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旅游

渭南市文物古迹介绍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史载汉武帝时修筑,因在隧洞施工中首创“井渠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其后引洛灌溉代有传承,民国时期在龙首渠基础上修建洛惠渠,发展至今,灌溉农田74.3万亩。龙首渠是陕西省洛惠渠的前身,修筑于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因穿渠得龙骨,故名龙首渠。文物保护的范围,仅指隧洞工程而言,也就是现在的“五号隧洞”部分。距本县县城西北13.5公里,地里坐标为东经109°53'、北纬34°54'。西汉龙首渠“作之十余载,渠颇通,犹未得其饶。”南北朝和唐代均有重开龙首渠的记载,北周武帝时来巡视,保定二年(562)“同州开龙首渠,以资灌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和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曾有引洛水及堰黄灌溉和种稻的历史。民国二十三年至三十六年(1934~1947),经过12年多的漫长施工,洛惠渠虽已通水,但因隧道复塞,仍未受益。解放伊始,洛惠渠工程即行……[详细]
杨松轩墓园
  杨松轩墓园2003年3月落成。杨松轩先生是清末民初新学先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1907年他本着教育救国的宗旨,以二百两白银首创华州教育会小学堂,并于1919年在小学堂的基础上扩充建立了华县咸林中学。杨钟健先生是杨松轩先生的长子,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科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一生致力于地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尤以对包括从古生代鱼类至更新世的灵长类的古脊椎动物研究驰名中外,1921年9月即于毛泽东有友好书信往来。为纪念杨松轩和杨钟健两位先生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华县人民政府在1990年做出了修复杨松轩先生陵园的决定,并决定在陵园内新立杨钟健先生纪念碑。墓园内有书法家于佑任等人的笔迹。地址:101省道龙潭村口门票:免费开放乘车方式:城内4路公交车……[详细]
郑国渠遗址
  郑国渠遗址流经富平的郑国渠,全长约150公里,可灌溉18万余公顷。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郑国渠修成后,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郑国渠首遗址,目前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详细]
合阳魏长城遗址
  魏长城遗址战国时期,合阳属魏西河之地,魏国所筑之长城遗址犹存。魏长城遗址位于县城以北15公里处梁山南麓,由西向东穿越皇甫庄、甘井和杨家庄三个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长约20公里。西经大浴河入澄城县境,东入韩城市境。其中杨家庄乡的木场、杜家塬,甘井的城后,皇甫庄的河西坡等段,长城残迹仍高1-6米,夯土层清晰可见。尤以东杜家塬村西一段保存完好,村东北尚有一座较为完整的烽火礅,为陕西境内魏长城遗址中仅存的一座。长城残迹蜿蜒越过徐水沟,延伸至木场村。河西坡一段依崖坎而筑,村中有一巨大的木瓜树,树龄有1700余年,高12米,树围6.3米。初夏繁华似锦,但从不结果,五根主干张开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堪称奇观。魏长城遗址为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地段为国家级保护单位。……[详细]
韩城大禹庙
  韩城是大禹凿龙门之地,黄河龙门闻名天下,韩城境内龙站以下沿黄河一带有三十多个村庄,人们为纪念大禹凿龙门功绩,多数村庄都建有大禹庙,也称禹王庙,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周原大禹庙。周原大禹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完好,堪称禹庙之最。周原大禹庙,位于城东2公里黄河崖畔周原村。占地面积1983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献殿和正殿。献殿面阔明3间暗5间,前檐柱为八角形石柱。正殿面阔3间,殿内全部作神龛,龛为木作砖基,制作精致,有浮雕透雕和绘画,龛上藻井有彩色绘画168幅,花鸟人物,栩栩如生。龛内有3组彩塑神像,共12尊。主像为禹王坐像,居殿中央,神态庄严,高2.5米,两旁侍配4尊。东为三头六臂驾龙腾雾的0神像,手执法器,面目狰狞,高2.45米,两旁侍配2尊。西为唐将汾阳王郭子仪夫妇并坐像,高2米,两旁侍者2尊。整个塑像技世精良,生动逼真。殿龛有壁画,殿内东西山墙有巨幅彩色壁画,东墙为《西游记》中孙悟……[详细]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位于陕西省华县柳枝镇泉护村、安堡村,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遗址。遗址中发现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庙,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发现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属于东西两个同时并存的墓区,每区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个纵行。除一部分单人墓外,28座是同时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者2人,多者25人,均仰身直肢,头向西。居址位于泉护村,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两种。半地穴式为方形圆角,地穴式口部椭圆形。陶窑为横穴式,2、3座为一组。元君庙-泉护村遗址面积大,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已成为研究仰韶文化、探讨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代表性范例。……[详细]
庆善寺大佛殿
  庆善寺大佛殿庆善寺位于陕西韩城市古城内,是韩城市唐代驰名的大寺院之一,位于古城南北大街东侧,故俗称东寺。据清乾隆县志记载:“《明一统志》:在县治东南,唐贞观二年(628年)敕建,宋至和元年(1054年)重修,有仁宗赐额。”历金、元、明、清各代修葺,规模恢宏,建筑雄伟壮观,享誉盛名。其寺民国时期曾为县参议所在地,名曰“中山堂”。建国后其大殿为当时的县府重大会议礼堂,更名“群众堂”。1949年春彭德怀将军来韩城在这里作过关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解放战争形势报告。改革开放后将其寺用作市招待所,并进行了改建,仅保存了一座建筑宏伟的大佛殿。1985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经韩城去山西,在这里就餐、休息。……[详细]
