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高士其故居
  高士其故居位于福州市鳌峰坊东口南侧,背靠于山,为明代迟清亭旧址。始建于明代,坐南向北,四面风火墙,前后五进,面积2500多平方米。高士其故居1号花厅原有四进,除第一进为三开间住房外,二、三、四进为假山、鱼池、花园0,迟清亭即建在此。清道光年间后,多被改为住房。民国初期,高士其父亲高赞鼎在花厅二进鱼池东侧建一幢双层小楼,它是高士其青少年时期的住房。花厅现仅存两进,占地面积仅四百平方米。3号主座前、后共五进,入石框大门为首进,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屋顶。三面环廊,厅堂三开间,中间为厅,两旁有前、后厢房,左厢房为其父高赞鼎、母何吟阁住房。二、三进同样是三开间,有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厅两侧为前后厢房,前后厅都有天井,前天井两侧有披榭。四进也是三开间,双层楼房,楼上供佛,五进为倒朝三间排,已圮。每进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现仅存两进共八百平方米。1991年10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名人故居。1992……[详细]
严复书院
  在福州的书院当中,严复书院是比较特别的一家。由于和严复翰墨馆、生平馆融为一体,这间书院也因此带有了专业博物馆的性质。书院门口有一副对联“国士法书存大雅,闽王旧苑动新声”,说的是严复书院的身世与现在——书院所在位置,曾是古时闽王妃子的寝宫;如今它成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的载体,集中展示严复译著的原印版本、严复的书法真迹、后世出版的严复相关著述,成为了解严复生平、传播严复思想的一处公共文化平台。严复书院的“年轻”属性一是因为它创立开放于2014年,二是在这里诞生了“严校长的故事”等多个文创品牌,以明信片等时尚方式推广传统文化。严复书院还是一间积极“走出去”的书院,他们的文化输出指向社区和学校。去年12月,书院的团队走进台湾10所高校,演讲严复生平。他们开发的许多课程,让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了解严复。书院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乡土文化的保存与修复。在严复书院,几乎每周都有各类的文化讲座、论……[详细]
长柄朱子祠
  长柄朱子祠位于福州市郊亭江乡长柄村,明万历年间,闽县郭心山、郭克卿父倡建董应举捐助十金始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占地506平方米,依山而建,前后递升,周围封火墙。由门楼、大殿、文昌阁三部分组成。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单檐悬山顶;前廊、后堂穿斗式构架。大殿正中祀朱熹塑像,墙上嵌立《龙津书院祀典记》等五块碑刻,记载该祠的历史沿革。春秋二祭,合北一带士子均聚会玉山杨氏宗祠〔明代),位于闽侯县青口镇杨詹村内。杨厝以姓氏为村名,其祖先为宋代理学家杨时。祠堂坐东朝西,始建年代不详,经考古认定为明代建筑。祠堂为木结构,前后两进。前为门厅,后为厅堂,周围风火高墙。大门厅与堂厅间两侧有廊连结。门厅前,堂前均有庭院。门厅阔三间,三柱两进深,穿斗式木构架,明间顶盖高于次间屋面。次间屋脊伸入正间山面,檐下插拱出挑,牌楼式顶。厅堂面阔三间,双坡顶,七柱出游廊,穿斗式构架,……[详细]
宫巷刘家大院(刘齐衔故居)
  宫巷刘家大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南街街道宫巷,年代为清。一座二进为二层木屋的建筑格局较为罕见。三座花厅采用明三暗五格局,一进内厅堂上的补间铺作为卷书联接夔龙状一斗三升的雕刻颇为特别。二进的竖状藏书楼亦为少见,具有一定的保存和研究价值。建筑群共三座,每座三进。主座朝东开正门,石门框上施单坡顶门罩。门内天井三面环廊。首进正厅面阔三间,中为厅、两侧为房,插屏门隔为前后厅。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进与进间覆龟亭联接。二进三开间,进深七柱,二层木构楼房,正面走廊顶部施卷棚,做工精细。三进厅堂面阔三间,东侧有矮楼,西侧有门通花厅,花厅内有假山、鱼池和三椽小屋,池内有泉。二座部分被邮电公寓占用。三座为花厅,首进东侧石门框通主座,三面环廊,共二进,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柱,二进西侧竖排三椽二楼木屋,东侧为假山花园。建筑一座与三座保存较好,二座大部分被改建,部分被邮电公寓占用。1992年福州市人……[详细]
九头马民居(九头马古民居)
