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 > 宜兴市旅游

宜兴市文物古迹介绍

潘汉年故居
  潘汉年故居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为纪念、宣传潘汉年,2000年,陆平村潘汉年故居筹备处对故居倾圮部分进行了修缮,并在原址上重建了5间平房,同时塑潘汉年铜像1座,陆平村小学亦改名为“潘汉年小学”。原上海市市长-为铜像和小学校名题词。故居内陈列有“潘汉年生平事迹展”。整个故居占地面积653.2平方米,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潘汉年(1906—1977),宜兴归径乡(今新街街道)陆平村人。早年参加过进步文艺活动,为创造社成员,1925年加入共产党。入党后至1926年春,在家乡陆平村开展农民运动,筹办农民夜校,并指导组织成立了农民协会,陆平村成为宜兴秋收起义的策源地之一。他先后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化工作党团书记、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央特科二科科长、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遵义会议后,受党指派前往上海恢复白区工作,负责打通中共中央与共产国……[详细]
徐义庄祠(阁老厅)
  徐义庄祠(阁老厅),在宜兴市宜城镇茶东新村内。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阁老厅为宜兴著名历史人物徐溥的宅第,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厅内所藏的明刻“楚颂碑”等刻石亦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兴溪隐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殿试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成化二十三年(1487)授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其后历任户部、吏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为首辅。徐溥为官较久,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帝,有“四朝元老”之称。阁老厅建于明弘治年间,是徐溥告老回乡后建的宅第。因徐溥入阁为相12年,也称徐阁老,故乡里称其建筑为阁老厅。清咸丰年间建筑大部被毁,光绪年间重建。阁老厅建筑面南座北,有东西两个轴线,各有建筑四进,南临荆溪,是一处较具规模的明代建筑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详细]
23、国山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山碑
  国山碑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国山碑三国?吴宜兴县祝陵镇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山碑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善卷镇国山顶上,立于三国东吴天玺元年(276年)。国山,原名离墨山,相传仙人锺离墨于此-得道,故名。国山碑是三国时,吴天玺元年(276年),因在离墨山中发现石洞,即现在的善卷洞,当地官僚和朝臣们知道后,当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献媚,皇帝孙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禅,改离墨山为国山,刻国山碑,或称禅国碑。碑呈圆鼓形,碑形像“国”字,碑高2.35米,围长3.30米,四周环刻通连文字,计43行,每行25字,共计约1000字。碑文篆书,为吴国中书东观令史立信中郎将、著名书法家苏建所书。国山碑书法结体方正敦厚,用笔朴拙遒劲,有周秦遗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碑的内容是东吴末帝孙皓宣扬祥瑞感应的立碑缘由。碑文为董朝所撰。国山碑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封禅碑之一,具……[详细]
新四军标语
  新四军标语,在宜兴市张渚镇祝陵村。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语写于1946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日,那时候,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部队奉命从苏浙根据地渡江北撤近一年。国民党政府在宜溧、太滆等地区重建了县、区、乡(镇)三级政权和党、军、警、特组织,保甲制度也重新恢复了起来,“中央军”、“还乡团”不断地“清剿”共产党地下组织和新四军留守武装,迫害干部家属和军烈属。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留守在宜南山区的新四军武工队,在陈立平、张之宜等领导下,开展了艰苦的对敌斗争。1946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深夜,新四军武工队五男一女,潜入祝陵村沿街住户闵宜大家,在其西墙用红色颜料自右至左写下了:“要求国民政府取消特务机关,释放爱国政治犯!”两行大字,落款:苏浙新四军。标语长5.85米,高1.30米。第二天上午,大幅的标语吸引了赶集的乡民争相观看,议论纷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详细]
徐大宗祠楠木厅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城镇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著有《谦斋文集》四卷,《文靖疏稿》二卷。徐大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两进,通面宽17.65米,进深33.17米。第二进面宽3间17.65米,进深8架11.05米,硬山顶,阳山石圆柱,其梁与枋上均有彩绘,但已模糊不清。第三进为正厅,因梁柱为楠木,又称楠木花厅,面阔三间17.65米,进深8架14.80米。歇山顶,其梁架结构保持了明代始建时的原貌。……[详细]
