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旅游

北京市文物古迹介绍

北京张坊古战道遗址
  张坊古战道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张坊村,为北宋真宗年间修建的古战道(地道)。战道从地面纵深4米,青砖结构,宽2米,高度为2-3米,青砖墁地,侧边设有流水槽、盛水缸,墙壁有台灯,顶部有通气孔。地道两侧设有宽约2米的藏兵室,室内有土炕。古战道在地下四通八达,迂回曲折,通古镇四门城楼,初步探测为1500米,现已发现和修复的400多米。宋、辽对峙时期,由于古战道能战能守的优良军事性能,曾使幽州一代的辽军专心固守而不能南下。明代古战道的军事性能进一步得到发挥。明洪武年间,元朝贵族溃逃到蒙古漠北,但不时南下犯境,古战道成为明军抗击蒙古的军事堡垒。据房山县志记载:“县西南七十里,张坊街北楼三层门南向,高可数丈。下层空,其中甚暗,下有隧道向西北约二里通任家坟,俗传任为阁老。由下层楼上中层半途转折处有一井,相传其井中设有刀山剑树,颠而入,无生理。中塑碧元君像。上层可远眺,上中两层亦通地道。张坊不仅有古城、古……[详细]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于1996年发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4—2.5万年,是古人类生活、狩猎的地方,有丰富的用火遗迹、烧石、动物化石等。返朴归真的陈列气氛,古人类生活、狩猎的大型图画,将观众带到2万年前祖先的家园,体会祖先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本馆针对不同的人群推出了普通版、学生版、英文版讲解词,并配有电脑触摸屏提供全球的相关古人类信息,使观众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了解古人类,体会祖先生活的情景。\北京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座落在北京东方广场地下发掘出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再现2万5千年前斑鹿跳跃、鸵鸟欢腾、望山听水、狩猎生息景象,展示“北京人”狩猎、烧火、制造工具的痕迹。在博物馆3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将陈列在原址发掘出土的石砧、石锤、石核、石片。参与展陈的还将有原始牛、斑鹿、鸵鸟、鱼类等古生物的骨骼及2万多年前人类制成的骨铲、骨片等工具。参观者还能从这里看到更新世晚期人类用火……[详细]
白瀑寿峰禅寺
  白瀑寺(白瀑寿峰禅寺)为北京门沟头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田庄办事处淤白村北的金城山下。辽乾统初年,昌平、玉河、矾山、怀来四县信徒集资,就地建造佛寺,初名白瀑院,后改“白瀑寿峰禅寺”,通称白瀑寺。辽代后期,华严宗高僧圆正法师游方至燕京宛平县金城山弘传佛法。金、元、明及民国时期都曾重修。白瀑寺鼎盛时期僧众有一百人之多,正殿供奉的是全国仅有的两尊其中之一尊的千佛绕比卢遮那佛,钟楼的大铜钟直径为一米五左右,有镇水塔、药师塔、覆钵式密檐塔各一座。下院有十一所。但白瀑寺于民国初年,一军阀看重白瀑寺这块风水宝地,要迁祖坟于此,率兵捣毁了白瀑寺。临白瀑寺最近的淤白村村民,发心在建白瀑寺,但白瀑寺远不比先前的白瀑寺庞大,只是一所三合式院落寺院。三合式院落的白瀑寺最终毁于“文革”,军阀没敢捣毁的千佛绕比卢遮那佛被捣毁,大铜钟被卖,买了做宣传用的“大喇叭”,仅遗留下覆钵式辽代古塔一座。慧能法师生于临白瀑寺……[详细]
天泰山慈善寺
  目的地介绍慈善寺位于石景山区天台山。慈善寺座落在天台之上,故又称天台寺。慈善寺始建年代不详,据考证该寺最迟在清初已成庙。冯玉祥将军曾经在那里隐居,所以寺周围的山石上有很多他的题字,“真吃苦”,“勤俭为宝”之类,每个字都写得很大。慈善寺分中、东、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这种佛、道两家共进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不多见。南山坡有座藏式塔,高约10米,传为魔王和尚衣钵塔。每年三月十五日,为魔王和尚成道之期,慈善寺开庙三日,堪称京西香火极盛之寺。慈善寺殿堂基本完好,但大部分塑像被毁。寺内外石刻众多,以冯玉祥将军留下的石刻最为引人注目。有“勤俭为宝”、“真吃苦”、“耕读”、“淡泊”等楷书大字,前7字3尺见方,后4字2尺见方,镌刻在山门外东山坡和寺后北山坡上。在“耕读”、“淡泊”附近,尚有从《周易》摘录的“八卦谦”200余字,每字半尺见方。电话……[详细]
房山圣莲山真武庙
  圣莲山真武庙位于房山区,民国一十五年(西元1926),主持蔡义仙道长洎十方善信募化起之。蔡师文武兼修,尤精医术,悬壶济世,名响京都,直系军阀吴佩孚、梨园名宿杨小楼及时任总统曹锟等人均与之交厚,常往来焉。民国廿五年(西元1936),蔡师仙逝,翌年,日寇犯京,真武庙因之荒芜。共和国之初,栋宇犹存,文革肇乱,祸及斯壤,遂玉石俱焚焉。2004年真武庙恢复重建,占地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是圣莲山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一组道教宫观,真武庙的中轴线建筑为三殿二进院。前殿为真武庙的山门,中殿为五祖殿,正殿为真武殿,真武殿是真武庙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宫殿。道教崇尚仙人,因仙人好楼居,所以袭用我国古代高层建筑“观”的名称,作为建筑之名。后来封建帝王把道观封为“宫”,与帝王宫殿,相提并论。所以道教建筑特色之一是道观大殿与帝王宫殿一样雄伟壮观。真武庙估计为明朝永乐年间建,资料不详,无从考证。前殿殿内东西两侧供有王灵官、……[详细]
