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荔湾区旅游

荔湾区文物古迹介绍

1、陈家祠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建筑风格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洞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详细]
广州黄大仙祠
  广州黄大仙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并于1904年得各界热心人士捐款重修。当年这里地虽偏僻,但曾是广州的宗教圣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对广州市区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有极大的影响。该祠虽于1910年遭受破坏,但旧祠所留下来的遗迹,如石刻对联、浮雕石柱、扁额、门饰、石狮等,都饰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祠殿的宏伟规模和精致的建筑艺术。1915年,原黄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长携带黄大仙的画像、灵签和药签等南迁到香港,并于1921年建成-祠。同样地,黄大仙也深受海内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广大热心人士纷纷要求在原地恢复建造芳村黄大仙祠。后经有关部门批准,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公司和芳村新荔枝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组成广州嘉游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黄大仙祠的复建项目。经过2年的策划和设计,于1997年11月破土动工,1999年2月6日完成第一期工程,供各界人士参观游览……[详细]
广州华林寺
  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的北边有个地方叫西来初地,里面坐落着广州市四大丛林之一的华林寺,它是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史迹。话说当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到中国传教,远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经过三个寒暑的跋涉奔波,终于在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来到广州。后人尊崇他是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便称他最初登岸的地方为“西来初地”。一千多年过去了,昔日还是珠江边的“西来初地”一直沿用至今。达摩到达广州后建筑的寺庙叫西来庵,这是他在我国最先传扬佛教教义的圣地。后来达摩还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二至六祖是谁呢?是惠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惠能。现在人们依然十分敬仰禅宗初祖达摩,除称达摩登岸之处为西来初地,称其初建草庵为西来庵之外,今下九路一带的西来正街、西来后街及西来西、西来东、西东新等街巷均由此而得名。华林寺建造经历了由兴到衰,再由衰到兴的历史过程。西来庵建成后,历隋、唐、宋、元、明、清诸代多次修葺,并经多次……[详细]
聚龙古村
  聚龙村又名邝家村,在光绪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台山的邝氏华侨买地而建。聚龙村坐落在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村口正对一湾河水,整修过的河岸两边古榕蔽日,仍带有田园风光。聚龙村现占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后三排,共20间。广州芳村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龙村。据说这个有一百一十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居住着上百名男女老少。聚龙村的青砖大屋,墙脚用整块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绘有富贵吉祥图案。大屋的门分几层,从外到内,依次是角门、趟栊门、大门。聚龙村的楼房内部设计大同小异。大厅内有三道屏风门装饰。不少屏风的木雕,因年代久远退去了色彩,但却更添古朴的风雅。大厅两侧左右对称,各侧排列四间房。二楼共有五间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诗词佳句。在小巷中还看到几间蚝壳屋,以青砖作柱,再以蚝壳砌墙。比学校旁边的蚝壳屋规模更大,墙体更高,差不多有两屋楼高,不同的是学校旁边的蚝壳屋连柱子都是以蚝壳砌的……[详细]
露德天主教圣母堂
  沙面露德圣母堂是位于中国广州市区沙面岛上的一座小型天主教堂。该教堂建于1889年,位于面积仅有60亩的广州法租界内,为侨民服务。奉露德圣母为该堂主保。入口处仿哥特式。沙面露德圣母堂坐落在广州市沙面同仁路22号(今沙面大街14号),原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因该堂花园南连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而得名。在1996年11月广州沙面建筑群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堂为其中的建筑物。建国前,本堂神父多由外籍传教士担任,中国籍神父在此任职较少。建国前夕由中国神父陈惠民任本堂神父。1951年后,林秉良神父任本堂神父。“文革”期间停止教务活动。1982年12月8日经过过修缮后重新开放,刘灵司神父任本堂神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创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礼拜时间:每天早上7:00开始交通:乘1路9路广佛……[详细]
