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永嘉县旅游

永嘉县文物古迹介绍

埭头村乡土建筑
  埭头村乡土建筑位于永嘉县大若岩镇,年代为清、民国。埭头古村位于永嘉县大若岩镇,古称埭川,初建于元顺帝至元年间(1335一1340),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埭头村在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大若岩景区之中,紧邻崖下库景点,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四周风光秀丽。永(嘉)绪(云)公路经过村外邻近的小若口和九房村。埭头古村依山就势而建,村后是卧龙岗山岗,村前田园阡陌,玉带溪、石护堤、笔架山,村西是崖下库峭壁奇峰,村东是小若岩幽洞美景。村中的古屋民居、古建筑众多。单说村中的宗祠,就有陈祠大宗、积翠祠、下房祠、启秀祠、抱朴祠、光裕祠等多座,形成村落独特的宗祠文化。村中还建有明代的吕氏尊神庙,本地人称为土地爷庙。村中的水文化浓郁,具有引水、储水、泄洪功能的水道沟渠形成水系网络,村中古井、池沼多多:池塘有墨沼池、方开一鉴、光前祠池塘、光裕祠池塘、卵石席纹池塘;村中有古井有5处,卧龙岗下的瓜瓢井,形似葫芦瓜瓢,由原……[详细]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
  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浙南农民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1930年1月,中央派金贯真巡视浙南 。3月,中央军委派胡公冕等到浙南领导武装斗争。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正式成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下辖三个团(师),最盛时达6000余人,军部设在五氵束鸟 村。红十三军是当时编入中央军委序列的全国14支正规红军之一,它以永嘉、温岭、永康为活动中心,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但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指导,红十三军斗争最终遭到失败。 红十三军斗争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农村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红十三军在浙南广大农村中宣传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们战斗过的中心区域,以后大多成为共产党的游击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位于永嘉县五氵束鸟乡五氵束鸟村的胡氏四房宗祠……[详细]
谢用卿一门三英烈故居
  谢用卿(1898—1944),字庆生,1898年出生于永嘉县蓬溪村。1917年,从枫林高等小学毕业后,先后在鹤盛和乐清珠屿等地担任小学教员。1930年,毅然辞去了学校工作,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同年6月,在永嘉、乐清交界的“隘门岭”战斗中被捕,押送苏州监狱。翌年春,经同狱的共产党员程大伟介绍加入共产党。1937年8月,获释回家,在家乡先后担任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第二分团干事、总干事。1938年11月,担任中共西楠溪中心区委书记。1940年12月,在永嘉下家岙村第二次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翌年4月19日,趁日寇攻陷温州时混乱得以破牢而出,脱离虎口。1941年下半年,在潘坑教书,并将工资交予党,作为活动经费。1943年秋,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带领长子谢裕陆及谢方枢等人赴浙东四明山根据地中共鄞奉县委做组织工作,后任浙东游击纵队溪东联络站站长。1944年3月下旬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4月上旬被杀害。 ……[详细]
坦头窑遗址
  瓯窑是以温州永嘉为核心的中国著名窑场,它初创于汉代,发展于六朝、延及两宋,唐代是瓯窑发场的鼎盛时期,坦头瓯窑窑址是唐代瓯窑的典型窑场,代表了瓯窑的最高制作水平。坦头窑遗址位于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东南一处朝西的山坡上,西距楠溪江约两公里,目前可初步确定两个窑场遗迹。2017年5-12月,为了配合杭温高铁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永嘉县文物馆对窑址的北坡Y1部分进行了联合发掘,发掘面积95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坦头窑遗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长近40米,宽近1.3米,为东西走向,保存相当完整。窑炉保留包括窑前操作室、火门、火膛、窑室、窑尾排烟室、多个窑门、窑炉两侧的柱洞与护窑墙以及石砌地面等在内的较完整器物结构。窑炉的南端为作坊遗迹,由储泥池、辘轳坑、釉料缸、窑炉、房子、石器地面等构成。窑炉中后段山坡面均用石块砌筑平整。出土的瓯窑产品……[详细]
“岩头事件”旧址
  1931年下半年,红十三军第一团团长雷高升率领红一团在永(嘉)、仙(居)、青(田)边境坚持斗争,国民党政府视之为心腹之患。次年春,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处成立了“温州剿匪指挥部”,由一二三旅旅长李杰三兼任指挥官,纠集了国民党浙保四、五团和当地民团共约2000人进行“清剿”,并悬赏1000块大洋缉拿雷高升。在国民党疯狂“围剿”下,雷高升等的活动范围日渐缩小,最后被迫退入人烟稀少且极度贫穷的小横坑一带山林中,靠食野菜野果度日。国民党多次放火烧山,情况万分危急,雷高升英勇顽强,仍不放弃对敌斗争。国民党军队在多次军事“进剿”仍未达到目的后,便采取“剿抚兼施”的办法,将“拔队进剿”改为“利诱计取、佯予收编、相机解决”的办法。经过精心策划,以提供新装备和优惠给养为诱饵,诱骗红军下山。雷高升在处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打算利用假受“招安”的办法,争取时间,取得武器补给,以便伺机再起,遂于1932年5月23日,带领……[详细]
胡公冕故居
