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旅游

青海省文物古迹介绍

文都寺及海东地区班禅大师故居
  文都寺亦称“边都寺”、“边垛寺”,藏语称“文都贡钦扎西曲科尔朗”,意为“文都大寺吉祥0洲”。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在今文都乡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侧山拗。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据传,最初在今寺院上方山坡建有小经堂1座。已故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座落在文都乡麻日村,距县城西南20公里。民国27年(1938年)农历正月初三日,大师诞生在此。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地方。元初迁来循化,明代起为世袭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管辖“文都七族”。麻日村位于夏当山麓,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有小河自南向北流注黄河。穿村而过的公路,连接循化积石镇和黄南同仁县。大师故居在一棵高耸挺拔的参天古树之下,故居一进三院,外院有停车场、杂物房、仓库等;西院为旧居,是家庭成员住房;东院三面盖有两层藏式楼房,楼北正中为佛堂,其左侧有会客室、大师卧室。梁栋门户均用油漆彩绘,显得富丽堂皇,庄重典雅。佛堂门上方挂有“河源须弥”的……[详细]
42、拉布寺
拉布寺
  拉布寺拉布寺是玉树地区的格鲁派大寺之一。早期,这里是一座萨迦派小寺。明永乐年间,宗喀巴弟子代玛堪钦元登巴奉师命来今称多县地区建寺,见拉司通学群沟口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便选定寺址,在当地拉布头人尼玛本的协助下,于永乐十六年(1419)改建原有萨迦派小寺,新建经堂1座,僧舍6间,聚僧10人,形成拉布寺。寺院初建,即受到宗喀巴和明王朝的支持。据传,宗喀巴曾赐赠自己的头发、衣饰等作为泥塑佛像的装藏物,并赐度母像1尊,明廷曾赐给0像1尊和禅杖等法器。寺院建成后,代玛堪钦积极活动于附近各地,扩大影响,很快将今玉树县原属直页喝芋孤刚噪皿苛测irRR可pMi于寺,使之改宗格鲁派。代玛堪钦晚年又到今海西州的都:和四川石渠县一带活动,进一步发展势力。约在清道光年j该寺-吉热多杰人京觐见清朝皇帝,得到丰厚赐赠,被、拉布族百户,管理当地一切政教事务。清同治三年(1864清朝敕赐小金匾!块。同治十二年(is7s),……[详细]
藏娘佛塔
  藏娘佛塔位于通天河南岸玉树县仲达乡歇格村桑周寺,距乡约40公里。2001年6月25日藏娘佛塔及桑周寺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藏娘佛塔是由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佛教画像、造塔等权衡制度的制定者(上述权衡制度也收录在《大藏经●丹珠尔》)中孟德嘉纳(又称尼德加那)于北宋天圣七年(1030年)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因此,该塔可称为标准藏传佛教塔的实物样本。被后世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等各派著名法王、大师共认为是藏传佛教塔之精华。与尼泊尔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共称为世界著名的三座藏传佛教佛塔。《大藏经●丹珠尔》外,藏汉许多史书如《德吾史部》、《娘氏志》、《青史》、《红史》、《汉藏集史》(世界史)、《西藏王统记》等五十多部史著中均有记述。藏娘佛塔及桑周寺不仅自身具有极高的古建筑文物价值,而且还保存和收藏着许多非常珍贵的宗教……[详细]
44、丹斗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斗寺
  丹斗寺亦称“丹笛寺”、“旦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巴燕镇东南31.5公里、在今金源乡南18公里处,南距使沟旗村1公里,北距科那卡村2 公里。 寺处循化县城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据载,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达磨禁佛,在曲卧山修行的藏饶赛、肴格迥、玛释迦牟尼3人逃来青海,曾在此居住,剃度附近甲徐村的喇勤贡巴饶赛(892-975 )为徒。喇勤成名后,于丹斗建立道场,招徒-,特别向卢梅·崔臣喜饶等卫藏十弟子授戒,使西藏佛教再度副复兴。因而,丹斗寺作为“后弘期”佛教的发祥地,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一直是各派信徒们向往的圣地,朝圣者络绎不绝,三世0等西藏重要人物都曾到过丹斗寺。明清以来,西藏各派到内地朝贡,途经青海,不少人都来此朝拜,有的甚至长住修持。丹斗寺的主……[详细]
