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旅游

西安市文物古迹介绍

古观音禅寺(终南山观音禅寺)
  观音禅寺座落在长安区终南山北麓沣峪口罗汉洞村,背靠凤凰山,东邻律宗祖庭丰德寺、净业寺及净土祖庭香积寺,南至观音山,西望三论宗祖庭草堂寺,不仅赅摄终南之神韵,同时拥有便利的交通,它距环山公路仅数百米,距西安三十公里。凤凰岭如同观音大士打坐-,两侧山峦左环右抱,犹如青龙白虎守护。当年唐太宗亲手栽种的一颗银杏树至今依然葱葱郁郁、枝繁叶茂,并向信众挥洒神奇的霓彩光华。这株有一千四百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已被国家列为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树下有神奇的唐贞观年间古清泉一眼,清澈甘洌,长年不竭,被誉为“观音神泉”。相传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古观音寺,当时就颇具规模,占地约300亩,山门、大殿、钟鼓楼,云水寮一应俱全,远近香客络绎不绝。古寺,古树,古泉,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更有雅士作诗赞叹。一九九八年,隆兴尼师游方来此,见殿堂破败,圣迹寥落,遂不顾年迈四方募化,筹集善款,发心复修。一九九九年经当地政府批准恢复为正式的……[详细]
北广济街清真寺
  西安北广济街清真寺位于莲湖区北广济街南端东侧83号,俗称小寺。相传创建于明代晚期(公元1600年前后),地处广济坊,临近化觉巷清真大寺俗称“清真小寺”坊民嬉称大寺的“哨门”。清乾隆33年(公元1769年)重新翻建了寺院主要建筑。北广济街清真寺原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建筑布局未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而依据地方方位来设置建筑物。其建筑群由礼拜殿、邦克楼、南北亭、沐浴室等组成。寺内主要建筑:礼拜大殿,殿高12米,宽13米,雄伟挺拔,系我国明清时期砖木结构的古典建筑,由前檐卷棚、中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其规模宏伟。殿前正面有木雕“冰叉梅”格子门12扇,两侧山墙及看墙砖雕、石雕刀清细宜,很有欣赏价值。大殿内12根巨大的红木圆柱订立,正中两根圆柱立粉涂描“海水朝阳及云花”格外靓丽。天棚藻井彩绘花纹,阿文都哇融为一体,更显庄严肃穆。大殿屋面琉璃瓦覆盖,异角飞檐、极为壮观。殿后玲……[详细]
83、化羊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化羊庙
  化羊庙即东岳行祠,亦名化羊宫,又称天齐庙。位于户县东南庞光镇化羊峪口。传为元代建筑。明宣德元年(1426)至景泰二年(1451)、嘉靖十一年(1532)、隆庆二年(1568)、万历四十年(1612),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宣统二年(1910)均曾重修。现存古建筑有:一、东岳献殿5间,二、金刚殿5间,三、戏楼3间、四、东岳殿山门3间,五、菩萨殿山门3间.存石碑3通(重修古迹东岳庙记、化羊峪补修东岳庙记、蒙汉文碑(移文化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化羊庙相传创自宋代,明宣德元年(1426)至清宣统二年(1910)先后七次重修。原有庙宇130余间,是一处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建国时尚有房屋百余间,后陆续拆毁,现存东岳献殿为主要建筑,保留元代建筑风格。古朴的化羊庙山门,正中悬一匾,写着明代学者王九思对此处的赞辞:“吾户山水之胜兹地为最。”两旁木匾楹联是:“终南山下敕建宇庙尊东岳;扈阳谷中流……[详细]
84、八仙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仙庵
  八仙庵又称“八仙宫”,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内,原为唐代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现在是古城西安最大的道教庙宇,也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二字,高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数次拨款整修。八仙庵现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每逢农历四月十四至十六日,八仙庵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四方香客都会云集于此。八仙庵外有一条长100米左右的仿古街,开满了各式小店,主要经营各种香烛、宗教用品、工艺品、小商品、各种古玩物件等等。典故传说……[详细]
