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321、五人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人墓
  五人墓位于阊门外山塘街775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墓门朝南,前临山塘河,壁嵌《五人墓义助疏》碑,时在崇祯七年,参加义助者有吴默、文震孟、姚希孟、钱谦益、瞿式耜等人。门后立双柱出头石坊,义风千古字额为杨廷枢所书。过石坊是享堂,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明间立五人之墓碑,高约2.2米,1981年整修时自墓门移至此处。东次间立《五人墓碑记》石刻和清代书条石10块,堂后即五人墓冢,一字横列,围以条石,东西长16.87米,南北宽6米,高1.35米。正面嵌五人名碑。五人基原已荒芜不堪,经两次修葺始成现状。五义士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魏忠贤斗争中殉难的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五位义士之墓。天启年间(1621~1627)阉党执政,朝政黑暗。苏州织造太监李实、巡抚毛一鹭阿附魏忠贤,残酷压迫、盘剥人民,激起市民强烈不满。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魏忠贤杀害了杨涟、左光斗后,掌……[详细]
太仓海天禅寺
  海天禅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机遇中应运而生的大型佛教寺院。其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占地百余亩,地理优越。它紧靠沿江高速公路,东枕长江;西接班204国道、昆山、苏州;南倚名都上海;北望无锡。可谓是交通便捷,物阜民丰,万商云集。人文荟萃。海天禅寺是在千年古刹——红庙的基础上于一九九二年扩建而成。其目标是修建一座以佛寺为主体,从事佛学研究,发扬东方文化,融寺院、学苑、老年福利、旅游景点于一炉的现代中国“那兰陀”。展望未来,实为不可多得的佛教胜地。海天禅寺内建有大牌楼、山门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万佛宝塔、僧寮、放生池、绿化景观等主体设施。交通指南景区地址:江苏省苏州太仓市板桥镇神寺路乘车线路:太仓市内乘115、203、106等路公交可达。自驾线路:沿江高速太仓出口下 — 339复线西行至兴业路左转 — 往南2公里在路的东侧。……[详细]
贝家祠堂(吴中贝氏纪念馆)
  贝家祠堂(吴中贝氏纪念馆)位于山塘街603号,原为清礼部儒士贝启祚程氏节孝祠。贝启祚与妻贝程氏是贝氏家族的四世。据乾隆《府志》记载,贝程氏极尽孝道,在老父患病伤口溃疡时,亲自吸吮驱毒,差点染病去世。贝程氏二十七岁时,丈夫离世,她更是守节32年,织麻纺絮维持生活,辛苦抚养七岁的孩子长大成人。为纪念贝程氏为贝家所作的贡献,在七世贝慕庭时,在虎丘山塘半塘桐桥堍建贝氏家祠贝节孝祠。建筑大师贝聿铭是贝氏十五世。贝氏家族事迹在《苏州名门望族》书中有详细记载。家祠堂前后祠宇分别毁于1959年筑-铁路及1998年建北环路万福桥,牌坊于2007年北环路扩建时编号拆除保留。贝家祠堂现在原址东移50米处修复。编号拆除保留的牌坊将移建至贝家祠堂入口处。贝家祠堂建筑由东西两路组成,东路为三进辅房,西路为祠堂。祠堂西侧根据地形建筑西花园。基地占地面积6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30平方米。……[详细]
潘镒芬故居
  潘镒芬的住宅位于大儒巷48号,名叫端善堂,是一座五路七进的典型清代大宅院。它坐北朝南,东起第二路为主轴线,进门后第二进为扁作花厅,厅内原先供奉潘氏祖先牌位。第三进为主厅,面阔三间13.8米,檐高3米余,梁架扁作,逢柱坐斗,前有船篷轩。立柱粗壮,上部饰有棹木。俗称纱帽厅。厅前一排明瓦落地长窗。庭前原有砖雕门楼,现已不存。大厅两侧均设备弄。后部有带夹厢楼厅两进,备弄内设有很陡的封闭式木楼梯,可供上下出入。苏州评弹里所称登上小姐堂楼的扶梯,就是这样的格式。堂楼构筑雅致,雕花门框犹在。两侧厢楼屋内均以方砖铺地,可见古代对木结构房屋的防火极为重视。东路房屋已改建,失去原貌。西路以圆作厅堂为主,屋宇栉比,庭院深深,古貌犹存。潘宅后门在南石子街,远看只见一排高耸的楼屋,墙上藤萝蔓草,风致绝佳。潘镒芬故居已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详细]
宋文治艺术馆(宋文治旧居)
  宋文治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建于1989年,座落在太仓市县府东街12号,馆内有宋文治先生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60件代表作和他收藏的30多件明清书画珍品,及具有很高价值的30件远古彩陶等。宋文治系太仓西郊人,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张石园、吴湖帆先生。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省书画院副院长和南京大学教授。1989年底,太仓市人民政府专门拨款建成了宋文治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是中国书画名家艺术馆之一,除了收藏有宋文治先生生前捐赠的其代表作品和明清书画珍品及出土文物外,同时还收藏有众多当代书画名家的佳作。历史沿革: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情况:宋文治旧居现作为宋文治艺术馆,展示宋文治先生生前捐赠的其代表作品和明清书画珍品及出土文物。