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藤县旅游

中和窑址

[移动版] [查看地图]
中和窑址
中和窑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和窑址

中和窑址是北宋后期到南宋晚期生产以外销瓷器为主的民窑。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于1981年8月25日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在藤县藤州镇中和村(原城关乡、潭东镇中和村旧称老鸦塘),距县城约10公里的北流河东岸,20多座瓷窑主要分布在中和村委会附近,北流河沿岸长约2公里,宽约0.5公里的小山丘上,如今,烧瓷器的模具—匣钵,仍然堆积如山,遍地皆是。过去当地用匣钵作建房材料和铺路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大量的遗物,无疑是昔日大量生产最好的例证。

中和窑的结构,为斜坡式龙窑,依山势而建,呈长方形。分窑门、火膛、窑床、烟囱四部分。窑的长宽无统一标准,一般长为10—60米,宽为1.5—3米。中和窑的烧制方法,早期采用一钵一器仰烧法,晚期兼用迭烧法。匣钵的使用,避免了器物直接与火焰接触,防止了污染,提高了产品的光洁度。

中和瓷器,造型美观,品种式样繁多,有各式碗、盏、盘、碟、杯、洗、盒、钵、壶、罐、瓶、灯、炉、盂、熏炉、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已碗、盏、盘、碟等日用器为主。器物胎质细腻洁白,胎骨薄而坚硬,叩之有金属声。釉莹润光泽,半透明,白中泛青。以影青釉为主,白釉次之。上釉均匀,胎釉结合紧密。器物形状多变,壶、瓶、罐类多作瓜果状,碗、盏、盘、碟等多呈花瓣形。

中和瓷器,纹饰丰富多彩,图案工整严谨,线条清晰流程,题材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纹饰主要以缠枝花卉为主,有折枝、缠枝花卉、缠枝卷叶、海水游鱼、海水戏婴、水草、飞禽等,印花模具丰富。瓷质有尖状蘑菇形、半球状蘑菇形、平顶等式样。印面所刻花纹分阴、阳两种,颇具特色。其中一件飞鸟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念龙参造”年款。

该窑址是1963年梧州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自治区博物馆单独和会同中山大学先后两次前来试掘清理窑炉两座。中国古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辉炳曾先后两次前来考察。

藤县中和窑址的发现,扩大了我国青白瓷窑址的分布范围,填补了广西青白瓷研究的空白,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研究我国古代外销陶瓷提供新的资料,为研究宋代广西手工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对外友好往来,特别是与东盟各国往来有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步小九寨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