45、旦斗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旦斗寺
  丹斗寺,藏语全称“丹斗谢吉央贡”,是藏语系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公元9世纪中叶,西藏“三贤哲”曾来此定居。喇钦·贡巴饶赛从“三贤哲”出家,受比丘戒成名后,创建丹斗寺,招徒弘法,使西藏佛教再度复兴。因而该寺成为各派信徒向往的圣地,来此修持者络绎不绝。该寺虽地处偏僻,但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有阿弥鲁迦殿、热杂帕殿、“三贤哲”及喇钦修行殿、弥勒殿、阿柔格西修行殿、大经堂、如意佛塔、僧舍等共约200余间,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丹斗寺几座佛殿散落在一条山沟里,规模不大,峡谷两边石壁陡立,似刀削斧劈。分别建于悬崖峭壁之中,有的则依天然岩洞而成。当我们踏入第一座“龙王殿”,整个建筑就以其天然形成的地势很巧妙地把建筑物镶嵌在岩洞中。柱、梁上龙凤飞舞,栩栩如生。入正门,四大天王体形魁梧,各持凶器,相貌狰狞,相对而坐,令人望而生畏。再往里走,正殿里三尊救世主佛又是一副慈祥的面容……[详细]
柳湾遗址
  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乐都县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北的一处东西走向的旱台上,这是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共发现有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贵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达15000件之多。柳湾墓地按考古学文化分期,分别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厂类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而得名,广泛分布在甘肃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区,距今约4000年。柳湾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马厂类型最丰富、珍贵,其数量之众,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为其他古文化之冠。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体地把器形和优美的花纹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不但是制陶工艺发达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彩陶表面为桔红色或紫红色,配上黑色线条的几何形花纹或动物形花纹,更加光亮艳丽。彩陶的器形主要有盆、壶、罐、瓮、豆、碗,显得新颖多样。柳湾墓地发掘马厂类型墓1000余座,占总墓葬6……[详细]
诺木洪文化遗址
  诺木洪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诺木洪乡,是我国解放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首先发现于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故考古学上称之为“诺木洪文化”。 该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诺木洪、他里他里哈、巴隆他温陶亥、香日德下柴克、上柴克、察汉乌苏夏日哈、可儿沟等20余处。该文化对我国羌族、吐谷浑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他里他里哈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诺木洪文化遗址范围东靠海西哇河,西临搭里他里哈村,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遗址由三个小沙丘组成,呈品字形,三个沙丘之间是一片天然广场。其文化遗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围墙、牲畜圈栏和本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围墙是以黄土土坯叠砌而成,土坯呈长方形。围墙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一种是呈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圆形的木……[详细]
