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旅游

山东省文物古迹介绍

德华银行旧址
  德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位于市南区广西路14号。建于1899~1901年,为典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宫殿风格,其设计者为海因里希·锡乐巴和路易斯·魏尔勒,建筑面积1562平方米,平面为矩形,采取独立式布局手法。占地8306.71平方米,建筑面积562平方米,建筑高约15米,连地下室三层,室内层高约4.5米。砖木结构。二层并设有半地下室,屋顶为青黑色、留有很小圆形老虎窗的蒙莎顶。西面和南面设两层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后改造封闭)。外墙为多孔式沙浆抹面,建筑四角镶有隅石。室内木地板、挟梯,楼梯间顶有―巨大的玻璃窗。房间高大敞亮,采光通风极佳。两面的入口均呈不对称状(这种非对称性也通过其屋顶边缘口栏杆的短分格予以强调),其大坡度的蒙莎屋顶在青岛的建筑中尤为独特。其结构为砖石与钢木的混合体系,支柱、券拱、墙基、屋檐、装饰线及顶部的细方石均采用花岗石砌成,转角处以石料镶边,并设计成凸凹状规则堆砌的形式。因为建……[详细]
邓庙汉画像石墓
  邓庙画像石墓,为东汉时期汉画像石墓。1998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较为珍贵的画像石35块及少部分随葬品。该墓是鲁西北地区正式清理发掘的一座东汉时期的大型多室石砌画像石墓。墓坐北朝南,方向偏西11度。双寐室东西并排,间距3.8米。两寐室前各有一近方形的“前堂”。两“前堂”左右各有耳室,两堂由耳室相通。“前堂”前为甬道,两甬道各有南向双扇门组成,东甬道东门开启,两甬道门前均有封门石堵门。形成了以“前堂”为中心,前有甬道,后有寐室、左右为耳室的“中”字形,而两“前堂”又有耳室相通,形成了两个“中中”并排的结构形式,甬道、耳室、前堂、寐室均为盝顶,墓的前堂四面有过梁,承托盝顶,其余为石壁承托盝顶。石墓构造墓全部为石砌,铺底石不计算在内,共用石178块,带有图案的墓石共计有73块,分见在盝顶、前甬道门、东、西、南、北额石、耳室的东西挡板上、墓的北挡板壁上、前堂的四面过梁上、梁下立柱、北壁角石,……[详细]
临池古城遗址
  临池古城遗址所在的临池镇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遗址附近有罗圈地、旧城墙、皮徐庙等遗迹。尧、舜、禹时期至夏朝,为於陵国都城。商朝时,一度为逢伯陵国都城。西周至春秋,一度为扶馀丘国属地或都城。战国时期,为齐国於陵邑,秦属齐郡,西汉置於陵县,属青州部济南郡。王莽新时,改名於陆县。晋改於陵县为乌陵县,寻废。南北朝刘宋孝武于於陵县地置武强县,并置广川郡。南北朝北魏改武强县为逢陵县。南北朝后齐改广川郡为东平原郡。隋开皇三年郡废,又别置济南县(今邹平县好生镇平原庄)。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武强县为长山县,以县境长白山而取名。长山县治所从於陵城迁至广川郡,城废。战国时期的齐国廉士陈仲子就曾在此居住,他本为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被封到於陵,又称为於陵子。他奉行“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的处世态度。著作《於陵子》传世,倍受孟子推崇。临池镇位于邹平县最南端,处于滨州、淄博、济南三市交界处,3……[详细]
424、崔芬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芬墓
  崔芬墓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红新村海浮山南坡。1986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清理。封土已毁,已探知1石室墓三座,当为一家族墓地。墓葬清理前已遭破坏,随葬的大批陶俑已毁,残存有瓷器、陶器、泥钱、铜镜等和墓志1盒。墓清理后就地保存。据墓志,此墓建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墓主崔芬(503~550),字伯茂,清河东武城(今淄博市淄川区)人,仕东魏,累官威烈将军、南讨大行台都军长史。墓室呈“甲”字形,由方形墓室、甬道及生竖井式墓道组成。墓座北面,方条石垒砌,石灰勾缝,墓顶覆斗状,四角攒尖。墓室边长3.5米,高3.3米,墓室以条石叠砌。石灰抹缝,平面呈方形,四壁微弧,底铺石板。室内西半部有石棺床。北壁、西壁各有一个大壁龛(耳室),南壁有门通甬道,门框上阴线刻连枝忍冬纹,四壁壁画流光溢彩。大批陶俑已毁,残存墓志一盒及青瓷八系罐、鸡首壶,豆、碗、铜镜、五铢钱等。墓志石刻667字,为典型的魏碑体……[详细]
诸葛亮故里
  诸葛亮故里位于沂南县砖埠乡的阳都故城。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81年出生于阳都故城。约公元193年,诸葛亮13岁时随叔父诸葛玄去豫章,15岁时随叔父依附刘表,开始了在荆州“躬耕陇亩”的生活,历时12年。后被刘备请出山,辅佐刘备创建蜀汉政权,成为一代名相,为后人所缅怀。阳都故城是古代文化遗址,城内耕土下1米左右即是汉代文化层,亦发现战国文物,陶豆和陶鬲的残片随处可见。故城东面紧靠沂河,河西崖有一段出土的古代城墙,石砌而成,十分坚固。北面是东沂河,河岸上约1500米长的东段故城城基至今依稀可辨。199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投资40万元人民币在沂南县砖埠乡孙家黄疃修建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为仿古式建筑。纪念馆左侧竖立的穿孔汉画像石碑,是汉代遗物。院内有千年银杏树一株,高23米,树围3.6米,树冠覆盖达360多平方米。纪念馆三块汉画像……[详细]
426、增福庙
增福庙
  沿泰山中天门拾级而上不远,便见北朝南的增福庙。该庙规模虽不阔大,但因内祀福禄寿禧之神、香火甚旺。泰安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6.4℃,1月份最低,平均零下2.6℃。年平均降水量697毫米。境内泰山海拔1545米,具有明显的高山气候特征,山顶气温一般比山下常年低7至8℃,年平均降水1106毫米。泰安是中国山东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境内的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泰安是山东省发展经济承东启西的重要城市。5000多年前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00年(西汉初)设泰山郡,公元1136年(金天会十四年)设泰安军。泰安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兴旺发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泰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泰山为五岳之首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安的旅游以……[详细]
