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全国各地窑址资料介绍旅游

全国各地窑址资料介绍

寺龙口青瓷窑遗址
  这座位于匡堰镇寺龙村钓竿山下的古窑址,经历了从晚唐到南宋长达近300年的烧造时间,其遗存之丰厚,品种之多样,实为越窑群体中之佼佼者。1998年至199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两次联手考古发掘,终于使这座近千年无人知晓的窑址得以重见天日。窑址的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发现的龙窑窑址,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构造特点和装烧程序。除龙窑外,在旁边还发掘一座制作工场。更为重要的考古价值是,这座窑址的发掘,改变了考古学界以往一直认为越窑衰落于北宋的传统认识,使越窑的烧造时间又推迟了100多年。发掘成果公布以后,前来考察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使昔日冷清的寺龙村变成了游人竞相参观…[详细]
铜钹山高庄古窑址
  铜钹古窑,其实是散落在广丰县铜钹山区中的几个不起眼的小山包和几处存有一些碎片的废弃之地,一直没能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力,也没有相关文章对此记述和介绍。1982年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广丰县铜钹山高阳村发现高庄、里高阳、外高阳和荒山等地八处古瓷窑遗址。1990年10月县文管所对古瓷窑进行复查,经专业人员实地考察认定,均属烧制青瓷的古瓷窑。出土标本有:青瓷罐、刻花小圈足碗、香蕉盖、擂钵、漏斗形陶制匣钵等。经当时上饶地区文物部门鉴定,为五代---宋代古瓷窑遗址。同属于龙泉青瓷系列中国古代南方非常有名的官窑。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才衰落下来的。高庄古窑址四周山峦叠障,植被茂密;加之在高庄自然村…[详细]
山口瓷窑遗址
  在孤江河畔的潭头村山口村小组的东南侧,有一处较大的陶瓷遗址,据史料记载,早在元代这里的先民用智慧和烈焰铸就了陶瓷之乡,这里的瓷具温润如玉,素有江西陶瓷之父之美称,当地一直流传这么一句古谚:先有山口窑,后有吉州瓷,再有景德镇。 山口瓷窑遗址位于山口村南侧。该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瓷土原料和燃料也很丰富。瓷器产品由水路顺流载入孤江,经吉水县驶至吉安县的张定渡进入赣江。据史料记载,山口瓷窑创烧于南宋,发展于元初,元末停烧。山口窑址堆积高大,形同山丘,瓷片堆积层厚达几米,露面瓷片和窑具俯拾皆是。该窑东南侧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平坦地面,与窑堆物毗连,似为制瓷作坊。山口瓷窑所烧瓷器,彩色较多,酱褐、青釉…[详细]
苦寨坑窑遗址
  苦寨坑窑址位于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年代为青铜时代。简介:青铜时代斜坡式龙窑,出土物以原始瓷器为主,少量陶器。器型有尊、罐、钵、豆、纺轮等,器物胎呈灰色或黄白色。窑址分布面积约35000平方米,共揭露出9条龙窑遗迹,面积约300平方米。窑炉结构分层次建造,下层窑炉废弃后又在下层尾部建一个新窑炉,窑炉内壁宽约1.24米,残长约3.84米,呈斜坡状。窑址坐西北向东南,考古发掘共揭露出9条龙窑遗迹。窑址年代为距今3400-3700多年,即相当于中原的夏代晚期至商代中期,是目前全国发现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将我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对于研究我国原始瓷器的起源、发展具有着重大的意义。2017年…[详细]
御窑遗址博物馆
  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位于原御窑厂遗址内,御窑厂是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据清乾隆二年《浮梁县志·建置·景德镇厂署》记载“御器厂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考古资料表明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元朝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1643年明王朝覆亡,御器厂为清政权所有,改称为御窑厂,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御厂制度结束。它是我国历史上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在长达近六个世纪的时间里,为“天下窑器之所聚”,荟萃着无数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生产烧制出了数不胜数的精美绝伦的瓷器,目前,海内外拍卖价格最高的…[详细]