西安云居寺
  云居寺原名安庆寺,俗称西五台,位于西安市玉祥门内莲湖路南侧,东西长约500米,为昔日唐长安城内太极宫所在地。西五台原本为五个高台,但现在已经不全,残存有三个:前台、中台、后台。西五台的建筑风格与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均采用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建造。它坐西向东,由山门拾极而上,一台高于一台。各台两侧均有寮房,历来为尼僧居住。韦陀殿:进山门后的第一座大殿就是韦陀殿,其实也就是天王殿或弥勒殿,里面供奉的主尊是弥勒,不过,里面还没有配备天王的塑像。降龙观音殿(第一台):原来的第一台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是本寺住持吉祥尼师多方筹款360万又重新修建的,台上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五大菩萨殿(第二台):顾名思义,五大菩萨殿主要是用来供奉五位大菩萨的: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殿(第三台):地藏菩萨在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由于三阶教一度得到皇帝的支持,在京城的大寺里专门设立别院,故而……[详细]
周至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周至县西南15公里的广济镇曹家滩,一座山峰南依秦岭,北望平川,因状如风凰展翅,故名“黑风山”,山有一寺,当地人因山称为黑山寺。寺前骆水曲绕,因水而美,因水而滋,寺自有茂林修竹之盛,涌泉湍流之雅,虽入山而未深,足清静其有余,故黑山寺又因此而称清凉寺。出曹家滩村,逆山泉而行,一条新修的柏油公路渐渐隐入清悠的山林,约十余里行至黑风山的山腰处,几棵国槐树下,就是清凉寺的山门。清凉寺为四合院建筑群,坐南朝北的大雄宝殿一座五间,两边配殿共十二间。据重修清凉寺碑文所载,明清时期就有了大雄宝殿,天王殿。自古迄今殿宇多次重建,多次倾圯,只有在文革期间,一场浩动,清凉寺被夷为废墟。清凉寺自一九八六年恢复了宗教体制以后,清凉寺原五社曹家滩、南大坪、北大坪、红旗、时家山和广济村以及诸方信众成立了僧介云法师为道的重修清凉寺筹建小组,捐资盖瓦房六间,东三间祀奉佛祖,西三间为僧舍灶房,后又多次修复。一九九三年……[详细]
西周丰镐遗址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邑”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邑在沣河的西岸,镐京在沣河的东岸,遗址分布在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等在内的广大地区,总面积超过了10平方公里。1933年曾由考古工作者进行过勘查,195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一直延续至今。丰镐是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当时的都城方九里,每边辟三门,城内纵横各九条街,王宫居中,左为祖庙,右为社坛,前为朝堂,后为街市,提出了城市布局的一般参考原则,可见在当时,城市的布局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思想,布局规整有序。通过考古发掘工作,在马王村、洛水村一带发现有一处王室贵族居住的宫殿遗址,遗址四周有泄水用的陶水管道和板瓦等大量的建筑构件。此外还发现20座土窑式和半地穴式的居址,应该是平民的居……[详细]
唐城墙遗址公园
  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大唐不夜城南500米,位于雁南二路和雁南三路东西向平行的两条城市道路之间,是唐代长安城的南城墙所在地。东西全长3600米,宽100米,占地540亩,由建筑大师张锦秋担纲设计,和曲江池遗址公园同为曲江新区2008年斥资40亿元打造六大遗址公园中的两大项目,西安市政府‘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唐城墙遗址公园总投资约5亿元。它融会古今,宛如一条绿色长廊延伸在曲江的东南方。唐城墙遗址公园以“市民、自然、休闲、健康、艺术、享受”为主,充分体现服务市民和艺术享受的理念。以唐诗为主线,以书法、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园林景观为表现手段,是集诗歌、哲学、美学体验、生态园林为一体的休闲文化长廊。唐城墙遗址公园八个分区以初唐到盛唐的唐诗为主线,并延伸融会到造园意境和景观设计等方面。唐长安城墙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公园的修建中,重点表现了隋唐长安城的规划框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再……[详细]