宜兴太平天国王府
  太平天国王府坐南朝北位于宜兴通真观巷人民路口,原为朱峻明私宅,嘉庆十九年卖归史姓。太平天国期间,史氏举家避居乡间,四年后回城发现其宅完好无损,且装修一新。他们马上雇人抱去了大厅屏门上百姓家不该有的青狮白象浮雕,并将其他壁画用石灰涂抹起来。1955年,宜城教师朱声媛向上级反映史纪寿住宅有太平天国壁画,省文管会当即派人进行多次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终于认定。1982年,宜兴太平天国王府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王府是太平军进驻宜兴时辅王杨辅清的府第和忠王李秀成的行辕,王府原有四进,东侧有狭弄直通后院,整体坐南朝北,面宽二十三米,进深五十二米,第四进为转盘楼,民国二年失火被烧。第一进大门内有屏门四扇,上绘一轮红日下的鲤鱼跳龙门彩图。再进是石库门院墙,砖刻门楼左右有景陂人物。第二进门前有两件文物,一件是大刀,是明末宜兴籍兵部尚书抗清名将卢象升的练功刀,另一件是清代古炮,是不是太平天国时期所用……[详细]
27、补庐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补庐
  补庐,在宜兴市宜城街道光荣西路。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补庐建于民国初年,原为宜兴县中共早期领导人史曜宾的私宅,后成为中共宜兴早期党组织的成立地和秋收暴-动-的指挥所。建筑面北座南,二层楼,硬山顶,面阔五间17.50米,进深六架5.10米。大门上方砖雕门额,阳刻“补庐”两字。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宜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不久,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忙于镇压工人运动,无暇顾及农村,中共江苏省委遂于1927年4月派党员潘梓年、李旸谷等自上海回到宜兴。4月20日,他们与原在宜兴的史曜宾、安乃康、吴日信、汪明苏、汪子柔等7人于“补庐”内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5月初,经省委批准,改小组为中共宜兴特别支部,指定史曜宾为特支书记,李旸谷为组织委员,潘梓年为宣传委员。接着,江苏省委派万益、史砚芬、宗益寿等加强宜兴党组织的力量,9月初,特别支部上升为中共宜兴县委员会,仍由……[详细]
28、四方碑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方碑
  四方碑,在宜兴市芳桥镇徐塘田村,为清代处士徐翙凤妻的墓碑。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徐翙凤(1628—1684),字声歧,号竹虚行三乐斋公孙、馌亭老农、眠云道人。通诗文,有才气,然屡试不第。生平义勇正直,乡党宗族莫不畏惮。以诗书自娱,终生布衣。其兄徐喈凤,字鸣歧,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云南永昌府推官,曾编《宜兴县旧志》。四方碑为青石质,由碑座、碑身、碑首三部分组成,通高2.86米。碑座为正方形,边长1.10米,高0.33米。碑身亦呈方形,边长0.60米,高1.67米。碑首为四方葫芦亭角形,高0.86米。碑面北向偏东,碑身正面刻:“馌亭老农声歧徐子孺人吴氏之墓”。其东西两侧各阴刻草书如梦令一阙,其一为“自笑此生无据,读破青编不遇,甘苦寸心知,羞与旁人诉语。归去,归去,好觅清凉国住。”又“生卧梅花书院,死葬钓鱼亭畔,到处任逍遥,了却一腔愁怨。□□……[详细]
宜兴碑刻博物馆(周王庙)
  周王庙,又称“英烈庙”、“周孝侯庙”位于宜兴市东庙巷东端,门外广场宽三十余米长六十余米,中间有立坊,南端是庙门,北端有周处事迹的浮雕照墙。立坊上“千秋风范”是宜兴籍著名书画家吴冠中所写,庙门上“周孝侯庙”四个大字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墨宝。周王庙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王庙是祭祀西晋平西将军周处的祠庙,也是宜兴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祠庙,有宜兴第一庙之称。相传周王庙始建于东晋初年,但有据可考的有官方色彩的正式建庙应该是在北宋建隆三年(962),周王庙初称周孝侯庙。当时主政我们江南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大殿里有碑文记载是议礼徐锴奉诏而建。南宋绍兴七年(1137)因朝廷赐庙额英烈称英烈庙,南宋庆元元年(1195),朝廷进封周处忠武公又称周公庙。历史上周处三次被朝廷追封为王,第一次是南宋宝庆时的武惠正应王,第二次是元代至元时的英义王,第三次是清代雍正时的渤海王。所以周孝侯庙后来就被……[详细]
骆驼墩遗址
  骆驼墩遗址位于宜兴市新街镇夏姜村唐南村。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仅1309平方米。主要遗存距今约7000至5000多年,遗址分南北两区,南区在名为骆驼墩的自然岗地,北区在唐南村北。2001~200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以平底腰檐釜为重要特征的全新文化类型和大量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瓮棺葬,筛选出相当数量的炭化稻米。骆驼墩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源地。遗址中至今仍可以看到半环围绕的河道,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河道,当时应当是作为这一中心部落的护城河,用来排涝,也用作水源,同时还可围界并抵御外敌入侵。这里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河道,既深又阔,在淤积层中还有倒塌的大树等。太湖是在8000年左右前形成的,而骆驼墩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7300多年前。林留根等一些考古学家对骆驼墩遗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是太湖西岸重要的历史地理坐……[详细]
