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本溪市 > 溪湖区旅游

边牛山城址

[移动版] [查看地图]
边牛山城址
边牛山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牛山城址,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歪头山镇边牛村汉-唐时代的边牛山城。当地人称“高丽城”,在2013年被获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边牛”原名“边牛录堡”。关于此“牛录”,学界一般认为当指满清基层军政组织之牛录。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一牛录,长官为牛录额真,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长官为甲喇额真(汉译“参领”),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汉译“旗”),长官为固山额真(汉译“都统”),每个固山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汉译“副都统”)。关于“边”,则众说纷纭。民国时有史料认为该地有“边”,即城墙,但根据考古表明,此处并无“边”。又有传说,“边”本为“鞭”,鞭打之意,传说曾有后金将领在此处鞭打手下一牛录额真,亦不可信。我们认为,此“边”当为姓氏,满族有边佳氏,为满族老姓之一,后汉化为边、卞等姓,边牛可能是满清某位边佳氏牛录额真的驻防地或封地。

遗址历史

边牛山城的历史则要更为悠久。该山城所在的山呈回抱之势,东、南、北三面山脊隆起,西面为沟口。城墙依山就势,筑于山脊之上。山城平面呈簸箕形,城墙土筑,夯层坚实,全长2000多米,山城东南角和东北角为山城制高点,各设一个角台,台基平面为方形,长约10米、宽约6米。城设四门,其中西墙设三门,东墙设一门,西墙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正门、水门、便门。西墙外另筑有两道土墙,分别与山城南墙延伸部分相连,形成两道城外防线,外线长175米,内线长510米,并开有城门一处。西墙内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应为蓄水池。城内地势较为平整,东南部地表上发现有10余处凹坑,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片,石臼等。根据城墙的建筑方式方法以及采集的遗物推断,该城应修筑、使用于高句丽中晚期。

学界推断

学界推断,边牛山城就是高句丽磨米城,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高句丽时,曾经到过这里。《资治通鉴》载:贞观十九年,太宗李世民亲自率军东讨,“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旧唐书》、《册府元龟》载:唐高宗总章元年(668)九月,大将李勣率军灭高句丽,随后在高句丽旧地上分设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又置安东都护府来统一管理,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将军则为第一任安东都护。擢用高句丽“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县令”,与唐王朝派来的官员共同管理百姓民务。磨米城归唐之后,唐王朝将其改设磨米州,是安东都护府所属的高句丽州之一,州长官为刺史。

历代发展

一般认为,玄菟为当今沈阳上柏官屯古城,盖牟为当今抚顺劳动公园古城,辽东、白岩二城位于今辽阳,沙卑(或作卑沙)为当今大连东大黑山山城,横山即本溪平顶山山城。清人杨同桂《盛京疆域考》云:“磨米州,当在奉天府境。《通鉴》:贞观十九年,伐高丽,凡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沙卑、麦谷、银山、后黄十城……磨米一州,与盖牟、辽东相提并数,当亦去盖牟不远。”意为磨米州(原磨米城)与盖牟、辽东等城应相距不远,即当在今辽阳、抚顺左近。根据唐军征高句丽路线及地理位置关系推断,符合此条件的高句丽山城有平顶山山城和边牛山城,平顶山山城既为横山城,那么,磨米城当为边牛山城。

宋代江少虞撰《事实类苑》曾记载一件“古铜鱼符”,与磨米州相关:有人在寿光县(今山东省寿光市)的稻田中,拾到“古铜鱼左符”,红铜材质,长二寸许。符背刻鱼,头尾鳞鳍一应俱全。符面刻“同”字,当是与另一半鱼符“合信”之用。最重要的是,符上刻有主人官职、名讳:“左云麾将军、行磨米州刺史、持节磨米州诸军事高从政”。高从政可能就是高句丽降附唐王朝的磨米州“酋渠”或其后人。只是这件东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印信、唐代地方大员的随身物品,何以在宋代时的山东地界出现,实在费人思量。

与磨米州相关的历史人物还有唐高级将领高质、高慈父子。二人本是高句丽降将,其先祖追随-王建立高句丽政权,功勋卓著,世代为本国高官贵族。唐总章元年(668),高质率族人归顺大唐,并接受唐官职,从此为唐王朝东征西讨,屡立功勋。唐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营州城附近的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等杀死当地官员,举兵反叛,攻陷营州,随后纵兵抄掠,历时一年余,史称“营州之乱”。高氏父子受命征讨,前期取得重大战果,但最后在磨米州“城孤地绝,兵尽矢穷”的情况下,被契丹叛军击败。高质父子“为虏所执,词色懔然,不屈凶威,遂被屠害”。为表彰高氏父子,唐王朝追赠官职,以慰亡魂,并“特令编入史册”。

金代,边牛山城仍有人居住。山城内出土的金代法器、地表遗留的大量瓦片以及其他建筑构件,都可有力地证明该山城在金代被沿用,且在山城内还应建有1座密宗佛寺。出土的法器为铜钹共计9件,铜鎏金法铃1件,笔者曾考证其纹饰、铭文,认为该处所行乃是密宗胎藏界法,且僧侣亦众,如此方能完成铜鎏金法铃、大小诸多铜钹的法器应用。同时,铜钹上的铭文,体现出金代严厉的铜禁政策,政府设立佛教管理机构如“僧司”等,对本地区佛教事务实施管理。

明代,在边牛山城所在山的西角筑有一座烽火台,至今仍存,土筑,外观呈圆台状,台顶径长5米,台底径长20米,高8米。台顶中心处有一圆坑,径长2米,深0.7米。站在烽火台上,向西瞭望,视野开阔,监控沙河古道最为适宜。明成化年始直至万历年间,为了防御建州女真人,明廷在辽阳以东接近建州女真的地区,筑立了大量的城堡、驿道、墩台,“烽堠相望,远近应接”。边牛烽火台应是威宁营城下属的墩台之一。

保护范围:城内及城墙外墙基外100米以内。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20米以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Ⅰ类建设控制地带外30米以内为Ⅱ类建设控制地带。

延伸阅读:

·第七批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邰集屯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