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 > 襄汾县旅游

襄汾县文物古迹介绍

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城隍庙:明烘武二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正脊与垂脊鱼龙变化,花鸟怪兽,仙人彩马,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不失为明代琉璃佳作,一九六一年被公布为县保单位。文庙: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明伦庙:创建于元代,面积283平方米,现做碑林使用,内收……[详细]
陶寺古观象台
  对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历经3年探测,已获重大成果(见人民日报2004年1月30日有关报道)。它不仅确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而且为我们托出了一个清晰可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认识价值的尧及尧的时代,并以其自身长久积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700年前的人文社会景观突现眼前,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引发出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文明的诸多现实回应与理性思考。陶寺,位于襄汾县东南隅。这次陶寺古城址的发掘自2001年春天开始,迄至2003年秋天,已获得重大成果。3年来,共发掘面积1500余平方米,钻探面积30多万平方米。发掘位置介于襄汾县陶寺村与中梁村、宋村、沟西村、东坡沟村之间。从考古发掘中所获得的重大成果,主要是发现并确认了陶寺早期小城、宫殿区和中期大城及墓葬,从发掘出土的陶寺城址的南墙和东墙遗迹中可以作出推测和判断其城址……[详细]
陶寺遗址
  广袤富饶的山西晋南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东凭中条之峻,西依吕梁之险,南临黄河之堑,一条汾河纵贯,蕴育出自远古旧石器时代丁村人以降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更有“尧都平阳”、“夏墟”、“虞叔封唐”的传说,历来都集聚着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目光。数十万年悠悠岁月,在晋南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陶寺城址就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吸引着一辈又一辈的考古学家孜孜以求,辛勤探寻。一、二十世纪的收获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1978-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协同临汾地区文化局,为了寻找历史上夏王朝的踪迹,探索夏文化,对陶寺遗址的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贵族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陶寺文化得以确立,九座早期贵族大墓0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木……[详细]
丁村民宅
  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县城南4公里的丁村。丁村,以丁姓聚居而得名。丁村民宅内有明、清两代的民居院落20多座,时代较早的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到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较晚的是清朝康熙、咸丰年间所建,至今还基本上保留明着清时的布局。民居分为北院(明末)、中院(清初)、南院(清末)三个建筑群,有正厅、厢房、观景楼、门楼、绣楼、倒座、牌楼、牌坊等各种建筑共计282间。所有的院落都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部局。明代的院门位置大多在东南角,清代的院门则较为灵活多变,位置不同,造型也风格各异,但其整体结构严谨规整,平面布局匀称美观。民宅的建筑构件上多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题材的木雕和砖雕,“岳母刺字”、“龙凤呈祥”、“喜鹊闹梅”、“八仙图”、“和合二仙”等图案,朴实缜密,造型优美,刻工精致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是中国明、清民居中雕刻艺术的上佳之作。丁村民宅作为中国北方汉民族……[详细]
丁村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详细]
灵光寺琉璃塔
  灵光寺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襄陵县志》载:“灵光寺在县东南北梁村,金皇统中重建,平阳府尹杨伯雄撰记,后知县薛所蕴重修,有碑。内有宝塔,高十三级,后有藏经阁。”杨伯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任平阳尹,有政声,《金史》说:“先是,张浩治平阳,有惠政,及伯雄为尹,百姓称之,曰:‘前有张,后有杨。’”经过战乱,寺的殿堂毁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八年地面被淤平,仅剩一座砖塔,并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位于北梁村西七百米,这里为丘陵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塔为八角形,仿木构形式砖塔,原有十三级,存七级,每级正面有小圈门,创建于唐贞观年间,金皇统年间重修。上部六层毁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临汾地震,这有塔侧清代乾隆四年(1739)碑文作证:“奈无何康熙乙亥夏,遭地震,自藏经楼以及廊庑,尽行倒坏,惟佛法二殿仅存,高塔半存。昔之称为壮丽者,今不胜其零落矣。”一九六七年八月十八日山西文管会孟繁兴作地震考古调查时……[详细]
沙女遗址
  沙女遗址沙女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旧石器地址:襄汾县城关沙女沟村东1.5公里塔儿山西脉1984年10月发掘。在目前所调查的李沟、青杨岭、六家嘴等地,大约七八平方公里范围内,陆续有石器发现,其中以大崮堆山南坡最为集中和丰富。在长宽大约10O0×300米的范围内,石制品密集叠压,俯拾皆是。石制品分布在由灰黑色角页岩构成的山坡上,厚度一般在数十厘米,最厚可达4米。在文化层中尚未发现任何磨光石器或陶片。文化遗物为石核、石片和石器,均系角页岩质。石核分为规则状和不规则状两大类。石片宽大于长者居多数,台面为劈裂面者约占一半以上,打击点多数清晰。打击石器采用锤击和摔碰法。石器主要有石锤、砍斫器、刮削器、手斧、尖状器和石矛头等类型。沙女遗址石制品,普遍棱角锐利,其中石核石片数以万计,而石器所占比例甚小。该遗址是一处石器制造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详细]
