,自然成了卫城之天然障庇,因此当地习称卫山。 卫山烽火台在卫山之巅,是古代军事上重要的通讯报警设施。观海卫下辖龙山、三山二所,明代沿海孤山峰顶多设烽火台,卫山烽火台即为总台。据《嘉靖观海卫志》记载:“总台卫北一里,西至西龙尾二里,东至向头堠三里,五所(卫内分前后左右中五所)发军人十名守之。”卫山烽火台四周陡峭,堆土全部采用山土夯筑,平面呈长方形,上下呈梯形,底部边长14米、宽10米,顶部边长7米、宽5米,墩高4米,墩顶有长3米、宽2.5米的燃烟坑,坑西侧留缺口,以利人员登高或燃烟堆薪时通风之用。 1982年文物普查期间,文物部门对慈溪境内烽火台曾作过一次全面调查测绘。三山所七台:其中历山台今属余姚,眉……[详细]
龙山所城
  龙山所城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境内,明御倭苦战地石塘山和伏龙山之间。据慈溪、镇海二县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以定海县龙头场石塘团之址筑城凿池,建北门。永乐十六年都指挥谷祥将城增高八尺,再建东南西三门,上冠以楼,外罗月城,浚子池于城之外。城周围三里一十七步,高二丈五尺,宽二丈,环置敌楼警铺各二十,雉堞八百五十六,东南西三门之外构吊桥。城中建有所署、城隍庙、旗朵庙等,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官员十六名,旗军一千一百二十名。龙山所明代属观海卫管辖,连同三山所组成一卫二所、水火相济的防倭体系。嘉靖年间倭寇骚扰,遍海为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倭船23艘、倭贼1600余人登劫鸣鹤场,又倭船8艘、贼众千余登劫临山、三山。越数日,二股贼寇合攻观海卫、龙山所,被官兵击溃,于是转攻慈溪县治。时县无城廓,顿时沃野沸扬,焚劫惨毒,长吏负印而走。五月,倭寇复攻龙山所,又遭官兵奋击,八至九月占据邱王……[详细]
28、袁韶墓
袁韶墓
  越国公袁韶墓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解家村,北临里杜湖,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枢密使越国公袁韶墓,县西北五十里,杜湖山双峰之麓。”袁韶,字彦淳,鄞县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嘉泰中为吴江丞。嘉定四年召为太常寺主簿,累迁户部侍郎、户部尚书、临安府尹,理讼精简,里巷呼为佛子,平反冤狱甚多。绍定初拜参知政事,出为浙西制置使,端平初提举洞霄宫卒,后以郊恩,累赠太师越国公。《宋史》、《嘉靖府志》、《鄞县县志》、《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传。袁韶墓规模较大,当地俗称王坟。陵墓依山而建,砌台阶,建明堂,筑石亭。神道自西向东长约一里许,沿途设石牌坊、华表柱;墓前依次排列文臣、武将石翁仲各一对,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和拴马石一个,气势恢宏壮观。1958年大跃进之后建里杜湖水库时,当地把石牌坊、华表柱和陵墓外围砌筑的石料逐步拆除,移作他用。后因流传王坟内有六斤四两金头,被大肆盗挖,致使这座七百余年的古代……[详细]
慈溪市革命烈士陵园
  慈溪市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慈溪市观海卫镇白洋村湖口湖西山北坡,始建于1958年1月,1966至1982年间进行了3次改建,1985年慈溪县人民政府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总占地面积约5,300平方米,是慈溪目前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 陵园由大门、广场、纪念碑、烈士墓群等组成。大门主体高4.6米,通宽8米,用青石砌筑,顶部用琉璃瓦覆盖,呈廊檐式,额书“革命烈士陵园”六个大字,右侧门柱刻“为有牺牲多壮志”,左侧门柱刻“敢教日月换新天”。内门右为烈士生平陈列室。 瞻仰广场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地面由方形青石铺筑,可容纳200人左右列队瞻仰。纪念碑位于广场南端正中,高3.1米,宽1.2米,碑基高1米,宽2.6米,由青石砌成,护栏为钢筋水泥结构,总体形状呈拜台式,纪念碑正中刻毛泽东手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牌轩式侧门为瞻仰祭祀通道,分别列于纪念碑东西两端。东门额书“功昭日月”,两侧门柱题……[详细]
马宗汉故居
  马宗汉故居位于慈溪市宗汉街道,是一幢颇具三北民居特色的清代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穿斗抬梁式的高平屋,坐北朝南七开间,有前廊,整幢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其中明间宽4.6米,次间宽3.7米,梢间宽4米,尽间宽3.7米,进深10.5米,左右各有厢房两间,其中东厢房已毁。屋顶龙骨砖压脊,镂花砖作饰,屋檐瓦当,饰莲花如意,山墙檐壁,粉灰塑白,门窗木格雕花,透光通风。宅前有青石铺就的天井,面积约110平方米。故居一直是马宗汉生前的栖身之地,西次间为其新婚用房。兄弟俩分家后,长房宗汉得西首,明间留作公用。“文革”期间,明间被拆,同时,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宗汉公社”,也一度更名为“东方红公社”,直至1981年才得以恢复。1987年,烈士牺牲80周年时,政府出资修复明间,辟为“马宗汉烈士纪念室”,并由书法大师沙孟海题写了匾额。纪念室大厅正中悬挂马宗汉烈士画像,上置横额“名垂千古”,左右诗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详细]
孙家境孙氏祠堂
