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

小虹螺山明长城
  小虹螺山明长城是辽东镇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长城墙体沿山脊蜿蜒修筑,沿途地势险要,景观自然和谐,取材因地势难易而异,材料多为砖、石类型。城墙上及城墙内分布着形状各异的敌台,整体结构清楚,形制基本完整。墙体起点虹螺岘镇团山子村小毛家沟屯南200米,止点塔山乡大四台子村西2300米西边山山脊上。走向东西-西南,全长10727米,整个墙体共10段,其中石墙5段,山险4段,土墙1段;墙体内有敌台13座,相关遗存3座。2013年3月5日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辽东长城不仅是我国古代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军事工程,也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人文、历…[详细]
怀柔长城山庄
  长城山庄位于风景秀丽的慕田峪长城脚下,整个山庄为仿古式建筑群,与古老的长城融为一体,这里四面环山,空气清爽,景色宜人,站在庭院内您可以眺望到雄伟的万里长城,入住长城山庄您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万般风情,使您有置身于世外桃园的美妙感受。山庄内设有可同时接待100人就餐的大餐厅,用餐时您可以感受到周到的服务和可口的菜肴,餐厅饮食以川鲁风味为主,同时可以品尝到农家菜和野味佳肴,用餐方式任您选择,山庄由于地处山区,相对温差较大,夏季昼夜温差可以达到10°C-15°C,旅游团体度假、召开会议和中小学生举办夏令营入住长城山庄是您理想的选择,山庄可以为其提供篝火和卡拉OK等服务设施。…[详细]
嘉峪关明长城遗址
  明长城遗址西起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东至山海关。甘肃境内长度约为1000公里,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杂草或沙夯实。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设有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因黄土夯筑,俗称烽火墩。墩间距约为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有了望台。嘉峪关,山丹,永昌,古浪等市县境内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气势雄伟。…[详细]
汉长城遗址
  介绍敦煌境内北端现存除碱墩子至马迷土的汉长城干线外,还有玉门关至阳关、阳关至党河口、马迷土至弯腰墩的汉长城支线。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和风雨流沙的破坏,部分长城被夷为平地,多半长城保存下来。其中玉门关西面党谷隧一带的长城保存较好,地基宽3米,残高3米,顶宽1米,为我国目前汉代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汉长城至今仍基本保存完整。峰燧旁边有报警时用以点燃烽火的积薪垛15堆,最大的长2米,高1.3米以上,而且都已凝结为化石般坚硬。在汉长城烽燧中曾出土1200多枚价值不菲的汉简。交通位于玉门关以西5公里处,可包车前往。地址:甘肃酒泉市敦煌西北部的荒漠中(玉门关以西)类型:古迹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详细]
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途经豫、皖、苏三省,在安徽境内有150多公里。当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通济渠出河南后,经安徽淮北、宿州、泗县,在江苏盱眙入淮。安徽境内的隋唐大运河除个别段落被改造使用至今,其余段落已淤塞。目前,唯一“存活的”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处在我县境内,西起唐河交叉点,横穿泗城后向东北至濉河,全长约25公里的,遗址基本保持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貌,功能已经发生改变,但仍可发挥着灌溉、分洪的水利作用。-旅游小贴士:门票:免费开放时间:全天开放地址:宿州市泗县境内…[详细]
盐池古长城
  盐池古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强不屈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古代的盐池地处北方边陲,战略地位重要,历代王朝为巩固边防,在这里修筑了多条长城。目前,在我县的长城这边明显的共有四条。其中明代长城三条,分别建造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明泓治十五年(1502年),明嘉靖十年(1531年),总长度为186公里,另一条为隋长城,筑于隋开皇五年(585年)长30公里。隋长城遗迹在全国已十分罕觅,盐池这段显得尤为珍贵。四条长城呈夹角之势将盐池包围,因此,盐池有“长城博物馆”之誉。…[详细]
乌镇京杭大运河
  •流淌千年的古老运河,登白莲塔赏两岸秀美风光。景点介绍京杭大运河流经西栅的尽头,与古镇擦身而过。这段运河的两岸很开阔,风光不算惊艳,却透着一股沧桑感。西栅白莲塔寺中的古塔,是俯瞰运河风光的绝佳观景台,一定不要错过登塔赏景的机会。这条开凿于隋朝的人工运河,时至今日还发挥着航运作用,河面上偶尔能看到运船载着货物缓缓驶过,让人依稀感受到这条古老河流千年前的繁华。地址:嘉兴市桐乡市乌镇西栅大街尽头西端类型:河流游玩时间:建议15-20分钟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详细]
战国古长城
  战国古长城位于卫辉市西北太行山中,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约40公里,古长城是就地取材,全是用青石垒砌而成,剖面呈梯形,两边用大石头垒砌,中间用碎石块填充,现存最高墙有1.70米。该长城为战国时魏国所筑。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为避秦国东侵,保大梁安全,两次派龙贾修阳池、筑长城。古长城两侧及中间部位由青石垒成的洞穴,为守卫战士存放粮食所用,在北边峰巅还建有一个了望台,以防敌情动静。整个建筑科学而坚固,充分显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详细]
北长城
  俗称大武口长城。在《嘉靖宁夏新志》中称为边防北关门边墙,东西走向,长城上有烽火台遗址三处,临山堡遗址一座,北门关遗址一处。创建于明嘉靖十年(公元一五三一年),是由齐之鹰建议当时宁夏镇的军务总制、尚书王琼奏筑的。长城由沙湖至贺兰山的枣山沟,全长三十五里,“皆内城墙,高厚各二丈;处浚堑,深广各一丈五尺有奇,墙有堞可蔽;有空可下见以击射。”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淋,这段长城也历尽沧桑,有些已不复存在,但仍有部分尚存,不失为我们前去寻古探秘的好去处。…[详细]
倒马关长城
  倒马关,地处河北省唐县西北,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倒马关置关较早,《战国策》称其为鸿上关,汉称常山关。但目前可见到的关于建筑倒马关城的记载,都是明朝的。倒马关又分上城和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今城已毁。下城即今倒马关城。据《倒马关志》载:“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因上城狭小,官军居处不便,乃于城南二里相度地势,复筑城一座,二面濒河,一面跨山,规制弘备,是为下关”。现倒马关乡政府保存着一块已从中折断的汉白玉石碑,为《倒马关建城碑》。碑文记载了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修建倒马关的情况。由此可知倒马关城,始建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