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鄂州市 > 鄂城区旅游

鄂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鄂州观音阁
  湖北省鄂州市观音阁长24米,高14米,以红石青砖砌就,与龙蟠矶巧妙地融为一体,显得雄峻巍峨,气势磅礴。千百年来,它饱经风霜,纵览长江。每到汛潮,水漫楼阁,只剩高层窗口,甚至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浩淼长江水之中。狂涛巨澜曾使多少名楼华构席卷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龙”(清人官文诗句),汛期一过,水落石出,它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阁身正壁镌有”观音阁”三个遒劲的大字。进阁正门石碑上刻的“龙蟠晓渡”四字,出自清代官文手笔。阁内自西向东,分别是观澜亭、东方朔殿、观音殿、老君殿和纯阳楼。观澜亭上,俯瞰江流,胜景忧宏;三重殿里,仰瞻前贤,文章彪炳。纯阳楼上吕洞宾正酣燃大睡,游人至此,莫不止步屏息,会心一笑:如此蓬莱仙境,独此公得其所哉?观音阁下半部那如同船舷样的弧形石,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任凭江水拍击咆哮,总是稳于泰山。古代鄂州工匠对流体力学的奇妙运用和那风格独特的造型艺术,使多少建筑专家驻足……[详细]
文星塔
  鄂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鄂州市中心南浦路与文星路交汇处。始建于明代,是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知县谌谦与教谕朱瓒为激励学子奋发读书所建,后废。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知县熊登看到文星塔渐渐颓废,于是易地在学宫南隅“距旧址六十步”处重建。解放后,历届政府又多次进行了维修。塔高约23.13米,共有5层,由塔座、塔身和塔尖三部份组成,塔座高2.25米,直径8米,基座边长7.5米,用条石垒砌而成。从塔座到塔顶均为八角形状。塔身为青砖木料飞檐式建筑,属八角攒尖顶式砖塔,高19.08米,每层间均有石阶十级相连。塔顶高1.8米。塔每层有四门四窗,合八方四门,可通观八面。塔身正南门镶碑上镌有“文锋”二字,书法古朴秀逸。文星塔是鄂州市现存的唯一古塔,现与迁建来的万年台共存于文星园内。……[详细]
三山吴氏祠堂
  吴氏祠堂位于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镇三山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五年(1866)扩建。一进两重,四合院式布局,面阔14.8米,进深23.7米,砖木结构,硬山布瓦顶。祠内存“三让遗馨”“至德流芳”横匾两块。该祠堂整体保持了鄂东南清代传统祠堂的结构和风格,是研究湖北乡土建筑的重要实物。重修后的吴氏祠保持了原来的风格,总体建筑为列架式砖木结构,硬山顶,猫拱式山墙,青砖碧瓦,门口有直径1米的石鼓列于两边。祠内有八角徊楼和戏台,均有八仙过海及花卉雕刻装饰,梁柱之类亦有龙、凤纹花雕。整个动、植物雕饰造型生动,形象逼真。祠宇进深23.7米,面阔14.8米。是目前樊湖水域内幸存而又罕见的古代祠宇,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保护范围:自吴氏祠堂建筑外墙向四周分别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20米。……[详细]
樊口水利枢纽
  樊口水利枢纽位于鄂州市鄂城区樊口街大闸社区,包括民信闸、樊口大闸、樊口电排站等水利设施,始建于1924年。民信闸是1924年由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主持修建,1926年完工,三孔涵洞,排水面积3000余平方公里。樊口大闸1971年7月动工,1972年10完工,包括排水闸、船闸、灌江闸和闸前公路桥等设施。樊口电排站介于民信闸和樊口大闸之间,1977年7月动工,1980年6月完工,由内外引排渠道、主泵房、副厂房、安装间、公路桥、拦污栅、防洪大堤、薛家沟闸等组成,1984年荣获优质工程和国家优质设计金质奖,1987年前为全省规模最大和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泵站。樊口水利枢纽是一座集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技价值。(1)民信闸。保护范围:东面至北纬30°24′55.80″、东经114°50′26.47″;西面至北纬30°24′53.33″……[详细]
吴王城遗址
