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旅游

广东省文物古迹介绍

广州纯阳观
  纯阳观是广州市最大的道教宫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纯阳观位于海珠区漱珠岗,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据地质学家考证,漱珠岗是二亿年前火山喷发出的熔岩堆积而成。汉代杨孚、宋代崔菊坡、清代岭南画派鼻祖居廉等名人都在这里设帐讲学。纯阳观为清代岭南高道李明彻祖师在道光四年所建。广州道教中人素有“北至三元宫,南去纯阳观”之说。纯阳观虽位居商业闹市之中,山门内却别有洞天,清寂宁静,纯阳观无论在建筑风格,还是供奉的道教其他神仙人物,或是其儒雅韵味积淀的人文氛围,无不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然而这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秉持,正是由于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道教也被誉为中国的活文化,道教的生命力也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五凤村漱珠岗内乘车线路:乘商务专线2路、夜12路公交车前往。地址:广州市新港西瑞康路268号类型:地质地貌道观游玩时间:建议2-……[详细]
增城雁塔
  雁塔是增城市现存的唯一古塔,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镇南面(现在的增滩公路左侧)2公里处的豸山上,紧靠碧波荡漾的增江。雁塔构造雄伟壮观,设计周密精巧,全用红石砌成,外观七层,内分十三层。高达32米,人们可以从底层直上塔顶。塔身为八角棱形,每层均有窗口,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并装斗拱、巡廊,可以游览八方景物。塔顶置巨型磁罂作装饰,金碧辉煌,光耀云霄,磁罂上又系着八条金龙样的连环铁索,每条龙的颈部又垂下铁串系着一只彩凤和一个风铃。古时,人们乘船下从江边驶过,从远而近,仰观塔顶,只觉龙飞凤舞,华采熠熠。原塔高7级(内为9层),八角平面,青砖砌筑,建在红砂岩须弥座上,高81米、边长2.5米,须弥座上雕有明代风格的如意纹饰,古朴秀丽。首层朝南面处开一圆拱门,其余各面开圆拱形的龛,为穿壁饶平台式,由叠涩出牙砖承托二层平台,二层各开两圆拱……[详细]
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
  五仙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现寺观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庙。该观属道教寺庙,寺坐向南,门上大匾上有清人书写的“五仙古观”四个大字。五仙观依山而建,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与西斋。五仙观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完好,玲珑新巧。后殿东侧裸露的一块红砂岩,上有巨大的脚印凹穴,古人一向认为这是“仙人拇迹”,重点保护下来。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详细]
惠州元妙观
  惠州元妙观,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国三大著名道观之一,又是中国二十三间著名道观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协会成立,以元妙观为会址。创始建于唐代贞观七年(633)初名天庆观天宝七年(742)扩建后改名朝元观,后又改称开元观;宋代屡有兴废;元代元贞二年(1296)重修,始称元妙观;明代天统、天顺和清代康熙、光绪年间均有修建。始建以来几经兴废,元代晚期最为兴旺,“横流重檐,涂饰壮丽,像座威仪”。门前有块“九紫”碑寓示“紫气东来”的意思。观内分前后两殿,前为玉皇殿,后为三清宝殿,两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传由“六桥”中的迎仙桥赴元妙观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元妙观经历千余年的沧桑巨变,留存的古建筑已经不多了,仅剩山门保留明代建筑特点。1993年惠州市道教协会成立,以元妙观为会址。始建以来几经兴废,元代晚期最为兴旺,“横流重檐,涂饰壮丽,像座威仪”。门前有块“九紫”碑寓示“紫气东来”的意思。……[详细]
对面山墓群
  东周—唐 乐昌 对面山墓群位于乐昌市城西南1公里处的河南乡大拱坪村后。1987~1988年发掘。清理墓葬202座,是迄今为止广东清理古墓葬数量最多的墓地。对面山是一处高约30~40米的低丘陵山地,西北距武江边上的洲仔秦汉城址仅1公里。墓葬分布在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范围内,可分为四期。其中一至三期墓均为竖穴土坑。人骨与葬具均腐朽无存。第一期,属于前段的有6座,墓葬形制有带腰坑墓(Ⅰ型)、窄长坑墓(Ⅲ型)、长方形坑墓(Ⅳ型)。典型器物主要是陶器瓮、缶,陶器拍印组合纹,以夔纹为特征。铸饰勾连雷纹的铜戈也归入本段。大致属于春秋时期,最晚不迟于战国早期。属于后段的有17座。墓葬形制有二层台墓(Ⅱ型)和Ⅲ型、Ⅳ型墓;主要随葬品有铜器鼎、匕首、矛、斧、削;铁器锸、斧;陶器瓿、鼎、罐、小盒、碗、杯等。铜器鼎、矛、斧均是战国时期所流行型式,饰重方格交叉纹陶罐,是战国时期的典型器。年代为战国时期。……[详细]
肇庆古炮台
