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旅游

宁波市文物古迹介绍

241、伏龙寺
伏龙寺
  伏龙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当时伏龙山四周皆海,鉴诸禅师发现此山状如蛟龙,云浮雾缭,并离南边的大陆和达蓬山不远,便看上了这块能兴旺佛业的风水宝地。于是系缆攀缘,凭着一个佛门弟子对信仰的执著,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终使一座宝刹耸立于山巅。这座净土宗早期的禅院,依托山势,递进而上。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鼎盛时,梵宇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及左右两厢偏殿等六十余间,营林面积达700多亩。可惜这样一座千年古刹在1941年毁于日寇兵燹之中。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多次造访,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寺前曾留下名1129885393.gif诗,弘一法师在寺内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墨宝《佛说阿弥陀经》16页。这些内容都已成为伏龙寺迷人的文化积淀。伏龙寺与寺前的莲花池,两者唇齿相依却各领-。莲花池是一口长方形的水池,面积约350平方米,岩石绕池而砌,清代宣统年间修建,为放生池。池……[详细]
南岙、山厂古墓葬群
  南岙、山厂古墓葬群,位于奉化市西坞街道南岙村、山厂村,1987年11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岙在白杜以北约两公里处。从南岙开始沿着金巍山脚向南,一直到山厂,在一块纵约两公里深、宽约两百公尺的狭长坡地下,埋藏着众多的古墓,称古墓葬群。这里曾经有过几次古墓葬的正式发掘。1973年山厂梁天监墓的发掘,出土了不少青瓷。1978年南岙一座有“熹平四年”纪年砖古墓的发掘,出土了青瓷罐,它把我国烧制青瓷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二百年。该罐瓷泽光亮,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曾被作为出土珍品在“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上展出,并被收入《全国出土文物珍品集》。1991年一座汉墓的发掘,出土了铜镜、古钱、铁剑,还有一只较大的少见的罍。在一座约汉末至三国的古墓发掘中,出土了数十件文物,其中一对鸟形杯,造型别致,为浙东地区所少见。 另外,这一带还发现了有冶炼痕迹的遗址。这一带的山冈,几乎随处可看到秦……[详细]
243、摩诃殿
摩诃殿
  摩诃殿是蒋家的私庵,因蒋氏0摩诃太公是个佛徒,所以这个私庵称为“摩诃殿”。这里面供奉着蒋家0,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也安葬于此,1931年,由蒋经国母毛福梅出资建造,作为她与蒋家女眷拜佛诵经的佛殿。摩诃太公蒋宗霸是五代后梁时人,笃信佛教,拜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为师,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自称“摩诃居士”溪口人尊称他是“摩诃太公”,晚年在宁波东乡小盘山创办了弥陀寺,死后葬于寺旁,筑有塔墓,蒋介石曾多次前往祭扫。坐东朝西的摩诃殿,黄墙青瓦,粉壁赭廊,两厢置楼屋各11间,殿后天井,卵石铺面,1989年修复。旁古樟3株,大殿内正面塑着蒋宗霸的立像,两边墙上悬挂着摩诃殿史迹及蒋介石祭祖扫墓的照片。东边的一幢平房内,陈列着毛福梅与蒋氏父子的生活照片。摩诃殿的东侧空地,是毛福梅的墓地。毛福梅(1882年至1939年),奉化岩头村人。1901年与时年14岁的蒋介石成亲,一生勤劳贤惠,辛苦持家,支持蒋介石……[详细]
东钱湖墓葬群