  时代:清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鹤上镇岐阳村长乐市鹤上镇岐阳村福庭自然村,有一组清代民居建筑群,俗称九头马。这里三座青山坐北,七溪灵水汇南,东西紫微照应,迎面万亩平畴,龙潭晓瀑比邻,五峰岚横来朝。其建筑选址独特,围马建筑别出心裁,民间流传着不少美妙的传说。九头马由陈利焕父子历经数十载陆续建成。第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大部分建于道光(1821~1850)年间,最迟一座竣工于1872年前后。九头马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宽、南北深各120米,分5列。主体建筑22座,四周有6米高的围墙,开放十多个门洞,设有望楼、枪眼。5列间隔着防火墙、夹弄,有框门相通。每列南面正中各设大门一扇,每逢红白喜事,大门、屏门、厅门一路洞开,入望五落透后,十分壮观。南面中列墙额开设13个灯窗,悬挂宫灯照明。前有广场,四周台础高筑,九头马的建筑材料以木为主,使用的木料有杉木、柯木、楠木、樟木、红木、檀香木……[详细]
辛亥革命前敌指挥部旧址(大士殿)
  辛亥革命前敌指挥部旧址位于鼓楼区于山上,为建于清代的宗教建筑群,全殿共三进,占地3000余平方米。1911年11月,福州革命党人起义,设“前敌指挥部”于此。后曾辟为福建省阶级斗争展览馆、福州市博物馆。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改为万寿亭,乾隆二年(1737)更为今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起响应。大士殿后山九日台可俯瞰福州城,是当年扼控清军聚居地“旗下街”的制高点。同年11月9日,起义军占领于山,设前敌指挥部于大士殿,总指挥部则设在花巷(现基督教花巷堂内,2013年7月被教会私自拆毁)向清福州将军府开炮轰击,控制战局。1965年,“福建省阶级斗争展览馆”设此。1986年、1990年两次大修,辟为福州市博物馆馆址。199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殿共三进,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坐北……[详细]
陈时范故居
  陈时范故居陈时范故居,位于古槐镇井门村天马山之麓,星溪之畔,俗称陈厝里。宅第始建于明代中叶,坐东南向西北,当时称布政使陈时范府第。木构,面宽七间,三进,俗称“八扇七”,前埕照墙至大门深4.3米,整座进深75.52米,宽21.10米,建筑总面积达1619.80平方米,是一座深宅大院,且原貌基本完好。第一进深23.45米,第二进深18.97米,第三进深28.70米。两边各有路,宽1.4米。两旁各有厢房,西5.7米,东3.4米。整座三进围以封火墙,第一进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厅采用抬梁式双坡顶。第二、三进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鹊尾顶脊。清代时曾按旧貌重修。1987年陈时范后裔、台胞陈信维先生出资重修,1998年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时范,字敷畴,长乐六都(今古槐镇井门村)人,文沛之子,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举进士。范为人谨慎、沉着、公正,敢于为民请命,有其父风范。……[详细]
福清革命烈士陵园
  福清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龙山街道瑞云塔附近。自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福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英勇的革命斗争。许多优秀儿女受尽折磨、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山越岭,渡江-涉水,与福清游击队胜利会师,并于15日攻克五马山、瑞云塔等-阵地,消灭福清守敌,解放了全福清。为纪念为福清革命、解放而牺牲的202位革命烈士,1957年12月,福清县人民政府建墓立碑,修建福清革命烈士陵园,以使英烈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里。福清革命陵园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对五马山峰。陵园西南侧约10米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阁重纶牌坊;东南侧约70米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瑞云塔;南边八九米处是利桥。陵园左右雄踞着一对雕刻玲珑的石狮。陵园正中耸立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达10米左右,碑座四面有党、政、军、团体等题词,碑的顶峰有红五星一颗,巍然壮丽,青石墓碑……[详细]