2011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赵陵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东28公里处昆山张浦镇赵陵村。占地约1万平方米,为一海拔高10.5米的椭圆形土墩,系良渚文化早期大型土筑高台。1990、1991、1995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9米,上层为春秋时代遗存,中层为良渚文化,下层为崧泽文化。共发现以良渚文化为主的墓葬94座。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墓葬均与土台关系密切,按墓主贫富贵贱分区埋葬,并有规模较大的集中杀殉现象,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属首次发现。出土文物600余件,其中玉器200余件,石器130余件,陶器270余件。玉器中神人鸟兽透雕玉饰尤精湛。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199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赵陵山遗址北边是草鞋山遗址,东北边有张陵山遗址。赵陵山遗址是太湖流域典型的土墩遗址,距今5000多年历史。1990年、1991年、1995年经南京博物……[详细]
印应雷墓
  印应雷墓位于常熟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建华村,为一巨大土埠,高约3.5米,周长157米,俗称“印家山”。坐南面北,原甚具规模,设有石兽、石翁仲及神道碑等,后毁。今尚存“静海县开国伯印公之墓”碑一通。现立亭子一座,名为“印山亭”,居墓冢东侧,系本村邑人缅怀其而建。明弘治间桑瑜《常熟县志》载:“两淮安抚制置使印应雷墓,在尚湖南滨”。清乾隆间言如泗《常昭合志》载:“印丞相应雷,南宋时敕葬堰泾河处尚湖之南,年祀辽远,墓旁地悉为他姓所侵。明天启间司成许士柔力为修复,重刻石法。”按其时所镌墓碑称,印应雷子德传,孙肖翁、述翁,曾孙振之俱仕元。传至三十世孙祖朝无嗣,遗命以赘婿徐应任之子嫡甥文学为嗣,岁时享祀。印应雷(?—1273),字德豫,号习隐,原籍静海郡(今南通市),寓居常熟。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抗金名将,官至兵部侍郎。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28、沈周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周墓
   沈周墓,在相城区湘城镇沈周村西。  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著名画家,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沈周墓地较大,约5亩多地,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1928年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记》,1921年清末遗老吴荫培题《明处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现均保存在墓亭内。……[详细]
苏州石湖治平寺遗址
  治平寺位于苏州市郊上方山麓,东临石湖,隔水与越城遗址相对。根据《横溪录》记载:“治平寺左带石湖、越来溪,右绕横山群峦,背负茶磨屿,前临上方山。”南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僧法镜所建,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今名。在上方山顶有楞伽寺,寺旁有楞伽塔,始建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如今屹立山顶的是一座高二十三米、七级八面、塔身为砖结构的宋塔。在治平寺南,宝积山麓,原有宝积寺,为隋大业四年(608年)僧永光所建,现宝积泉景点建筑是在原宝积寺旧址上新建。楞伽寺、治平寺、宝积寺,合称楞伽寺上、中、下三院。治平寺内原有众多建筑,如环翠轩、得月轩、湖山堂等,现有大雄宝殿、观音殿、治平草堂、越公井等。越公井相传为春秋时所凿,据《吴地记》记载,“隋开皇九年(589年),越国公杨素移郡及县于横山东五里。”隋灭陈后,江南-,杨素领兵平乱,以原城池“非设险之地”为由,在石湖上方山一带建新郭。杨素对原……[详细]
330、禹迹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迹桥
  禹迹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东,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东面桥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西面桥联:“市近湖漘,骄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不远处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构成震泽水乡特有景观。1986年7月1日,禹迹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行政区划变更,2012年9月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31、香山陵
香山陵