  1、东钱湖石刻群位于浙江省鄞县东钱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线。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前后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体。 南宋时期的史氏望族墓道石刻群,是融古代哲学、美学、生态学等于一体的石刻艺术精品,它包括宋冀国夫人叶氏太君墓道、宋太师越国公史诏墓道等。这些墓道长50米至数百米不等,现存较为完整。石刻造型比例适度,线条流畅,生动传神。 石刻群的元明墓道中以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余有丁墓道为核心。其墓道长200米,宽25米。整组石刻气势雄伟,刻划精致,在中国现存发现明墓中较为罕见。 东钱湖石刻群中的南宋墓道石刻成为中国南宋时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遗存,填补了中国南宋时期美术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艺术史的空白。其元明石刻部分也是研究元明职宫、衣冠、雕刻、墓葬等内容的重要实物。2、燕子窝墓道石刻、余天任墓道石刻……[详细]
浙东运河河道——西塘河
  西塘河自高桥入宁波市区西门口(望京门),全长12公里,平均宽度32米,平均水深3.12米。西塘河原是广德湖北岸,宋政和七年(1117),明州知州楼异开垦广德湖为田,为尽可能地弥补由此造成的对水利系统的破坏,在原广德湖西边修西塘河,并连接废湖之前的两段塘河,形成了现在完整的西塘河。据《甬江志》(2000年版),1990年,通航能力为30吨。西塘河连接宁波城和姚江,作为避开姚江咸潮,进入宁波古城的一条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河进入宁波城的最后一段里程,也是经由水路离开宁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点,是浙东运河乃至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江达海大通道的“重任”。2011年1月,作为浙东运河河道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西塘河历来是宁波对外文化行政往来交流的交通要道。明初学者张得中所作《两京水路歌》(载明代文献《北窗琐语》):“鄞江布衣泰英荐,蒲帆早驾长风来。长风顺帆过……[详细]
瑞光楼遗址
  瑞光楼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石碶镇星光村,该楼早于民国时期废圯,其遗址地基在七十年代掘河拓宽时,部分成了河道,部分建为街路。 瑞光楼为明代剧作家高则诚撰写《琵琶记》时的故居。据史料记载:高明(1350-1359)字则诚,浙江瑞安人,元顺帝至正五年进士,曾在杭州、处州等地任几年小官。中间为避元末战乱,客居鄞州区石碶沈家十多年。在此期间,写成了著名戏曲《琵琶记》。 瑞光楼原称沈氏楼,俗名八间头。据传高则诚当《琵琶记》完稿之夕,不胜欣喜,时值深秋,独自伏案吟咏剧中曲牌:忽见桌上并插之双烛火焰相向弯曲,交合一起,形成一条美丽的焰虹。这一罕见现象,高则诚视为瑞祥之兆,不禁高喊“瑞光!瑞光。”从此沈氏楼即改称“瑞光楼”。该楼旧时地方志把它列入浙东名楼之列。岁月悠悠,瑞光楼今天已不复存在,仅有遗址可寻。1983年文物普查时,在近旁弄内发现一所小堂房,堂内有一块黑底金字“瑞光堂”匾牌,它与瑞光楼有无联……[详细]
和丰纱厂旧址
  和丰纱厂旧址位于宁波市江东区江东北路317号,据《宁波市志》记载,和丰纱厂创建于1905年,由戴瑞卿等21人组成“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丰纱厂),设厂于宁波江东冰厂跟,占地5.3万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办公楼和成品车间。结构办公楼,又称小洋楼,为二层外廊式西洋风格楼房,为四坡顶。上下屋结构装饰相同,均面阔三开间,前有围廊,柱头为爱奥尼柱与科林斯混合式,外墙红灰相间,造型丰富、外观沉稳。内部装饰西化,房间、廊前顶上均饰石膏吊顶与石膏线脚,地面长条地板保存完好。西侧次间有楼梯,车木扶手。成品车间建于1905年,屋身较高,山墙饰观音兜,东侧墙外有楼梯可上二楼,东北侧有单屋建筑,原为办公楼,屋顶为人字型坡顶,外墙均为实叠墙,红砖镶嵌其间为装饰线。和丰纱厂是宁波乃至全国近代纺织厂工业史上的重要纺织老企业,也是宁波解放前工业代表中“三支半烟囱”之一。意义保护该旧址,对研究宁波近现代纺织工业发展史具……[详细]
项氏宗祠