圣公会基督教堂旧址
  圣公会基督教堂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沙面街鹅潭社区沙面南街60号,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是遗存至今、难得的沙面早期建筑物。教堂坐北朝南,砖、木、钢结构,局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罗马式风格,占地面积310平方米。教堂的大堂平面为大长方形,长边南北向。塔楼首层平面为小正方形,以上各层为八边形。大堂在北,塔楼首层是大堂的门廊,东、西、南三面都有拱门出入。大堂为一层,双坡屋顶,屋顶下有夹层。塔楼有四层,顶层原是钟楼,现大钟已不存。塔楼的第三层有洞口通向大堂的夹层,夹层有洞口爬到祭坛上面较低的夹层。大堂内部空间较大,两侧墙各开5个高大的半圆拱顶的长窗。大堂前后墙和侧墙转角处都有高大的古典爱奥尼壁柱。正中祭坛后墙开三个并列的尖拱顶长窗,中间窗较高。带有券心石的大圆拱洞口将祭坛与听从席分隔,祭坛两侧房各有一门通室外。大堂的夹层原为木结构,现改为钢筋混凝土屋架屋面板和反梁楼板。大堂在墙体和平顶交……[详细]
通福桥
  通福桥(五眼桥),位于石围塘街五眼桥村,横跨秀水涌,桥长44.6米,宽2.9米,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广东人称孔为眼,故又称五眼桥。桥的造型和结构别具特色,宽孔薄壳,五孔以中间一孔最宽,其余四孔稍窄,两边对称。桥两头为台阶式,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桥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户部尚书李待问(南海人,明朝万历1604年升为进士,官至都御史,后因母病辞官归乡)捐建。历史上,该桥为省佛大道第一桥,是交通要道。清朝嘉庆年间,该桥曾重修,并保存至今。人们为了纪念李待问,习称李公桥,又因其五孔造型,俗称为五眼桥(广州方言称孔为眼)。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海县志》刻本卷二建置志桥梁一目载:“李公桥在厚水村,邑人户部尚书李待问建”。卷一十一载:“李待问,字葵如,登万历甲辰进士”,并评价:“待问为人忠孝、廉恪、敏毅、乐捐”。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桥现已失去省佛通衢的作用,但仍在秀水河两岸居民的日……[详细]
车歪炮台
  车歪炮台 原名大黄滘炮台。位于广州市南石头附近珠江中流的龟岗岛上,距白鹅潭水路约10里。岛的面积不大,地势险要,水道南通香山(今中山),东南通黄埔,为商船、军舰从珠江南航道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船从虎门到岛前,必须转舵通过,船体侧露于炮台前,故此俗称车(舵车)歪炮台。 炮台建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十二月,由两广总督阮元会同巡抚陈若霖奏准添建。安装大炮22门。炮池向东南,为灰沙三合土结构,现有护墙遗址长约40米,炮池多已毁坏。岛中有药局一座,是存放弹药的仓库,保存尚好。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初,英法军舰进犯珠江,遭到广州军民顽强抵抗。敌军退守车歪炮台待援。1922年7月10日,孙中山率“永丰”等舰通破车歪炮台,遭陈烱明叛军顽抗,“永丰”舰尾部中弹,孙中山指挥舰队炮轰盘踞炮台的叛军,冲过车歪炮台-,安全进泊白鹅潭。 1993年广州市人民政……[详细]
广州詹天佑故居和纪念馆
  詹天佑的故居和纪念馆坐落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伟大杰作——京张铁路的纪念。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样,加上詹天佑出世时家境一般,因此修复中也强调了西关普通家庭的朴素和静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陈设是参照一张在故居封藏了一个多世纪的旧玻璃底片来布置的,摆放有八仙台、几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风把厅堂和睡房隔开。此外,一侧墙上还悬挂着一副对联,上写“幽芳淡冶仙为侣,傲骨嶙峋世所稀”,这是詹天佑的故友给他的语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写照。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收藏了大量遗物,包括京张铁路钢轨、京张铁路使用的铜铃、认购钢料的样板盒、詹天佑生前用过的画图仪器、字帖、墨碟,以及詹……[详细]
沙基惨案“毋忘此日”纪念碑
  沙基位于沿江路与六二三路交接处,沙面东侧。沙基惨案是中国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国和日本在上海镇压-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邓中夏、杨殷、苏兆征、林伟民、李启汉等人到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会以及工人群众中进行-的准备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着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纷纷响应,-人数达25万人。工人声明拥护上海工商-合会对五卅惨案提出的17项条件,并针对英帝国主义在香港执行的歧视华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项要求。有10万多名工人在苏兆征等人的率领下回到广州,广州英、美、日洋行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万工人、商人、学生在东较场举行-,要求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会后-到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下午3时,……[详细]
