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越秀区旅游

越秀区文物古迹介绍

161、粤王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粤王井
  粤王井(越王井)越王井又名九眼井,在应元路。屈大均《广东新语》称,九眼井“相传尉陀所凿。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志称佗饮斯水,肌体润泽,年百有余岁,视听不衰”。“广州诸井此最古”。丘逢甲有诗咏日:“凿井秦人老塞烟,抱孙雄踞海南天,江山不改遗民尽,独坐秋风自品泉。”《通典》谓南海(广州),有天井门,天井即越王井,门是石门。现越王井九孔井盖残石尚存,井身全部石砌,百径2.1米。因井底淤积深仅7米,其旁有“九眼古井”石碑。1983年8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省科学馆后院围墙内。……[详细]
华侨五烈士墓
  华侨五烈士墓在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先烈中路。是爱国华侨谢八尧、邓伯曜、郑行果、谭振雄和范运焜5位烈士的合葬墓。1922年6月16日,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幸免于难。革命党人谢八尧异常愤慨,秘密联络了华侨中的革命党人邓伯曜、谭振雄、郑行果和范运焜等,立誓谋刺陈炯明,为民除害。后不幸事败,7月16日,5人先后被捕遇害,暴尸白云山麓。华侨革命党人潜舁将其殓葬,立石以志,因恐被株连,乃托名“河南公民立石为志”,并将烈士范运焜改名为郭家信。陈炯明被逐后,于1924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政府迁墓于先烈路,并重新立碑。墓高4、底座长8米,墓碑正面镌刻孙中山手书“五烈士之墓”,碑后镌刻《五烈士墓碑记》,墓旁尚有原安葬五烈士时的墓碑以及胡汉民(时任国民政府代理大元帅)撰文并书的五烈士革命事迹的石碑2块。198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
  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在广州市先烈中路,是为了纪念清宣统二年(1910)在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的新军而兴建的。墓前按地势建成三级平台,平台上是一方柱形水泥纪念碑,高约4米,正面刻有“广东陆军庚戌首义诸烈士墓”l2个大字,背面刻有起义事迹。碑后为圆丘形墓葬,整个墓场显得简朴而凝重。新军是晚清政府效仿西洋军队的新装备、新训练方法而建立起来的军队。宣统元年(1909)冬,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派遣会员倪映典、赵声等人在广州联络新军,策反他们于次年2月24日(元宵节)举行起义。他们在豪贤街天官里寄园巷5号设立新军联络部,作为起义的总机关。至起义前夕倪映典等人已在新军内发展同盟会会员300余人。眼看事成,谁料在2月9日,新军某部士兵因为一些琐事而与广州城巡警发生冲突,后被捕去2人。稍后冲突升级,新军部分士兵冲入城内捣毁了扣人的巡警分局。当时的粤督袁树声闻变后,传令将大东门、小东门关闭,派兵镇压新军,并……[详细]
朱执信墓
  1920年9月21日,朱执信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葬于广州先烈东路朱执信墓园内。朱执信墓墓园共4000多平方米,绕以崇垣,台阶层叠,丰碑高耸,树木葱宠。碑文、墓表分别由孙文、汪兆铭题书。1936年秋,因发现墓地有白蚁,遗骸迁往执信中学校内,原墓则为衣冠冢。执信中学内之墓园,占地500多平方米,墓包呈馒头形,高3米多,周长10余米。1963年3月,公布两处墓址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
  位于广州高第街素波巷的“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其遗址在广州第十中学内),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在广州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对历史进步起过推动作用、发挥过积极影响的一所学校。地址:越秀区起义路素波巷30号内……[详细]
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
