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滨湖区旅游

滨湖区文物古迹介绍

1、鼋头渚 A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鼋头渚
  鼋头渚位于太湖之滨的充山西端,因有石渚形如鼋头伸入湖中,故称为鼋头渚。太湖,古称震泽,亦名具区、笠泽、又名五湖。面积三万六千顷,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风光以雄浑清秀见长,四季景色不同,晨暮意境迥然。鼋头渚是观赏太湖风光的最佳地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鼋头渚从1918年开始建园。先后辟有横云小筑、郑园、退庐等。游人进园先至“太湖佳绝处”牌坊,过“问津”、“利涉”门后,渐行至长春桥边。这里初春时樱花破绽怒放,绯-白,一树树,一片片,像彩云,似晨雾,灿烂眩目。这些樱树是日本友人赠送的。[详细]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阖闾都城遗址博物馆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镇刘闾路2号,2014年对外开放,该馆建筑造型舒缓流畅,恍若破壳而出的凤凰,寓意着“凤凰涅槃”,象征着阖闾都城在2500年后获得重生,再现辉煌,是一个集文物展示、考古研究、科普教育及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阖闾都城遗址是无锡市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都城。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专家论证会上,该遗址认定为吴王阖闾都城,被评为“2008年中国考古10大发现”之一。博物馆分两大区:主楼展览区,通过叙述阖闾城遗址的考古过程和吴王阖闾励精图治,清廉亲民,任人唯贤的人文精神,结合3D和影院多点式互动多媒体展示《伟哉·阖闾》,让游客穿越历史参与互动体验,带来身临其境之感。附楼吴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要满足吴文化研究交流传播功能,……[详细]
无锡龙寺生态园
  无锡龙寺生态园座荣誉称号于江苏省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中部,军嶂山南麓,占地面积1500亩,共投入3500万元建成融农业旅游观光、度假休闲、果茶生产、佛教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由于这一区域属丘陵地区,山体土壤层较厚,且紧临太湖,茶叶、杨梅、水蜜桃、柑桔、醉李、梨、楷杷、柿子、板栗、银杏等农林产品在本地区都有大面积种植。该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现有山林面积25000亩,其中公益生态林12000亩,经济适用林13000亩,年产林茶果6290多吨,非常适宜林果、茶叶的生长,是江苏省主要的果品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这一地区林果产品不但产量成规模,产品质量也得到各方的好评,作为一个以林果茶生产与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景点,无锡龙寺生态园具备较好的优势和条件。……[详细]
灵山祥符禅寺
  祥符禅寺位于江苏无锡市太湖马迹山秦履峰南麓之幽境。始建于唐,“昔人施荒邱,作寺灵山址”,历宋、明、清,几经增修,遂成规模,达“优钵花开西域种,浮屠法演上乘禅”之境。唐贞观年间(627年),马迹山里人杭恽官至右将军,归田后舍山建刹。在长安时,杭将军与唐僧玄奘交好。玄奘法师自天竺取经归来,见秦履峰南麓地形酷似西天之灵鹫,即呼为小灵山,命弟子窥基于此开法,为慈恩宗第一世。宋大中祥符年间(1009年),重修后改称“祥符禅院”。宣和四年开寺(1124年)。明洪武二年重修(1371年)。正统十年,赐大藏经一部(1447年)。嘉靖三十年,重修正殿(1553年)。隆庆五年,重修藏经殿(1583年)。万历元年,重建塔(1574年)。天启四年,建大悲殿(1626年)。清康熙丁未年(1669年),海阳苏子荆捐资重建,历时九年,于中丞请灵岩释洪储开临济宗法席,寺僧众多,香火鼎盛,期间皆有高僧主持。时称“神骏寺”。……[详细]