繁昌窑遗址
  繁昌窑遗址位于繁昌县城南郊1公里的箬帽尖和锥子山北坡下的岗丘上,是五代――北宋时期一处专烧青白瓷的大型古窑遗址。柯家村遗址是繁昌窑的主要集中地,龙窑均依山坡而建,山坡下为废弃匣钵、瓷片堆积场,形成东西1公里、南北1公里的遗址分布区,总面积l平方公里。柯家村遗址创烧于五代,废烧于南宋初。遗址主要烧制青白瓷,次烧白瓷,采取龙窑一钵一器仰烧法,早期有过支钉烧造的过程。青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呈现出不同的白中泛青泛黄,青中显白的色调。产品有碗、盏、杯、碟、壶、盆、炉、孟、罐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柯家村遗址青白瓷是五代时期南北方制瓷工艺交流而创烧出来的一种新的瓷种,是江南影青瓷的发源地。此外,柯…[详细]
呼和浩特大窑遗址
  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这一遗址是国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的居住。山上盛产燧石(通称做打火石),远古的居民就用它来打制各种石器。他们就地打制石器,使用过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随地可见,打击剥落下来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积如…[详细]
琉璃瓦窑址
  琉璃瓦窑址分南北两窑址,隔姑溪河相望,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南窑位于青山东麓姑溪河南,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西侧有一座现代窑厂,西部有取土现象,南窑址原烧制琉璃制品,遗址上采集的标本有瓦当、筒瓦、屋脊兽等,釉色有红、黄、绿色等,筒瓦上有“万字一号”至“万字十九号”戳记,并有调官、上色、风火人的姓名。北窑位于姑溪河北吴马村内,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原烧制城砖,上有“太平”“当涂”楷体字。此窑址为建造中都凤阳皇陵用。该窑址对研究明代窑烧技术及中都皇陵建设提供了研究资料。(1)南窑。保护范围:本体外,南、西、北各50米,东3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30米。(2)北…[详细]
小仙坛窑址(小仙坛青瓷窑址)
  小仙坛窑址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曹娥江畔。小仙坛瓷窑遗址由小陆岙、小仙坛、大园坪三处窑址组成,是上虞东汉瓷窑分布的密集地,东西相距600米。遗址面积约800平方米,窑炉破坏严重。产品制作规整,质量甚高。器形以碗为主,兼有壶、洗、罐等。胎质致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绿。器表饰蓖纹、席纹、水波纹、弦纹等。窑具有垫饼、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坛瓷窑遗址产品釉面具有较强的光泽感,经过科学测试,其瓷胎质量好,烧成温度高,吸水率低,胎体烧结好,抗弯强度大,已经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小仙坛窑址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青瓷窑址,是成熟青瓷的典型代表,曹娥江流域也因此被专家学者认为是我国青瓷的主要发源地。小…[详细]
汀溪窑址