普净寺
   介 绍: 普净寺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 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菩萨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润娴雅,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墙后地藏、道敏、冥化端庄肃穆,十殿阎凝神对坐两侧。最后为大雄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纯系元构。龛内塑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其中二菩萨身式修长,衣饰合体,面形上方下圆,神态娴静慈祥,塑工颇为精巧。山西临汾市……[详细]
赵康古城遗址
  赵康古城遗址赵康古城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春秋地址:襄汾县城南30公里赵康镇古城址东距汾河5公里余,西距九原山4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古绛都”和汉的“临汾城”,当地人称“古晋城”。古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南部较宽,周长约8480米,城内地形北高南低,形成层层台地,高差约在10米上下。有一条明显路迹自北墙城门外向南延伸千余米。城外周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至城的右下角处向南汇成巨川,今称泰山沟。古城墙址大体保存完好,南墙西段破坏较甚,北墙保存较好。东西二墙皆无城门痕迹。墙土呈红褐色,夯层厚约5--6厘米,夯窝圆而平,直径约7厘米。夯土中含有东周时代瓦片,有板瓦、筒瓦。南城墙全长约1650米,东城墙全长约2600米。古城北部正中有一座小城的残址,平面正方形,约1平方公里。……[详细]
赵曲文庙大成殿
  赵曲文庙大成殿(第五批省保)时代:元至清地址:临汾市襄汾县新城镇赵曲村据史料记载,赵曲文庙最早为夫子庙,明代时称礼殿,清时改称宣圣殿。赵曲文庙创建年代不详,明弘治十二年(1499)、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雍正十年(1732)、乾隆五十七年(1792)及咸丰二年(1852)多次予以维修,现仅存大殿一座,有元代建筑遗风。坐北面南,建于高约1米的台阶之上,四周回廊,面阔五间,通面阔16.23米,进深五间,通进深16.15米,重檐歇山顶建筑,灰陶筒瓦屋面,黄绿琉璃脊饰,绿色琉璃剪边。殿内使用井字梁加藻井,形成无梁殿。……[详细]
南大柴遗址
  南大柴遗址南大柴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西南的汾河西岸1959年发现,面积约8万平方米。1986春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较厚,遗迹仅见灰坑,文化内涵单一。遗物主要为陶器,陶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陶器多为手制。纹饰主要是绳纹,另有附加堆纹、弦纹、卷云纹等。以圆底器和三足器为最多,平底和圈足器较少。主要炊具是鬲、甗、大口深腹罐等。容器主要有大口尊、折肩罐、折肩瓮、蛋形三足瓮、盆等。食器有钵、碗、豆等。酒器仅见一件残爵和一件陶角的管状流。……[详细]
北焦彭东岳庙大殿
  北焦彭东岳庙大殿(第五批省保)时代:元地址:临汾市襄汾县古城镇北焦彭村北焦彭东岳庙大殿始建年代不详,东岳庙其余建筑已全部毁失,现仅存大殿一座,随檩枋下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重修移建”题记。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灰陶筒瓦屋面,脊饰全部毁失。明间梁架结构为五檩无廊式,次间梁架为五檩中柱式;柱头及补间各施斗栱1朵,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前檐斗栱之下施通檐的大额枋;后檐平板枋、额枋成“T”形结构。从大殿的梁架结构、斗栱用材及做法分析判断,大殿为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建国后未曾修缮。……[详细]
襄汾造像碑
   介 绍: 襄汾造像碑在山西襄汾县境内。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庙中。寺宇早毁,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炼。造凿于魏、北齐、隋、唐四代。 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2米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供养人等。唐碑中还雕有屋形龛一间,内置卧一躯。时代不同,工艺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层,高2米,每层雕有塔檐,塔顶设有塔刹,塔身收刹甚急,各层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龛一区,总体轮廊与西安大雁塔近似,镂刻精湛,是我国唐代石雕艺术中的佳品。今存襄汾县博物馆。山西临汾市……[详细]
寺头遗址
  寺头遗址寺头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襄汾县与尧都区交界的邓庄乡寺头村西约100米属于塔尔山西麓的山前坡地,地势东高西低,呈缓坡状,汾河从其西面流过。遗址发现于50年代末期。1996年进行了复查。总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该遗址暴露在外的主要遗迹有灰坑和白灰面房址两种,遗物主要是陶器,以绳纹和夹砂灰陶为主,器形有鬲、豆、盆、罐、钵等。另外还采集有铲、刀等石质工具。从采集陶器看与陶寺遗址出土的器物基本相同。是龙山时代陶寺文化的又一处重要遗存。……[详细]
襄陵文庙大成殿
  时代:元该庙位于襄汾县襄陵镇粮站内,创建于金泰和九年(实为大安元年,1209年),元大德十年(1306)重建,明清时期屡有修葺。现仅存大成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十椽,。歇山顶建筑。前设月台。梁架结构为六椽栿前后施乳栿通檐用四柱;山面梁架为十架椽屋分心乳栿用五柱。角柱升起、侧角显著。补间设斗栱一朵,斗栱为五铺作重栱出单杪单下昂里转出两杪计心造。2013年5月,襄陵文庙大成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