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宗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宗祠篇

观阁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位于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七谷村2组,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由门牌楼、前厅、正厅(已毁)、左右厢房构成四合院布局。门牌楼为砖石结构,宽33.68米,高约10米,单檐,仿古建石坊,四柱三间,宽6.5米,高7.4米,明间为通道,两次间用青砖封堵;坊柱置有对联两幅,一云“来游珠履觇门第,记忆嫦娥报牲名”,一云“仿鹿洞芳规规趋必由是路,峙狮严耸峻峻及可配于天”,坊额右行“黎氏宗祠”,额上立行“状元第”匾牌;坊上雕人物、动物、花卉图案。前厅中为戏楼,面阔6.5米,进深5.4米,左右各置配房3间。厢房面阔3间13.28米,进深5间6.14米,高5.4米…[详细]
昌溪周氏宗祠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该祠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主体建筑面积747.12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历时五载。宗祠建筑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风范,简洁的布局,古朴庄重;精致的雕饰,细腻入微,极显徽派古建筑特色。脊顶以特制镂花雕砖压顶,上有十三对剔透麒麟相对而立,两边犄角上翘,直指苍穹,显富丽凝重;外墙皆用双层“三六九”型青砖砌就,坚固之极,四面墙裙嵌以青石座基,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整个祠堂布局分栅棚、丹墀、正厅、后进和寝陵五大部分,是“三进两明堂”的代表作。宗祠的选址堪具匠心:座北朝南,背靠来龙山,青松翠柏,古木葱葱;门临昌源河,绿波荡漾,流水潺潺。祠前辟有两个大坦,可容千人,全…[详细]
徐大宗祠楠木厅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城镇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师,谥文靖,著有《谦斋文集》四卷,《文靖疏稿》二卷。徐大宗祠座北朝南,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原有建筑五进,现仅存二、三两进,通面宽17.65米,进深33.17米。第二进面宽3间17.65米,进深…[详细]
章丘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根据建筑柱础看,现存的建筑体应为清代。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 整个祠堂院落南北长100米, 东西宽22米,分前后两院。前院主要建筑为大门和过厅。硬山顶,上施灰瓦,砖、石、木结构,门上悬“李氏先祠”匾1块。过厅居前后院中间,5间, 面阔12.4米,斗拱系五铺座单下昂,硬山顶,灰土瓦,砖、石结构,是原来李家用作-的地方。在过厅两旁各有砖墙相隔,并在砖墙上都有一拱形便门。过影壁西侧有大青石,平坦如床,人称“卧龙石”。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牧牛,夏…[详细]
田口黄氏宗祠
  田口黄氏宗祠口黄氏乃邵武峭山公第十二子福公的后裔。由福州洪塘至安砂逐步发展到清流洞口、田源、田口。田口始祖仁忠公,一度徙居极下,直至十一世孙文光才迁田口,迄今700百余年,繁育了三十七代。后人为了报效祖德筑祠祭祀。据考该祠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坐西向东,坐落清流县田源乡田口村,占地400余平方米。尊崇文光为田口肇基祖,祠号“光裕堂”。清道光六年大修一次,门楼石刻浮雕,鳄鱼翘角、气势雄伟,门楼正中题刻“黄氏宗祠”四个大字,神龛上安放着0牌位,天井中有通道,祠内牌匾林立,有“父子明经”、“三代贡元”等等。1992年,众裔孙又献工献料,集资维修,加修门楼,瓷砖贴面,琉璃瓦盖顶,室内门窗,…[详细]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系理学家朱熹与挚友梁汝嘉择地所建,朱熹为祠堂题写堂号“贻燕堂”,内设讲学堂;元至志二年(1322)重修;梁氏十四世始祖翰林学士梁恩观回乡祭祖修家谱时筹建;民国十一年(1922),族人又募捐重修;民国期间,宗祠曾作为校舍;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宗祠作为仓库使用。改革开放后,于1987年由族人梁敬錞捐款再次重修。建筑坐西朝东,占地693平方米。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组成。祠门前有158平方米祠埕,门墙上部为近代式,上有女儿墙;大门两侧有一对陶瓷酒盏拼镶的白象。进祠门有一戏台,四坡顶,戏台后部雕刻拼花十分精美。戏台上…[详细]
青云孙氏宗祠(含藏书楼、议事厅)
  青云孙氏宗祠位于奉化区萧王庙街道青云村中,在原后堂前(诒燕堂)基础上扩建而成。诒燕堂,建于清晚期,民国庚午年(1930)孙鹤皋筹资在其南面和两侧分别添建门厅和两厢,形成四合院式建筑。占地644平方米,硬山造。正殿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九檩,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单步。门厅三开间,东西厢房各五开间,均为单檐二层。藏书楼及议事厅位于孙氏宗祠大门外东西两侧,为孙鹤皋筹资扩建孙氏宗祠时所建,由上海孙裕生营造厂建造,属祠产。藏书楼位于祠堂左首,坐东朝西,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二层楼,面阔三开间,藏书当时向天一阁购买,抗战期间多散失。议事厅位于祠堂右首,坐西朝东,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二层楼。观音兜山墙,面阔三…[详细]
凤里姜氏宗祠