  郡岗炮台郡岗炮台在端州区西北郊的郡岗,建于1920年,是肇罗阳镇守使林虎在肇庆所筑的七座炮台之一。炮台地处进入肇庆的陆路要冲,与龟顶山炮台遥相呼应,共同控制该地段。炮台指挥部建在岗顶西麓,以坑道连结于母堡,并以总长560米堑壕连结外围的西、北、东面的暗堡,组成既能整体配合、各个工事又能单独作战的防御结构。炮台指挥部(母堡)平面圆形,直径4.5米,高1.9米。堡内北面有五个枪眼,南面的进出口连接堡外坑道,堡顶固反形,用钢筋混凝土筑成。坑道分露天地段及隐蔽地段,后者平顶,用圆杉木紧密排列,杉顶再夯灰沙三合土。暗堡(子堡)两个,在指挥部东西两端,坑道连结,半圆形,堡内有枪眼及壁龛。外围暗堡布局呈放射状,共三座,分别在指挥部的西、北、东面,堡内亦有枪眼和壁龛设置,外接坑道与堑壕。龟顶山炮台龟顶山炮台在端州区西郊龟顶山上,建于1920年,是罗阳镇守使林虎在肇庆所筑的七座炮台之一。龟顶山在西江大鼎峡北……[详细]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老城区中心中山四路。公元前203年,秦将赵陀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在都城番禺(今广州)兴建王宫御苑。南越国宫署遗址内不仅有南越宫苑,还有从秦、汉、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共12朝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层层相叠,构成了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发展的无字史书。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这范围已被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区。为了保护宫署遗址,市政府已拨出专款5亿多元补偿外商的地皮价值和搬迁市儿童公园。目前,广州市正按申报要求,包括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关”(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984年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电信局电信枢纽大楼工地发……[详细]
兆祥黄公祠
  兆祥黄公祠位于祖庙街道辖区兆样路。建于1920年,是佛山著名中成药“黄祥华如意油”始创人黄大年的祠堂,由其子黄奕南等为其父按清代祠堂制式兴建的大型祠宅组合式建筑群。祠堂气势雄伟,设计精巧独到,装修豪华考究,是佛山现存祠堂式建筑的代表。主体建筑坐西向东,由纵轴线上排列的头门、拜亭、二进、三进、后进等建筑组成,为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左右两侧还有由青云巷相间的四进厢房(住宅),左右对称,整齐划一。总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头门上有“兆祥黄公祠”石刻门额,门廊梁架遍布雕缕精致的漆金木雕,前墙的水磨青砖整齐美观,拜亭利用二进建筑的前檐柱构筑而成。二进、三进的构架沿清制为瓜柱式抬梁结构,室内宽敞明亮,装饰的各种艺术构件富丽高雅。该祠堂祠宅合一的总体布局形式,为佛山的祠堂式建筑融入了新的环境元素,在祠堂建筑中比较少见,是研究清末民初祠堂建筑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兆祥黄公祠内,设有广东粤剧博物……[详细]
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和平县阳明镇先烈路城南的小山顶上。该纪念碑是为纪念在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和平籍革命烈士而建造。于1957年2月动工兴建,基座六棱体形,每边长2.5米。碑台680平方米,纪念碑建在平台中央,山石砌成,弹头形尖顶。纪念碑用山石砌筑,表面批荡石米,平面六棱形,高14.6米,二级高30厘米底座,底座边长4米,碑体底边长2.6米,高2.8米处砌出腰檐,檐下镶嵌碑序与烈士名单碑刻。檐上南北两面浮塑“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其余四面分别塑“壮志凌云伟大功勋,无产阶级的好儿女,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壮烈牺牲千古流芳”。六棱台形顶,绕纪念碑有六棱形平台。近年来,烈士纪念碑平台下新建了4座凉亭,铺设了四周阶梯,进行全面绿化,并对碑身进行了一次大型的维修。2001年兴建了南大门,南北两面山下各有一座牌坊门,门内有梯级台阶直通纪念碑。1985年8月,被和平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详细]
罗定学宫
  罗定学宫位于广东省云浮市下辖罗定市罗城镇西区,为清代罗定直隶州的学宫。罗定学宫是广东西、南二江流域仅存的形制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古建筑物最多的学宫。学宫俗称文庙、孔庙,专为祭祀孔夫子而设立。罗定学宫始建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后代多有修缮,占地面积8300平方米。中轴线主体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戟门、御路、月台、大成殿、崇圣祠等,两侧配两庑、乡贤祠、名宦祠、奎星楼、德义祠、学署和明伦堂等。罗定学宫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风格:朴素、轻巧、实用。整体布局严谨,遵守传统形制,细部装修和装饰又有创新,铺地、砖柱、斗拱等做法都很有特色。如大成门左侧的名宦祠和明伦堂、右侧的乡贤祠都是岭南硬山顶厅堂式建筑;学宫的砖木结构结合巧妙,简洁明了,善用当地材料,其中凹心砖的砌筑很独特。这种砖为南江流域首创,砖体分阴阳面,砖身轻,用这种砖砌出的墙体稳固性好、能隔音隔热。大成殿前露台正对御路的石阶前有一块雕龙丹墀,……[详细]
231、华峰寺
华峰寺