  后所村为“千户所军”安营扎寨之地,最早称为后所城。明洪武年间,倭寇剽掠东南沿海,朱元璋命大将汤和濒海筑城,以防备倭寇。清顺治十八年(1661),后所城迁移到睡龙宫山南麓平地(今后所村所在地)。后所村姓氏众多,包括项氏在内的多数人家均为“千户所军”后裔。项氏始祖项信禄,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温州平阳迁入。项氏宗祠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后所村城南项家,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堂号惇叙堂,坐北朝南偏东,占地540平方米,共有正厅一进、侧屋一进。正厅面阔五间,为歇山顶平屋。明间和次间内侧缝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次间外侧缝和梢间内侧缝梁架七柱七檩,穿斗结构;梢间为四柱披屋,由梢间内侧缝前、后金柱分别向外侧各设一双步梁,内侧缝前、后老檐柱分别向外侧各设一弯梁。民国时期,在正厅西侧搭建有侧屋四间,三柱三檩,穿斗结构,为硬山顶平屋。正厅东梢间内还保存有清康熙……[详细]
章水万安桥
  章水万安桥位于海曙区章水镇密岩村,因与横街的万安桥同名,所以本桥加地名命之。根据桥额“万安桥”楷书石匾,有上款:“壬子葭月中澣之吉”,下款:“八十三老人应元弼”等字样,结合当地村民讲述在其小时候听老人讲,该桥已存在。我们又结合该桥建筑风格等判断,应为清代建筑,又根据中国传统的“天支地干”纪年法推算其清最后一个“壬子”年,说明最晚也建于1852年。 该桥南北向横跨密岩溪上,南面是崩岩山,是通往宁波的必经之路。前身为木板桥,由于洪水时常被冲,清代一老人出资建成此单孔石拱桥。拱卷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总长为37.85,桥洞净跨度9.85米。洞孔高4.30米,宽2.73米。南北落坡引桥的路面为泥石铺设。主桥南有11级石条台阶,北有10级石条台阶。桥墙以乱石叠成,桥面两边施压石为栏并起加固作用。 建在大溪上的该桥具有典型拱桥力学意义,虽上游已在解放初期建了皎口水库,但在末建前充分证明此桥已经洪水猛兽……[详细]
250、惠明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明桥
  惠明桥位于洞桥镇洞桥村西首,东西向横跨在南塘河北岸与仲夏港支流的汇合处。该桥始建于唐,宋治平年间(1064-1067)倾圯,明正统五年(1440)重建,清同治七年(1868)再修,系石结构双孔石拱桥。全长20.5米,宽29米,桥面两侧各设栏板十四块及望柱十六根。两头桥堍置抱鼓石四只。东堍有踏跺十级,西堍八级。南侧正中栏板上端横额书“惠明桥”正楷大字,边款竖刻“同治戊辰至秋里人重建”等小字。桥洞两孔之间镌有伸出的龙首。桥西堍花园巷东侧外墙上有直立石碑四块,其中一块为明正统五年碑,碑额为“重建惠明桥记”。惠明桥,作为古鄮县治通向明州府水陆通道第一桥,至今还留有两个原通航官船的圆形桥孔,直径宽达8.3米。这座古桥,虽经宋明两代的修建,但其规模仍保持原有的宏大气派。惠明桥所在的惠明港又称仲夏港或里龙江,即是唐时通向小江湖和南塘河的咽喉,惠明桥对河岸原为阻咸泄洪的兰浦堰,桥旁曾有建有唐咸通十三年的天……[详细]
孙大年墓(孙子秀墓)
  孙大年墓位于梁弄镇建隆村后象鼻山腰,是孙大年、孙予秀父子合葬墓,其东为狮山,西为虎山,面对贺溪,周围峰峦叠嶂,环境十分优美。墓葬与山体合为一体,封土高达近三十米。墓前有石翁仲(文武各二)四个和石羊石马两个,后又出土了孙大年和孙子秀父子的墓志铭两方。孙大年、孙予秀父子合葬墓是余姚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墓葬。据传,原有墓道长约二公里,用卵石砌成,宽可五马并行,还特置进丧、转丧两石桥。墓前有石砌台阶,过台阶为碑石亭,整个石亭为花岗石制成,上置云纹石梁和石雕飞檐亭顶,中立棕红色石碑,上刻有孙子秀生平。过碑亭约6米处,有石墙两道,石墙中间有一小石碑,上刻有孙大年生平。再往里即为石羊石马和石翁仲。石翁仲内文外武,比真人略大,精雕细刻,栩栩如生。文臣头戴进贤冠,身穿朝服,手抱朝笏,文质儒雅;武官身披盔甲,双手按剑,配鞍的石马旁立,英姿飒爽,不失为谨严之作。墓门宛如地面建筑,台门、屋脊、飞檐、斗拱、瓦……[详细]
符氏宗祠
