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崖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崖篇

乌云崖
  位于太平山与明月山之间的一个峡谷中,奇峰高耸,陡峭险要,绝壁高达100多米,山谷绵延1000余米,以其天将雨则乌云漫于岩上而得名。由于山高谷深,终年岚雾飞腾、云烟四起,置身其谷,有置身于无际云海中之感。峭壁缝隙生长着形态各异的千年古松,为乌云崖增添了不少韵味。乌云崖西侧有一条瀑布,总长达200多米,山水时而涛声震天,一落千丈,响声震天,时而缓缓流淌,暗动无声,形成幽深的水潭。瀑布两侧的山峰丛林密布,山脊上有几处石塑,看似人为,实乃天造,有的石塑像是如来戏猴,有的像是童子拜观音,还有的像孙悟空的金箍棒立在那里,山谷里雾气腾腾,云蒸霞蔚,极似人间仙境。景点位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太平山与明月山之间…[详细]
古崖居遗构
  古崖居遗构位于章堂涧南岸、丹霞嶂半崖,是武夷山现存十数处崖居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远望崖居遗构,离地数十米,镶嵌于半崖岩穴,不见天,不着地,上覆危岩,下临深渊,俨然空中楼阁;细观穴中建筑,大小数十间,一色木质构架,或深藏,或临崖,悬楼吊脚,风格古朴,恰如燕巢附梁,体现了古代武夷先民的智慧和胆识。据崖居洞中的摩崖石刻记载,此处建筑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当时太平军由江西进入崇安,崇安富豪纷纷在武夷山各处天险构筑避难所。城南士绅衷沂溪选择了这里,架天车(轳辘)从岩底吊木料至岩半狭洞之中,再倚势架设木楼、厢房和贮藏室等。太平军过境后,仍有富豪人家岩居于此,直至光绪二十六(1900)还有人居住。至今…[详细]
挂甲山摩崖造像
  (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挂甲山摩崖造像(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时代:隋、唐、元地址: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仅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减柱造,前檐施大…[详细]
五硐岩摩崖造像
  时代:唐至清类型:石窟寺及石刻地区:重庆市潼南县批次:第一批五硐岩造像位于桅杆村5社五硐岩西面陡岩,座东北向西南,开凿于唐代一清代,保存有6龛128尊,从右起编为M1-M6。M1圆拱形龛1尊,M2高2.28米,宽2.2米,深0.61米,面积5.01平方米,M3高2.4米,宽2米,深0.98米,面积4.8平方米,M4高2.3米,宽2.4米,深1米,面积5.3平方米,M5高2.2米,宽2米,深1.15米,面积4.4平方米,M6龛高2.15米,宽2.2米,深0.7米,面积4.75平方米,该造像多为双层龛,外方内圆拱柳叶尖,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2号龛外壁题记“……绍兴甲寅……”,具有较高的历史、研…[详细]
古佛洞摩崖造像
  古佛洞摩崖造像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口镇新华街社区居委会,又名佛爷洞,为唐、明、清造像,坐东北向西南,岩体为黄沙岩,分布在长25米、宽6.2米、面积155平方米的岩壁上,共26龛、55尊造像。现存唐代造像1龛,余者为明、清造像。其中12号龛唐代造像最具特色,龛门呈方形,帷幔式龛楣,龛内为穹隆顶,高3米、宽2.5米、深1.5米;造像26尊,题材为弥勒说法,弥勒赤脚倚座,身穿U形袈裟,胸部坦露,高肉髻,圆形背光,右手上举、掌心向外、母指食指握珠,左手下扶膝,佛高1.5米,肩宽0.6米,佛两侧各有天龙八部众弟子、菩萨、天王、力士、飞天等。造像精美,栩栩如生,为研究巴中地区唐代摩崖造像提供了珍贵的实…[详细]
景崖黄公祠
  景崖黄公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右滩锦兰坊一巷1号。祀奉右滩黄姓六世祖景崖公。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存清中期建筑风格。坐西南向东北,广三路,总面阔29米,中路面阔三间13.4米,进深两进深41.6米,占地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硬山顶,灰塑脊高大,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鸭屎石、红砂岩石脚。头门前廊梁架雕刻精美。墙楣“醉酒图”存光绪十一年年款。后堂进深五间18.5米。前为三组轩廊。中为七架梁。后三步廊。结构较独特。后堂前两庑体量较大。祠堂木雕十分精细,驼峰雕刻花卉及麒麟、鸟雀等,鳌鱼托脚鳞、须、脚等细节较讲究。部分梁架稍呈月梁形式。该祠规模较大,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2011年9月…[详细]
崮山摩崖刻石
  崮山摩崖石刻位于市区东约17.3公里。刻石处于主峰山巅崖壁间,有题记、诗、对联等十余种,均为清代及民国时期。以主峰西南峭壁为多。字大小不一,多属楷体。多数清晰可辨,有些则已漫漶不清,甚为难以识读。篇幅最大者为道光十二年(1833)题刻《苏州陈太守批断题刻》,高约2米余,宽约3-4米,字径约10余厘米(未实测);另有《万古吉庆》、《盛水池》、《金液池》、《洞府宝地》、《道在师传》等题刻。多言神仙、仁义道德等道家语。另有道观遗址,存有山门、房基、石阶及井等遗迹。据县志记载,山上有“韩信书院”、“试剑石”、“丹霞壁”等遗迹,东北坡有圣水泉,“圣水丹霞”为掖县八景之一。今均已不存。2004年4月,公布…[详细]