  凤里姜氏宗祠位于江山市凤林镇,年代为清。凤里姜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鳳林镇鳳里姜祠弄10号。凤里姜氏宗祠建于明弘治十地年,即1499年。距今已有518年的历史。宗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有1024平方米。正门两边竖立着两面一人高的用青石雕凿而成的精致威武的石鼓。站在鼓边,你仿佛听到明代战争的隆隆鼓角声,又好像听到明代百姓来到衙门鸣鼓伸冤的″咚咚声。姜氏宗祠,由三进二天井,五开间,两看台,两厢房组成,悬山顶,正门设门楼,据说原为三层檐挑角,今看见的是二层,东北面的二层挑角已坍塌,大门两侧的石鼓仍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这500多年的宗祠,记录着姜氏族人昔日的兴衰史,也祈盼姜氏后人再现辉煌。宗祠內一进有…[详细]
泾县张氏宗祠
  后山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位于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始建于清晚期,与张氏宗祠共同体现了张氏宗族曾经的繁盛。张氏支祠其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一个天井,建筑面积525.18平方米,保存较好。门楼上部以额枋形式用砖雕包砌突出“张氏支祠”四个大字。砖雕构件共六块,由二龙戏珠、九狮滚珠遍地锦、迎送图等图案组成,是整个支祠建筑中最为精美部分。宗祠门楼高大轩昂,加之门前的石狮、台阶,凸显出庄严凝重之感。前檐墙以上部的砖雕和下部石雕形成近似包框墙的形制,中部大面积水磨花砖贴面。花砖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黑白相间的纹理,加之工匠的匠心独运,用其拼砌出山水、云树等图案,使其极具国画的水墨韵味。与黑漆栅门相互映衬,突出了…[详细]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高湖市场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东85度,由门楼、前厅、厅堂、厢房、天井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悬山顶,大门处有一对石抱鼓。进门处有龙凤藻井,两边游廊,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均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原先戏台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林则徐书的《南湖郑氏祭田记》碑一通,现立于福州于山碑廊。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祠庙建筑的重要实例之南湖郑氏以郑露、郑庄、郑淑为宗。露、庄、淑,世称“南湖三先生”,郑昭于晋时为…[详细]
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
  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位于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2017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1573-1722),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584.6平方米,建筑面积527.4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前厅、中厅、后厅,大部分保存望砖。歇山式门楼,门厅有戏台,明间抬梁式结构带后双步前单步,柱头置有斗拱,次间为穿斗式。中厅明间为抬梁式前双步后单步结构,次间为穿斗式。后厅明间为抬梁式带前双步后单步。两天井连接前、中、后厅。徐氏大宗祠用材讲究,雕花简洁,建筑虽经多次修缮,至今仍保留明代宗祠建筑风格。余氏宗祠建造于清末时期(1821-1911),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483.6平方米…[详细]
邹堂郑氏宗祠与牌坊
  邹堂郑氏祖祠俗称“始祖祠”,位于揭阳空港经济区地都镇乌美社区,于明朝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建成,是邹堂郑氏之11世祖郑旻告假回乡修建祖祠时所建的。郑旻是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进士,授官兵部主事,曾任贵州布政司、四川按察等职,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有口皆碑。其祖祠几经焚毁再建再重修,如今依然屹立在邹堂山下,古风依旧。“科第世家”石牌坊坐落在祠外,为二层式石基的三门四柱全石结构,高约5米,宽约7米;此乃郑旻的五世孙郑其崇中举之后归故里修祠所立,这石牌坊见证了邹堂郑氏一族的荣耀与辉煌,自郑旻首中进士之后,五世之中就有四代科甲,确实不得不令人称赞。据说邹堂乡曾产生了1名进士、5名举人、40名贡生…[详细]
德锦汪氏宗祠
  德锦汪氏宗祠坐落在绩溪县伏岭镇德锦村村中央,建于清中期,清晚期进行了重修,2014年10月开始动工维修,现已基本完工。汪氏宗祠总占地面积为357.1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9.11平方米。汪氏宗祠由下堂、寝堂、偏屋、披廊组成,下堂与寝堂间设天井,天井两侧为庑廊,由北山墙中设门进入,门楼上 书-有“越国世家”字样,披廊与偏屋间设内院,由披廊前檐墙设大门通往,此大门为主入口,此门楼上 书-有“汪氏宗祠”字样,门前是通德锦村村道。偏屋为前后二进,前进为廊,后进为厅,厅为二层,从照壁后上楼,廊厅间设有一小天井。偏屋前进东山墙中设有侧耳门通东边屋,现门洞已封砌,原制房屋已圮毁,现为杂院,由邻居管辖。汪氏…[详细]
大渔村王氏宗祠
  衡南王氏宗祠王氏宗祠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1061年),时称崇本堂,是我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元代毁于战乱,明永乐时进行过大修,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六次维修和扩建,原名“楚南第一家”,明永乐十二年(1441年),衡州知府史中奉旨改为“衡阳第一家”(清嘉庆乙亥年仲冬重刊)。全祠由正堂、左右祠阁五栋联为一体,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格,门联、柱联保留了明代尚书湛若水、曾朝节、清代状元罗洪先等贤达名流的书法真迹。根据《衡阳渔溪王氏创修祠堂纪略》记载,祠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明永乐时复修。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历经维修…[详细]