隆昌寺遗址
  隆昌寺遗址位于县城西约9公里姬家乡毗沙村西南麓。此处原为秦汉泾河官渡,有驿楼。据载西汉平诸吕之乱后,汉文帝由代至长安称帝,居此地4日,差人赴中渭桥观变。该寺建于金代。宋太宗敕赐名隆昌寺,有塔突兀,佛事活动长盛不衰。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时毁于战火。建国后,1986年9月26日,毗沙村机砖厂在此掘土时发现地宫。地宫呈八角形单室穹窿,底廓约3米,高约4米,门西南,高约1.5米。磨面砖砌筑,彩绘仿木结构,立柱飞檐,工艺绝妙。周围八面均有彩绘壁画,色泽鲜艳,画工精湛而细腻,其中一壁画画有一僧,高枕仰卧,闭目静神,面孔和善,怡然自得。中间筑有约1平方米平台,台正中放有陶制彩绘棺椁和涂金彩绘舍利盒。椁残破,陶棺长36厘米,阔22.4厘米,通高27.1厘米,底部铭文:“大金天德三年岁次辛未九月重阳日造京兆府高陵县毗沙镇隆昌寺经藏院修塔主南行者”;陶质舍利盒长17.7厘米,阔11.2厘米,通高13.……[详细]
鄠邑金峰寺
  金峰寺位于户县庞光镇牛首山山坡北麓,距离西安约50公里。寺庙始建于隋,兴于唐,唐代天文学家、僧人一行禅师从事研究著书立说之所,<大衍历)全卷完于此。从寺存明成化十年(1475)《重修金峰寺记》碑,据碑载,金峰寺旧址原有前后正殿两座六楹,另有左右廊庑、祖师诸殿、伽兰、僧房、僧寮、楼阁,“凡所有宜者,无一不惧”。此碑碑阴刻殿堂图,由图数计殿宇达40多间,寺内原有土地100多亩,碑称“被不屑子孙海门海时掠卖,寺已形成残破”。此碑中记载着一则重要的史实“唐僧一行曾驻锡于此。”后随历史变迁,庙宇几经沉浮,已失去往日的巍峨壮观。一行禅师,又称为僧一行,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阐发者。一行禅师原名张遂,少时勤学好问,青年时期对天文、数学颇有研究,武则天时在河南嵩山依普寂禅师出家,唐玄宗即位后,以礼相召,请他出山主持修订历法。他和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合作,研制成功黄道游仪,重新测定……[详细]
兴庆宫遗址
  兴庆宫遗址位于今碑林区咸宁西路北侧兴庆宫公园一带。原为隆庆坊,为避讳,改为兴庆坊,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与兄弟五人的住宅。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始作宫;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扩建;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始,为唐玄宗听政及与杨贵妃长期居住之所,又称“南内”。其北与太极宫、大明宫,南与曲江池均有夹道相通。1958年后,西安市文管会、陕西省文管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探测和局部发掘。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250米、东西宽1080米、周长4660米,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夯筑土墙:西、北面墙基宽5米左右;东墙基宽6米;南墙为内、外相距20米的两重墙。四面设门:兴庆门为正门,在西墙偏北部;东门——初阳门据考古探测东西长16.5米、南北宽23.5米。宫内南部以椭圆形龙池为中心,是园林区;北部为宫殿区。建筑有二三十所,如兴庆、南薰、大同、长庆、咸宁诸殿及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详细]
西安都城隍庙
  西安都城隍庙道教宫观,正式名称为“都城隍庙”。在西安市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占地约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66平方米。西安城隍庙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庙”之一,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创建于西安东城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移建于今址。清雍正元年(1723)毁于大火,川陕总督年羹尧于同年重修。据史志记载,西安都城隍庙建筑规模宏大,全国各地城隍庙罕有其比。