  华峰寺位于萝岗区禾丰村,距增城市区41公里的中国名寺--华峰寺,既是佛教圣地,又是革命根据地,也是旅游胜地。华峰寺是中国著名佛教名寺之一。华峰寺始建于公元1682年清朝康熙壬戍之秋,由南樵和尚始创,至今已有323年历史。据历史记载,华峰寺建筑宏伟壮丽、构造精巧,史称“古寺一景别有洞天,老梅百株自成香国”,共有“断尘石僧归”、“一叶轩乘凉”、“佛迹岩”、“梅花谷”、“罗汉溪”等名胜古迹27处,占地有4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华峰寺建寺之后,香火鼎盛,香客不断。据记载,自始祖南樵和尚至光绪年的慧光法师共有12代高僧在华峰寺主持佛事并在此圆寂;到民国时期,尚有僧人主管寺院法堂。在明乘法师编著的100卷《中国佛寺志》中,广州地区仅收录了《光孝寺志》和《华峰山志》。可见,华峰寺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一席,是我国佛教名寺之一。华峰寺不仅在华南地区是屈指可数的佛教名刹,同时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详细]
罗浮山宝积寺
  罗浮山宝积寺,是禅修的道场,在宋朝已经声名远播,祖师曾经开示:“金马银鸟自由飞,五色经幡宝积回。”意思为:1000年后,汽车飞机世界各地奔飞,宝积寺五色的吉祥经幡飘扬广度有缘众生。曹洞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其理论源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法系,于良价禅师和他的徒弟本寂禅师发扬光大。宝积寺据《博罗县志》记载:当年古寺设有御书阁、藏太宗、真宗、仁宗御书及景德赐佛衣、嘉估藏经等。因历史变迁,宝积寺早已被毁,只留古迹。据史料介绍,罗浮山“宝积寺”创建于公元357年,因其位于罗浮山山峰“九观十八寺”之一的轸星座之翼,形如“变应玑积、铨德钧物、犹如宣宝器”,故名“宝积寺”。晋朝以后成为岭南佛教传播中心,隋唐进入鼎盛时代。公元502年,天竺三藏智药禅师在广州光教寺元年(公元705年)印度高僧般刺密谛与怀迪大师合译《楞严经》,留种菩提树授记:170年后六祖慧能大师来此大弘禅宗。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印度高僧……[详细]
榕城进贤门城楼
  进贤门城楼位于古榕城东隅(今市区新兴路口)。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正面朝东。因通抵学宫,取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城楼建筑分三层,下层为瓮城门,中层为城楼,上层为琉璃亭阁,花窗活牖,飞檐翘角,朱栏雕栋,雅致堂皇。明清时为击柝施更场所,每当晨曦初现,报晓号声随风悠荡,驱散朝雾,迎来朝晖,声闻全城,自有一股韵昧,即古八景之“谯楼晓角”。景点位置广东揭阳榕城区进贤门大道……[详细]
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
  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位于大埔县,年代为清,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人境庐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是晚清维新思想家、外交家何如璋的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何如璋故居为世人了解和研究大埔文化史、客家人物史乃至中国近代史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史料标本。2005年4月,何如璋故居被大埔县政府列为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梅州市文化旅游部门推选为市主线旅游点。2007年被广东和浙江两省数家大型旅游公司评定为广东省四十大旅游点。人境庐建筑群依山傍水,坐西向东,恰处于大埔县双坑村田心之中。旧为私塾书斋的“日新书屋”和“耕经别墅”,与祖居“太史第”(茂塘公祠)和故居“人境庐”“通奉第”“宫詹第”呈“器”字形有序排列。其中“人境庐”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80多平方米。这几栋建筑各代表了何如璋在不同历史时期走过的漫漫长路。何如璋出生于祖居“茂塘公祠”,该祠内堂匾额上 书-“世……[详细]
陈心陶纪念碑
  陈心陶纪念碑位于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九龙山,是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心陶1925年在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在广州岭南大学任教。1928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寄生虫学,1929年取得了硕士学位。尔后,又在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比较病理学”,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学成以后,他拒绝了学校的极力挽留,回到岭南大学任教,担任生物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0年,陈心陶积极响应号召,来到广东三水、新会血吸虫疫区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血防工作最有成就的血防科学家之一。几经艰辛,终于第一次在广东所属地区检获钉螺,后来经过动物感染试验,证实了广东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存在。陈心陶在发现与确定广东省血吸虫病的流行之后,连续奋战了20余年,摸清了广东省钉螺的生态、生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