吐蕃墓葬群
  介 绍 位于都兰县热水乡热水沟西岸,距都兰县城约10多公里。属唐代早期大型吐蕃墓葬群,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吐蕃墓葬。分布在长约7千米的热水、扎玛日、沙尔塘、斜歪4个自然村。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发掘与清理,大部分已被盗掘,198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圆形两种;以夯土或堆以砾石后再复盖夯土,夯层间铺有沙柳枝条,夯土下方均筑平面为等腰梯形的石墙,边缘砌有土坯或泥球,并在其外侧涂以红色石粉;墓室为砌石,由墓道、中室、左右侧室和后室组成;封土堆前有规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车、木牍、玻璃器皿和金银器具。丝织品上有佛像、飞马及各种不重复图案130余种;部分文物及图案具有较浓郁的中亚风格特点。 大小墓葬共计200余座,其中一座,座落在一座自然山丘之上。墓冢背靠热水大山,面临察汗乌苏何,高出地面约30多米,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墓葬墓高11米,东西……[详细]
永安古城
  永安古城永安古城在门源县城西南方向,距浩门镇50公里。永安古城始建于1725年,这一年是清朝雍正三年,是清代著名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所建。该城南北为438米,东西为353米,城墙高7.3米,厚6.7米,有腰楼2座,炮台8座,城下壕沟深1.6米,东西两门原各建有门楼,永安河经城西由北向南流。从城东南看去是九道岭,岭上有伊斯兰教拱北;城西是西凤山,山头有烽火台,山中有山洞5个,俗称仙人洞,相传是当年道人们的修身之地。城北所依的,就是叠云翠嶂,苍茫无际的祁连山。从1725年到1928年的200多年间,这里商贾云集,成为繁华的商贸重镇。清光绪年间,门源属大通县,当时有个县令叫贾勋,他最喜欢五言诗,有一次他到门源来检查工作,写下了一首叫《从北大通到永安城》的诗,赞美了从浩门镇到永安城他所见到的风光物产:一出红山堡,荒凉野井添。猎场沙草乱,牧地雪花粘。田鼠踪弛迅,山羊角挺尖。刀旗光耀处,壁垒想森严。民国……[详细]
阿琼南宗寺
  阿琼南宗寺(藏语称桑额旦杰朗)位于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丹霞地貌中心景区,南宗沟5公里处,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是九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时期从西藏来此修行、传教的三位高僧居住过的古迹,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比塔尔寺还早600来年。峰北有一座形如藏文字母的石山,高耸入云,故名“阿琼南宗”。作为佛教胜地,是一千多年来香火不绝、信徒们远近必拜的圣山之一。清康熙年间,尖扎宁玛派-班玛仁增在山峰下主持修建了阿琼南宗寺。原有小石窟5所,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属人工开凿,窟门人工建造,飞檐依山,雅致幽美。而今,阿琼南宗寺是尖扎、贵德两县宁玛派教徒集中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农历三、四、九、十二月各-一次,其中四月十三日法事规模较大,有跳欠活动,前去观看的信徒很多。 南宗寺建筑风格华丽,大经堂内供有金铜质莲花神像、华旦·啊低狭像、宗喀巴大师、马头明王、金刚九神、八对纯银小塔和从内地请进的几部金刚佛像……[详细]
伏俟城遗址
  伏俟城遗址位于共和县石乃亥乡政府所在地北部,是青海湖边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遗址略呈正方形,其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12米,宽17米,保存基本完好。南面城墙有一宽10米的城门,城内自城门起,向西有一中轴线,中轴线两旁各有隆起的两排长50米、宽35米的房屋基址。城内最西边有一小方城,东西长70米,南北宽68米,城门朝东。小方城与南城墙之间有一长15米、高9米的土台,台上有房屋遗址。城内有通街。古城外周曾有长方形的外廓,现仅有南墙外廓,长约1400多米,其高度仅隆起地表。其余三面外廓均遭河水冲刷而被破坏。伏俟城,相传为北魏时代的吐谷浑王伏连筹所建,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当时北魏朝廷封伏连筹为征西将军,西海郡开国公,并在此建筑城池。公元540年,伏连筹之子夸吕在此建立起青海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国──吐谷浑王国,定伏俟城为都城。史书上有着这样的记载:“夸吕立,始自号为可汗,居伏……[详细]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