  坐落在香山东麓,占地2.6公顷,1992年清明节前竣工落成。陵园面向正方,三面环山,翠竹抱碑。主要有石碑坊、三孔桥、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等景点。石碑坊:位于陵园的正面,高8.7米、宽15.4米,坊顶刻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题写的“香山陵”匾额。三孔桥:长20米、宽8米,拱形,气贯长虹,又名“贯虹桥”。桥的两侧矗立着两座群雕,一座是“沙洲农民-纪念标志”,一座是烈士群雕。革命烈士纪念馆:在烈士群雕两侧建有260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革命烈士名录、事迹介绍、照片和部分实物。烈士纪念碑:园陵正中是一座高19.28米,宽1.8米,顶呈矩形的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刻有原0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前有900平方米的吊唁台,由4000多块金山石铺筑而成。碑后建有烈士墓和忠骨存放室。……[详细]
卫道观前潘宅
  卫道观前潘宅即礼耕堂,位于平江路卫道观前,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徽商潘麒兆所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进,后通混堂巷,规模庞大,屋宇高峻,装修精致,现状尚称完整。中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三进楼厅。大厅原有“礼耕堂”匾额,系硬山造,面阔五间17米,进深13.7米,台基为花岗岩锁口石加侧塘石,高55厘米,锁口石厚达26厘米。明间设置踏步三级,制作精细,平整光滑。扁作梁结构,前廊设一枝香轩,厅内置前后船篷轩,中为四界大梁。前檐挑檩头雕水浪龙头鲤鱼,内挑雕灵芝梁垫,原厅内左右梢间隔有矮墙半栏,喜庆祝寿时,大厅权作戏台,男宾在厅中观赏,半栏外专供女宾看戏昕曲。综观该大厅,结构规整,用材粗壮,制作精细,为清乾隆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后堂楼为五开间两厢楼,重檐式,楼下前构鹤胫轩、船篷轩,梁垫雕能有各种……[详细]
333、福事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事桥
  位于吴江市桃源镇青云村28组,跨沈庄漾。始建无考。民国13年(1924)重建。(桥额上镌有“甲子”和“里人重修”字样)梁式五孔石桥,南北走向。全长31.4米,宽2.1米,跨径20.04米。中孔跨径6.05米,中孔高3.6米。有4组排柱,排柱中为花岗石,两侧为武康石,金刚墙基本上为青石与少量花岗石砌筑,桥面两边的面石为花岗石,中间的为武康石,余为花岗石,传递着此桥历代修缮的信息。(江南一带造桥,宋元时常用武康石即紫石,明代时常用青石,清代和民国时常用花岗石)福事桥桥名的解释,一谓“幸福的事”。《荀子·仲尼》中云:“福事至则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另一谓“祭祀斋戒等求福的事”,《明史·后妃转一·太祖孝慈皇后》中云:“会后侍帝石,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不管是哪一种解释,都表达当地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详细]
334、宝带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
  宝带桥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间(1829)。由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为筹措建桥资金,王仲舒带头将自己身上的宝带捐出来,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宝带桥用坚硬素朴的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我们现在所见的宝带桥是明代正统年间重新修建的。清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已相当严重。解放后,人民0根据明代的规模和形制,修缮了这座古桥。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围有青山绿水相衬,恰拟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火车站乘坐103路到底,步行10分钟可达注:因火车站地区和北环快速路建设改造需要,2005年10月28日——2007年6月,103路终点站调整至平四路临时首末站地址:苏州市吴中区东方大道与吴东路交界处附近类型:古迹桥游玩时间:建议0.5小时开放时间……[详细]
新毛粮仓
  新毛粮仓位于苏州太仓市城厢镇电站村新毛米厂内。整座建筑的材质是砖、瓦与石灰,没有使用任何木质或铁质梁架及构件。占地725.4平方米的新毛拱形仓,前、中、后三栋一体,坐北朝南,与厂内的另一座砖圆仓为邻。拱形仓系硬山锥尖顶,红瓦屋面,南北两侧山墙各有对开式平面木门;山墙上端各饰一枚五角星堆塑徽标,色彩鲜艳。拱形仓外部连体,内部独立,每栋为通面阔16米,通进深13米,通高15米。在内部观察时,可见一道道拱弧形成拱形顶,既保温又不渗漏。拱形仓在建筑上采用了叠涩法,整个建筑自山墙部位开始将砖块向外层层叠起并出跳,两厢合拢即成拱券式拱形顶,遂省去梁架等构件;承重与剪力系由墙垛承载,故其墙垛呈外向扩张成“八字形”。而直角墙与拱形顶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确保了仓内恒温。2011年12月,新毛粮仓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