166、摩诃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诃庵
  摩诃庵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南玲珑巷,慈寿寺塔东边。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此处原为太监赵政的墓地,赵政集资建此庵,希望有寺僧世代为他烧香。据说修建此庵所用的砖木都是修建故宫剩下的余料,整个建筑相当精美。寺院坐北朝南,共3路。中路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山门殿、大雄宝殿、后殿,并有东西配殿及配房,最后为赵政墓地。院四隅各建角楼一座。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风格。殿顶中部团龙藻井异常精美,殿内有明代壁画。殿前月台两侧有明碑2座。东路金刚殿,殿内壁上嵌有61方明代重临集篆三十二体金刚经刻石,刻工精美。摩诃庵向以宏敞净洁著称,明清两代文人墨客春游至此,观景赏花多有题咏。摩诃庵建制不甚大,但宏敞洁净,走进山门,苍松古柏遮蔽天日,如入山林。古雅的幡杆石座,洁白的上马石,分列两旁。东角钟楼,西角鼓楼,均为亭形0,造型别致,高耸对峙。踏进前殿,“哼哈”二将,形象威猛,令人心惊。穿过前殿,便见一座大殿巍峨……[详细]
北京珠市口教堂
  珠市口教堂是美以美会(卫理公会)在北京创设的一座基督教堂,也是北京目前仍在使用中的几座基督教堂之一。珠市口堂位于东城区前门大街129号,即广安大街和前门大街两条繁华路段的交汇处。这座教堂始建于1904年,是1900年以后卫理公会在北京南城新建的8座教堂中的第一座。1923年建成。该堂具有简易哥特式风格外貌。珠市口堂从建堂一开始就有中国牧师主持。从1926年开始珠市口教堂推行自养,但继续通过美以美会(卫理公会)华北年议会接受美国差会的津贴。珠市口教堂1958年北京基督教新教各宗派教堂实行联合礼拜,60余座教堂中保留了4座,珠市口教堂是其中所谓的基督教南堂。南城其它各教派教堂信徒都被归并该堂。1966年文革开始,珠市口堂-停止活动,1980年以后恢复开放。1921年该堂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珠市口教堂三层的建筑格局。由于当时没有安装防火、抗震等设施,在修建广安大街过程中,这里的安全问题被提……[详细]
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
  基督教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旧址位于东单北大街21号圣经会是一个专门印刷发行基督教圣经的机构,虽不是基督教的一个宗派,却是传播基督教必不可少的机构。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美国圣经会委托在华传教士印发中文圣经;同治十五年(1876年),在上海正式成立美国圣经会中华分会;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北京开办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ChinaBibleHousePekingBrand),第一任总干事为美国人甘牧师(Dr.T.G.N.Gatrell),但无印刷厂,只有批发与销售的业务。1923年,以美国圣经会名义在北京购得一块私人地产,得到美国马里兰州圣经会的捐款,1927年拆除地上的旧建筑,8月1日举行奠基典礼。《圣经会特刊》第三期载:“此屋由长老会建筑工程师打样”,但具体为华人还是洋人则不详。1928年秋,圣经会会所建成,成为华北分销圣经之中心。该建筑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建筑占地1826平方米,……[详细]
169、明景陵
明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寝工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陵园制度,一遵献陵俭制。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亲阅长、……[详细]
京西最大的摩崖石刻
  温泉村边的显龙山最高处上,有一块巨大的黑灰色石壁,上面刻写着“水流云在”四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京西最大的摩崖石刻。“水流云在”每个字有4 平方米大, 巍巍壮观,气势磅礴。下面有题注为:“英敛之偕内子淑仲小儿,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时宣统退位之次年正月也”。题注字每个字也有0.3平方米有余,总面积约30平方米,此石为大青石,石质坚硬抗风化,历经九十多年风风雨雨,刻字仍清晰可见。   这处被誉为北京地区最大的摩崖石刻由英敛之手书。英敛之,名华,号安蹇,晚号万松野人,北京正红旗籍。英敛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诚实爱国的天主教领袖。1902年在天津创办《大公报》,1912年辞职,隐居京西香山,创立辅仁社,后与马相伯共办辅仁大学。   据英敛之的李姓学生讲,英先生为人爽快,品格高尚,常常把自己收藏的书送给朋友、学生。有时也到香山脚下的村子里走走,和平民百姓聊聊天。191……[详细]
