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荆门市旅游

荆门市文物古迹介绍

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
  0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位于京山县新市镇小焕岭村一组吴湾。旧址分东西两院,占地面积650平方米。1939年11月中旬,中原局决定在鄂中建立新的鄂豫边区党委,统一领导三地党组织,党委成员由郑位三、陈少敏、-、陶铸、任质斌、杨学诚等组成,党委机关驻扎在京山八字门。1940年10月,-带领边区党委机关迁驻小焕岭。0鄂豫边区委员会在小焕岭驻扎了两年之久,使小焕岭成为豫鄂边区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心。旧址是两幢相连的清末中国传统式民居四合院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东院内设有司令部办公室、会议室,西院为-、陈少敏同志以及警卫员、号兵等工作人员的居室。东院,三进二天井,面阔14米,进深20.9米,由门厅、过厅、厅屋、堂屋、前房、后房和厢房等14间房屋组成,建筑的前檐用青砖砌筑斗墙,两侧和房间用土坯砖砌筑,厅屋的前后用槅扇门隔断,天井用青条石砌筑,后天井两侧二级青条石踏步;西院贴东院而建,二进一天井,面阔17.3……[详细]
屈家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西100米,青木档河和青木河交汇的台地上。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0�50′,北纬30�50′。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为“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1954年修建石龙过江水库,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1955、1956、1989年发掘。发现有房基、墓葬、窖穴等遗迹。房基呈长方形,地面多用红烧土块铺筑,红烧土内发现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粳稻稻谷壳。居住面有的筑成高出地面的土台子,上有成排对称分布的柱洞,为地面式建筑。成人墓多为单人土坑葬,儿童采用瓮棺葬,有多人合葬和拔牙等奇特葬俗。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凿、铲、锛、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黑陶次之;纹饰有弦纹、篮纹及镂孔、彩绘;器形有鼎、罐、壶形器、碗、三足碟等。出土器物以彩陶纺轮、双弧形折壁陶器、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屈家岭文化广泛分布于湖北省境内的江汉……[详细]
铁鞭古祠
  铁鞭古祠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铁鞭村七组,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其古建共三处,最北为道观建筑,共一栋三间,南北排列,最北为正殿,宽9米,纵7.8米,内中部四柱撑梁,梁为三层抬梁,东、西、北三面墙体上嵌柱,墙角各有一柱,墙面上三柱。正殿北设供台,内奉道教神君,殿中为一供桌上有铁鞭、铁鞋等早期遗物。中殿为中心四柱顶一0为近年仿早期修建。外殿分东西排列三间,与正殿同宽。进祠门为拱门,门上嵌书“铁鞭古祠”、“嘉庆五年庚申岁重建”。祠正门外15米为一正六边形香塔,第二层南、北开窗进香。塔南侧为一四层阶式影壁建筑,对塔呈环抱状,北侧书“三仙亭”字样。该古祠是东汉时期当地群众为纪念三位忠义殉节的铁匠而建。在古祠大门左侧墙中石匾上,有咸丰十一年(1986年)维修铁鞭古祠镌刻的碑文。碑文记载:“相传汉季兄弟三人结桃园之义,尽乱世之节,黎庶吊悯,塑像祀焉。”印证了铁鞭古祠的传说。据……[详细]
龙王山遗址
  龙王山遗址位于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美满村与南桥村交界处,南距荆门市城区约15千米。遗址地处汉水西岸,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200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了遗址的墓葬区。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大溪文化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203座,墓葬的分布呈现以大墓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中小型墓。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器和大量的玉器和较多石器。其陶器主要有鼎、杯、罐、缸、曲腹杯、细颈壶、盆、器盖、纺轮;玉器有璜、环、壁、坠、管及其他饰件。龙王山遗址时代属大溪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墓地保存完整,是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目前所见同时期墓葬中规格最高的。因此,该遗址(墓葬)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期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探索长江中游早期文明的起源、特点、进程、动因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马家垸遗址
  马家垸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里铺镇显灵村古河道的东岸,1989年10月发现,为新石器时期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00—700米,东西宽300—4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垣为土筑,夯层清楚。城垣内筑护坡,一般宽5米,城垣外坡陡直。城垣外有护城河,东、南、西、北各辟一城门,其中西城垣及东城垣还设有水门。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采集了大量的陶器、石锛、古斧、鼎、碗、豆、高领罐、盆、瓮、管形器、钵、缸等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马家垸城址的发现,引起国内外考古界专家学者极大兴趣,日本、美国和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等考古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考察研究。……[详细]
城河遗址
