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海曙区旅游

海曙区景点介绍

  陈晓云烈士墓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沿山村边家自然村西面,坐落在岙大里山的山麓,整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64m2。该墓墓室成圆形,直径达3.06米,底部用石块砌成,上部用水泥浇筑而成。墓碑分上下两部分,上端刻着“陈晓云烈士之墓”,上款:1975年5月,下款:毛君谨君。墓碑的下端刻着“这里安息着边元仁陈继芳”,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 陈晓云(1910-1944),女,原名陈素英,又名陈继芳,慈溪……[详细]
  华兴宕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梅园村华兴宕自然村南侧。整个石宕呈扇形,直径约55.58米,现已经废弃,被水淹没。 梅园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据现存的北宋徽宗御笔碑及东钱湖石刻情况推断,其历史至少可上朔至宋代。由于古代开采能力限制,只能采取由上至下的开采方式,多为露天开采,所留下的遗迹多为圆形或扇形的水池。本次发现的石宕为民国时期的开采遗迹,石宕老板为民国时期我区资本家谢桂生,开采的石料曾被用作宁波交通史上第一……[详细]
  榠樝祖庙,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梅园村梅锡自然村。始于宋,现为清代建筑。据《鄞县通志》记载:榠樝祖庙,祀宋康孝子用锡。宋开庆间里人闻时政创建。据传用锡事寡母至孝,母爱食榠樝(中药材),手植以供亲。邻有亲病者,乞食其果,食之皆愈。后人感其孝德,立庙祀之。该庙座北朝南,通面宽17.4米,进深31.3米。建筑面积544.6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大殿三部分组成。门厅宽16.8米,正中大门,两侧偏房,门前廊顶卷棚……[详细]
  毛家宕毛坯石雕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光溪村毛家自然村上化山东侧,约成于北宋末时期,原埋藏于毛家宕及其东和东北带的山宕宕渣内,被发现后集至现址安放。 这批毛胚石雕中,放置于最北侧的武将像雕刻最完整,仅人物下部未完工,全像高2.84米,肩宽0.47米;文臣像仅人物头部雕刻完成,较武将像略矮,高2.47米,肩宽0.47米;南侧武将像完成情况较差,仅面部雕刻完成,高约2.76米,肩宽0.50米;石虎与龟趺重叠安……[详细]
  养正堂,又名绍文堂、朱氏宗祠,曾办过养正小学堂,故名养正堂。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养正路,现存建筑前进民国,后殿清代。主体坐南朝北,中轴线上:门楼、前进、东西厢、后殿等组成。南北全长44.81米,东西阔24.54米,面积达1092平方米。 砖楼石库门于北墙中部。前进单檐硬山顶楼房,后檐置阳台,面阔七开间,穿斗与抬梁式混合结构,进深三柱七檩;次间两侧施“八”字墙,石质墙基,水磨墙砖,上饰八仙砖雕,……[详细]
  永峰亭位于海曙区鄞江镇芸峰村水库脚自然村的东面,根据县志记载该亭始建于南宋末,民国初期重建。它是鄞州区境内名望最大的一座凉亭,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浙江省分县地图,该亭就有记载。永峰亭地处木阜山下,是鄞江至奉化古道的必经之路。亭子为穿心凉亭,面阔三间。亭内柱子为方形石柱,上接木质矮柱。石柱上刻有对联。据当地村民介绍,亭内右侧原设有神像:中设赵公元帅玄坛,上首设土地神,下首设蚕花仙子。永峰亭建成为古代……[详细]
  陈宗问墓道位于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庙夹岙内,建于明代。该墓道及墓前石刻破坏严重,但牌坊及墓葬保存尚好。现存牌坊“H”形,立于墓道口,南偏西3度。通高2.26米,宽2.70米,阑额高0.22米,宽0.15米,北面(向内)两端距柱头约15厘米处有门轴,以安装坊门及抱柱。阑额不出头,额上镌刻“明赠工部尚书陈公墓道”十个楷体双构线大字。 离该牌坊约30米处遗有不同形置的牌坊残件,其中柱头1只,残高0.7……[详细]
