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旅游

昆明市景点介绍

  真庆观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区白塔路与拓东路交叉路口。明永乐初年,道教长春派创始人,谪滇“高道”--刘渊然,即居此观阐道。刘渊然(1351年~1432年),江西赣县人,道号体元子,道行高深,明洪武间朱元璋召至师宗,赐号高道。永乐初年任道录司右、左“正一”管道教事。嗣因得罪权贵被谪至昆明。在龙泉观阐教。其门徒“殆百余人”。门徒中蒋日和、邵以正是名闻全国的“高道”。其中,邵以正是昆明人,号止止道人,……[详细]
  地藏寺经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拓东路原古幢公园内。地藏寺经幢又名“大理国经幢”,俗称“古幢”。是大理国(937-1253年)布燮(职官名)袁豆光为超度鄯阐侯高观音之子高明生而建造的。1923年在地藏寺废墟上修建公园时出土,后来放置在公园内。幢的外形像一座塔,七层,底面呈八角形,通高8.30米,石质。第一层为鼓形幢基,雕刻汉文段进全撰《大理国佛弟子议事布燮袁豆光敬造佛顶尊胜宝幢记》以及梵文《佛说般若波罗……[详细]
  南洋机工抗日纪念碑位于太华寺以南约一公里的公路上方,1989年7月7日落成。碑高9米,大理石贴面,底座刻有“赤子功”四个字,碑顶有一个当年的南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巍巍丰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在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内,耸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建造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墓地,也耸立着一座花岗岩砌成的“南洋华侨机工纪念碑”。云南省芒市城郊也耸立着一座“南洋华侨机工纪……[详细]
  松花坝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昆明市东北面的嵩明、官渡两县内,地理位置在东102°45′至102°59′,北纬25°08′至25°27′之间,总面积62980公顷。松花坝水库坝高47米,总库容0.68亿立方米,年区域径流量正常年为2.1亿立方米。该区域是盘龙江的发源地,属滇池的汇水区之一。松花坝水源是昆明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1981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元代在昆明东北滇池上源盘龙江上修建的……[详细]
  彝族村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与虎山造型表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太阳历广场中央的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的10个月球造型。广场外圆周分布有12生肖石雕。“土掌房”建筑群真实再现了彝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建筑中有土司院、文化楼、知青房、酒坊及织绣间等。村中有秋千等民间体育设施。傈僳族人口61万,主要聚居在怒江、维西两个傈僳族自治州、县,也即著名的“三江并流”地区,……[详细]
  木结构,木板盖顶,四面墙用木料重叠垛成的木屋里展示了他们日常的生活起居。旁边有一酥里玛酒酒作坊,香气四溢。普米族自称“培米”,意为白人,人口3.3万,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及维西、永胜等县。民居建筑:坝区住房多仿白族“三坊一照壁”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多数房屋为木结构,木板盖顶,四面墙用木料重叠垛成。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称为“下……[详细]
  壮族村寨迎面是祭祀龙王天子的龙柱,两边是天王崖画、石葫芦亭、昊天阁和硕大的铜鼓耸立在广场两侧。壮族青年男女社交、休憩的“情廊”、村寨长老聚议大事的“老人亭”,守护村寨的龙树和药用植物“三七”园,一起构建出浓郁的壮乡风情。稍远处别致的风雨桥和旋转的水车映衬出一派秀丽的村寨田园风光。布朗族人口约11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民居建筑: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详细]
  瑶族寨子由民居吊角楼、平房民居及乡村道观、粮仓、寨门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一些道教文化元素的渗入,颇具典型性。瑶族人口有213万人。主要分布于富宁、金平、广南、勐腊、元阳等县。云南瑶族有四个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红头瑶。民居建筑:瑶族的房舍都建成吊角楼的形式,即美观又舒适。另一特点是用木板代替瓦盖房顶,瑶族人称之为“木瓦房”。瑶族房舍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详细]
  寨内分布有茅草顶的干栏式建筑群、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司岗里石雕以及粮仓等。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场正中的牛角为佤族的寨桩,广场前的两个石人分别为佤族最崇拜的男性和女性祖先“木依吉”和“阿依娥”。神灵广场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观念。佤族人口约36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澜沧江南段以西的阿佤山区。民居建筑:佤族以竹楼为主,多为以草、竹、木为构成的“干栏”式建筑。房内的陈设简单,……[详细]
  藏族村占地21亩,村内有大小坡顶民居和雕楼式平顶民居。庄严神圣的藏传佛寺,壮观的迎宾白塔,象征吉祥和睦的“白牦牛”雕塑与独具风格的藏式建筑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云南藏族约有13万人。主要聚居区迪庆州,195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居建筑: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二层为居……[详细]
  水族寨依水面而建,围农具成景,主要由云南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代表性的板屋系“街面房”式的建筑,以及龙潭、大龙树等景观组合而成,表现了水族历史的祖风与特色。水族人口近1.3万人,聚居在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和黄泥河镇。民居建筑:水族村寨多依山傍水,四周多修竹古木,村边多水池鱼塘,房前屋后,喜植果木。房屋多用竹木建造,茅草、树皮或瓦片差顶,样式为干栏式建筑。每栋一般为三五间,二三层。底层豢养牲畜、鸡鸭,堆放农……[详细]
  怒族寨以典型的板屋系石片瓦顶民居为主体,或穿堂通达,或套房互连,台地石阶从容点缀,充分表现了怒族建筑生动的空间构成,以及营造人文与自然融合的组合功底。怒族人口近3万,主要分布在怒江流域的福贡、贡山以及沪水、兰坪县境内,怒江也因怒族世居而得名。民居建筑: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是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分为……[详细]
  蒙古族村主要由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乡代表性的合院系“一颗印”式的建筑、蒙古包及跑马场等组合而成,既表现了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祖风特征,又展示了云南蒙古族独特的建筑风格。蒙古族在云南有2.8万人,主要居住在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民居建筑:“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详细]
  苗族村选取山地为营造环境,颇具代表性,提炼了苗族建筑的精华。吊角楼展示苗族服饰及手工制作工艺,民居楼则反映了生活起居的民间风范。苗族共104万余人,几乎全省都有分布,主要在广南、金平、屏边、马关4县。民居建筑:以典型的板屋系“吊角楼”等民居为构建主体,与傣族的吊脚楼有所区别。在苗家,这种吊脚楼也称“单坡吊脚楼”。吊脚楼一般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低矮,只放粮食不住人,第二层是卧房,楼下底层堆放杂物或圈……[详细]
  满族院汲取东北本溪满族民居大院构建方式,同时又注入昆明四合院建筑的大量元素,因此,当为两地民居建筑的完美组合。院中央竖立的索罗杆主要祭祀供神用的。云南满族满族有1.2万人,主要分布于昆明、保山、思茅、德宏、曲靖、临沧、红河、楚雄等地州市。民居建筑: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