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党家村古建筑群
  党家村古建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建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初名东阳湾,后更名党家湾、党家村。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起扩建,划出民门、二门、三门住区与发展区,清代扩建,为防匪盗,筑上寨沁阳堡。其居住居民主要为党、贾二姓族人。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村落南北有塬,村寨合一,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村南有泌水绕行,形成依塬傍水之势。全村结构由巷道组成,主巷东西向穿村而过,次巷、端巷与主巷连接,符合地形排水方向。巷道地面一律石墁,断面凹形,交通与排水共用。村中的看家楼为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御设施的了望楼。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层内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观各层都有砖雕牌匾。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详细]
22、玉华宫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华宫
  皇家避暑行宫——玉华宫(世界佛教文化观光旅游地玉华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玉华宫是中国西部唯一皇家避暑行宫、高僧成佛地、度假和冰雪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距西安及国际机场120公里,北距黄帝陵55公里。景区一期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6%,景区年平均气温8.4℃年平均相对温度75%,有“天然氧吧”之美称。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玉华宫是绿的海洋、山的魂魄、风的旗语、松的风骨,宁静、幽谧、广袤、深邃,怡人的美景犹如仙境,“暂游已骇非俗骨,久住直恐成真仙”。昔日的玉华宫是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这儿曾发生过“扣释皇太子事件”;一代高僧庇奘法师在玉华宫译经、讲学,开窟造像,弘扬佛法,并创立成盛行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详细]
23、凤堰古梯田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堰古梯田
  汉阴凤堰古梯田生态博物馆是我国北方第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陪衬,保护和展示传统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凤堰古梯田位于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堰坪村、茨沟村,距县城35公里。包括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至650米之间,连片共1.2万余亩。种植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玉米为主,一年两熟。该地居民以从祖籍地湖南长沙府善化县迁来的吴姓族人为主,梯田级数均在300级左右,梯级层高0.3—1米不等,每级宽3至15米,最长处达600余米。梯田灌溉系统完备,依靠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长年不绝。绵延数十公里的凤堰古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形状各异,各具特色,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层层叠叠。从高处远望,梯田的一条条优美曲线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显示了动人心魄的曲线美。在莽莽森……[详细]
唐睿宗李旦桥陵
  唐睿宗李旦桥陵唐睿宗桥陵位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桥陵以丰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丰山气势雄伟,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四周诸峰环绕,山势巍峨,蔚为壮观。唐睿宗桥陵建成于大唐立国近百年的开元盛世,这时国力强盛,社会升平,在陵墓建筑中都有反映:石刻艺术造型力求展现富贵气象的宏大、壮丽,陵墓建制高大宏伟。唐睿宗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个皇帝,高宗李治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亲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在位8年,正式执政只有两年半的时间,所以历史对这个人做出了很公正的评价,虽无建树,但能洞察形势,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三让天下,一让母亲武则天,二让兄长李……[详细]
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约8公里处,是中共中央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枣园又名延园,占地面积54万多平方米。园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小礼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是在这里作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决定的。在依山的斜坡上,分布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沟西山脚下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地方和中央社会部旧址。中央-在这里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抗战胜利后又领导全国军民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同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咨询电话:0911-2852165邮编:716000景区地址: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镇……[详细]
26、九成宫碑亭 AAAA
九成宫碑亭
  碑亭,位于麟游县县城的西北部(九成宫宫城北郊),北依碧城山,西傍屏山,南眺青莲山,东临天台山。院内树木参天,花团锦簇,环境优雅。内竖两通号称“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的碑石:九成宫醴泉铭碑、万年宫铭碑。1985年,省文物局拨款重修了两座仿唐碑亭,古朴厚重,气势恢宏,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人前来游览参观。(一)“三绝古碑”—九成宫醴泉铭碑唐《九成宫醴泉铭》碑现存于麟游县城西北角(九成宫路1号)。据碑石记载,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首次驾幸九成宫,在西城之阴以杖捣之,有泉随而涌出,其水清澈如明镜,其味甘甜如美酒,故名醴泉。敕命宰相魏征撰文,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镌碑立石,以记其事。李世民是千古名君,初到此地即发现醴泉;魏征为初唐贤相,直言谏君,文采斐然;楷书大师欧阳询晚年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界,授命书写,世誉“三绝”。一千三百多年来,此碑以文章书法而俱佳,不愧为“人间第一帖,天……[详细]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1953年春发现,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持续4年时间的发掘,从中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半坡博物馆现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为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陈列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详细]
小雁塔(荐福寺)