螺洲陈氏五楼及宗祠
  螺洲陈氏五楼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后门埕(螺洲镇政府边),是陈宝琛(清代大儒,曾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太傅,是福州新式教育奠基者之一)贬官后回乡兴建的住所。五楼始建于清光绪间,民国初竣工,历时25年,包括沧趣楼、赐书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等建筑,规模宏大,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南偏西20度;其中赐书楼,前后两进,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楼房,均面阔七间,进深三柱带前后廊,内珍藏御赐陈若霖的书籍;其后为还读楼,二层楼房,封火山墙,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楼下架空,楼上为陈宝琛藏书之所;东侧为晞楼,单檐歇山顶二层楼房,穿斗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三面游廊。其南建露台为陈宝琛纳凉赏月之所。晞楼之北为北望楼,建于民国初,以示“思君”,分前后两栋,均五脊四坡顶,南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北楼面阔四间,进深一间,因其结构精巧,俗……[详细]
福州超山寺
  位于闽侯县上街乡榕桥村,超山的东面,建于元朝泰定初年(1324年),迄今已有660多年历史。现存的殿宇,系清嘉庆八年(1803年)所重建。四面风火墙,前后计两进。均系七柱出抽廊,五间排形式。堂前有宽广的庭院,三面环抱回廊,颇具气魄。周围种有荔枝、龙眼、橄榄计40多株。寺前有两0卷的池塘,形如太极,俗称太极池。寺前小溪涧上跨有一座石桥。桥板上刻有“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三月吉日,住持如圆重建。”桥旁原有一座镇桥塔,已圯。过桥不远有一座山,多岩石,俗称磹山。它与超山南北对峙,宛如两片门扉,锁着贯穿的溪流,《闽都记》所谓的石门山,大概就是指此。 超山寺历代僧众的葬骨塔,是寺中重要的文物。塔在磹山北麓与寺隔溪相望,一组共三座,呈品字形。风格不同,据考古人员判断,系元、明、清三个不同时期所建。超山周围,河浦纵横,具有水乡特色,环境清幽。诗中所谓的十四桥,是指榕桥村的十四门桥。此桥以具有十四道……[详细]
阳岐尚书祖庙
  阳岐尚书祖庙位于仓山区盖山镇上岐村凤鸣山南麓,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原为凤鸣寺,民国9年(1920)由严复倡资重建,改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尚书祖庙”。建筑群占地3805平方米,由尚书祖庙大殿、毓麟宫、忠肃祠三座建筑组成。毓麟宫曾全部倒塌,忠肃祠曾为工厂,现均已恢复重修。祖庙封火山墙,门额有严复题字,内有陈宝琛、郑孝胥、李厚基、叶大庆、王仁堪等书写的石楹联,庙祀南宋爱国志士陈文龙。由戏台、藻井、祭厅、中天井、大殿组成,第二进、三进主建筑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构架为抬梁穿斗式。东侧为敏麟宫,由、天井、酒楼、三宝殿、毓麟宫、观音殿组成。第二进、三进主建筑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构架为抬梁穿斗式。西侧为忠肃祠,由屏风门、回廊、天井、前厅、行乐宫组成。回廊上建有钟鼓楼式廊亭,前厅、行乐宫均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构架为抬梁穿斗式。主祠前方庙埕上建有两座碑亭……[详细]
132、芝田宫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芝田宫
  芝田宫位于闽清坂东镇乾上村梅溪岸边,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宫正面为三牌楼式门墙,正中石框对开门,左右圭形边门。正边门间墙面分别塑青龙、白虎壁画。中轴在线依次为戏台、两侧廊庑、锺鼓楼、正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歇山顶。栋梁雕饰精美,藻井结构别致,枋、橼、斗拱雕琢精细,梁、柱、檩、四角皆用楠木并雕刻花鸟人物。建筑用工大胆创新,构思巧妙。传唐末王审知入闽,其四部将陈翊惠、陈显惠、陈威远、陈怀远所部纪律严明从不扰民,死后人们于坂东六都洋(今坂东镇)乾上村为之立庙,供奉四位将军并手下的陈、蔡两总管,取名昭显庙。明代天启初年,闽清人又把闽清历史上两名清官:元县尹董祯、明县尹沈源供奉其间,更名为芝田宫。清代道光初年,依托芝田宫形成盛大的“十八坂”庙会,会期三天。清咸丰六年(西元1856年)芝田宫再次扩建,形成现在规模。1949年后,政府将“十八坂”会节场所从芝田宫附近转移到湖头街。19……[详细]