荣巷近代建筑群
  荣巷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北部东至青山西路、蠡溪路与河埒街道交界,南至梁溪河与蠡园街道相邻,西至青龙山与蠡园、惠山区钱桥街道毗邻,北以惠山为界与北塘区山北街道、惠山区钱桥街道相连。面积22.3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在这条老巷里,深烙着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留下的足迹。明代初年,无锡荣氏始祖荣清迁来无锡,定居于梁溪河下游北岸,督率子孙辟草荒、筑河坝、建家宅,逐渐使之成为田地平畴,屋舍俨然,阡陌交通,有粮田、鱼池、桑竹等的安身立命之所,初步建立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梁溪荣氏始建荣氏宗祠,修了第一部宗谱,这表明家族人口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随着外出经商者日渐增多,赚钱归来建房者自然也就愈来愈多。这样,3个自然村落就逐渐联成一片,荣巷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并在本邑西乡小有名气。进入清代后,荣氏家族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已有人远出荆湘经商致富,且“富甲一乡”,参与一乡的事务……[详细]
泰伯庙和墓
  无锡梅村泰伯庙无锡梅村泰伯庙坐落在无锡市东南15公里的无锡县梅村乡镇伯渎河边,又名泰伯祠,至德祠,让王庙。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奔吴至此建勾吴国时的都城。东汉永兴二年(154),桓帝下令在此立祠,历代整修扩建,清初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占地80余亩,极其精工华丽。咸丰十年(1860),清军在无锡镇压太平军时,烧毁了泰伯庙的爱芝堂、大树堂、德治堂、大夏堂、慈俭堂等建筑。1937年,又遭日军破坏,仅泰伯庙主殿、两庑、戟门、头山门及庙内古柏数十株留存。……[详细]
无锡长泰寺
  座落在雪浪街道长泰山东麓的长泰禅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元年(535),隋大业五年(609)一度荒废。唐上允二年(675)重建,后历经宋、元、明、清。鼎盛时,有寺院5048间之多。“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长泰寺,在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高僧云集,各遐江南,不仅建寺之早,规模之大,而且更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长泰八景”。一千僧井,此井通山泉,大旱水不枯;二留笠阁,传仙人留笠而去,后用楠木建阁纪念之;三巨人迹,传僧伽罗汉在崖石上留下2尺有余足迹,大雨后时隐现罗汉侧影;四画猫壁,相传明代唐寅画猫于殿壁,爪牙生动,睛锐生畏,鼠雀望而逃逸;五碧照轩,精致建筑,在此仰视半山,大有“十里香风云雾过,松柏拱翠似碧波”的景观;六宋朝柏,宋人所植,古朴遒劲,建国后列省二级文物,保存到1966年才被毁;七古银杏,树龄500多年,四人合抱不及,虬枝参天,有近30米高,至今秋实累累,果大清香;八金刚经刻,为宋代大文……[详细]
无锡横山寺
  锡南长广溪畔,雪浪山下,有一古寺,风景秀丽,倚山面水,名为横山寺。该寺始建于宋代淳熙年间(1174—1189年),由僧普光重建,当时名敬福庵。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僧守谦建观音阁于大殿之后,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僧道德、法弘相继重修佛殿。清朝,横山寺得到了进一步修建,顺治年间(1644—1661年),僧心持增建廊房屋宇。道光年间,又一次重建,着重在山门。山门前是与长广溪平行的一条南北向的锡南陆路干道。寺前道旁有一株参天大树,树木下陈设着一块平整的巨石,可供来往行人在此休息纳凉。在山门对面,紧依干道东侧,建有一座大照壁,上面砌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砖刻阳文大字。白墙黑字,显得庄严肃穆。在山门两边,是用正块大青石雕成的一对骑驼石,铮光闪亮,与高悬在山门上方的红底金字“横山寺”匾额相互辉映,气宇非凡。这块“横山寺”匾额,是清代仁宗嘉庆(1801年)辛酉恩科状元顾皋(无锡人)的墨……[详细]
