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忻府区旅游

忻府区文物古迹介绍

1、忻州古城 AAAA
忻州古城
  忻州古称秀容,位于太原五台山途中,为忻州行署,地委驻地。春秋时,忻州属晋国,战国时归赵,秦汉时属太原郡。雁门郡,太平郡。隋代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时为忻州定襄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国初年为雁门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大部分地区属晋察冀,以西属晋绥。1949年建忻州专区。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地灵人杰,也养育了不少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杨家将、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畲等就出自忻州。忻州老城“跨西岗而城,岗占城之……[详细]
北城门楼
  北城门楼,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村。坐北向南,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面积1800平方米。创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清乾隆18年(1753),同治七年(1868)维修,1959年重新彩绘,1978年至1986年数次维修。现存建筑主体结构为明代,砖石基座高12米,中辟门洞,基本楼身为木构,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高17米,系三重檐歇山式建筑,四周围廊,每屋施廊柱22根,楼内无柱。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九原冈墓群
  九原冈墓群(第五批省保)时代:北朝地址: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约600米九原岗墓群近年来有被盗现象,2013年6月抢救性发掘其中被盗最为严重的一座北朝砖室壁画墓,共清理壁画二百余平方米。壁画主要分布于墓道东、西、北三壁,甬道及墓室仅残存较少。墓道东、西两壁壁画自上而下各分为四层,第一层主体绘仙人、畏兽、神鸟等形象,四周以流云、忍冬补白。其中有《山海经》中记载的“駁”(一种食虎豹的马)和“疆良”(一种食蛇的怪兽)。东西两壁第二层北段壁画内容均为狩猎场景,所绘人物、动物形象生动,狩猎内容丰富。南段均为幕僚和侍者。在西壁的狩猎场景中,有一头戴将军帽者骑在马背上正准备弯弓射箭,其前方为奔跑的鹿群,其身后一人手拿令旗,似在指挥整个狩猎队伍。东西两壁第三层均为出行队列,所绘人物为站立的武士形象,所有武士均佩戴弓箭。西壁南端为一骑马的少年人物形象,其前方为一只猎狗和一只雄鹰正在捕杀兔子,少年右臂前……[详细]
忻口战役遗址
  看点: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思想指导下,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1937年10月,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军,国共两党浴血奋战,23天内共歼灭敌人两万余人,取得了抗击日军的一次巨大胜利。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处,是忻州的北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忻口战役遗址位于忻州以北25公里处,是忻州的北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忻口战役是中-队抵抗日本侵略军进犯的一次最激烈的战役。1937年10月初,日本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约三万余人,由北至南直取太原。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思想指导下,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军,国共两党浴血奋战,23天内共歼灭敌人两万余人,取得了抗击日军的一次巨大胜利。这次战役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使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化为泡影,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士气。忻口战役是国共两党游击……[详细]
貂婵故里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详细]
秀容书院
  秀容书院,位于忻府区秀容街道南街村秀容巷20号高地。创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4),坐北向南,东西151.5米,南北179米,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改称“新兴学堂”,创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秀容书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院组成。上院为主院,中、下院为书舍。主院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乐楼、过厅和正房,两侧为厢房、耳房、生舍。八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南北一线。正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架构,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装修原制不存。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忻州兴国寺
  兴国寺位于忻州市城内兴寺街。据碑文记载:兴国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原名圣国寺,唐圣历元年(698)敕为太平兴国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为兴国寺。该寺原先规模宏大,近来在维修天王殿时,发现梁上有块木板题有:“大唐敕赐忻州城太平兴国禅寺,周围有十二院。大明洪武年重修,成化年重修,弘冶年又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又重修,今大清同治十一年四月开工重修佛殿、廊房、围墙。万寿宫朝门周正堂、济荣重修。”若大的一座皇家敕建寺庙,清以后再没维修过,再加上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文革”期间的拆寺毁像,几乎夷为废墟,幸存下来的只有天王殿一座建筑。忻府区佛教协会会长寂常法师看到这种残破局面,发心修复这座古刹。法师四处募捐,自筹资金建殿塑像。现在已建起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与大雄宝殿相对的是天王殿,该殿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莲花形斗拱,黄色琉璃瓦剪边。殿内有两根柱子支撑着大梁横柁,这种结……[详细]
忻州七贤寺
