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渌口区旅游

渌口区文物古迹介绍

杨得志故居
  杨得志故居位于株洲市株洲县南洲镇湘渌村(原南阳桥乡三望冲村)。1911年1月,杨得志出生于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县南洲镇)。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团长、副师长、师长、纵队司令员、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为19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武汉军区、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为纪念杨得志诞生100周年,2010年,株洲县委、县政府修缮了--故居,同时在故居旁设立杨得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将军遗物和相关历史资料。杨得志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详细]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
  渌口伏波庙——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位于株洲市株洲县渌口镇南端伏波岭(又名小石围)上,濒渌水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临深潭。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女子徵侧、徵贰受太守苏定所迫,率众造反,占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光武帝因马援习水战,且为骁将,遂拜伏波将军。马援率官兵2万人,楼船二千艘南征,斩首五千,降以万计,功成回师。马援南征时,往返途经县境,曾在渌口及昭陵滩等处屯宿。后人为纪其事,将马援在渌口屯兵之处取名伏波岭。又据《伏波古庙记》载,自唐代起,邑人即在伏波岭上修建庙宇,供奉马援。唐以后,屡有废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修。1926年,渌口附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伏波庙成为渌口农民协会、女子联合会和国民党醴陵县二十二区党部的办公场所。1927年2月,毛泽东到渌口考察农民运动,在伏波庙内召开渌口地区农民运动骨干分子会议。1944年9月,日本侵略军飞机……[详细]
汪家古井
  两汉以来,朱亭古镇逐渐成为攸、湘、衡、醴货物集散地,人口渐渐稠密,明洪武年初,汪氏祖先因为战乱从安徽迁居到原隶属于湘潭的朱亭。由于朱亭古镇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是前临湘江,背靠狮子山,每当湘江涨水,江水浑浊,居民饮水困难,古人曾先后挖掘几口古井以供饮用,如汪家井、吕家井、松柏林井、泉佳岭井等数处,其中松柏林井和泉佳岭井在修京广铁路隧道时被掩埋,吕家井位于镇上港街居委会,砌筑于清代,井旁立有小庙,井水甘冽,常年不断,至今仍是古街居民的饮用水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负盛名的当数汪家井,此井于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汪家古井位于朱亭镇古色古香的港街一处低洼地,紧靠河港,高出河面约1米,开凿于明洪武年间,年代较久远,历代有维修且有碑记,至今仍在使用,是株洲市首次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古井,在湖南省内也尚属少见。作为留存极少且保存较好的古代饮水工程,它填补了我市历史文物古井类别的空白,……[详细]
南阳桥摩崖石刻
  株洲县南阳桥乡竹园冲村的摩崖石刻墓碑为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长期埋没于深山翠林之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这是摩崖石刻比较权威的定义。通俗而言,一般就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走到名山大川,兴致来了,诗情勃发,赋诗一首,作文一篇,将其刻入石头,就是摩崖。因此在名胜景区常见。比如著名的黄山摩崖石刻,可谓是名人荟萃,精彩纷呈,连康熙皇帝都没忍住手痒,御笔一挥,命人将其才艺刻入石头,供天下人瞻仰。当然,摩崖石刻倒并不一定都是铭诗刻文,也有造像具图的,从内容到形式,可以千姿百态,皆因人因事而异。株洲县南阳桥乡出现的摩崖石刻作品,竟然是将天然石壁作为刻字的墓碑,显然是一个另类,而且全省都罕见。这块作为墓碑的石壁,属于花岗岩类,质地细腻坚硬,经久耐用,且表面平整,就像是一张没有写字的灰白的纸,镶嵌在青山的正中央位置。其高约20米,宽约15米,呈长方形形状,约成75度角倾……[详细]
磨山遗址
  磨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株洲县漂沙井乡,此为洞庭湖以南地区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址之一。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1987年8月进行试掘,试掘96平方米。磨山遗址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文化堆积为大溪文化、龙山文化的遗物。商周遗物只见于地表。遗址下层出土了文化特征明显、年代上有明显衔接关系的筒形腹釜、鼎和印纹白陶。在印纹白陶出现前,筒形腹釜、鼎足共存,在印纹白陶出现后,筒形釜极少见,而鼎足却大量出现。此种现象成为我们了解与把握大溪文化磨山类型文化内涵的变化的一个坐标点,是一种以鼎特别发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09-3。2019年,磨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接龙桥码头
  接龙桥码头位于渌口古镇渌江岸边,修筑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78),麻石砌成,跨渌口北岸塘山水,平面呈人字形。长20.4米,宽2米,面积约40平方米。是昔日渌口古镇商业繁荣及渌江航运发展的见证物,是重要的交通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说到接龙桥,不得不提湘潭老街十八总。“湘潭十八总”,一到八总在渌口,九至十八总才在湘潭。古时候的渌口老街与湘潭的老城区,都位于湘江边,主体部分都是江边的二条老街,这二条老街每过一到两里有一个集市,被称为“总”。渌口的老人们都说,商业和集市,是先在渌口设一总到八总,后才在湘潭城关镇设九总到十八总。“总”的另一种说法,是指古时候湘潭更夫敲更的范围划分,从一总到十八总,每个区域都安排一个专门的更夫进行敲更,因此湘潭的老城区被分成了“十八总”。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渌口老街还保留了更夫打更的习惯,一名六七十岁的老年更夫,提三角煤油灯,敲一下锣,喊着“小心火烛!”“关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