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河津真武庙
  真武庙又称“九龙庙”,因其原来有九个山峰并列而得名。九个山峰由西向东分别建有禹王庙、雷公庙、八仙庙、药王庙、玄武庙、山神庙、帝君庙、三皇庙、天神庙。其它八座庙宇因种种原来塌毁,只有玄武庙幸存。但世人所称呼的九龙庙一直流传至今。真武庙后重建于1980年。创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元代遭毁,明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重修。它建筑面积为2500余平方米,殿宇楼台共30余处,共有朝殿坡、真武香厅、真武献殿、真武神龛、娘娘庙、三皇洞、玉帝阁、南天门、朝天宫、纯阳院、麟岛等景观。真武庙(亦即玄武庙),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三里许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其状如龙,故俗称九龙庙、九龙头。真武庙居势高峻,三面临空,形状似岛。又因岗头遍岭是青松翠柏,紫的清幽,故远在清乾隆以前就有“卧麟岗”之称。清咸丰十一年,崇文社王照离等人在创建崇文阁、纯阳洞时方题名“麟岛”。早在宋元以前,紫金山麓紧连的九个山头均建有大小不等的庙宇,……[详细]
临县黑龙庙
  黑龙庙位于山西临县南端湫水河入口处的碛口镇卧虎山。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钟鼓楼碑记载:庙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耳殿。庙宇规模壮阔,昭然入目。黑龙庙座东北向西南,依山傍水。中轴线上,首先是山门,由三道石拱门洞组成。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凭8根大木柱支撑。紧挨门楼又建倒座乐楼(戏台)。前后建筑连为一体。乐楼为欧山顶,琉璃瓦剪边,十分美观大方。乐楼左右是十字歇山顶式的钟鼓楼,规模不大,却小巧玲珑,别具风格。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内供黑龙大王。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庙童各得其所。此外东西配殿、看台、廊房共22间。黑龙庙创建三百余年来,几经修缮,使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奇伟壮观。仰观庙宇叠于石崖之险,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无不使人悦目赏心。倚庙廊俯而环视,只……[详细]
曲沃羊舌墓地
  羊舌村在曲沃县城东北方向约12公里处,位于滏河河谷南侧,墓地就在村南的岭地上,著名的曲村—天马遗址位于滏河河谷北侧腹地,羊舌墓地与曲村—天马遗址内的北赵晋侯墓地隔河谷相望,其间是宽阔的滏河河谷及台地,直线距离4500米。羊舌村南边的土岭是由翼城方向延伸过来的。翼城,同样是晋国的腹心,这块土地承载了更多的文化沉淀。羊舌,仅从字面就能让人浮想联翩。羊舌村村名的来历已无从可考,或因地理位置得名,但更多的恐怕是与春秋时期晋国的羊舌氏有关,因为在曲沃有许多地名都与历史上的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羊舌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今天的《百家姓》中已不见羊舌,但羊舌氏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显赫姓氏,在晋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晋国晚期的著名政治家羊舌肸,字叔向,名搏列国,为当时的名臣。羊舌氏源出晋国公室,是晋之公族,即诸侯的子孙。历史上的羊舌氏首见于公元前660年,晋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赤狄,以羊舌突为军尉……[详细]
古韩镇古建筑群
  古韩镇古建筑群(第五批省保)时代:元、明、清地址:长治市襄垣县城内襄垣县城隍庙是长治地区府、县奉诏创立城隍庙的唯一遗存,城隍庙现存各建筑皆明代遗构。城隍庙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6748平方米,现存中轴线建筑有山门及两侧钟鼓楼、戏台(乐亭)和寝宫,其余均在抗日战争和文革中被毁。东西两侧为新建襄垣县第二小学的教学楼及民居。崇福寺,又名净福寺、靖福寺,别名上寺楼。据清乾隆四十三年《襄垣县志》载:寺庙创建于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寺前有楼,乾隆三年(1738)重修”。全庙坐南朝北,依次为上寺楼、东西配殿,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现存上寺楼为明代建筑,三重檐歇山式楼阁,底层四周廻廊环列石柱18根,二层檐上设平座廻廊一周。一层施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二层施三踩单翘斗栱,三层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栱。是长治地区三大明楼之一。现存东西配殿为重建。关岳庙,创建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民国5年(191……[详细]
205、隆岗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岗寺
  隆岗寺(第五批省保)时代:明地址:忻州市偏关县寺庙街据清雍正八年(1730)《偏关志》记载:“隆岗寺在城东南,旧名隆岗禅院,代远,碑碣为风雨磨灭,仅存‘唐总管绛州龙门郡薛皋’题寺十字而已,建于唐时,金皇统元年重修,有石塔存记,明宣德三年,释定远重修,曲廊峻殿,楼阁凌空。”隆岗寺创建于唐,金皇统元年(1141)重修,明宣德三年(1428)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重修,20世纪50年代初期,隆岗寺被偏关县粮食局占用至今,正殿、钟鼓楼为粮食库房,天王殿为办公室。隆岗寺坐北向南,现仅存一进院落,南北长95m,东西宽70m,占地面积6650㎡,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正殿,天王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五檩悬山筒板布瓦顶,柱头斗栱三踩单昂,昂嘴琴面形,昂下施假华头子,蚂蚱形耍头,云形撑头,平身科斗栱每间一攒,前后檐装修被改为现代式玻璃门窗。正殿面宽七间,进深六椽,七檩……[详细]