  七贤寺是指导一个寺庙中同时供奉七位贤人的寺庙。忻州七贤寺专门供奉春秋时期的赵盾、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灵辄、鉏猊、提弥明等七位贤士。 过去,忻州古城北关路面通往匡村的一条街道叫七贤古道。明朝嘉靖二年,山西佥事李谦选定在城西北方面与匡村交界的地方(现忻府区工程质量监督所),为彪炳赵盾和救赵盾的三位义士,加上救赵盾孙子赵氏孤儿赵武的三位义士而建。这座祠庙就叫七贤庙,也叫七贤寺,七烈士庙,于是把这条街也叫做七贤巷或七贤古道。李谦还在七贤古道的东端尽头临界南北大街处筑了一道木质结构牌坊,正面题“七贤古道”,阴面书“晋烈士祠”,起名“晋烈士祠坊”,一直保留到五十年代前期。位于古城北四十里的程侯山下,清乾隆五十七年重建有七贤庙,经过战乱损毁严重,当地贤士刘计和筹款于2005年再次恢复重建,塑像庄严,楹联考究,保持了当年的风貌。……[详细]
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位于城南10里的韩岩村北,建于元代,因葬时墓前筑土5方,每方高5丈,张幕画花为记,故又名五花坟。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期元年(1190年)、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日卒于获虎(在今河北省)窝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府区韩岩村)。元好问进士出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郊。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破负重望。他的著作有《中州集》十卷、《唐诗鼓吹》十卷、《诗文自警》十卷、《续夷坚志》四卷、《新乐府》四卷。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表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元遗……[详细]
忻州寿圣寺
  寿圣寺,位于忻府区豆罗镇白石村内。坐北向南,东西32米,南北85米,面积272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明、清重建加修。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耳殿和配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构架,斗栱五踩双昂,明间平身科出45度斜昂,后檐斗栱三踩单翘,原装修形制不存。戏台为二层楼阁式悬山顶。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龙王殿、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东西配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寺内除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外,余皆为清代建筑。另关帝殿内壁画50平方米,表述关羽生平。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11、金洞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洞寺
  在山西忻县城西北20公里西呼延村。此地丘岭起伏,枣林丛集,古寺掩映其间,清静幽雅。创始年代不详,据建筑特点,宋代已有。元延佑五年(1318年)重修,明清时局部重建。现存正殿为宋代建筑,天王殿和观音殿为明代遗物。正殿宽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身檐柱较矮,明间装板门,次间为窗,窗框甚小,屋顶举折平缓,正面外观近似敦煌莫高窟北宋窟檐。檐头斗拱古朴,殿内依金柱制成神龛,梁架全部露明,砍削规整,俨然宋代遗构。殿内精工木雕神龛一间,是宋代我国小木作遗物中的珍品,柱子,额枋,斗拱,梁架和瓦顶,均成比例,犹如精致的殿阁模型,为我国古建瑰宝。金洞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西呼延村西1.5公里的山坡上。金洞寺在忻州城西20公里的龙门山脚下,又名“龙门寺”,占地面积约10亩。原由上、中、下三个寺院组成,上院金光寺在龙门山腰,中院铁头寺在龙门山沟。上院和中院已毁,现在只留金洞寺保存完好。金洞寺的主殿是文殊……[详细]
忻州关帝庙
  城区关帝庙,位于忻府区南城办事处南街村关帝庙巷4号。坐北向南,东西长75米,南北宽30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建筑。中轴上线依次有戏台、山门、关帝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钟鼓楼。关帝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装修不存。山门、关帝殿、东西配殿、钟鼓楼为清代建筑。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单檐前卷棚后悬山顶,斗栱三踩单昂,两侧筑八字墙,为明代建筑。2006年、2007年对关帝殿、山门、配殿进行了维修。甬道上山门与过殿之间存有石经幢一个,高1.4米,直径0.35米,八棱形,风化严重,字迹漫漶不清。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连寺沟墓地
  连寺沟墓地连寺沟墓地(第二批省保)时代:商地址:忻府区庄磨镇连寺沟村南1966年11月,在村南里许的羊圈坡发现青铜器5件,其中有铜爵1件、铜觚1件、鼎3件。铜器上无铭文或族徽等铭记,从造型和纹饰上判断属于商代。据记载,民国27年(1938年)在连寺沟村东约半里的牛子坪沟崖上也曾发现过同一类型的铜器,一部分铜器已遗失,一部分铜器建国后被太原文物商店收购,共5件,有铜鼎1件、铜瓿1件、铜斝1件、铜爵1件、铜簪1件。从这两个出土地点自然环境看,应属于墓葬随葬品,因没有经过考古发掘,墓葬形制、葬式及随葬品的位置、葬具等不甚清楚。从铜器纹饰和造型风格初步判断该墓时代为商代。……[详细]
公孙杵臼祠堂
  公孙杵臼祠堂,位于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逯家庄村东。坐北向南,东西41.8米,南北110.5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大殿题记载,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建。两进院布局,中轴线上有戏台、过殿、两侧为东西配殿,除戏台为近年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悬山式卷棚顶。大殿建于高0.6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均设六抹方格隔扇门窗,鼓式柱础。殿内明间设神坛,供奉公孙杵臼夫妇坐像。公孙杵臼为晋国大夫,为救赵氏孤儿而献身。此祠堂为纪念他而设。东西配殿各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北宋西庙
  北宋西庙,位于忻府区紫岩乡北宋村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38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梁架题记,元至正二年(1342)、清康熙年间(1662—1722)、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现存过殿、正殿、东配殿、东西耳殿和钟鼓楼等。除东耳殿为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栱,卷棚顶。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栱,隔扇门窗,悬山顶。东配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悬山顶。西耳殿面宽三间,进深三椽,隔扇门,直棂窗,悬山顶。东耳殿面宽三间,进深二椽,隔扇门,直棂窗,悬山顶。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