无锡净慧寺
  净慧寺,位于无锡新区新安镇,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建净慧寺赐额,明万历二十七年里人王仕重建。史上曾堪称江南十大名刹之一。还有一净慧村,相传为三国东吴周瑜水军都督府督署,到宋代时,作为太湖边重要的军事守地,改为储福大将军的帅府。寺院占地68亩。净慧寺相传原是三国时期周瑜水军行辕,南朝义将储福路经此处,因观其地濒万倾太湖,地势轩敞,包孕吴越,遂改建成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最先引人注意的是树在前面的两块高高的长方形石条,仔细看原来是用来树旗杆的,上面隐约刻着文字和图案,但已模糊看不清了。在南面有一水潭,因为西面一座小桥,所以不知原来是河还是庙前的水池。在潭边有几块很大的石头,从残留的石刻知道这是寺庙从前建筑的遗迹,想当年它们会是多么气势雄伟,如今只能静静地躺着与倒在这里的香灰相伴,前面还有两座石塔,是后人新刻的,不知从它们身上能否看到那残石的影子。边上还有一块石头,从不……[详细]
无锡裕庆寺(南草庵)
  裕庆寺(南草庵)位于新安震湖村,震湖村处于尚贤河湿地和贡湖湾湿地的交界处。南草庵是裕庆禅院及钱武肃王祠旧址,现称南草庵。裕庆禅院、钱武肃王祠建于唐宋年间。相传该地原有东平王庙,以纪念唐代安史之乱时孤守睢阳而死的张巡。在南草庵东南百米处,有一石拱桥叫张桥,就是与南草庵内的张巡有关。古桥原名“感应桥“,重建时改名“张桥”。桥身上朝南一面刻有“古感应桥”,朝北一面刻有“重建张桥”。裕庆禅院正殿悬挂的匾额是“含真堂”,偏殿挂的 匾额是“支遁干道”,而常见的其它寺院正殿应为“大雄宝殿”。从其意念上看来,裕庆禅院原来属于一处富豪,显赫人家的私家寺院。裕庆禅院原有田产百余亩。南宋 年间在其东首建造了“东平王庙”,“三观殿”,元至正年间又在其西首建造了“钱武肃王祠堂”。乘下的18亩一直由寺内和尚自行种植。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土地改革,田产收归公有。和尚变为社员。裕庆禅院经过了上千年的风雨沧桑,曾多次修缮。历史……[详细]
王昆仑故居
  王昆仑故居即“七十二峰山馆”,在今无锡市鼋头渚公园内。原是王昆仑的父亲王心如于1927年所建的太湖别墅中的一幢建筑。1985年王昆仑逝世后,无锡人民为纪念这位既是国民党元老,又是共产主义战士的著名政治活动家,特将七十二峰山馆辟为他的故居,当时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王昆仑故居”亲笔题名。王昆仑青年时代曾在此研读革命书刊,进行革命活动。1935年8月,为推动建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组织,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经与王昆仑为首的南京读书会商议,决定联络上海、南京等地抗日救亡骨干20余人,以王昆仑亲友到无锡避暑消夏的名义,在太湖边鼋头渚万方楼召开会议,商讨如何推动南京、上海等地抗日救亡运动发展问题。出席会议的有钱俊瑞、王昆仑、孙晓村、曹亮、陈波儿、沈兹九、徐雪寒等知名人士,以及无锡读书会的代表。万方楼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贯彻和各地救国会的建立,上海、南京地区的抗日救……[详细]
无锡开原寺
  开原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园浒山与朴山之间,相传始建于唐朝,但已不可确考。1936年,崇德生捐资十余万元,鼋斗渚广福寺量如和尚相助建开原寺,后被毁。1983年开始恢复,重建、修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庐殿、玉佛楼、藏经楼、念佛堂、钟楼、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僧舍、放也池等。1991年重阳时玉佛楼落成,至此开原寺的恢复工作基本结束,三宝俱全,成为庄严妙境之佛门胜所。开原寺天王殿中的弥勒佛为镀金铜像,重五吨,高二十五米,径一百六十四米,由泰国泰中友好协会赠送,一九八五年十月请入寺中供奉。寺中「平丰」钟楼及所悬梵钟,分别是日本明石市日中友协会长谷弘之助及磨山月照寺问濑法师捐赠的。梵钟高二十四米,直径十三米,重三百六十六吨,钟身有铸有赵朴初及月照硕叟题写的颂词。玉佛楼内卧玉佛,长十二英尺,重六十四吨,系美籍华人寿治法师缅甸订购赠送给开原寺,于一九八九年九月迎入寺中,开原寺中有《功德芳名》碑《玉佛楼缘起……[详细]