  孙家境祠堂位于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村。民谚“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形象地道出了在孙家境显现的地域文化奇迹。据说昔日横河孙氏高官府第比比皆是,于是皇帝颁旨赐孙家一个“境”字,规定官员凡踏入孙家村境内,都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因此横河孙家境的“境”字成了一项殊荣。历代以来,孙氏家族成员居官显赫,政绩卓著。南宋淳熙进士、烛湖先生孙应时,弟子史弥远任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别人争相附势,他却超然自避,高风亮节令后世敬仰。明江西巡抚、忠烈公孙燧,矢志维护朝纲,被宁王朱宸濠所害,赠礼部尚书,谥忠烈,并赐祠南昌。忠烈公季子孙陞,嘉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品德高尚,赠太子少保,谥文恪。文渊阁大学士孙如游,辅光宗,赠少保,谥文恭。东阁大学士孙嘉绩,义师扶大明,赠太保,谥忠襄。令人称道的还有文恪继妻杨文丽,育子个个进士及第:长子孙鑨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次子孙铤礼部尚书,季子孙錝太仆寺正卿,幼子孙鑛兵部尚书。一门四……[详细]
它山古迹
  它山古迹位于慈溪市观海卫城北浪港山。浪港山在当地称卫山,在明代此地是内辅郡邑、外控倭患的东南重镇。它山古迹东西横跨卫山两峰之山坳间,坳内有岭称它山岭,上有它山殿与古迹毗邻。岭墩有镇峰塔(又名它山塔),面向它山古迹拔地而立,两者近在咫尺。它山古迹全部采用条石错缝叠砌,中间开设类似城门的拱形通道。通道高2.9米,宽2.7米,拱顶刻太极图案,拱门南额书“它山古迹”,北额书“表海安澜”。它山岭穿拱门而过,二侧巅峰烽堠对峙。古迹总体布局大气古朴,俨如关隘。 它山古迹铭刻“嘉庆岁次二年四月中浣重修”,始建何时至今尚未发现明确记载。据《嘉靖观海卫志》、《重建镇峰塔碑记》等记,明初信国公汤和营建观海卫城时,认为城北浪港山二峰对峙,中凹为垤,按方位正当城之乾方,乾方无峰,不是财殚货竭,便是生灵涂炭,因而建镇峰塔,合形辅势固其保障。塔高五丈四尺计七层,建于矮岭山峰,初以木为之,嘉靖年间都督王宝江重建,始易……[详细]
33、洞山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山寺
  洞山寺位于慈溪市掌起镇任佳溪村,地处灵绪湖南缘的崇山峻岭间,据《镇海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初,北宋祥符中请额曰“幽栖洞山”,清乾隆八年僧觉性重修。另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洞山寺田山碑》记载:“寺创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洞山寺石塔位于寺北的岗阜上,为楼阁式六边形仿木结构。塔原有基座,共七级,今残存五级,残高4米。塔身用石块雕凿层层砌叠,逐级收缩,每面刻浅龛,内雕菩萨或佛像,或袒胸和悦,或怒目威武,或手执法器,或脚踏莲花,或跏趺莲台,神态不一,显示出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塔身每层压腰檐石,腰檐的板瓦翼角雕工清楚,坡度平缓。全塔结构简洁,轮廓清秀,出檐比例得当,充分展现出宋代石塔典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风貌。白云洞横贯山坳,属券顶石砌结构,与宋代石塔相距咫尺。该建筑既作山门,又关合山之风水,构思巧妙。洞门宽2.2米,高2.4米,进深2.9米,拱顶额镌“白云洞”三字,字迹清晰。据《镇海……[详细]
小姑岭青瓷窑址
  小姑岭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在古银锭湖东部的小姑岭东南麓,南与鲤鱼山相望,东与象鼻山毗邻。窑址上树木茂盛,花草丛生,前有一池,因而俗称“大池墩”。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同年5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窑床方向朝西南,瓷片散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暴露的堆积断面厚度为1.2米,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该窑址的烧造时间为南朝。产品以碗、罐、壶为主,同时还烧造钵、盘、盏、盅、砚、高足杯等。器物胎骨灰白,较厚,含沙粒,有分层现象;釉色以淡青釉居多,也有青灰、青黄,普遍开细片纹;釉层薄,质感较差,有剥落现象,满釉器制作较规整,半釉器粗糙。装饰方法刻划兼用,以弦纹、莲瓣纹为主,还有水波纹等,弦纹主要饰在碗、钵、壶等器的口沿和罐的肩部,莲瓣纹饰在器物的内底和外壁,有单瓣和重瓣二种,一般用单线、双线和三线勾划,也有四至六线勾划,此外,还采用当时盛行的褐色点彩,一改东晋时期在……[详细]
石塘山烽火台
  从伏龙山向东眺望,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石塘山山顶上的烽堠遗迹,它就是2003年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塘山烽火台。石塘山烽火台是慈溪市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处明代抗倭遗迹。 石塘山烽火台设在石塘山顶端,台高4米,纵面呈梯形,底部各边长11米,上部各边长6.8米,有东西长3米、南北宽2.5米、深0.6米的凹槽,槽之西有一缺口,为烽堠守兵的出入通道。该台四周陡峭,树木繁茂,从下仰望,高耸的墩基明显可见。 明洪武十七年,倭寇频频侵扰浙东沿海,所到之处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倭患之苦。《明史·日本传》载:“时两浙皆被倭,而慈豀焚杀独惨,余姚次之。”为解救百姓于水火,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奉命在宁波、温州、台州等沿海一带设所建卫,在三北督建了观海卫、三山所、龙山所及三山、向头、淞浦巡检司等军事机构,驻军增至8000余人。继后又在龙山所至三山所间修筑了10多座烽火台及捍海塘,大大强化了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