东坡海棠
  东坡海棠,在宜兴市闸口镇永定村东端。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熙宁、元丰年间,苏东坡应宜兴单锡、蒋之奇等同科进士的邀请,多次来宜兴游历,并将甥女嫁于单锡。闸口天远堂主人邵民瞻仰慕苏东坡的才学,随东坡游学,并为东坡在氵鬲湖边淹头村(今南新塘头村)购买田宅。元丰六年(1083)二月,邵民瞻新宅落成,东坡应邀前往祝贺,并书写“天远堂”匾相赠。元丰七年(1084)年,东坡再次来闸口天远堂,将蜀中携来的一株“西府海棠”亲手植于邵氏庭院。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邵氏故居被焚,“天远堂”匾亦遭损。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7),邵民瞻外甥鲁钊重建天远堂,按残匾重新勾摹,镌成新匾。现存“天远堂”匾为木质,自左至右书“天远堂”三个楷书大字,引首署“元丰六年二月”,落款“眉山苏轼书”,下铃“德寿之称”白文方印。匾长2.26米,宽0.72米。1952年,东坡手植“西府海棠”主杆被台风刮断……[详细]
宜兴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宜兴东坡书院,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宜兴丁山买田讲学之地,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始建于宋代,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破与同科进士、宜兴人蒋之奇、单锡接席琼林,互相唱和,因向往阳羡溪山之美,订鸡黍之约。以后,苏轼在宋熙宁、元丰年间,曾多次来宜兴观赏溪山名胜。在漫游独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后人遂将独山易名为蜀山。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也称“蜀山书院”。座落在宜兴西蜀镇蜀山南麓,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东坡书院、屋宇四进,总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书院前有小河,叫“书院浜”。大门上有舒同所书“东坡书院”额,进门一条砖石甬道,左坡有“石牛池”,内有怪石如石牛,两旁为“砚池”。左新建有碑廊,陈列历代碑刻。第一进,面阔七间,前左右有石鼓墩。西面二间保存匾额三块:一为清翰……[详细]
宜兴恩荣坊
  恩荣坊,位于宜兴市西渚镇牌楼村东端,为清乾隆皇帝特恩谕史贻直而建。1983年6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史贻直(1682-1763),字敬弦,号铁崖,溧阳市溧城镇夏庄村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检讨,主考云南,督学广东,雍正元年(1723)升内阁大学士,历任吏部右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等职,乾隆元年(1736)任湖广总督,后历任户、工、刑、吏、礼五部尚书,乾隆九年(1794)任直隶总督,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十一(1746)年加太子太保,卒赠太保,谥文靖。恩荣坊正面朝南,背村面河,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为三间四柱三楼石牌楼,除四柱为青石外,其他均为花岗石雕砌,总高10米,宽9.80米。上层朝南刻“紫云里”,北刻“恩荣”。1979年5月中旬受雷击,楼层全被击倒。现存底层石枋,残高5米,石柱0.90米见方。石坊北侧六组浮雕为:喜鹊登梅、双狮戏球、双鹿灵……[详细]
宜兴窑址
  宜兴窑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汤渡村附近的均山,属于吴晋时期南方青瓷窑址群。遗址分布范围约0.5平方公里。1959年南京艺术学院首次发现两晋时期的窑址3处。1975年宜兴陶瓷公司又发现吴至两晋时期的窑址3处。1982年又有新的发现。在均山窑址中发现有残留的窑墩,直径约20米,高4米。有的残窑用砖筑成,窑壁上架有石条。出土的窑具有窑垫、垫饼、窑托以及筒形、钵形、齿形和钉形窑具等,窑托中有的带“……年廿二只制”等铭文。出土日用器皿的碎片,有盆、洗、钵、盘口壶、双系罐等。装饰花纹有弦纹、网纹、羽毛状纹、连珠纹、铺首等。釉色浅绿微黄,或称蟹青色,胎色黄白,根据釉色分析,是采用还原焰气氛烧成。这种青瓷胎质细腻、坚致,吸水率为3~6%,气孔率为7~8%,烧成温度1160~1260℃。有人推测宜兴西晋周氏墓地出土的青瓷与之相似,很可能就是宜兴均山窑的产品。这一窑群,是中国南方早期青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为研究中国……[详细]
宜兴化城寺
  化城寺,在宜兴市和桥镇东横街东端,1985年1月宜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明隆庆年间,暹罗国(今泰国)王子金地藏渡海择地九华山,曾在此结一茅草房留宿,故又称“茅庵”。清乾隆末年,觉明和尚募资建藏经楼,广增寮舍,改名为化城寺。咸丰十年(1860)遭兵焚,同治十三年(1874)复建大殿及东西配殿,光绪二年(1876)重建山门。化城寺现存建筑共三进,占地4000多平方米,第一进为天王殿,硬山顶,面阔五间19.30米,进深八架11.20米。殿内正面塑弥勒像,背面塑韦驮菩萨,两侧为四大金刚,均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塑。第二进地藏殿,硬山顶,面阔五间17.50米,进深十一架14.80米,内塑佛像13尊。第三进原为两层藏经楼,面阔七间,进深20米。现已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被改建为大雄宝殿。殿北后院中建有放生池。在寺的东西两侧建有厢房两排,共有建筑四十余间,用作寺内的方丈室、僧舍及膳堂等。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