  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俗称文成公主庙,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贝达社境内,距州府结古镇20千米处。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是由文成公主选址,在大译师伊西央的支持下,唐蕃工匠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左右开凿,永徽4年(公元653年)竣工。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赤代祖丹联姻,在勒巴沟岩石上凿刻主要以佛教内容为主的摩崖,贝大日如来佛石窟摩崖由大日如来佛及八大菩萨立像(浮雕),佛殿左右藏、汉刻文,章冈及卓拉摩崖组成,面积约350平方米。内容有大日如来佛八大菩萨浮雕、古藏文刻文“所、依能依颂”、“祝辞”、“具摩崖简志”、汉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章冈的十方佛和古藏文《普贤菩萨行愿王经》石刻。勒巴沟摩崖位于玉树县巴塘乡勒巴社勒巴沟内。摩崖始刻于唐太极元年(712年)左右,天宝元年(742年)竣工。由古秀泽玛、吾娜桑嘎、恰冈和泽琼沟四处石刻组成,大部分为线刻,石刻面积330……[详细]
旱台遗址
  旱台遗址 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土族自治乡清泉村北。中川乡位于寺沟峡与积石峡之间的小盆地的中部。盆地发育较好,分三个阶梯台地,比较宽阔平坦,旱台处于第三台地南缘,西临清泉沟,东靠红崖沟,北为台地大缓坡,南对清泉村(俗称祁家)。遗址面积约30O×120 米,西部紧靠清泉沟,南缘为中川中学校园,东部是一处汉代墓葬群。由于引水灌田,遗址被水冲刷分割成东西两区,中部塌陷形成一个大坑,地面散布有杂骨、陶片,以陷坑内最多,周边暴露有灰层、灰坑、白灰面房屋等遗迹。东部还见有残墓葬。1980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在此清理墓葬1座,房屋2座,灰坑1个。墓葬为南北向长方形土坑墓,长240厘米、宽140厘米,内葬2人,男性为二次葬式,女性为侧身直肢葬式,并面向男性尸体。随葬器物有泥质红陶双大耳罐1件,长颈双耳罐两件,侈口粗陶罐、石璧及饰物各1件,骨镞20个。房屋一为410×350厘米,一为310×300厘……[详细]
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
  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位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吉曲、尕水、吉尼赛三乡交界达那山腰。达那寺,藏语全称为“达那僧格南宗”,汉译为马耳狮子天堡。因为坐落处有一岩山,形状酷似马的耳朵得名。达那寺大约始建于公元三、四世纪,那时是苯教寺院,在南宋时期改奉叶巴噶举派,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由藏传佛教著名高僧帕竹噶举创始人帕摩竹巴的高徒桑吉叶巴·意西泽巴创建。达那寺现在属于噶举派寺院,俗称白教。噶举派是所有藏传佛教中派系传承发展最多的一派,有四大派八小派之称。而达那寺是八小派中现今唯一一座叶巴噶举寺院。达那寺现存石木结构的经堂一座,高22米,占地44平方米,二层,藏平顶式帕摩竹巴灵塔殿一座及叶巴殿、僧舍等建筑。经堂里供奉着高9米的英雄格萨尔王及其部将的塑像,以及他们用过的战刀、盔甲和衣物等,还陈列着数万卷藏族早期的经卷和极其珍贵的其它文物。在离那达寺不远的达那山岩洞中,建有《格萨尔王传》中岭国三十……[详细]
河西文昌庙
  文昌庙在贵德共有三处,一般特指河西文昌庙,藏语称“尤拉康”,位于县城西郊六公里处的下排村西侧山坪台东坡上。文昌庙西靠山坪,北临黄河,庙前温泉河婉蜒北流。文昌庙始建于明代晚期(1590—1600年间)。据朱辑五编《贵德县续志稿》记载,“距贵德城西十四里,旧有文昌庙,创自前明……”清同治六年(1867年)文昌庙毁于一场大火,同治十三年(1874年)筹资重建,光绪二年(1876年)落成。1958年遭破坏,1982年,在旧址上按原规模建起了新的文昌庙。 文昌庙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阶梯式庙宇,踏上第一层平台,一座三层的横枋斗拱组成的牌坊建筑便是文昌庙山门。牌坊三开间,中间宽而两边窄,主次有别。三开间都安装了钢管绾花的金属栅门,即美观大方,又多少透出现代建筑的气息。山门两边“工”字形的水泥基座上石狮虎视眈眈,门前一对旗杆冲天而立,透露出寺庙特有的威仪和神秘。经几十级石条台阶,登上第二平台,这里三面建有楼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