潘市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坐落在潘市镇侧树坪村,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宗教祭祀建筑,历史悠久,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宗祠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信息,是集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杨氏宗祠自清代起就承担着兴办教育的重任,反映出当地民众渴望知识、崇尚文化的美好品德。它不仅承载着人文历史、民俗民风演变的丰富信息,也支撑着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对保持文化传统的信念和希望,并见证了废除科举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研究清末到当代中国教育体制变革有着重要的价值。杨氏宗祠在办学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考取北大、清华及留学国外者甚多,其中清华大学教授杨知行就是其中的翘楚。杨氏宗祠在建筑艺术上也…[详细]
新田李氏宗祠
  金盆圩镇的李千二古村,这里有一处代表着李氏宗族文化与灵魂归宿的地方—李氏宗祠。李氏始祖李百一,原籍江西泰和县,宋末因躲避战乱带领族人迁居湖南新田,因金盆圩镇地处盆地,气候宜人,非常适宜人居住,便决定迁此地,并于元天历二年(1329)组织族人在此始建李氏宗祠。岁月变迁,李氏宗祠几经风雨洗礼,但族人们仍承先志,不遗余力多次维修宗祠。据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8)李文昇发动族人对宗祠进行了整体重修;明万历十九年(1592),李一本带领族人修缮了宗祠的残破部分;清雍正元年(1723年),李开宅组织族人再一次对宗祠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现在李氏宗祠的规模和建制保留的就是这次大修以后的模样。古人建祠选址蕴…[详细]
柳岗王氏祠堂
  柳岗王氏祠堂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柳岗村。王氏祠堂是“潮州前八贤”之一的南宋名臣谏议大夫王大宝为母亲王氏请旨建造的。该祠堂于宋代建炎三年创建,明代嘉靖十三年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再修,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王氏祠堂总面积约1904平方米,贝灰木架结构。祠堂大门为石结构的双叠楼亭台式,石亭顶端有一太阳形状石徽,顶台中央立有高0.61米,宽0.22米的“圣旨”石牌,因此称为“圣旨亭”。亭门通梁刻“王氏祠堂”,明嘉靖十三年(1534)闰二月立,清雍正乙卯年(1735)二月重修。梁背刻“时思”二字。亭匾高0.31米,长1.43米,正面刻“科第”、“唐节度使王审知”、“宋建炎榜眼王大宝建炎进士王大鼎”,背…[详细]
韶山村李氏宗祠
  在距离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向北大约不到两公里的韶北村落里,有一幢灰砖青瓦的建筑掩映在民居里,格外庄严肃穆,门匾上写着“李氏宗祠”四个字。这里是一座祠堂,也曾经有多年是当地的小学,但她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1925年,毛主席曾携夫人杨开慧在这里创办农民夜校,传播革命火种,夫人杨开慧曾亲自授课,韶山李氏宗祠从此与红色革命神圣“结缘”。(1945年,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同志与夫人也曾在宗祠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最近主席家乡韶山实施毛泽东求索之路项目,对整个宗祠进行了修复,虽然旧貌换新颜,但不变的是后人对革命先烈们的深深缅怀。院子里,毛主席和夫人杨开慧当年亲手植下的桂花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郁…[详细]
洞口宗祠建筑群
  洞口宗祠建筑群(含兰陵会馆、钟元帅庙、谭氏宗祠、潘荣公祠、曾八支祠、尹定公祠、黄氏宗祠、廖氏宗祠)有“天下宗祠”美称的湖南洞口县,境内保存着百十座古宗祠建筑群,结构完整,美轮美奂。一座座宗祠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19座宗祠陆续列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宗祠之美才逐渐为世人所发现。洞口宗祠的选址无不刻意讲究风水,均为依山傍水而建。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应数萧氏宗祠,它位于县城城区西南平溪江中的伏龙洲上。洲头古木参天,祠堂华彩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流水中,一静一动,相得益彰,辉映成趣。洞口宗祠分别采用石刻、木雕、泥塑、彩绘等各种形式,不…[详细]
屏山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座落于香港屏山,是邓族的祖祠,由屏山的三围六村所环抱。据邓氏族谱所载,宗祠由五世祖冯逊公兴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邓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为屏山文物径的重点古迹之一,于2001年12月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列表。邓氏宗祠为三进两院式建筑,正门前两旁是鼓台,各鼓台有两柱支撑瓦顶,内柱为麻石,外柱则为红砂岩,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门没有门槛,前院却有砂岩通道,显示邓氏族人中曾有身居当时朝廷要职者。建筑物三进大厅上的梁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种动植物和吉祥图案,屋脊皆饰有石湾鳌鱼和麒麟。后进祖龛供奉著邓族先祖神位。1990至1991年间,邓氏宗祠曾大事重修。宗祠现时仍用作祭祖、庆祝节日、举行各种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