惠山青山寺
  无锡青山寺位于无锡城西惠山脚下的青山湾,北靠惠山二茅峰,东邻惠山头茅峰,西接惠山与嶂山相连的山梁,南对产山。青山寺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据《吴地记》载,青山寺始建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梁武帝重浚梁溪河,故名梁溪。青山面对梁溪,乡人在此建庙供奉两位治水功臣,因此《无锡县志》载:“青山寺旧祀水帝。”香火旺盛不衰。此后青山庙规模逐渐扩大,至南宋时已成寺院。清乾隆年间增建500罗汉堂。清咸丰年间(公元1860年左右)因太平天国战乱全寺俱毁。民国期间由地方乡绅和实业家捐资重建,并在附近建一亭,供香客游人休息观景。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国产电影《火烧红莲寺》曾在此拍摄,因此有心看青山寺旧貌的大概要去找那部黑白片子了。五十年代,青山寺还有38间房屋。六十年代,革命电影《锡北峰火》摄制组也曾到此拍摄。七十年代起因文革青山寺逐渐被废。八十年代青山寺已经只有很破落的几间禅房。1988年经无锡……[详细]
鼋头渚广福寺
  广福寺位于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内,在“鼋渚春涛”和“万浪卷雪”的交界处,倚山面湖,坐北朝南。南朝萧梁时,鼋头渚后山建有广福庵,一名峭岩寺,古寺高林,履有废兴。1925年秋,由量如和尚向乡绅杨翰西募化山地十亩,用来扩建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钵缘堂、华雨轩、华严精舍等殿宇,取“广土众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名“广福寺”,香火鼎盛。1966年文革开始,广福寺房舍被占用,佛像、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寺内原有张謇、林森、吴稚晖等名人书写的匾额,几乎全毁,一切佛教活动停止,直到1980年,广福寺重归市佛协,重塑四大天王、弥勒佛和观音、地藏菩萨等,又从北京请来十八罗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匾“0觉”,尉天池书“广福寺”额;恢复了宗教活动。寺内,僧房“华严精舍”藏有镇寺三宝:鸵鸟蛋、古画《百鸟图》及明末抗清义士杨资渊铁鞭;另有蔡缄三的“退庐”五间。其建筑格局为传统模式,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等,配以陶朱……[详细]
惠山忍草庵
  忍草庵位于无锡市锡惠公园内的惠山头茅峰章家坞山腰,占地约十亩。元至正十年(1350)僧月川在此始建茅庵;忍草庵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僧道林复构草庵,初名“草庵”。明天启元年(1621),僧人洪恩根据唐代宋之问《游法门寺》中“晨行踏忍草,夜诵得灵花”诗句,在“草庵”前加了一个“忍”字,改名为“忍草庵”。康熙间及咸丰十年(1860)该庵两遭火焚。无锡人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集资修葺。顾贞观,字梁汾,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是清代初期的大词人,与陈维菘、朱彝尊并称为“词家三绝”。庵之名迹,首推贯华阁,间后有松苓泉。该阁为僧有叔始建于康熙初。贯华阁矗立在半山,与青松辉映,犹如一幅仙山楼阁图。在清代初年,这里是江南词人结社聚会的场所。嘉庆未,阁毁。1925年,有“秋草诗人”之称的民国财政部次长、无锡人杨味云,于原址重建贯华阁,并请江南名画师吴观岱绘《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