仙水岩崖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18公里处,时代为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已调查发现205座崖墓,是中国现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崖墓大部分利用天然岩洞造成。洞穴大小悬殊,有的宽2米,有的宽58.3米。洞口朝向东南。墓门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夹板式墓门,一种为横串式墓门。从墓葬习俗来看,大体分为单洞单葬、单洞群葬、联洞群葬三种。发掘棺木41具,形式多样,全是优质的木材精制而成。随葬品中十三弦古筝是目前国内最早的木制弦乐器;纺织工具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大发现,斜织机构件的发现,将其最早年代从东汉提前至战国时期。仙水岩崖墓群,为研究古越民族的族俗、经济活动、文化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资…[详细]
临江岩摩崖造像
  临江岩摩崖造像位于忠县忠州镇人民路281号,时代为唐。造像的人物较多,排列错落有致,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造像分布在宽5米、高2.5米的临江岩壁上,坐东朝西,共5龛,各类人物33尊,文字题记一则。石崖为中生代的侏罗系石英砂岩,石质坚硬,抗侵蚀度较强、岩壁上有多处建筑隼眼,排列有序,根据隼眼排列和大小,可以看出临江岩原有依岩的人字坡木构建筑遮蔽,造像方向260度,海拔高程185米。临江岩造像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库区腹地,地处川渝石窟寺分布区的东部边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连接重庆、湖北和湖南早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纽带。2000年,临江岩摩崖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详细]
梅岭洪崖丹井
  洪崖丹井景区是梅岭的龙头景区。位于19路公交线终点站,112路公交线必经站。公园内有中国古典音律和舞蹈发源地、古今南昌十大名景--洪崖丹井,晨钟暮鼓、梵音绕梁的翠岩寺,盒景精巧、仙风浩荡的浑圆山庄,庄严肃穆、神光焕发的乐神宫等著名人文胜迹。又有流水声如琴似的仙乐溪、踏音溪、百乐溪、风景如画的玉笛湖、玉琴湖。景区内还有有惊无险的水上晃桥、水上漂桥、悬崖飞渡、林中秋千、滚筒等娱乐设施。现在景区内长年有歌舞杂技表演为游人助兴。洪崖丹井景区已成为广大游客放飞身心、休闲度假的佳境。地址:南昌市湾里北面的乌晶源溪涧之上类型:湖泊泉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开放时间:8:00-17:00…[详细]
北斗岩宋代崖墓群
  北斗岩宋代崖墓群在横江镇北斗岩村蛮洞湾崖壁,距地面高4.5米,共5座。皆为单室,深2.7米、宽1.65米、高1.25米,室底四边凿沟,中部凸起而成置棺台。其中1、2号墓有内容丰富的石刻图像。墓门上凿△形,内浮雕有鸟、卷云纹和仿木建筑之垂脊、铺首,使墓门呈仿木建房屋状;门侧浮雕顶盔甲的执剑武士各一;门框上浮雕有兽面人身的镇墓兽。1号室左壁浮雕图像为生产劳作场面,有担水、春臼、缝补等,人物多为椎髻发式,短服。右壁则为娱乐活动场面,有击鼓、吹奏、舞蹈,人物多为丫髻发式。后壁龛内刻“半开门”图形,门内外各1人,似为役者;龛外一男一女,席地而坐,旁立1女,双手捧物侍侯。2号墓石刻内容与1号室略同。…[详细]
尖子山摩崖造像
  尖子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宝山乡建角村,时代为唐至宋。尖子山在大足县城西南24公里的宝山乡。石窟开凿于尖子山中部一块独立巨型岩石上,发现于1987年7月,由于刻有初唐“永徽”纪年题铭,被认为是目前川东最早的初唐佛教遗迹,它的出现,不仅把大足石刻的上限年代提前了240年左右,而且突破了川东南石窟的纪年造像史。尖子山摩崖造像崖面高8米,宽11.8米,面东开9龛,大部分残缺不全,以1、3、4、7号保存较为完好。第1号龛为释迦说法5尊像。塑的是释迦佛与弟子和菩萨像。3号为释迦说法龛,4号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龛,7号为弥勒说法龛。2000年,尖子山摩崖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江口崖墓
  江口崖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地区彭山县江口镇岷江东岸上。该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下限不晚于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以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崖墓为大宗。崖墓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塞子山、高家沟、盐井沟、打鱼沟、油房沟等地点都有分布,面积30.4平方公里,现存崖墓4580座。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型墓。墓葬的雕刻画像和出土文物为研究当时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江口崖墓以其数量多、保存好、时代明确,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国家文物局)江口崖墓以…[详细]
马龙山摩崖造像