  柴经石刻于海曙区集士港镇深溪村长寿寺山门前,由两通敕命碑及一匹石马构成,均刻于明嘉靖年间。两通石碑并排放置,一通立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碑额上镌“敕命碑”三个篆体大字,全碑长1.88米,宽0.94米,全文皆由正楷书写就,共49行,内容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皇帝敕命,下部为柴经的回复;另一通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碑刻的尺寸、碑额、字体及形式与前一通相同,上部分内容同为皇帝敕命,下部为……[详细]
  范春园墓位于海曙区集仕港镇山下庄村上河头自然村,墓向西方,墓丘呈椭圆形,封土直径3.4米,高1.27米。墓面总宽4.63米,上下共分三层,由基座、墓碑、碑前挂件组成,墓碑长2.22米,高0.72米,上镌“春园范公寿域”几个大字,由原广东省政府主席谭延闓所书,碑首由整块石料雕刻而成,长3.22米,高0.83米,碑首中部上 书“山高水长”四个行书大字,四面以卷草纹收边,上部为双龙吐蟾挂件,两侧另设两组……[详细]
  芦家桥遗址位于海曙区古林镇三星村上下陈自然村,东距芦家桥约150米,土名庵基盘。遗址东面延伸至芦家桥民宅下,西面大体以上下陈村民宅东墙为界,南端距段梅公路约13-85米不等,北端由河北岸向北延伸至鱼塘和养鸡场后院,已位于古林镇三星村上下陈自然村,东距芦家桥约150米,土名庵基盘。遗址东面延伸至芦家桥民宅下,西面大体以上下陈村民宅东墙为界,南端距段梅公路约13-85米不等,北端由河北岸向北延伸至鱼塘……[详细]
  横港岸遗址位于海曙区古林镇三星村姚家自然村横港岸,为横港河、青龙河、三联河交汇处,东距下陈村西南120米,距芦家桥约800米。遗址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00米,总面积20000平方米。遗址周边河网纵横交错,地表为平坦开阔的农田。经勘探,该遗址层地形与芦家桥遗址大同小异,也可分为5层。勘探到的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灰陶次之,黑陶最少,纹饰均素面,木屑、木块、碳块出土较多,与芦家桥遗址相近,但稻壳……[详细]
  洪水湾古塘遗址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它山堰自然村东北部,距它山堰约500米,据《鄞县通志》记载,旧时曾于此置碶,宋淳祐三年(1243)秋在此筑堤,堤高二丈,阔一丈二尺、长十二丈、耗工372工,化钱87贯290文。宝祐三年(1255),制置使吴潜就其地置三坝,一濒江、一濒河、一介其中,后中、外二坝垫于江中,只存濒河一坝,称为“洪水湾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咸丰七年(1857)、民国十三年……[详细]
  廻沙闸古遗址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村西侧、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目前该闸尚存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镌有“测水尺”,作为控制水位的标准。第3柱镌有“迴沙闸”3字,4根石柱高2.63~2.83米,石柱断面尺寸为0.5米~0.52米,闸门槽0.11米,成正方形,闸中孔宽3.57米,2边孔宽3.02米。 廻沙闸是它山堰水利设施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都同它山堰一起发挥着引泄、滞蓄的作用,为研究我国古代水……[详细]
  马鞍岗古石宕遗址位于海曙鄞江镇它山堰村马鞍岗山的半山腰,距国保单位它山堰直线距离约500米,是唐朝人工开采石料所遗留的采石遗址。东口高约2-3米,西口高约5米,洞内深约30余米,东西两,内相连,呈凹形。西面宕口石块已出现风化。七十年代,本地村民整山平地时,发现有一条宽约3米的碎石路通向山脚,又根据它山堰石料质地与此相同,故推测这条碎石路曾是古代工匠搬运石料的古道,也是它山堰用石材料的见证。抗日战争……[详细]
  上化山古石宕遗址,又称光溪塘,位于海曙区鄞江镇鄞江村北面山顶,与光溪村的毛家宕、天塌宕相连。根据洪水湾塘去它山堰东首里许,所筑的石料分析,应是上化山石质,故推测洪水湾塘因建于宋淳祐三年(1243),所以上化山石宕的开采史为南宋晚期。 该山东西连绵数里,成为明清时期光溪塘石块的宁波主要产地。 宕口于南北相通,高达近十米,南洞口石柱林立,远看如古罗马斗兽场之意境。纵深达百余丈,纵横交叉,迂回曲折,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