  胡公冕(1888-1979),原名世周,永嘉县五氵束鸟村人。1921年10月,在上海由陈望道和沈定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经组织同意,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致力于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以浙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后,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开学后任黄埔军校卫兵长。在北伐战争中,先后任总司令部宣传大队大队长、副官处处长、国民革命军677团团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四一二-政变后,被蒋介石通缉,失去党的组织关系。1930年初,受中共中央军委委派,回永嘉组织农民武装,建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担任总指挥。是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正式成立,担任军长。 1932年9月,胡公冕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翌年2月,经营救……[详细]
黄皮寺
  黄皮寺位于溪下乡黄皮村。始建于北宋年间,现存建筑属晚清,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由金刚殿,大雄宝殿,两厢房36间组成合院。1992年,列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11月19日,0永嘉中心县委领导-农民在溪下成立革命委员会和红军游击队,黄皮村贫苦农民踊跃参军。次年2月3日,红军游击队在黄皮革命群众支持下,击败仙居十八地地方民团。3月上旬,-派胡公冕到浙南领导武装斗争,集合永嘉、仙居等地农民武装在黄皮寺整编,并成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胡任总指挥,刘蜚雄任参谋长,下分3支队,41分队,计400余人枪。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黄皮寺始建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重修。当时,寺院再度昌盛,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和僧房宿舍36间,共计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塑有佛像50尊,前殿两旁雄立金刚两尊,高5米,配花园,鱼池数处,共计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院内和尚80……[详细]
郑恻尘烈士墓亭
  郑恻尘(1888—1927),字采臣,乳名日起,又名振中、朝寮。1888年3月26日出生于永嘉县表山乡一个小康之家。16岁进入浙江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读书,毕业后又到浙江学堂(设在北京)和杭州的王氏工艺讲习所学习。1910年,回到温州,先后创办“中一花席厂”“振亚肥皂公司”等实业,探索实业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湖北投靠革命军,参加学生队赴前线作战,翌年转入湖北军官学校。1924年秋,在谢文锦、胡公冕的引导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为人诚恳宽厚,大公无私,坚毅稳重,办事干练,深受同志们的信任和爱戴。 1926年6月至1927年初,由于革命的需要,在杭州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商民部部长兼杭州民众大会筹委会主任。1927年4月11日,国民党反动-突然包围杭州的忠孝巷12号郑恻尘住处,为掩护暗弄内的中共杭州地委书记庄文恭、地委宣传部长华林和潘枫涂三位同……[详细]
吴超征烈士故居及纪念碑
  吴超征(1904—1933),又名下蒙,永嘉县瓯渠村人,出生于武术世家。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见习官排长。1926年7月参加北伐,荣获“北伐功勋章”,由上尉晋升为少校营长,1931年任陆军二师师部主任副官,1932年调任十七军二师六旅十一团副团长。1933年4月,在长城古北口对日战役中壮烈殉国。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为吴超征烈士题词“精忠为国”,国民政府要员和高级将领孙科、宋子文、张治中、蔡廷锴、顾祝同、刘峙、黄杰等均亲笔题词并赠送悼念挽联,同时授予“为国捐躯”匾额,以昭忠烈。匾额及题词被其后人挂于吴超征烈士故居,以作纪念。 吴超征烈士故居,位于永嘉县西溪乡瓯渠村,于晚清建成,距今约120年左右。该故居占地面积约2500余平方米,坐东朝西,整体外围为石头砌成,顶部为瓦片结构,内部为木头结构,建筑外观呈正方形,内部呈“品”字结构,正面为正堂,内……[详细]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石真(1901—1929),原名学清,又名石声,永嘉县枫林镇外垟村人。从1907年起,先后在本地私塾和廊下小学读书,1919年2月考入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同金贯真、金省真等一起阅读进步书刊,开展各项宣传活动,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毕业后,因擅长体育,翌年考入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1925年毕业,受聘于母校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任体育教员。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温独支”领导的革命活动,并由胡识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之后,国民党-包围了他住处,搜走了革命书刊。金石真在进步师生的掩护下避入厨房,在厨工的帮助下翻墙出逃。之后,他与金贯真、胡识因、金省真等一起赴苏,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军事班,后转到炮兵学校学习。1929年春奉命回国,受中共中央指派担任红四军某团参谋长。同年5月,在福建龙岩的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时年29岁。 金石真赴苏前,家中父母双全……[详细]
金贯真烈士墓碑