133、罗星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星塔
  位于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福州马尾港罗星山顶。因位于马尾镇东南、马江北岸的一个小岛罗星山上,塔即以此山得名。由于塔下山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旋涡,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原为古代港口航海灯塔的标志,早在明初就标绘在郑和航海图和以后的航海针经图册里。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据《闽都记》称,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七娘岭南人,李氏女,有姿色,里豪谋强夺之,设计陷害其夫于罪,谪死闽南,七娘愤无可诉,尽卖家产,来到福建,捐资造塔,纪念其夫,日久塔毁。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徐渤倡议重建,重建的石塔7层8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就在塔下开火,石塔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毁之塔刹。1961年罗星塔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重修,因栏板和塔檐剥落,……[详细]
濂江林见泉祠
  濂江林见泉祠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濂江村,又称林庭榆家庙,明万历六年(1578)仲夏由林庭榆之子林熔建造,曾为林浦村木料加工厂,1990年重修。南偏西18度,占地285平方米。庙为木结构,坐东向西,由门楼、天井、披榭、大厅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式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额匾楷书:“见泉林公家庙,明万历万寅仲夏吉建”。明正德谥文安你瀚吏部尚书,改南京后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兄庭桂、庚子举人,赠南京前军都督都事,兄庭,谥康懿,工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兄庭楷。四品顶戴,授常熟知县、泰州同知。余授琼州推官,补广东潮府州推官。弟庭,四品顶戴,授浙江绍兴府上虞知县。弟庭枝,乙卯举人。弟庭机,谥文僖,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侄烃,礼部侍郎,升南京工部尚书兼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侄炀,南京前军都督府都事。子文修,即国子监博士。进门为插屏门。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减柱造构架,双坡顶,两边及后部设封火山墙,庭院、……[详细]
135、龙江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江桥
  时代:宋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县万载县县城东北1000米处的龙河渡该桥横跨蜀江河面。此桥4墩5拱,由粗料石与灰浆粘合而成。桥高8.7米,长98米,宽5.5米,两侧有高0.9米的青石板栏墙。单向舟形墩高3米,券拱跨径17米,拱券由9道单券磋列而成。桥堍向上设30级石阶。此桥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辛王卒捐建,易舟渡为石桥。但桥未建成辛琗便过世了,其子辛衢(字鹏程)续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告竣。其孙辛尚勤接着又加修了两旁石栏,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方告全部竣工。为修此桥,祖孙三代历经30年,耗资逾万,几乎卖尽田产。清祭酒(国子监主管官)法式善、清侍郎辛从益等皆有诗《题龙江桥图》。桥西端刘家屋墙上曾描有辛氏父子画像,以供祭祀,但于1966年被毁。1983年10月,龙江桥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灌溉需要,建一渡槽架于桥上。九十年代后,由于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