  符氏宗祠位于朗霞镇天华村,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建筑。由门厅、大厅、东西厢楼组成,大厅与门厅中间为天井。 前进(门厅)为七开间,通面阔19.0米,通进深7.4米。明间及东西次间为一体,明间辟大门,东西稍间次间为耳房。硬山双坡顶,小青瓦覆盖。梁架结构为穿斗式,明间用三柱,次间、稍间用五柱,每柱落地。明次间前后门枋上饰网格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错缝铺砌。鼓形柱础。后进(大厅)为五开间,通面阔19.0米,通进深14.5米,硬山双坡顶。三面砌墙,南面敞开。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单步,双步,单步;五架梁后单步,双步。次间梁架为穿斗式,用八柱;稍间梁架为穿斗式,每柱落地。柱枋上均饰有雀替。外檐柱与内檐柱间为捲棚。地面石板铺砌,鼓形柱础。东西厢房各三开间,面阔8.2米,进深4米。硬山双坡顶,单檐。明间为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柱为檐柱;次间为穿斗式,三柱。“符氏宗祠”匾额尚存。该祠用材粗壮,装饰雅丽,雕刻……[详细]
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
  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在梁弄镇东北的原正蒙学堂。正蒙学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由黄守斋先生创办的一所著名学校,校名目正蒙,有“蒙以养正,匡扶正义”之意。校舍分前后两进,座北朝南,依次为月宫形大门、天井、前进七开间平房,天井,东西厢房,后进五开间平房,后进小厢房各五间,四周围以围墙。旧址建筑用材较小,结构装饰都较简单,属于清末比较典型的一般民居。1945年1月21日至31目,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在正蒙学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政府方面、军队方面及会稽、四明、浦东、三北和鄞、镇、奉沿海地区的代表、文化新闻界的代表等一百零一人。会上,谭启龙、何克希、连柏生分别作了政治军事和行政报告,并通过了施政纲领。大会选举了浙东行政委员会,产生了浙东参议会。会后,浙东行政公署正式成立。这次会议是浙东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真正民主意义的大会,是浙东抗日政权建设的重要里……[详细]
胡公岩摩崖石刻
  胡公岩位于余姚胜归山南坡。明嘉靖二十七年,胡宗宪任余姚知县,有效地禁住了胜归山开凿山石之风。十年后,胡宗宪调任浙江总督,为抗倭多次来到余姚,屯兵胜归山下,后人为纪念胡宗宪,特于嘉靖四十年在胜归山南坡雕凿胡宗宪官服像,故称之为“胡公岩”。胜归山之所以成为游玩胜地,不仅是有几个石孔而已,主要的还在于有着明代、清代至民国先后雕凿的岩崖雕像。胜归山旧有刘将军庙,祀东晋将军刘牢之。到明嘉靖间,在庙前增建复初书院,雕凿胡宗宪秉公断案之像。后因岁久,庙与书院渐圮。至明万历年间,有一僧人看中旧址,改建为禅院,依山岩雕凿佛像,历二十年竣工,称之为胜归山庙。增凿的佛像有袒胸露肚、捧腹大笑的弥陀佛,手执破芭蕉扇的疯癫和尚济公像,上面还有观音大士像,曲腿盘坐莲花宝座上,座下是浪涛翻滚的南海,有巨鳌游弋。东侧有赤脚踏宝莲台的释迦牟尼立像,以及横眉竖眼的多尊罗汉立像,各高五米左右。这些佛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有较高……[详细]
徐福庙遗址
  徐福庙建在巍巍达蓬山东麓的凤浦岙徐家村,庙中塑有徐福像,上挂着一块一米长、半米宽的黑底金字匾,上 书“徐福之福”,可惜金字匾已被毁。庙周围环境清幽、空旷,虽无达蓬山腹地的“飘忽滂,激怒,雷声,回穴错迁”的粗犷,也无达蓬山腹地的奇洞怪石、危岩峭壁、红枫绿荆、深壁低谷的俊美,但也是个白瀑落潭、涧水冲石、青松翠竹的山岙,潺潺流水和阵阵林涛又告诉人们:这里是个出海东渡蓬莱的绝佳港湾。 徐福,《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徐市”,秦代方士,齐国人(今江苏赣榆),字君房,世代为医,自幼熟读《黄帝内经》,精通祛病延年的妙药。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东游至重峦叠翠、峻奇幽雅的达蓬山,被达蓬山的奇异风光所陶醉,便欲求长生不老之药,遣方士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去东海蓬莱求取仙药,徐福入海采药不成,东渡东瀛(今日本),并传去了“稻作农耕”、“蚕桑医药”、“金属冶炼”、“新陶制作”、“船舶建造”等新型文化,促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