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陕州区旅游

陕州区景点介绍

  陕州铁人,位于河南省陕州区,年代为明,2006年11月14日,禅净寺造像碑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详细]
  位于三门峡市陕县境内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作为丝绸之路中国段22处遗产点之一,也是该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崤函古道是古时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进入古陕州崤山地区(今三门峡市)道路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崤函古道夏商以前即开辟使用。位于三门峡市境内的夏后皋墓和周文王避风雨台,真实地说明崤函古道在夏商时期便是东西方文化、商旅和有关交往的交通大动脉。崤函古道石壕段遗产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800米处的金……[详细]
  海公禅师塔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北张村。年代为元。 海公禅师塔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新建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原店镇新建村。年代为清。新建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田家庄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田家庄村。年代为明、清。田家庄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田家庄历史悠久,明朝时曾出过四个进士和不少官员。村中心有一座赵氏祠堂,是赵姓族人的精神家园。作为农耕文化和耕读文化的产物,赵氏祠堂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和解放后都有翻修。祠堂坐北朝南,墙和门楼由仿古青砖砌成,大门上方是“赵氏祖祠”四个大字。祠堂南边有并排的两座古院落,据说本是一家三兄弟一起……[详细]
  段岩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段岩村。年代为清。段岩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段岩村位于观音堂街北,全村370户1300口人,大都姓段。相传祖上原来居住在十几里外柏树山村一个叫段家村的地方。清朝,段养全、段养廉兄弟俩从段家村翻越马头山到观音堂赶会时,看到这里蛇鸟争斗,觉得是个好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形成了段家岩村,后来改名为“段岩村”,目前已经传至十七世。蛇争争斗的场景后来演变……[详细]
  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观音堂镇石壕村境内,距三门峡约36公里。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古道略呈西北、东南向。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批准通过“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名录的申请报告。至此,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这一……[详细]
  “兀家大院”分东、西两院,西院为主院,占地1000余平方米,如果俯视,其整体格局呈繁体“喜”字。东院现已废弃,西院还有一户兀姓人家和一户张姓人家居住。西院的建筑布局为典型的二进四合院,进门有影壁墙,前面是大门厅,穿过二门楼与门厅正对的是正房,东西两侧是厢房,厢房和门厅中间有相对的耳房。迎门的影壁墙上有一幅名曰“百鸟朝凤”的砖雕作品,“兀家大院”也因此又被称为“百鸟朝凤”院。历经百年的岁月沧桑,原来……[详细]
  陕州文庙文庙在城东北处,坐北朝南,处在东门大街附近。文庙庙门口有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庙内殿宇很多,松柏交映,环境清幽秀丽。……[详细]
  姚懿碑时代:唐地址:陕县大营镇温塘村……[详细]
  庙上村地坑窑院河南陕县地方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中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的陕县地坑院,目前已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河南陕县境内仍有一百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今天的地坑院更多的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历史痕迹,保留在当地的其他许多民俗民风之间,吸引着八方游客。在河南的西部,有个被国内外游人称作“建筑奇……[详细]
  1958年4月24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彭德怀、秘书长习仲勋及有关部委领导20余人和河南、山西、陕西省委领导一起,视察了大营高级农业社。1977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视察大营19周年之际,大营村民群众捐资并自己动手兴建周总理视察纪念馆。同年9月竣工并对外开放。周总理视察纪念馆占地面积2550平方米,建筑面积522平方米。纪念馆主体建筑为一厅两跨中5边3开间,分中央瞻厅和东西展厅。中厅正中置放周……[详细]
  高阳山温泉国际度假区总占地4107亩。公司一期占地1800亩,项目规划为“一镇四区”,即温泉小镇、商务会议度假区、高阳山主题公园区、民俗文化广场区和温泉文化旅游区。先期开发的温泉养生中心建筑面积为26000平方米,功能区设有造浪池、温泉漂流河、无边泳池、矿泥浴、矿砂浴、石板房、木桶浴、美容太空舱、巨兽碗滑道、彩虹滑道、演艺舞台、自助餐厅、综合休闲,还有近68个特色温泉泡池及24个VIP套房。由史诗……[详细]
  地坑院又叫作天井窑院,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2000年的历史。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保存较好,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据说有“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天井窑院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详细]
  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也是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天井式窑洞俗称“地坑院”,是在平地挖一个6至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居住。有的窑里还挖有小拐窑,用于储藏柴草、蔬菜等杂物,以增加使用面积。窑里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供人休息。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距井口3至4米,打有红薯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