  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位于越秀区文德北路71号。年代为1933年。1927年6月,当时的市政委员长(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林云陔提出筹建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后获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国1.5万名华侨捐赠20多万美元(合当时的广东毫洋30多万元),最后定址久负盛名的广府学宫———此地从宋绍圣三年(1097年)起,先后是广州府儒学(文庙)、番山书院、万木草堂所在地。工程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克明设计,于1933年10月落成,系宫殿式建筑物,绿瓦朱檐,颇为壮丽。1938年,广州被日军攻陷,幸而早在抗战之初,该馆就将藏书中的珍善本及重要资料5万余册疏散到市郊龙归及广西象县保存。1946年图书馆复馆,接收伪市立图书博物馆书刊12万多册,挂图168幅,取回前存龙归的藏书,并追回被日寇掠去的一部分图书。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罗香林先生及其夫人朱曾先后担任过馆长。1946-1949年朱任馆长期间,在财力、人力……[详细]
欧阳山旧居
  欧阳山旧居位于越秀区中山一路梅花村36号。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从凉亭外缘外延约5米,局部至东南侧公变房西边线,南从旧居建筑南边线外延5米,西至西侧3层历史建筑东边线一线,北至北侧现状小区道路南边线。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东侧相邻建筑外墙线,北至北侧小区道路规划路北边线,南至梅花村21号8层住宅楼南墙线及梅花村23号8层住宅楼北墙线一线,西至西侧小区道路规划路东边线。……[详细]
古应芬故居
  古氏故居位于越秀区仓边路56号。这处故居即为古应芬在广州的家庭居所。故居很有中西合璧民国建筑特色,外墙曾翻新过,现前门面为酒家。传说陈炯明叛变时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夫妇被迫撤到白鹅潭兵舰上,后由何香凝、古应芬等协助,将其接到这里暂住。该屋面积约900平方米,内建筑构件并未有大改变,曾为古氏家祠,1987年发还古家。据其子古滂先生所述,由于古应芬先生在广州任财政厅厅长时较廉洁,这是由当时政府购下给其居住的,死后没有遗产留下。故国民政府遂建此楼送给其家属居住。现前门面为红苑酒家,经营中餐。……[详细]
邓荫南墓
  邓荫南墓 位于广州市先烈南路,东邻兴中会坟场。进入墓门,在墓道旁竖着“邓荫南先生墓表”,胡汉民撰文并书,简介邓氏生平,1929年立。墓表西侧是墓园的中央。墓长方卧石形,水泥结构,坐北向南,高20厘米。墓顶平置“陆军上将邓荫南先生之墓”墓碑,与一般墓碑竖立墓前的形制不同。北面建有纪念碑,高9米,呈方柱形,石米批荡,顶尖四面呈钝三角形,正面题“邓上将荫南纪念碑”。邓荫南(1864~1923年),广东开平县人。早年赴檀香山经商。清光绪二十年(1894)与孙中山结识,加入兴中会,次年回香港,参与筹划乙未广州之役,其后三洲田起义、广东新安(今宝安县)武装响应武昌起义,以至民国成立后讨袁、护法、驱莫、讨陈(炯明)等无不积极参与。官至孙中山总统府咨议。1923年病逝于澳门,1924年10月葬于现址。孙中山追赠其为陆军上将。198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沟金坑1号墓
  沟金坑1号墓 位于华侨新村西邻的淘金坑山南麓,是南越国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区。1973年在此建白云宾馆,在1万平方米的平土范围内发现南越墓40多座,经抢救发掘22座,有21座属木椁墓,仅这墓属竖穴土坑墓。墓坑狭长,长3.1米、宽0.86米。四壁挖得不很平整,底部齐平,墓坑内全填黄沙。随葬物放在一头,除一处漆器残迹外,余为瓮、罐、鋗甑、釜、鼎、盒、壶、钫、双耳小罐、五联罐10种共15件陶器。墓穴中除放置随葬物之外,余长1.8米的一段窄坑,仅可容棺。推测这可能是一座埋葬小孩的墓。这墓出土陶器有2件比较特殊:一是五联罐,仅剩2个小罐相连,还有3个小罐和底部的短足被打掉后才随葬。这种破器随葬的广州的晋、南朝墓中则较常见(多是三足砚台的短足被打掉)。另一是双耳罐,盖面与器身肩部共打印“常御”、“第六”的方戳4个连读可两两相对。一器有4个戳印陶文,在广州发现南越国时期的陶器中属仅见的一例。……[详细]
171、王涣墓
王涣墓