平顺龙门寺
  龙门寺龙门寺(第四批国保)时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顺县城东北54公里石城镇源头村龙门山麓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五代后唐及宋金时期曾予大规模扩建,尤其是北宋建隆元年(950年),规模达到极盛,“殿堂寮舍数百盈”。后历代皆有修葺。现存后唐、宋、金、元、明、清建筑七十余间。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70平方米。布局为东、中、西三路轴线,各条轴线又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建筑依地形而建,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中线建筑主要有前院的山门(天王殿)、东西廊房、东西配殿、佛幢、中殿、钟楼。后院有东西僧舍、后殿(燃灯佛殿);东线有圣僧堂五间、水陆殿七间及禅堂、僧舍、马厩等附属建筑;西线有前后两组四合院僧舍及库房等附属建筑。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线上。西配殿位于中轴线前院西侧,为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间。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构造简洁,……[详细]
明代移民遗址
  明代移民遗址明代移民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洪洞县城北郊贾村西侧的古大槐树公园内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长时间广泛移民历史的一组纪念性建筑。碑亭位于原古汉槐处,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盖。亭内碑一通,高3.5米,宽0.8米,厚0.3米,碑首作盘龙雕饰,中刻“纪念”二字。碑阳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宇,碑阴所刻碑文概述明初迁民始末。碑亭后窑顶上立有金承安五年(1200年)石经幢,为广济寺仅存的遗物。……[详细]
枣园汉墓群
  枣园汉墓群1959年,山西省文管会在平陆县张店镇枣园村南的汉代墓区发掘了一座砖室墓,其内壁画曾在国内史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对此,《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做了详细记述。该墓为汉代墓葬,砖室券顶,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56米,南北宽2.25米,高2.l米,由1个主室和1个耳室组成。主室内满绘壁画,分天空和人间两大部分。天空的景象绘于券顶上,有青龙、白虎、玄武诸动物形象,其间游云流荡,并有星辰百余颗。券顶上另绘有日、月及其他图案。日居东,上绘墨乌。月居西,上绘蟾蜍。日月星辰、彩绘云气中又有长颈短尾的白鹤飞翔。人间的图象绘于墓主室四壁,有山水、房屋、车马、人物等图案。南壁西部绘四轮车一辆,车前和车左各有一人。左侧一人裸体赤足,转身顾车,手舞长绢。西壁绘一房屋,屋前路旁有一农夫,短衣赤足,右手扶犁,左手扬鞭,驱二黑牛耕地,犁铧暴露在外。农夫身后立一人,着黑色长衣,袖手端立,作监视状。北壁有画两组:……[详细]
无边寺白塔
  无边寺位于太谷县城西南隅,俗称白塔寺、南寺。寺内建有白塔,所以以塔命村名,是北周阳邑县的所在地。寺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年),北宋治平年间易名普慈寺。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建后复名无边寺。寺院座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3500平方米。寺宇前后三进院落,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而又显疏朗。中轴线上,山门与戏台连为一体,上边是戏台,下边是砖券的巷道式山门。通过狭长的门洞,进入寺内。正中四明亭,亭四周开阔,面阔进深各三间,雕刻华丽,出檐深远。亭前放置绿色釉陶狮子一对,高2.3米。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亭后筑有六角形鱼池。鱼池以北数米就是著名的白塔。白塔乎面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43.6米,每层均有出檐和平座。檐座下面都有砖雕斗拱。各层的拱券门洞都和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塔内第一层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层以上塔心中空,安装有楼板和木梯,供人攀登,顶上有尊胜石幢,气……[详细]
交城永福寺
  永福寺永福寺(第三批省保)时代:明、清地址:交城县城东阳渠村中心 永福寺位于城东1.5公里阳渠村。创建于隋开皇二年(582),总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2250余平方米,均为明清遗构。是我县平川创建较早、规制较大的佛教寺院。  寺坐北向南,南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的乐台一座。乐台迎面正对山门(天王殿),左右又设边门,成三门之数。两角为钟、鼓楼。山门前月台两端石座上原有铁狮一对。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中间板门将天王殿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塑二尊密迹金刚,门内左右又有四大天王彩塑,现俱无存。山门于明万历间重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再次重建。东西钟、鼓楼深广各一间,上下两层,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四周有砖雕围栏。  前院正面为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内原有三身佛,三身佛后有隔墙,面北正中有倒座观音龛,形制较小。前院两翼东西厢……[详细]