  小雁塔位于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荐福寺创建于公元684年,原名献福寺,是唐高宗生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代明昌三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钟声清脆锐耳,10里之外都能听的清楚。塔影秀丽,钟声宏亮,这就是称作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小雁塔为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塔底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楣、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愈促,秀丽玲……[详细]
29、大雁塔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
  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坐落西安标志性建筑大雁塔的脚下,是国家AAAAA级景区,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的北大门。自2003年12月31日大雁塔北广场盛妆开放以来,景区平均每日接待各地游客数以万计,成为游客的乐土、市民的家园、城市的窗口、文化的盛地,被誉为西安的“城市会客厅”,为西安、陕西的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品牌效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详细]
30、潼关古城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潼关古城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初期,废弃位于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汉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闵帝宇文觉在此打败东魏大将窦泰后,改潼关为“潼谷关”。隋大业七年(611),将潼关迁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今港口镇禁沟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约八十年。唐天授二年(691),再资助迁关,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堑沟。宋、金、元三代,潼关城址未变。。明代,将城池扩大,设潼关卫。洪武九年(1376)将关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规模的扩建。东、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城高约16米,南与东南一隅,是顺山势之高下,削成垛口,高达30多米……[详细]
31、郑国渠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郑国渠首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泾阳县,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的秦代。郑国渠全长300余华里,灌溉面积达280万亩,至今已延续使用了2000余年。郑国渠首遗址内现已发现有3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的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面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痕迹。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各种渠口、渠道、拦河坝等遗迹以及大量反映古代水利的历代碑刻。其中的郑国渠夯筑拦河大坝,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坝之一。郑国渠遗址历来享有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盛誉。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详细]
32、塔云山景区 AAAA
塔云山景区
  塔云山景区塔云山,位于镇安县城西南35公里处,距西康高速公路东坪出口21公里,主峰海拔1665米,俊秀、高耸、险峻,远眺如破土而出竹笋,清新秀丽,近看又像耸入天际的高塔,雄伟壮观。山上十余处古朴、奇巧的殿堂楼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2003年被列入省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塔云山地形陡峭,奇石嶙峋,有峰岭、峡谷、绝壁等各式地貌。森林茂密,风光旖旎,大树参天、空气清新,山上道教建筑依山势而筑,雕梁画栋,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历经400多年,依然保留尚好。特别是高耸于万丈悬崖上的金顶,更是远近有名。金顶不足3平方米,建于塔云山顶,三面为千仞绝壁。登临金顶朝拜,脚踏流云,听松涛、赏圆月,素有“金顶刺青天、松海云雾间”之说。塔云山景区旅游资源品种繁多,结构布局合理,依据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塔云山有一级景点11处,二级景点8处,典型三级景源13处,分为土地岭游览区、过风垭游览区、塔云山金顶游览区……[详细]
33、司马迁祠墓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祠墓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详细]
34、勉县武侯祠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勉县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勉县县城108国道边,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旅游景区。武侯祠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最早,也是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武侯祠占地50余亩,呈南北布局,中轴线直穿七进,大都三院并连,现有古建筑28座100余间,规模雄伟,为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历代均有修葺,唐、元、明、清都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维修,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大都保留清代风格。武侯祠因其历史悠久,故历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迹甚多,唐李商隐、宋陆游、明薛宣、黄辉、清王士桢、乾隆皇帝御前侍卫工部尚书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同治年间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调元、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元老于右任等都在此留有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杨静仁、李鹏、万里、宋健、陈俊生、彭珮云、张震等都曾来此参观视察,并留有墨宝。武侯祠内文物丰富,……[详细]
35、消灾寺 AAAA
消灾寺
  消灾寺古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隋唐,位于陕西省凤县,坐落于嘉陵江北岸的豆积山上,与凤州古城隔江相望,距凤县县城双石铺10公里。嘉陵江、安河、南岐湖三水在此交汇。在豆积山的绝壁之上,既有道教上仙“通玄先生”张果老隐居-的洞穴遗迹,又有唐玄宗避祸安史之乱在此祈福消灾得以灵验的历史典故,更有三秦唯一的孔子文庙与之遥相呼应,在整个景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同聚一山”的独特人文景观消灾寺,原名萧台寺,位于陕西省凤县,坐落于古凤州豆积山,始建于唐代。豆积山奇石突兀,山势俊俏,东瞧“蛟龙下岩,观旭日东升,举首入水”;西望“猛虎卧地,看夕阳西下,起身归洞”,神似左青龙右白虎。故人们常说凤州乃藏龙卧虎之地。因唐玄宗李隆基曾在此祈福消灾而闻名,消灾寺历代香火旺盛,影响深远,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唐朝时期,消灾寺就已声名远播,“萧寺晨钟”、“铁棋仙迹”、“通玄洞”等景观为文人墨客广泛称颂。唐代诗人刘沧在过陈仓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