  宋代瓷窑遗址址位于同安汀溪水库左侧,离县城约10公里。据考证,这个窑基遗址是宋代大型瓷器生产作坊之一,出产的珠光瓷远销日本。1956年在修建同安水库时发现的,窑基遗址有窑砖、匣钵、照子等窑具,出土的有碗、盘、碟、罐、壶等日用器皿。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宋代瓷业的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宋瓷艺术,文人气、书卷气十分突出,注重个性,呈现出幽雅秀丽,温润含蓄,精美绝伦的艺术魅力。此时的景德镇青白釉瓷,烧制日臻完善,胎质纯净洁白,釉面晶莹润泽。景德镇影青瓷的青幽氛围,是宋代“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审美观的突出展现。交通情况:宋窑在县城城南,繁昌汽车站5路公交…[详细]
杨家古窑址
  杨家盐业遗址群位于沾化县富国街道办事处东杨村西北方向约2.5千米处,徒骇河与太平河交汇处以南约500米。太平河由遗址东部穿过,徒骇河切穿遗址西部边缘,遗址在两河之间的台地上。该遗址于1950年发现,自1955年起经过四次调查。遗址东西长650米,南北宽240米,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包括12处周代制盐遗址。采集的大部分标本是盔形器、滤器、灰陶簋口沿、灰陶豆等,皆为盐业生产所用,少部分为生活用具,有厚方唇商式簋、绳纹小口罐(瓮)等。杨家盐业遗址群时代主要属于战国,个别早到西周早期和春秋时期。遗址群的规模很大,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盐业遗址群之一,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在北部沿海地区的…[详细]
玉溪窑址
  玉溪古瓷窑址位于红塔山脚的瓦窑村,1960年调查发现并认定古瓷窑遗址分古窑、平窑、下窑。瓷片分布面积约18700平方米,其中古窑面积最大,约15000平方米。1986年初,出土瓷片、残瓷器、残窑具上万件,重约2吨。发现龙窑2座。1号窑长28.8米,3号窑长33.8米,宽均为2米左右,顺坡上爬,窑头低、窑尾高、形状似龙,古称龙窑。出土的产品有碗、盘、杯、碟、瓶、罐、盆、壶、钵等。花纹制作法有绘、刻、划、印、贴、捏等。图饰主要有花草、兽、禽、鱼藻和房屋等,形态生动别致。釉色有青瓷、青花瓷、酱瓷(黑釉),以青花瓷为最多。玉溪古窑的青花瓷器的纹饰与景德镇青花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受当…[详细]
段店窑址
  段店窑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城北12公里梁洼镇段店村东北,是一座唐宋古窑址。瓷窑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文化遗物非常丰富,经过省、地、县多次调查和省文物研究所1986年、1990年两次发掘,获得大量的瓷器和烧制瓷器的匣钵支垫,证明该窑址始烧于唐初,延续至元明,经历1000余年,是河南省烧制瓷器最长的瓷窑址之一。该窑址瓷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其中有唐钧、宋钧、元钧、唐三彩、鲁山花瓷、宋汝官瓷、三彩珍珠等。其花色有唐代黑瓷、白瓷、黑彩花斑瓷,宋、金、元时期的白瓷、黑瓷、三彩珍珠地、芝麻酱釉等。器形有瓶、盆、碗、盘、壶、碟、棋子、注子、枕、盂等数十种。该瓷窑址烧制时间长、遗物丰富…[详细]
湘乡窑址
  湘乡窑址时代为南宋。位于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此为湘中地区规模最大遗存最丰富的宋代窑址。 宋窑发现于1985年,1999年2—3月对瓦砾山遗址进行了小面积发掘,清理龙窑一座,出土器物1000余件,确认为南宋窑址。 此窑文化性质单纯,文化层1~3层,保存较为完整,面积达2万平方米,时代约为1127—1279年间。瓷器品种多、数量大,主要为日用瓷。釉瓷占95%,素胎5%,彩釉占40%左右。器物有碗、碟、盏、杯、壶、坛、罐,形状各异,胎质较硬,可发金属声。瓷土一般不带砂,胎色为瓦灰、赭灰或褐红。釉色有绿、蓝、褐、黄、窑变,以绿、褐为主。装饰手法有粉底彩釉绘画,主要纹饰有草叶纹、牵牛花、稻穗、牡丹、…[详细]
井陉窑遗址
  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它历经隋、唐、五代、宋、金直至元、明、清共约1300多年的历史时期。井陉窑是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河北省四大窑之一,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考古工作者经过10年的考古调查,已经发现并确定了10处窑区遗址,其中河东坡区、冯家沟区的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而城关窑址时代跨度大,内涵丰富,最为重要。井陉窑生产的瓷器釉色、装饰、品种丰富多彩。釉色以白釉为主,兼烧黑釉、天目釉、黄釉、清花釉及三彩器。品种以盘碗为主,另也有瓷枕、罐等20多个品种。装饰手法以划花、刻花、印花、镂空为主。…[详细]