  吴王城,三国东吴都城。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来鄂,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吴王称号,同年阴历八月开始营建吴王城。孙权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县改名“武昌”,故名武昌城。公元229年阴历四月,孙权在此称帝,又名吴大帝城。同年九月,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派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成为东吴陪都(即西都)。太元二年四月,孙权卒,大臣诸葛恪挟天子当政,派人重修武昌宫殿,准备还都武昌,后因事变,迁都未果。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九月,末帝孙皓徙都武昌,留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武昌再度成为孙吴首都,建业却成陪都。东吴统治期间,孙吴三建武昌宫,二度建都武昌,共历时五十余年,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吴王城遗址在今市区百子畈一带(即古城路北段)。其城北临长江,南濒南湖,东倚虎头山(今重型机器厂内),西至濠口(吴王城护城河通长江口处,故名濠口,今新民街熊家巷处)。城呈长方形,东……[详细]
彭楚藩烈士墓
  彭楚藩烈士墓位于鄂州市鄂城区西山街道办事处西山灵泉寺后。彭楚藩(1884-1911),湖北鄂城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首义“三烈士”之一。曾参加日知会、共进会、文学社等革命团体。1911年9月被推为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军事筹备员之一。1911年10月9日晚,与蒋翊武等商量起义时被捕,翌日牺牲。1934年迁葬于此。封土底径6.3米,高1.6米。墓前立碑及石柱架,墓后挡土墙嵌纪念碑。(第一批)……[详细]
瓦窑咀窑址
  瓦窑咀窑址位于鄂州市凤凰办事处司徒村瓦窑咀,东汉、六朝窑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4-1·1米。发现2座圆形窑炉,底径约2·1米,炉壁厚5-8厘米。窑炉内采集有施黄褐色釉瓷碗和匣钵。窑炉周围采集有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褐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布纹、铜钱纹、棱形纹和划纹,器形有罐、钵、盆及筒瓦、板瓦等。(第二批)……[详细]
怡亭铭摩崖石刻
  鄂州市老城区小北门江边,矗立着一处巨崖,巨崖如小岛,上刻有被世人誉为“三绝”的“怡亭铭”,即“怡亭铭摩崖石刻”。该崖突兀江畔,旧名“观音崖”,因其形似猴状,人又称“猴子石”。它东望江心的龙蟠矶,西瞰西山脚下的钓鱼台,是鄂州城区沿江一带的三大“奇石景观”之一,论其名声和历史、艺术价值,则又在龙蟠矶和钓鱼台之上。说起怡亭铭摩崖石刻,先要提及“吴王散花滩”。公元221年,吴王孙权建都武昌。其实,观音阁崖处有不少逶迤起伏的石头延伸到江中,形成一座三面环水的小石岛,岛后是一片宽阔的沙滩池,泥土淤积,地势平旷。东吴靠水军立国,孙权常在此地检阅水军,迎送将士。每逢将士征战凯旋,孙权又总要在这块沙滩上举行散花犒军仪式,“吴王散花滩”因此得名。怡亭铭石刻长1.2米,宽0.5米,由篆隶二种书体组成。篆序6行,每行4字,每字径约12厘米,共22字,系李阳冰篆。隶铭8行,10句,每字径约5厘米,共56字。怡亭铭摩……[详细]
鄂州古灵泉寺
  古灵泉寺又名圆通寺、资福寺、西山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位于鄂州西山的青龙、白虎二山之间。是东晋高僧慧远所建,寺中有泉出崖穴间,因迎文殊像供奉于此,盛传泉中有灵光呈现,故名菩萨泉,又名灵泉,西山寺亦名古灵泉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据宋苏轼《菩萨泉铭》记,晋代陶侃在武昌任太守,后迁往广州,任刺史,在海上得“文殊师利”菩萨金像,送武昌(今鄂州)寒溪寺供。待陶侃迁往江州任刺史时,又想迎佛像到浔阳(今九江),却人力不能动,佛像托梦于慧远,说西山“清凉福地”,本是“清净乐土”。于是慧远在吴王避暑宫故基建西山寺,供奉文殊,并倡“净土法门”。其间几经兴废。现存寺庙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由湖广总督官文捐款修建。近年又有修葺。现有面积四千七百平方米,是西山的主体建筑,有一堂(文殊师利堂)、一亭(三泉亭)、六殿(天王殿、拜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武圣殿)。殿堂全是砖木结构,莲花斗拱支架,重……[详细]
七窑山遗址
  七窑山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周代遗址,位于鄂州市燕矶镇沙塘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5米左右,内涵丰富,地面采集到许多石器、陶器(片)。该城址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价值。(第五批)保护范围:东面至北纬30°22′01.83″、东经114°55′58.17″;西面至北纬30°22′02.22″、东经114°55′51.04″;南面至北纬30°21′58.87″、东经114°55′55″;北面至北纬30°22′03.91″、东经114°55′56.19″。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东面向外20米至水塘西,西面至武钢球团矿铁路专用线,东南面至官塘湾,北面向外20米。……[详细]