城隍庙分为庙院和道院两大部分;城隍庙山门口有座五间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叠,牌坊之下,有铁狮一对。山门内有一条数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直达二门,其间有文昌阁一座。进入二门有一座精巧绮丽的戏楼,戏楼与大殿南北相对,中间场地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木质牌楼,楼檐有精美彩绘及阴阳太极八卦图案。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中供奉西安都城隍,两侧配祀判官、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等鬼卒。原主要建筑有大门、玉皇阁、乐舞楼、牌楼、大殿、道……[详细]
西安荐福寺
  荐福寺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族戚为其献福而兴建的寺院,故最初取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神龙二年(706年),扩充寺庙为翻经院,成为继慈恩寺之后的一个佛教学术机构。寺址原在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南部,即唐太宗之女襄成公主的邸宅,唐末因遭兵祸破坏,将其迁建于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里,即今址。相传景龙元年(707年),唐中宗李显令宫人摊钱,在安仁坊建造一座秀丽的高塔,形似慈恩寺大雁塔,唐宋时期被称为“荐福寺塔”。后世因它比大雁塔小巧,又改名“小雁塔”。塔身原为15层,高约45米;后为地震震坍,只剩下13层,残高43.3米。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为密檐式建筑。唐代高僧义净,在高宗咸亨二年(671年),从长安出发,经广州取海道赴印度游学求佛法,历时25年,足迹遍及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洋东部等30多个国家。于武……[详细]
赵公明财神庙
  赵公明财神庙以华夏正财神赵公明故里和财神历史传承为核心,坐落于财神赵公明故里——陕西周至县集贤镇,它以三进财神殿为核心建筑院落,以偏殿和小庙构成众神体系,是民俗吉祥福神的综合展示园区,打造以财神故里、众神传说、集贤鼓乐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赵公明,名朗、玄朗、字公明,生于商朝末,曾任大夫之职,后隐居终南山。因他入黑水峪,(今西安市黑河水库)擒黑虎为民除害,受到尊崇爱戴。传说:赵公明修仙得道,被玉皇大帝封为五路财神之首,(福禄寿喜财)主管人间财富,华夏民俗文化一直尊崇财神赵公明,俗称财神爷,灶王爷,黑虎爷,财政部长。千百年来在世人心目中祭拜财神会带来好运。中国民众供奉的财神主要有六位,赵公明被奉为华夏第一正财神,千百年来已被世人公认。相传,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出生羽化都在终南山下陕西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赵大村。赵公明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据传,赵公明……[详细]
薄太后陵
  “薄太后陵”又称“薄姬冢”,位于陕西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陵墓中安葬汉高祖刘邦的侧室,汉文帝的生母——薄氏。公元前155年,政治精明、与世无争的薄太后去世,葬于此陵。陵墓曾于西晋末年被盗,后被修复。陵墓封土形似复斗,陵前有清朝树立的“汉薄太后南陵”石碑,常有游人光顾。 薄氏是汉高祖刘邦的侧室、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氏出身低微,秦末诸侯纷起,魏豹称王,薄氏家将她献人魏宫。刘邦灭魏,她成为汉军俘虏,以后纳入后宫,生子刘恒。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凡被刘邦所宠幸的妃子多被杀戮或-。薄氏因在刘邦生前早巳失宠,所以得免于难。吕后允许她和儿子代王刘恒同去代国,成为代国太后。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大臣们议立汉嗣,他们鉴于吕后时期外戚专权,对继嗣外家选择非常严格,终于以“薄氏仁厚”为理由,迎立刘恒为皇帝,尊奉薄氏为皇太后。薄氏身居尊位后,从不擅作威福,尤其对股肱大臣,颇能尊重和爱护。一次,有人诬告绛侯周勃谋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