济南万竹园
  济南万竹园,坐落在趵突泉西邻。始建于元代,因园内有竹林而得名。明代隆庆年间,为内阁大学士、历城人殷士儋所有,改称“通乐园”,又名“川上精舍”。清康熙年间,济南诗人王苹典屋居于其间,取名“二十四泉草堂”,赋诗云:“百年竟落书生手,满郡犹呼阁老亭”,“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民国初期,被北洋军阀、曾任山东督军兼省长的张怀芝万竹园花园占有。张征召能工巧匠,重新修建,遂成现状。该园占地面积1.4公顷,在建筑风格上,吸取了北京王府、南方庭园、济南四合院的特点。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对比、衬托、借景等手法,利用墙、廊、溪、桥,对空间进行分割,构成了层层迭迭的院落。计有13个庭院,186间房舍,分东、西、南三套。东套有四大院三小院,西套有四大院,两套连在一起;南套为两小院。各院曲廊环绕,院院相连,楼堂亭榭,参差错落。迎门假山,玲珑剔透,蔓条披拂,松柏垂荫。院内翠竹碧绿,石榴火红,玉兰雪白,生机盎然……[详细]
白石村遗址
  白石村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新白石路西段北侧,专业上称为海岸贝丘遗址。白石村遗址是胶东史前文化序列中最早的一种文化。根据发掘情况看,白石村遗址所处时代的人们,其居室属于半地穴式的海草房,他们能够制作各种石器,如有石斧、白石村遗址石镰、石球、石箭头、石磨盘和石磨棒。从出土的石器看:“白石村人”制作器具从选料到成品,都十分用心仔细,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劳动。他们在石器打制和磨光中,不仅对器物的形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各种形式的审美能力也比较强。白石村遗址还出土了许多形式多样且美观的陶器。有钵、罐、三足钵、钵形鼎、筒形罐和斧形鼎等等。从这些陶器看:白石村文化并不落后于半坡文化。筒形罐的设计与制作,尤具明显的地方特色。原始的白石村人制作了许多的骨器,有骨针、骨锥、骨箭头等。在考古的价值上,石器的打制洞,骨器的穿孔,都被看作原始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标志。白石村人还利用骨笄与壳器,制成了束发器。这个器具……[详细]
琵琶山万人坑遗址
  琵琶山万人坑遗址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南辛庄街道南辛庄西路138号,年代为1937年。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南辛庄西路138号,济南试验机厂内琵琶山以南。1937年12月27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济南后,日军华北支那方面军所辖第十二军、四十三军,于1940年秋,强迫济南人民住西郊琵琶山下,挖坑造墙、修筑堡垒,营造杀人基地。自1940年冬至1945年秋,日本侵略军在琵琶山下无数次残暴屠杀我抗日军民,致使此处尸体纵横、白骨累累,被群众称为“万人坑”。为搜集日本侵华战争罪犯的罪证材料,1954年12月,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指示,济南市检察院等单位对“万人坑”中8个坑穴进行了发掘,发掘出较完整尸骨746具,凌乱者难以计算数量,证实了日本侵略军屠杀我抗日军民的滔天罪行,也为审判日本侵华战争罪犯提供了有力证据。据厂内职工反映,整个厂区皆为“万人坑”范围,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50米。多年来,每逢进行扩建厂房挖掘作业时……[详细]
430、海云庵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云庵
  海云庵又称大士庵,坐落在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海云庵在县西南九十里。”海云庵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地方性会首庙宇。兴建海云庵,与当时青岛地区渔航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那时这一带只有东四方村、西四方村、小村庄和湖岛村,人们以下海捕鱼和耕种农田为生,建庙是为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与丰收。海云庵初建时北庙屋3间为正殿,称“大士庵”,供奉观世音菩萨铜像(当地民众称“老姆”);南庙屋2间,称“关帝庙”,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神像。自此,海雾像云一样经常飘落在庙屋上空和附近。人们根据“海为鱼天地,云是鹤故乡”的诗句,给这座庙起名为“海云庵”。海云庵建成后,香火兴旺,有众多的善男信女进庙烧香磕头,祈福求子。庙外海云街上,买卖逐渐兴隆,其盛况一直延续了数百年。1923年,有王涨诚等人2次化缘集资,分别于1924年和1926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两次大修。在翻修过……[详细]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