171、正乙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乙祠
  座落在北京市宣武区前门西河沿220号,它东与天安门广场相邻,南与琉璃厂文化街相连,北面是著名的北京和平门烤鸭店,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纯木质结构的古戏楼。相传它是明代的古庙。清康熙年间,改建为戏楼。正乙祠戏楼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为:“完整的戏楼建筑”。其建筑年代早于许多西方著名的歌剧院,如法国巴黎的法兰西喜剧院,英国的卡文公园歌剧院等,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它是中国戏楼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被学者们誉为:“中华戏楼文化史上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参观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正乙祠戏楼现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戏楼建筑全部为木质结构,坐南朝北,戏台为三面开放式。戏台对面和两侧均为上下两层敝开的包厢,戏台前约有百平方米看池,可容纳二百位观众看戏品茶。正乙祠古戏楼,应该说,是北京城除了故宫畅音阁、恭王府戏楼以外,数得着的古色古香好戏楼了。正乙祠戏楼分上下两层,如果演神仙道化戏……[详细]
团城演武厅
  健锐营演武厅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东麓,俗称团城演武厅,清代军营古建筑。外观如城堡,始建于清乾隆朝。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地方势力以石雕楼抵御,清军久攻失利,便在此建演练攻占雕楼的兵营健锐云梯营,终于平定了大、小金川。为庆祝胜利,曾在此建实胜寺(己毁圮)。健锐营,又称健锐云梯营、飞虎健锐云梯营、香山健锐营,是清八旗禁卫军中一支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健锐营建立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大小金川之战、大小和卓之战、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库仑之战等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健锐营最终于1911年随着清政府及八旗制度的灭亡而消失。健锐营驻地在北京西北香山脚下,常规编制2000人左右,依照旗份分为左右两翼,营内士兵主要由满族子弟构成,此外健锐营编制中还包括一支由大、小金川之战中投降的藏族军士及其后裔构成的苗子营。演武厅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北京仅存的集城池……[详细]
北京药王庙
  目的地介绍药王庙位于崇文区东晓市街。占地20余亩。始建于明末天启年间,为武清侯所建。因明、清两代京城药王庙很多,故又称位于外城天坛之北的这座药王庙为南药王庙,其规模比其它药王庙为大。庙的主要建筑分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寺庙形式:山门门额镌刻“敕封药王庙”,门前原有两尊大铁狮子,进山门有一对大旗杆,每年腊月至正月底,旗杆上挂大红灯笼,旗杆后有报时的钟、鼓楼。东部的建筑贯穿在南北轴线上。与山门并列平行的有一排临街罩房,面对罩房第一层殿是吕祖殿,供奉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其后有文昌殿、真武殿。真武殿后有一座戏楼,戏楼北是药王寝宫,宫内供奉着药王爷和十大名医,在它西边还有一个小配殿,供财神爷赵公明。最后是一栋二层上下开问各七间半的木楼,楼上供奉东王公、太阳公、东岳大帝、灶王爷、南北五祖等几十位神像,多为木雕或铜铸,楼下存放祭神的用品杂物。东边有七、八个小院落,多为僚舍。东部庙房多已拆除,西部除山门以外,……[详细]
174、文渊阁
文渊阁
  文渊阁,清宫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更具园林建筑风格。阁前凿一方池,引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桥,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柏,历时二百余年,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四十七年(1728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详细]
175、中和殿
中和殿
  是北京故宫外的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