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又名锦纶堂,现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测,原位于下九路西来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锦纶会馆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会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2平方米,是一座祠堂式的三进深砖木结构的建筑,其锅耳屋的外观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色,馆内保留有不少木雕、砖雕、陶塑、碑刻等。锦纶会馆原是广州丝织行业股东公会,1949年后改为民宅,其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完好,成为广州保存下来的唯一近代专业会馆。馆内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历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的重要实证。2001年建设康王路时,为保护这座古建筑,对其进行整体平移。工程具体为向西北方纵移80.4米,横移22米,托上1.85米。1997年被广州市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州沙面建筑群
  广州沙面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沙面曾是中国惟一的租界人工岛,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广州人民反帝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输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这里环境优美,是广州人民的一块宝地。保护和利用好沙面建筑群及周边环境,把它完好地传给、后人,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汤国华和他的学生们在广州市文化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按照广州市政府的部署,结合教学计划,对沙面建筑群做了大量有意义的保护工作,包括对每一座历史建筑进行详细测绘,对沙面整体环境的通风、温湿度变化、太阳辐射、噪声干扰、采光质量、环境心理等进行科学测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大多数已被广州市文化局采纳,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依据之一。……[详细]
仁威庙(仁威祖庙)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宇。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仁威庙初建时称北帝庙。据说,因真武帝司水,故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来改称仁威庙了。名称由来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详细]
14、塔影楼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影楼
  该楼原主人叫陈少白,他是孙中山先生的挚友与革命的同道人。陈少白于1890年认识孙中山先生后,就一直跟随他搞革命。1895年与孙中山建立了香港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1921年被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聘为-顾问。这座楼房是陈少白的故居,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就曾在这里的二楼居住过。近年来,在珠江景观工程设计中,此塔影楼的去留问题增一度引起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广州外滩”应该宽敞开阔,此楼即使不拆也要平移。但有关部门在经过综合考虑之后,决定原地保留,将它修饰一新改作观江楼,对外开放。我想,这座颇有特色的“塔影楼”耸立在美丽的珠江边,它将成为国内外游客到此登楼远眺、休闲娱乐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好去处。地址: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36号类型:酒吧/俱乐部历史建筑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电话:020-81014378开放时间:17:00-次日2:0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详细]
宝源路旧民居
  宝源路旧民居位于荔湾区宝源路8至34号、5至23号。年代为清末明初。西关有“三宝”——多宝路、宝华路、宝源路。其中,542米长的宝源路是广州旧民居较为集中的路段,分布着20多处文物建筑。从来没有一条老街像宝源路一样,走两三步就能发现“广州市历史建筑”“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旧民居建筑”“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的铭牌。趟栊门、满洲窗、铁窗花、花街砖、木楼梯……老街随处可见西关民居的元素。据统计,宝源路临街分布的西关民居建筑多达20多栋,还有几间气派的洋楼。其中,龙津西路和逢源路夹着的前半段,有不少西关民居保存较完好,形成连片的整体风格。1999年7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