  城河遗址地处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长湖北岸,城河流经古城址西南。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70万平方米。遗址于1983年发现,命名为“草家湾遗址”,2006年更名为城河城(遗)址。城址东北边以自然高岗为天然城墙,其余方向城垣为平地土筑。城墙外壁较陡直,内坡平缓。在城址东南角、北城墙西端西部、北城西端中部、南城墙中部各有一处缺口。西北、南、西城墙外有宽约30~50米的城壕,东北部自然岗地外城壕不清楚,城址西北部略内凹。城址文化性质属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城河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长江中游早期古城址的内容,对研究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址之间的关系、探讨长江中游史前聚落布局、文明起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详细]
偏观寺山
  荆门市北郊栗溪镇新华村有一座海拨673米的大山,是荆门最高的大山,山体范围3平方公里,东北距罗集小镇55公里,西南距西河3公里。相传道教祖师爷路过这里,一脚踏偏了这座大山的山头。在山顶建庙宇,人们便依据这个传说取名为偏观寺,这座山也就与寺同名,叫做偏观寺山。现在,山顶古寺早已毁没,但遗址墙基还存在,碑碣、石磴都遗留着。 偏观寺山上遍布松树、栗树、山竹、灌木丛。山地特产有野山葡萄、桃子、杏子,特别是大量的野生芭王草,是造纸的优质原料。还有柴胡、玉竹、天冬、麦冬、何首乌等多种贵重药材。山上还蕴藏着丰富的铜、铁矿。石灰石又多又好,所以山下有一座年产万吨的石灰窑,产品畅销市内和沙市、襄樊等地。……[详细]
荆家城遗址
  荆家城遗址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毛李镇付黄村,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距今 6000— 6500年。遗址西倚一座自然土岗,东、南、北三方均为平坦的稻田,遗址处在高出三面稻田 8米左右的平岗上,极像一座平地拔起的城池,因此,当地群众一直沿袭称之为“荆家城”。城址四方各有一门道,分别为东城坡、南城坡、西城坡和北城坡,其中东、南、北三面早期为低洼地带,似为周河(护城河),在西南部曾筑墩设桥,供人通行。在遗址的地表上采集到磨制的石斧、锛、凿和陶罐、碗、豆、钵等石质生产工具和陶质生活用具。 ……[详细]
钟祥文风塔
  钟祥文风塔位于钟祥市郢中镇,创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初为土塔,曰“白乳高僧塔”,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土塔外加建砖石。为典型的覆钵式-塔,由地宫、塔基、覆钵、相轮、宝盖和塔刹六部分组成,通高21.52米。特别是塔刹高度占全塔的一半以上,相轮有二十一重之多。塔身通体雪白,如朝天高举之笔锋,寓意文风鼎盛,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钟祥的标志性建筑。文风塔建筑造型独特,为中国现存的古塔中之孤例,极具文物研究价值。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沙洋“五·七干校”旧址
  沙洋“五·七干校”旧址位于沙洋县范家台沙洋警官学校校园内。1969-1979年,中央国家机关、湖北省党政机关及部分大专院校几十个单位陆续到此创办“五·七干校”,共有2万余名干部及家属在此工作、劳动和生活,其中有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1979年2月,“五·七干校”全部撤销,历时10年。保存完好的有原财政部“五·七干校”旧址、原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五·七干校”旧址。旧址现存红砖平房或二层楼房,大餐厅、水塔及当年干校学员生产时的采石场遗迹。该旧址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五·七干校”,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第五批)……[详细]
东山宝塔
  东山宝塔位于荆门市东宝区东宝山主峰太平顶。始建于隋开皇十二年(592),明代重修。八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砖石塔,通高33.3米,石砌塔基,边长3.83米,高0.6米。八角各雕托塔力士一尊。底层西北辟门,高1.95米,宽1米,额书塔铭“长林头角”4字,有半圆形拱券甬道通内室。第一层不设窗,高3.45米。二、三层各高3.25米,四至七层各高3.15米,隔面设券窗。均用五层条石叠涩出檐,再用四层大青砖收分。自底层有100级青石阶梯盘旋至顶。葫芦形塔刹。塔一、二层内壁嵌明代修葺碑记。(第一批)……[详细]
楚庄王墓
  楚庄王墓位于纪山寺西北部的薛家大洼墓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目前楚墓中保存完好的墓葬之一。墓地在自然山岗上,经人工修筑而成,呈南北向。南端是两个高达 11米、坟脚直径不下百米,远望象小山的大冢,北端是 40个排列井然、大小相当,呈南北向四列分布的陪葬小冢。墓地由矩形台、祭坛、冢区和五级台阶构成,极为壮观,是至今楚墓中唯一独特的墓群。墓地树木茂盛,青翠欲滴,松涛阵阵,鸟鸣声声,野花簇簇,芳草萋萋,人入其中,恍若仙境。据《荆州府志》、《江陵县志》记载和现-古论证,此乃楚庄王之墓。……[详细]
沙洋新城遗址
  新城遗址位于沙洋城南七公里的李市镇新城村,北临汉江,建于南宋。南宋末年,忽必烈率领元军大举进攻南宋。公元1274年10月,元军沿汉江南下,兵临新城堡,南宋守城将领、都统制边居谊指挥守城将士,浴血奋战4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城堡陷落,边居谊及妻儿0,守城三千将士全部阵亡。遗址处现有一块明末清初江陵府学正孔克学凭吊新城时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残碑:“铁石肝肠死未休,孤城高倚汉江秋;三千血战皆忠义,不效襄阳事敌仇。”一些农户家中还保存着不少宋代的城墙砖、石墩等文物。……[详细]
水磨畈遗址
  水磨畈遗址位于京山县三阳镇三王城村,商周、汉代遗址。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50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2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的陶片、瓦片和红烧土。遗址上层遗物丰富,采集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黄、橙陶和极少的夹砂红陶;纹饰主要为绳纹、弦纹,有少量网格纹、刻划纹和麻点纹;器形有罐、盆、瓮、缸、甑等,另外,板瓦、筒瓦和绳纹砖等建筑材料数量亦较多。下层土质紧密,含有少量绳纹红陶片,器形有鬲等。结合史料分析,水磨畈遗址可能为汉代新市故城,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详细]
35、下安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安寺
  下安寺位于京山县坪坝镇坪坝老街,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合院形式布局,由门楼(前殿)、后殿和两侧厢房合围而成。门楼(前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13.65米,主楼二层,通高12米,重檐歇山式,穿斗构架。主体由6根直径0.3~0.4米、高10米的立柱支撑,另有4根直径0.3米的木枋相连。檐下施斗栱。后殿前檐架梁下墨笔楷写“□□□□乾隆五十三年岁次戊申”等字样。该寺是京山县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寺庙建筑,建筑布局与建筑空间组合较有特点,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