京师仓遗址
  京师仓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矶峪乡西泉店村南。京师仓,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京师仓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对研究汉代建筑史、经济史、漕渠航运史等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依自然地势构筑,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120、南北700米。发现粮仓6座,平面为长方形,一号分三室,余均两室。其中一号仓东西长62.5、南北26.6米,总面积1662.5平方米,分三室,中室大,东西49.3米,南北7.1米,据测算,该仓容量上万立方米。 ……[详细]
陶池古城堡
  陶池古城堡陕西省蒲城县北8公里处陶池村古城堡系清代同治年间因左宗棠镇压光中回民起义而引发军事混战,当地居民为自卫而构建的寨堡,现寨堡基本保存完好。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呢。相传五代时,赵匡胤和郑恩流浪至陶池,口渴难忍,郑恩便去一瓜田偷瓜,被看瓜女打服,之后两人由赵匡胤介绍定亲。柴荣在后周登基之后封赵匡胤、郑恩为王,这时便发生了在陶池遇王妃的故事《三打陶三春》的京剧、电影、连环画、故事会演绎的,就是蒲城县令协同钦差去县北陶池村迎接王妃的故事,大型秦腔剧《斩黄袍》,说的是赵匡胤酒醉斩了郑恩后陶三春追杀赵匡胤的故事。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绝代双雄》中陶三春是征南唐的水军大都督,为大宋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详细]
紫云观三清殿
  紫云观三清殿 紫云观俗称薛村庵。位于韩城老城西北的象山脚下,距县城2.5公里,在象山中学校内。坐北向南,殿四座、房九间,占地1768平方米。经鉴定其中的三清殿为元代建筑。1957年8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建于高台上,梁架抬梁式,四椽木伏,用二柱,斗拱外挑四铺作,出单抄,垂拱,计心造,内转为四铺作出单抄。其特点是外跳无昂,转角铺作无角神。灰布筒瓦,琉璃脊、兽吻。正脊为琉璃筒瓦,九脊六兽足姜蹉踏道。 除三清殿外,还有三圣殿、四圣殿、犹龙殿各一座。观内现存石碑两通,一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立。一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立。……[详细]
大象寺塔
  大象寺塔大象寺塔,位于合阳县城关镇杨家洼村东北大象寺(亦名“大云禅院”)旧址,寺毁于抗日战争期间,独留此塔。塔建于宋代,为叠涩密檐式方形砖塔,下有4.8米见方的基座,底层西向有神龛,十三级,高约30米。第一层檐下普柏枋上设有斗拱,仿木结构,悬空出挑,有承重作用,为其它同类建筑中所罕见,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此塔又是一座回音塔,站在塔北的胡同里用两块瓦片轻轻敲击,便可清晰地听到“咯哇——咯哇——”类似青蛙的叫声,其它三面均无此现象。该塔向东北方倾斜,塔顶已偏离重力中心5度,但仍安然无恙,是名副其实的“斜塔”。2003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水魏长城遗址
  魏长城遗址白水县境内的魏长城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史官乡孔走河村北,分东西两段,为东西走向。东段遗迹长约20米,西段遗迹长约70米。残高5米,城墙下宽3.1米,上宽1.5米。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为界,秦对魏一直有并吞之意,因此魏才筑城防秦。据《史记·苏秦传》记载:“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由此可见,当时的“魏长城”对于魏国来说,即是军事屏障,又是国界线。现在完整的魏长城已不复存在,但其残留部分仍是我们回顾历史,研究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它还有着重要的保存价值。随着近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它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参观点了。……[详细]
百良寿圣寺塔
  百良寿圣寺塔百良寿圣寺塔位于合阳县城东北16.8公里处的百良中学校园内,俗称百良塔。塔建于晚唐,为密檐式方型多层砖构实心塔。属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良塔共十三级,高31.73米。每级四边出檐,檐仿宫殿结构,古朴典雅。除底层外,每级四角悬有风铃,清风许来,铃声入耳。塔顶方形,呈朝天升天状,取承受上天雨露之意。清康熙二年,在塔基底层加筑护墙,正南有门洞可通护墙顶端,洞额题“慈云洞天”,洞下有清顺治戊戌进士王又旦所撰《重修寿圣寺浮图记》石碑。百良寿圣寺塔型造型玲珑秀气,是古代建筑中的杰作。……[详细]
文庙古建筑群
  文庙古建筑群文庙古建筑群位于合阳县城中心,系陕西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文庙古建筑群前庙后学,气势恢宏。《合阳县全志》载:“庙之棂星门内即为学之泮池。泮之北为戟门,戟门之内为东西庑。其正北为大成殿。而明伦堂建于正北,与殿直。堂后为敬一亭,亭后为尊经阁,阁后有折桂台,学制止此。”现存建筑群仍包括文庙建筑与学宫建筑两部分。戟门和戟门以外诸建筑已毁。现有大成殿五间,明伦堂五间,尊经阁三间,两庑、两斋、两厢共五十四间,占地面积6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73平方米,是合阳现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92年4月20日由陕西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35、桥上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上桥
  桥上桥在华县赤水镇西的赤水河上有一座保护完好的古代双重石桥,即赤水桥上桥。桥为东西走向,桥面宽5米,长70米。桥身全部以花岗石条砌筑, 下桥为7孔拱形石桥,上桥为九孔拱形石桥,在第2孔至第8孔桥拱上方正中,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桥北有石雕龙尾。据《三续华州志》记载:下桥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后因山洪暴发,河床淤高,桥眼堵塞,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在原桥之上叠建了一座九孔石拱桥,从而形成了桥上桥的奇观。后来下桥被淤泥淹没,与八十年代初,被当地群众挖取砂石时发现,从而使”桥上桥”的奇姿展现于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