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鞍山市 > 岫岩县旅游

岫岩县文物古迹介绍

卧鹿山效圣寺风景区
  卧鹿山风景区位于岫岩县城南26公里的杨家堡子镇松树村境内,以峰秀、庙奇、景美而著称。山中有一长约百米、形似卧鹿之背的青石脊,传说古时有一骑黑鹿的道人居住山中,死后化身青石脊,卧鹿山因此而得名。卧鹿山山势险峻,秀色可掬,景点随处可见。石制古庙——效圣寺效圣寺座落在卧鹿山脚下,因其历史久远而被当地人成为老古庙,是目前辽宁省内现存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制古庙。效圣寺原是一座三间房舍的草堂古庙,始建于唐。1981年辽宁省文物厅拨款进行全面维修,新建东廊房三间,修仿古山门一座,建花墙长60.4米。后又在西面建廊房三间。这座巨型庙宇,全是石质结构,正殿三间长9.15米,宽5米,高5.4米。除门窗外,墙体、廊柱、梁架、屋顶、殿脊、吻兽等皆用石料雕制,贸隼插接而成。石庙东西山墙由61块条石砌成,庙后墙65块条石,庙前墙30块条石。让人称奇的是,石庙的脊檩能预知天气情况,雨前有“小雨微润、大雨重润、无雨不润”……[详细]
卧鹿山石庙
  鞍山卧鹿山位于鞍山岫岩县城东南24公里的杨家堡乡松树秧村。石庙原名“效圣寺”,俗称“老古庙”,是省内现存唯一大型石构古代庙字。1988年12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卧鹿山山势险峻,奇峰怪石,林深草茂,景色迷人。卧鹿山石庙依山傍壑座落在山前一平地上。石庙正殿三楹,高5.4米,宽5米,长9米许,36块精制巨型石瓦覆盖殿顶,整个建筑除门窗为木制外,其余栋、梁、柱、瓦、屋檐、殿脊等,皆为青白石料建造,精雕细刻,严密合缝,宛如一体。石庙内供五尊石佛像,庙前立一石钟楼,庙院四周皆为石墙围砌,整个石庙建筑可谓“石庙房、石佛像、石钟楼、石围墙”。遥望石庙,如处飘渺烟云之间,游人至此,惊羡不已。石庙西侧有一碑林,已竖起的石碑50通,真、草、隶、篆各体书法一应俱全,其镌刻年代,自明万历朝起,止于民国年间,其中清碑居多,石碑图案精美,雕工细致,是一批石刻艺术佳品。卧鹿山石庙位于青山掩映之中,远望烟云缥缈,如在……[详细]
岫岩宝泉寺
  宝泉寺座落在岫岩镇北3.5公里的兴隆街道办事处洋河沿村,位于兴隆山半山坳处,北倚青山,面临大洋河,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宝泉寺原寺建于1835年,即清道光15年,当时由40多名会首集资兴建。寺下院前有一泉池,水势旺盛,水质清澈,甘甜爽口,经检测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元素,是稀世宝泉,故寺以宝泉命名。寺中原只建有一座供奉玉帝的大殿,故俗称“玉皇庙”。后又陆续建起大雄宝殿、灵宵宝殿、千手千眼佛堂、弥勒佛堂、会经堂等。县佛教协会设在寺内。该寺每年四月十八举行庙会活动,吸引大批僧众、居士和游人前来,香港、台湾僧人和居士也常光顾。宝泉寺已成为岫岩县内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详细]
岫岩双泉寺
  双泉寺位于岫岩满族自治县雅河街道办事处双泉村龙凤山半坡上,距岫岩镇10公里,该寺以南山附近有两泉而得名。双泉寺原寺始建于1787年,即清乾隆52年,有大雄宝殿3间、禅房3间。1859年(清咸丰9年)曾进行过大规模维修,后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屡遭破坏。1992年到1993年,恢复并重建了大雄宝殿3间、偏殿3间、禅房3间,并在双泉处建新房1间,塑龙王像,1993年举行开光典礼。双泉寺是岫岩县内一处香火极盛的宗教场所和旅游胜地。……[详细]
姑嫂石石棚
  姑嫂石石棚位于岫岩县城东北5公里的兴隆街道办事处兴隆村薛家堡境内,石棚座北朝南,由四块巨型石板组合而成,左、右、后壁各一块,顶盖一块面积约20平方米,后壁一块被人为砸破。在距该棚400米处的洋河沿村大榆树村民组南坎子大地里,另有一形制相同的小石棚,遥可相望。民间传说石棚是为姑嫂二人成仙而修。实际系青铜时代“巨石文化”的遗迹,可能是古人的墓葬,距今约4000-5000年左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棚四壁正中心为基点,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5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米以内为一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卧龙山山城遗址
  位于岫岩杨家堡的卧龙山山城遗址是隋唐时代为防止大唐进攻而在山上筑的石城。古城南端筑有点将台,北城墙制高点上有烽火台,设有四门,古城内有娘娘庙。2019年,卧龙山山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娘娘城山城
  娘娘城山城位于辽宁岫岩县杨家堡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是一座隋唐时期高句丽的军事防御山城。据史料记载,晋、隋时期,高句丽族人割据辽东,在岫岩境内构筑山城20多座,娘娘城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此城原名后皇城,为高句丽宰相盖苏文之妹盖苏贞所占据,因而被称为娘娘城。山城四周设有东、西、南、北、西南5个门,东部谷口为正门,是主要进出口,宽3米,进深4米,两侧门门基大条石至今保存完好。城南端设有点将台,北城墙制高点上设有烽火台。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相传当年盖苏贞曾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烟,试探其兄是否能发援兵相救,盖苏文见报警便派援兵,结果是一场虚惊。后来唐太宗征东发兵攻城,盖苏贞再发狼烟却得不到援军,最后孤军奋战死于此地,兵丁们将其身首葬于城内南隅,后人称娘娘坟。相传清代道光年间在此建凌云寺,庙内塑盖苏贞像,又称娘娘庙。清代道、咸年间著名的岫岩满族诗人、辽东才子多隆阿,曾写下《游娘娘城》一诗:我来寻古……[详细]
北沟遗址
  北沟遗址是个冬暖夏凉的向阳坡,黏土层较厚,而且居住地还被大洋河环绕,是个依山傍水便于渔猎的好地方,非常适合生存和居住。该遗址经北京大学考古系C-14实验室测定,距今4500年左右,从出土的文物和房址还可以推断出,四五千年前这里是个较大的氏族聚落,而且是一个比较富裕的聚落,人们狩猎、捕鱼,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奇怪的是,这里迄今为止尚未发掘到墓葬,也没有发现人的骨头等。保护范围:以北沟里西坡耕地西角(东经123°15′35.8″,北纬40°17′34.2″)为基点,东400米,南、西各900米,北12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100米以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Ⅰ类建设控制地带外200米以内为Ⅱ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石湖石柱
  这两根古石柱据考证为青铜时代遗物,堪称史前的华表,远古先民的图腾。青铜时代正是父系社会文明鼎盛时期,有考古资料表明,目前在岫岩地区发现的青铜文化遗址已有二三十处之多。这足以表明,四五千年前,已有大量先民在此居住活动。穿越千古时空,我们可以确信,这里应当是远古先民群体联欢用来宗教祭祀的重要场所。还有很多人相信,这两根古老神秘的石柱和万古长流的瀑布,正是先民们祈求衣食丰足,生命繁衍,族群兴旺的神圣象征。保护范围:以东侧石柱子为基点,东、西、北各150米,南7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各60米,南80米以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Ⅰ类建设控制地带外50米以内为Ⅱ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