  王涣墓 位于广州市越秀山镇海楼后面山坳。1954年发掘。长方形砖墓,墓砖青灰色平素无纹。墓长3.6米、宽1.72米。墓内仅出土一块青石墓志,余无他物。志盖高75.5厘米、宽78厘米、厚10厘米,四边斜面,当中刻“太原王府君墓志铭”两行8字,篆体。周围密布线刻牡丹花纹。志石高75.5厘米、宽78厘米、厚7厘米,已断成数块,拼合尚完整。志铭正书,44行,有数字残损,约共1704字,为广州唐墓发现的志石中最大、文字最多的一例。墓志中提到“爰属我齐公(即齐国公徐彦若)往镇番禺,君既认旧寮,愿荣介从,不以沧溟为远,不以扶养为难。捧记室之辟书,被全章之华宠,因授考功郎中,兼御史丞之职”。说明王涣是充任掌书记之职随徐彦若南下的(徐彦若以光化三年九月授清海军节度)。志文中还记载王涣曾是义成节度使王铎的幕僚,并称:“初,僖皇之幸蜀也(指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僖宗狼狈逃往四川),时王公(即王铎)以……[详细]
172、姚潭墓
姚潭墓
  姚潭墓 位于广州市建设大马路北段。1954年发掘。长方形券顶砖墓,墓砖灰黑色无纹饰。墓长3.52米、宽1.2米、高1.15米。墓底铺砖。棺具置中后部,已朽。只存残铁棺钉。骨架亦朽,只存两枚牙齿,其中一齿上粘附薄金片一小片。室内前部有白瓷碗一对、粉盒一个和几件釉陶四耳罐。墓志1方竖于右券墙之下。室后部有双耳釉陶罐。出土的白瓷碗胎骨洁白,器外镟削刀痕明显,璧足,属邢窑系统,为广州唐墓所仅见。墓主遗牙有贴金薄片,这是中国古代镀金牙齿的实例,这证实了文献记载,唐代的官僚纨绔确有镀金牙齿的风气。墓志为砖质,青灰色略软,高35.5厘米、宽36厘米。志文楷书,分刻14行。志载,墓主姚潭,是唐广州都督府长史禔一的长女,卒于大中十一年(857)十二月廿七日,年25岁,于大中十二年二月十三日葬于甘溪之南原。……[详细]
回教三忠墓
  回教三忠墓 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清真先贤古墓东侧。为南明政权驻守广州的回族将领羽凤麒、撤之浮、马承祖3人衣冠冢。三墓并列一起,坐北朝南,相互距离约3米。地面建筑为伊斯兰教传统的石棺形式,用水泥灰沙批荡。墓长1.98米、宽1.26米、通高1.31米。墓顶层为一平卧圆柱状,下为长方形棺室,分为二级逐步向外扩大。位于中间的一墓,立有一块红砂岩石碑,高1.24米、宽0.45米,上刻“回教三忠”4字隶书。现墓是后来重修的。1955年,曾由政府拨款重修。墓的北侧还有一座三忠亭,绿釉琉璃瓦歇山顶,宽深约2.85米,装修简洁。顺治七年(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等率兵征广州。南明镇守广州的四卫指挥使羽凤麒等率领将士奋起抗敌,与清军相持近两个月。羽凤麒闻广州将陷,于双门底拱北楼自缢殉国,撤之浮、马承祖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身亡。后广州人为他们建衣冠冢以表忠烈,称“回教三忠坟”。……[详细]
王兴将军墓
  王兴将军墓 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南秀湖畔。墓坐东向西,封土呈馒头形,墓碑刻“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等字。墓后立石墓志一方,高0.55米,宽0.45米。王兴墓原于1952年在南箕村发现,当时墓碑已不存,墓穴中埋一大陶瓮,瓮口覆盖志石一方,内盛有骨灰和残金饰。1954年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葬于越秀公园。现立志石为原件,墓碑是迁葬时所刻。王兴(1615~1659年)字电辉,广东恩平人。他于明末在恩平聚众起义,其后拥护南明政权,被隆武帝授为副总兵,镇守阳江、阳春等地。后永历帝又授他为都督总兵官,虎贲将军,并加封为广宁伯。顺治十四年(1657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发兵10万,水陆两路合攻恩平,顺治十六年八月十七日夜,王兴令妻妾16人先自缢死,然后举火0,以身殉国。次日,清军将其17人遗骸合殓于王兴生前预制的巨棺中。后其弟尚文及其子懋烈、懋熙等将17人遗灰迁葬于广州城南南箕村。据《番禺县志……[详细]
区庄螺岗木椁墓
  区庄螺岗木椁墓 位于广州市区庄螺岗。1962年发掘。竖穴木椁墓,长3.6米、宽1.9米。棺已朽,尚存椁板少许。随葬品置椁内一端,有瓮、罐、小盆、釜、鼎、盆、壶等12件陶器;漆器有奁、盘和耳杯残件7件,铜带钩1件,亦残。铜戈1件置陶器旁,长26厘米,“阑”上已磨蚀,是经长期使用过的实物。戈“内”一面刻凿有“十四年属邦工□蕺丞□□□”12字,纹道细如发丝,字划草率。戈的形式、字体结构都与长沙秦墓出土“四年相邦吕不韦戈”相同,应为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铸制的兵器。铜戈主人当是秦统一岭南的将士。此戈为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历史物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