11、庾亮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庾亮楼
  庾亮楼在鄂州市城区古楼街北段,是古武昌十景之一。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孙权称帝时皇城中的安乐宫之端门。西晋时刺史庾亮曾在楼上赏月。故名“庾亮楼”,简称“庾楼”,亦称“玩月楼”、“南楼”、“谯楼”。当时楼上有胡床一座,并置有响应环城之鼓。每天晨昏以鼓点敲更报时,故又称“鼓楼”、“古楼”。迄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知县戚元礼、谢叔宾修葺;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知县熊登、邵遐龄两度重修。民国年间曾维修一次,有邑人闵孝荃题“鄂州南楼天下无”七字匾。庾楼南向,分上下二层。楼下石砌圆拱门,跨街而立。内拱高十二米,宽十一米,长十六米,两辆大车可并行通过。楼上为阁状,砖木结构,白墙红栏、青布瓦盖。登楼远眺,古都景色尽收眼底。值得一提的是,古之鄂州(今武汉武昌)也有个南楼。由于有不少吟咏鄂州南楼诗文流传,许多人以为此南楼即晋时庾亮所登……[详细]
鄂州凤凰台塔
  凤凰台塔位于鄂州市鄂城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凤凰路东侧。据《一统志》载,凤凰台在武昌(今鄂州)东虎头山,得名于三国时期。明万历初年,知县李有朋建塔于其上。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塔前原有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凤台书院,咸丰初年毁于战火,民国重建,改城古凤鸣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1970年拆毁。(第一批)……[详细]
张裕钊墓
  张裕钊墓清代名人墓葬,位于鄂州市西山南麓张裕钊陵园,面积约500平方米,现存墓碑和墓冢。张裕钊,清末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古文家,其影响远播日本,生平事迹载入《清史稿》。该墓对于研究清末历史文化、弘扬中日友谊等具有重要价值。(第五批)保护范围:以墓冢为中心,东、西、北面各向外延伸至张裕钊陵园围墙,南面向外延伸约5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0米。……[详细]
14、古寿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寿井
  鄂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鄂州市区古楼街与十字街交汇处。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由县尉邹应博捐修,因井口置有四眼铁盘,故俗称“四眼井”。水井建成之日曾留下吉祥的祝辞:“后当有登高位、掇巍科、亭上寿者。”故后人又称之为“寿井”。元代至正年间,监邑达噜噶齐铁山(亦为观音阁的主持修建者)、知县王文贲又在井上建“寿井亭”。清末民初,因战火,亭废。该井曾为古鄂城“十景”之一。但自从用上自来水后,四眼井渐渐停用,并被垃圾杂物填埋。现在的“四眼井”是2004年鄂州市人民政府组织淘洗修复的。其“一井四眼”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力。为抢救恢复古寿井,保护文化遗产,2003年12月,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该井进行抢救修复保护。该工程由市文体局、城管局组织协调,市博物馆、市政设施管理处负责实施,于2004年4月完成了淘洗古井、安置四眼铁盘和竖立保护标志碑等工作。现在,古寿井又成为鄂州市的一景。……[详细]
北伐军二十军军部旧址
  北伐军二十军军部旧址位于鄂州市城区大北门正街跃进旅社。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贺龙率部驻此。同年3月,第一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五师,同年6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龙任军长。旧址由前后侧三栋建筑组成。前栋为铺房结构;后栋为两层楼房,十间,占地面积约140平方米;侧栋为民居。该旧址是北伐战争时期的重要遗存,对研究中国军事史具有重要价值。(第五批)保护范围:自旧址外墙向四周分别延伸2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米,西至大北门道路中线,南抵建设街公建用地边线,东至中高层居民住宅楼边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