  金贯真(1902—1930),原名家济,永嘉县岩头村人,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1923年,他同蔡雄、苏渊雷等组织“血波社”、“宏文会”等新文学团体,与李得钊、金省真等组织“溪山学友会”、“青年策进会”,开展新文化运动。由于他品学兼优,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勇于斗争,校长金嵘轩为他改名为“贯真”,激励他为实践真理而奋斗。1924年冬,他由谢文锦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春,转为中共党员,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主要成员。北伐时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兼党团书记。1927年秋,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8月回国。翌年1月,任中共中央巡视员。5月,任红十三军政委。是月20日,在温州城区不幸被捕,当晚壮烈牺牲于松台山麓。同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秘书李得钊在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上著文悼念,称金贯真是“布尔什维克党员的模范”。8月,周恩来在莫斯科赞扬他是“浙江的金龙”。金贯真烈士墓碑,位……[详细]
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
  时代:明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金昭牌坊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上村,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金昭进士及第时所建。金昭(1516-1581),字懋卿,号霞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官至江西瑞州知府。牌坊为六柱三楼式木构建筑,平面呈横长方形,高7.63米,通面宽9.9米,进深2.35米。明间两柱为方石柱,次间两柱为木柱。柱脚前后置石抱鼓,柱础为覆盆式。牌坊两外侧立有四角柱。明、次间均有阑额、由额、额枋等,各施雀替、丁头栱,正额前后悬匾。屋脊用薄砖砌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明间屋脊两端饰龙头吻;次间脊端饰凤头吻,两垂脊脊端饰飞凤。1989年12月12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宪台牌坊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花坦村中心,系四柱三楼式木构牌坊,建于明弘治乙丑(1505年)腊月,系温州知府李端、永嘉知县刘经为纪念朱良以而建造的。……[详细]
括苍支队岭头会师遗址
  1949年元旦,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的新年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此时,永嘉(瓯北)广大农村已为浙南人民武装括苍支队所控制。1月6日至25日,中共括苍中心县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在岭头村召开,传达了中共浙南地委关于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部的指示。会议结束后,括苍支队所属的一、二、三四中队和机关警卫队等主力600余人,陆续到达岭头村集中。这就是括苍地区游击队的一次胜利大会师。 大会师期间,当地的党组织和农联会、妇女会、民兵连热心投入接待工作,岭头村群众自觉腾出房屋供部队解决住宿和吃饭等生活问题,乐清、黄岩等地群众送来很多慰问品。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上午,游击队在潘家祠堂召开新年祝捷庆功大会,中心县委书记邱清华作形势报告。翌日,中心县委和括苍支队领导检阅部队。随后几天,游击队白天举行射击比赛、政治考试和排球比赛;晚上组织观看《牛永贵负伤》、《空城计》等节目演出,气氛……[详细]
14、陶公洞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公洞
  陶公洞位于大若岩景区,在大若岩山脚下。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洞内晦明,随云变幻,云归则暗,云散则明。”洞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有三间观音阁,阁前有可纳数百人的讲经坛。洞外建九楹前殿、钟鼓楼、厢房及僧厨,洞内南侧一条56级石梯通向上层“天台”。天台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阁。胡公殿神龛右下一罐状“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内南侧岩壁上有二条形长洞,谓之流米洞和白鲞洞。夜间灯烛辉映,洞壁白石,或似游云,或若鳞片,昏明异形,远近殊色。洞口绝壁上山溜滴珠,洒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陶公洞靠山面水,洞前有巨石,高约20米,称“登仙石”。洞北侧200米处,可见三崖峙立如屏障,名“三狮同眠”。崖巅有“迎客松”。陶公洞附近还有六螺山、白云岭、龙头洞、朝天龟、赤水亭等景点。陶公洞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三国时有道士王玄贞在此-;南朝梁武帝天监九年(510……[详细]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在五尺乡五尺村五下村隔岸降山头山东麓,坐西朝东偏南。系五间两进、左右廊、悬山顶,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组建为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军部即设于此,并以附近山区为根据地。红十三军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是当时编入正式序列的全国十四支红军之一,下辖三个团,共有6000人左右,经历大小战斗一百余次,曾攻克丽水、平阳、缙云县城,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红军所到之处,宣传十大政纲,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土地革命战争,并为后来红军挺进师的活动和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祠宇年久失修,破漏严重,1985年以来,国家拨款,地方集资,建造大桥一座,并将军部旧址整修一新,右侧山坪耸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左侧新建红十三军战史纪念馆,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