翠屏山窑址
  翠屏山位于徐州东郊,在山东南脚下的荒草和灌木丛中,残存几处古窑址。此地村民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路旁、沟底,随地可以看到废弃的窑具。窑具以支座为多,棕色,有喇叭状、束腰喇叭状和覆盆状的,有的支座带有底面,支座腹部留有一两厘米大小的气孔。支座均是中空,直径达到15厘米,其高矮不一,可见是用来支承大小轻重不同器物的。支座的出现表明烧造水平的提高。从陶器残片可以发现,这里烧造的陶器,主要有罐、壶、釜等。陶片质地十分坚硬、细密,挂有黑色铅釉,有的出现釉滴。陶器的装饰已经有旋纹、条纹。特别是陶器的钮做得十分漂亮,与众不同,呈蝴蝶状,并有纹饰,显示出工匠娴熟的技艺。有专家分析,翠屏山窑属于西汉原始青瓷,距今…[详细]
羊舞岭古窑址
  羊舞岭窑址时代为元。位于湖南省益阳县羊舞岭乡,此为省内重要的元代窑址之一。此遗址南北长约300余米,窑具堆积如山,废品极少。胎呈瓷白色,少部分微黑,胎壁很薄,器底不厚,釉色乳白,白中泛青。也有在白釉上饰酱色梅花点或仅在口沿处施一圈酱色釉的,但为数少,有碗、碟、盘、灯盏等。黑瓷出于早期,皆小件器皿,如小碗盏与高足杯等。不见壶、罐诸器。有的碗心露胎(或叫“刮釉法”)。露胎式器底特别厚,叠烧时垫些砂粒,烧时不易倒不易变形。早期青瓷有碗、盘、碟、钵、缸等,以盘为主,器表一般较大,制作较精工。釉色青绿、鹦哥绿、虾青、青黄。多作水裂纹开片。器底宽厚,圆饼形圈底。此处还出土了一些釉色界于白瓷与青瓷之间过渡式…[详细]
琴溪古窑址
  琴溪古窑址位于泾县城东北14公里处的陶窑村。村西有凤凰山,北为虎容山,南有龙山,东有白云山,东北有青龙山,西南有窑笔山,均为不太高的丘陵。村西3公里处,琴溪河由南向北流入青戈江。陶窑村及村南的径县陶瓷厂,至今还在用龙窑烧造缸瓦陶器。村内及四周到处散落着陶片,村西南200米处的龙山脚下,一大片陶器堆积尤为瞩目,面积达数百平方米,厚度达6米以上,村北的虎容山南坡山脚,也有面积很大、堆积很厚的陶窑址堆积,较村西的时代要早。从这些窑堆积往上到虎容山坡腰部,遍地分布着古代青瓷片。从虎容山向东,也有一片范围很大的青瓷窑址堆积,主要分布在青龙山的西南坡及山脚下,当地称之为碗冲。虎容山与青龙山之间的山嘴下,有…[详细]
北冶瓷窑遗址
  北冶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乡北冶村,2007年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洛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分布范围广,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240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山面水,南部紧邻村道,北为居民区,在地表散布窑具、瓷片及部分大小不一的红烧土等遗物。出土标本较多,制作工艺水平也较高,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2003-200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新安县文管所联合组建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布5×5㎡探方17个,加上扩方面积共揭露314平方米。其中T8中发掘的横橄榄形烧窑,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该窑平面呈橄榄形,东西长,由操…[详细]
陈家窑址
  陈家古窑址位于沾化县泊头镇陈家村东北1000米处,潮河与向阳河交汇处以南。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该遗址在1973年挖向阳河时被发现,遗址地表为开阔平地。向阳河自遗址南北穿过,河堤两岸裸露着大量的灰,红色陶片及部分红烧土块。文化层在离地面三米以下,为褐色土质,内含有灰陶、红陶将军盔、灰陶缸、灰陶豆等器物及器物残片,并有红烧土、灰坑遗迹。文化层以上为红、沙叠压的黄河冲击层。在遗址采集到的器物,较完整的有将军盔、灰陶豆,彩绘陶壶、灰陶孟、灰陶盆、灰陶滤器、灰陶璜形器、灰陶网坠等,并采集到灰陶佣腿一个,青铜剑一把。1984年对该窑址进行了“四有”工作,实行科学保护,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