  1987年,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省委、省政府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前马头山建高23米的纪念碑,徐向前题写“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武中奇题写隶书碑文。1977年12月,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山东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黑石埠村大寺,地处泰山东南徂徕山麓。1937年10月初,日军进逼鲁境,局势严重。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泰安、新泰、莱芜、泗水等地群众和平津沦陷区的-学生,在此誓师,宣布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洪涛任队长,赵杰任副队长,黎玉任政治委员。徂徕山武装起义打响了山东抗日第一枪,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起义旧址大寺,古称四禅寺,创建于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历代均有重修。据《泰安县志·徂徕山志》载:“四禅寺在徂徕山西麓下,北齐河清二年建,金元……[详细]
聊古庙遗址
  聊古庙遗址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镇申李庄东。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遗址表面散布着大量陶片。可识器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据考证此处应为春秋时期聊城城址,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遗址西北角有颛顼墓。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原颛顼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颛顼庙,又名聊古庙、聊王庙,系祭祀颛顼的庙宇,该庙规模宏大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二是颛顼墓,在颛顼庙后(北),传说为颛顼帝之冢,为长方形高台地。三是圣水井,为一古井,井水甘冽清澈,“圣泉携雨”为聊城古八景之一。1945年庙毁,现仅存遗址。【相关链接】鲁仲连射……[详细]
岱岳烈士陵园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烈士陵园始建于1946年7月,当时建有纪念牌坊一座(抗日烈士公墓),石碑两方,纪念牌坊由原中共泰山地委书记林呼加和行署专员赵笃生题词,全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撰写“抗日烈士公墓”,泰安县县长亓伟撰写碑文。2015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岱岳区作为革命老区,是山东省抗日烽火的发源地,发生过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和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46年7月,原中共泰安县委、县政府在岱岳区祝阳镇规划修建了抗日烈士陵园。目前,该陵园是泰安市唯一一处抗日烈士陵园,安葬着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泰西抗日武装起义、二王庵突围战、佟家庄伏击战、梁家林战斗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三年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陵园进行改扩建工程,目前该陵园主要纪念设施有纪念碑、浮雕墙、纪念牌坊、烈士墓区、展览馆等,展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展览面积100……[详细]
聊城傅斯年陈列馆(傅氏祠堂)
  傅斯年陈列馆,又称傅氏祠堂,位于聊城市城区闸口西、东关大街路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傅氏祠堂始建于清代,原是傅氏同族人纪念祖先的地方,传为供奉清代开国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等祖人。傅以渐学识渊博,精于考据,对经学、史学、天文、地理、礼乐、法律无不涉猎,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傅以渐曾当过雍正、康熙两任皇帝的老师。傅氏家族是聊城“任、邓、朱、傅、耿”五大家族之一。20世纪90年代祠堂开辟为傅斯年陈列馆。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为傅以渐七世孙。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先后担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院总干事、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北京大学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傅氏祠堂位于大门影壁的后面。祠堂面阔三间,硬山顶,脊为砖雕龙凤、牡丹和缠枝花卉,垂脊嵌鸡、鱼等五祥瑞禽,足显祠堂之规格。东西厢房系原傅家祠堂看管人员和储放祭器的地……[详细]
济北王墓
  济北王墓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城西南15公里处,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诸侯王墓,由双乳山汉墓、福禄山汉墓及东辛汉墓组成。规模最大的汉王陵双乳山汉墓坐落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双乳山村,从1995年底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探勘探,专家认为,它的主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济北国的最后一代王刘宽,因此它又被称为“济北王墓”。这座墓始建于西汉天汉四年,即公元前97年。令人惊叹的是,两千多年前,工匠们用简陋的工具,在一座坚硬的石头山上挖出了深达22米、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墓室和一条八十多米长的墓道!双乳山汉墓依山为陵,凿岩成穴。一号墓座南朝北,墓室、墓道均设有二层台,外浅内深,外大内小,呈“甲”字形,墓道总长60米,最深18米,面积840平方米,底部为北高南低的斜坡,墓室总面积607.5平方米,总深度22米。共出土各类随葬品2000余件,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