干坑南神庙
  时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古陶镇干坑村平遥古城以南1公里的干坑村,有一座独具特色的佛寺,原名耶输神祠,老百姓因其居县城之南,俗称其为“南神庙”。早在清代初期,南神庙就成为该寺的定称了。关于南神庙的始建年代,已无准确记载,但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所载,当时该寺“次建两庑,东侧三大士菩萨,二八罗汉;西则子孙圣母,侍列诸神”。中国佛教在唐代末期已将十六罗汉演变为十八罗汉,而南神庙在初建时使用“十六罗汉”规制,说明该寺的初建时间,最晚也应在唐代中期。南神庙正殿主祀耶输陀罗,法名“具足千光明菩萨”,在俗时为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王妃,共同生有唯一的男孩罗怙罗。儿子出生前,乔达摩王子就放弃王位继承权而离家出走,创立佛教,成为佛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传罗怙罗七岁时,佛祖验证其身体诸特征,认定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把他引入佛门,后修成正果,被尊奉为十八罗汉之一……[详细]
天镇慈云寺
  慈云寺(第六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天镇县城内西街原名法花寺,始建于唐代,明宣德三年(1428至1430年)重修。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毗卢殿、钟鼓二楼、观音殿、地藏殿、东西厢房和朵殿。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宏伟壮观。慈云寺是一座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结构严谨,斗栱华丽精致,琉璃饰件绚丽多彩,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较高水平,特别是前院圆形钟、鼓二楼上下两层皆置五铺作双抄斗栱,用材较大,手法简炼,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其圆攒尖顶的建筑特征和风格,在国内现存的元明两代钟鼓楼中极为罕见。毗卢殿内有两座木质壁藏楼阁,是明代小木作中的佳品。……[详细]
213、傅公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公祠
  傅公祠由楼阁、祠堂、园林三部分组成,规制宏大,占地面积1.65万平方米祠堂有祭厅五楹,前有祭台以及西厢房、石刻东壁、门楼等庭院式建筑。可惜的是,如今的傅公祠只保留了很小的一部分。幽静的庭院之中,正北方是一间大殿,西边是几间平房。大殿想必就是当年供奉傅山的地方了,近些年来一直作为活动室。如今,由于地基下陷而成了一幢危房,庞杂的铁架在支撑着大殿的横梁。建立傅山去世二十五年之后,太原地方官员在阳曲县学乡贤祠和太原三立祠以傅山入祀。光绪年间,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在太原设立四征君祠,以傅山、吴雯、阎若璩和范镐鼎四人入祭。到了民国六年,地方政府又在东缉虎营新建“傅公祠”,阎锡山题写了“尘表孤踪”的牌匾,山西大学学者江叔海撰写了楹联:“论三晋人豪,迹异心同,风亮日永;作百年师表,顽廉懦立,霜满龛红。”可惜的时,这处太原城内的风景名胜后来却被占为办公场所,到了抗日战争初期,这里又被改建成为高级招待所,周恩……[详细]
临汾烈士陵园
  临汾烈士陵园位于城南尧庙宫北面,始建于1958年,后经过多年的修葺补建,现今已成了一座亭台厅堂错落有致、松柏花卉随风飘香、风景优美、肃穆雅静的园林。陵园座北向南,高耸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雄踞中心。-元帅的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镌刻于纪念碑正面。除此,园内还建有仿古式门楼、憩亭、“临汾攻坚”展览馆、《革命英雄纪念馆》、《临汾建设成就》展览厅、骨灰堂等。这些建筑设计精美,布局得体。地址: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秦蜀南路……[详细]
西台神台骀庙
  台骀庙位于侯马市西北约八公里的西台神村北,汾河滩地南侧的“古翠岭”上,庙宇座北向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造型独特、布局别致的城堡状。据史书记载,台骀是黄帝的五世孙,其祖先善制弓箭,而赐姓张,他是上古时期比大禹还早的一位治水英雄,他开山凿石,疏通了汾、洮二河,兴修水利、造福百姓,深受后人的尊崇和敬仰,被誉为汾神。历代劳动人民为了纪念台骀治理汾河、造福百姓的历史功绩,在汾河沿岸修建了多处台骀庙。侯马的台骀庙最早建于晋平公时期,据《左传》记载:晋平公有病,派人问病,回答说:“晋平公的病是因为很久没有祭祀台骀,台骀作祟。”晋平公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子产:“台骀是什么神仙?”子产回答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后代叫昧,生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因为台骀治理汾、洮二河有功而封于汾河流域。由此看来台骀就是汾神。”于是晋平公修建台骀庙以祭祀。据考证位于东台神村的大型夯土台基,即为晋平公时期台骀庙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