  马龙山摩崖造像位于卧佛镇独田村三社与马龙村五社的马龙山南面坡,座南向北。在马龙山东西长45米、南北宽10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卧佛等1-6龛57尊造像,主要再现了大型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与弟子悲天痛地的场景。在罗汉岩坡,东南面分布有7-178龛525尊,长50米,宽4米的范围内。另有零散3龛9尊,整个马龙山保护范围面积6800平方米。其中,规模最大的一龛长40余米,最小的一龛仅0.57米。马龙山摩崖造像开凿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十九年(1930年),罗汉崖反映罗汉栩栩如生的神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民国时期造像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公布为重庆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毗卢洞摩崖造像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的石羊镇赤云片区油坪村塔子山上,距县城45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横穿塔子山脚。这里,山峦叠翠,岩石峭立,毗卢洞就凿在这些磊磊秀石之中。毗卢洞其实是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的总称,现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题记32处。观音堂内雕刻的那尊“水月观音”,又称“紫竹观音”,因背倚紫竹林而得名。其容貌温雅、神态倜傥,有很浓的世俗风味,是全国罕见的石刻艺术珍品。这一造像被人们称为美神,成为安岳石刻的代表。这样姿势的佛像,只在山西平遥县以彩塑闻名全国的双林寺看到过,在那里叫自在观音。如此不同而类似的艺术匠心,实在太难得了。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把她誉为“东方的维纳斯”,是全国少有…[详细]
南明山摩崖题刻
  南明山摩崖题刻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晋、唐、宋 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位于丽水城南15公里南明山上。现存摩崖题记58处,主要分布在石梁、高阳洞、云阁崖三处:石梁现存题记20处,其中有北宋元八年(1093年)处州太守关景晖的题刻。该题记已被磨去一半,后刻“石梁”二字。此外,还有明、清两代有关南明山游记的碑刻六方;高阳洞有摩崖石刻15处,多为北宋时期,在下洞口附近刻有“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等字,此题记是沈括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游南明山时所刻。在高阳洞口还有一则记载洪水的题刻;云阁崖有摩崖石刻12处,其中“灵崇”二字传为东晋葛洪所书。…[详细]
磬石山摩崖造像
  磬石山摩崖造像位于灵璧县北渔沟集东、磬石山上。古时泗水流经山下,据《禹贡》记载:“泗滨浮磬”,就是指此处。磬石,其色清润、其音清馨,历代所采以供郊庙乐器之用。“磬石山摩崖造像”原为古之废寺中造像,雕刻在长16米高2米的一块巨大的磬石之上。由百余个造像组成,系浮雕,个个栩栩如生,造型生动,形态各异,雕刻精细充分体现宋代雕刻艺术手法。中部有两处刻文(阴刻)记载:“大宋至和三年(1065年)…”书体摹圣教,阴刻。据《灵璧县志》记载:“其西茶庵,康熙中有僧人出游江南,既而返山,更庵名曰‘玉磬’刻石记之,文虽不佳,而访圣教序可观也”。此造像为研究古代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有一定的价值。…[详细]
佛爷崖摩崖造像
  佛爷崖摩崖造像位于陇南市徽县水阳镇姚家山村。石崖坐东朝西,高5米,宽8米,崖面浮雕造像共计18尊,均位于一座浮雕的仿帐形大龛内,居中为4个并列开凿的大龛,每龛内一坐佛,龛外诸小龛内浮雕胁侍菩萨像,帐外两侧各雕1尊-力士。佛爷崖摩崖造像在风格、题材、组合、雕刻技法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隋唐时代特征,在人物装饰方面又呈现出浓郁的陇南地方特色,对于研究唐宋时期陇蜀之间交通线路、佛教信仰、石窟艺术的交流传播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1990年被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摩崖造像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20米。…[详细]
重龙山摩崖造像
  资中县重龙山位于城东北一里处,有明代所建永庆寺等古殿宇及隋唐刻摩崖造像达160龛,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造像旁还有许多自唐以来的名人题记题词。永庆寺现有藏品1700余件,包括苏东坡,黄庭坚等名人的书法碑及袁牧,曾国藩,张大千的书画。以黄庭坚的《幽兰赋》碑最为名贵,是稀世珍品。2019年10月7日,重龙山摩崖造像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东南至上山石梯道,西南至重龙山围墙,北至石厂和古北岩上路道外沿线,东北至君子泉岩顶路道外沿线、-祠基脚外沿线。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至上永庆寺公路,南至围墙,西至山脚,北至上重龙山公路。…[详细]
理明窝摩崖造像
  理明窝摩崖造像位于东平县斑鸠店镇六工山之阳半山腰处,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长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仅有10厘米。造像分三个时期,第一期“长安之年”造像,主要为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双领下垂式衣,质薄贴体,面相丰腴,眉眼细长,身体上宽下窄,呈现出强健的力度美感。头光为双层桃形火焰纹并施彩绘,内层有化佛七尊。第二期“开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逊于第一期外,特点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纹呈粗泥条状,头似圆球,身体面相圆胖,面容较丑陋,体现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点。理明窝摩崖造像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